再世潘安 第11章 金谷扬名(五)
作者:爱吃狗的兔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跟这帮古代人解释什么是精神爱慕恐怕是难度太大,所以此刻,潘安不得不要当一次无耻的抄袭者了。

  但到底要抄袭那首诗词为好呢?

  潘安在厅中走了几步,突然大叫一声:“有了!”

  众人纷纷看向他,就连贾谧和石崇也忍不住问:“什么有了?”

  “在下已经想到一首诗词,可以代表我现在的心情,此女,虽天姿国色,奈何却与我无缘。”潘安笑着答道。

  这话顿时让刚才因为变故没有朗诵完作品的才子更加懵逼了,这是闹的哪一出,不知道我还没完吗?

  继《籍田赋》之后,潘安要再度拿出作品了!

  这可是了不得的大新闻,左思也不由得激动起来:“安仁兄有何大作,不妨念出来,让我等一饱耳福。”

  潘安也不再做作,既然知道了以后可以高调,现在也不必藏拙。

  脑海中那几千年无数文人骚客的名作,都是以后自己装逼的资本!

  于是,潘安向众人行了一礼,走到大厅中央,缓缓地念出了那首千古名词。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潘安清脆不失爽朗的声音在大厅中响起,只是这第一句,便已经勾起了大家的兴趣。

  这不正好与金谷园的景象符合么?

  而如此直白不夹杂文言文的词,却别有一番韵味,更是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体裁!

  原因无他,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所以,在西晋这个时候,人们是不曾听闻过这种形式的作品的。

  贾谧顿时眼中大亮,以他敏感的直觉分析,一首更胜《籍田赋》的作品要诞生了,而自己,就是它的见证者!

  才子们也纷纷拍手叫好,他们虽然才能有高有低,但长期浸淫在这种氛围之内,鉴赏能力还是不俗的。

  潘安微笑着,又念出了下一句:“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再度加重了对金谷园奢靡生活的描写,石崇在旁边已经频频点头了,他心中也有不同的想法,那就是这个作品是在金谷园中出来的,无疑会更加为金谷园增添名气。

  但无论是什么文艺作品,都必须讲究一个起转承合,有好的开始,也必须有好的结尾。

  若是前面精彩之极,后面却有狗尾续貂之嫌,就实在是令人遗憾了。

  所以众人更加迫切地期待潘安后面还会念出什么,这种胃口被人吊着的感觉实在是太难受了。

  偏偏,他们又不好催促潘安,因为这是非常失礼的事。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念到这里,潘安突然提高了音调,也让众人知道,高潮时刻即将来临,这个作品,应该是要结尾了。

  虽然有些短,让人不舍。

  “众里寻她千百度。”

  又是一个短句,潘安微笑着念出,惹来众人不爽的目光。

  他们都在想,这个潘安实在是太能扯了,明明看着要结尾,还要搞个短句。

  问题是这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根本从来没有见过,他到底是怎么写出来的?

  而且还是即兴创作?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震惊,无比的震惊!

  潘安念完最后一句,向众人施礼,但却没有得到回应。

  因为厅中的人,全部都被最后一句转折给弄得分不清天地东南西北了。

  简直是完美的结尾,这首像诗却不是诗的作品,从一开始描述金谷园的繁华,到最后突然深入与女子的感情,铺垫不长,却恰到好处。

  这个作品不仅完美地描写了金谷园的热闹景象,却更是凸显了女子的寂寞。

  然而潘安啊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

  “安仁兄大才,请受小弟一拜!”左思的说话打破了厅内沉寂。

  潘安连忙上前扶起左思,道:“只不过是一首词,何至于此,好东西,就是要大家分享嘛!”

  “分享,不错不错!潘县令果真大才,本官佩服!”石崇也说话了。

  贾谧当然不甘落于人后,道:“早闻潘安有美名,果然还是闻名不如见面,早知如此,我当深交潘大人才是!”

  那些才子也纷纷道贺,恭祝潘安作出如此好作品。

  而潘安却显得波澜不惊,因为他知道自己一旦拿出这首词,必然会引起轰动,因为这可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即使是在前世那个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也有无数人追捧这个作品,认为其最后一句简直是无法超越的经典,更是被无数次引用。

  若是这样的作品,都无法让他们震惊,那自己也算是白穿越了,或者说他们都是有眼无珠之辈。

  好在,潘安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

  可能其他人没有听出这首词的经典和耐人寻味之处,但贾谧却是完完全全地猜到了。

  贾谧何等人物,出身大世家,而且从小聪颖,有人谀称贾谧文章华美,可与汉代大才子贾谊比肩。

  所以他很容易就听出了潘安这个作品的不同之处。

  表面上看来,他是在抒发对一个女子的钦慕之情,但实际上,这又何尝不是对他自身的一种写照?

  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

  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潘安还是那个潘安,但他却不是像从前那么莽撞了,懂得隐晦地表达自己心情。

  贾谧顿时对潘安更加高看,心中暗暗想道,自己之前没有帮助他,是不是一种错误?

  众人各怀心思之时,已经有侍女将刚刚这首词给写了出来。

  “安仁兄,不知如何命名?”左思灵活非常,马上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作品再好,也得有名字,否则别人说起来,都不好流传。

  潘安自然是不愿意用这首词的本名,因为根本就不合适。

  看了看周围,潘安灵机一动,道:“就叫金谷词·源吧!”

  侍女闻言,急忙在纸上加上了名字,并且请潘安盖印。

  一个必然将轰动西晋的作品,就此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