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动漫全才 第六十七章 拉壮丁 上
作者:敛锋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2001年5月,万众瞩目的哈利波特与火焰杯正式上市。

  等不及简体,看过英文版的人,差不多都知道了原作者曾经“剧透”的,有一个人会死到底是什么情况,但架不住不看英文版,也不会跑到网络上找剧透的人更多,所以明显这部书的销量比之前三本还要好上了不少。

  借火焰杯的东风,以及常志昊辛辛苦苦在各方炒作的结果,魔法篮球第四本也是上来就印了十万本,而且听说第一天就卖出了大概三万左右。

  这在国内已经算是极好的成绩了,至少很符合某人的预期。而且从小鲁那边得来的消息属于内部准确版,这个版本的数字常理上是趋向保守的,整个渠道当中暂时不能核实的部分直接会被排除在销量数字之外。所以换句话说,现在其实出版社完全可以对外宣称五万本卖空。

  龙族测试服务器正式启动安排在了与常志昊记忆中相同的6月15日。所以在内测开始之前,常志昊这边“筹集资金”的动作还可以继续一段时间。

  然后出版社那边书卖得好,自然掏钱也痛快。

  常志昊现在虽然不算什么国内的知名作家,但好歹也算是一套书能够卖出三十万的家伙了,这个数字还可能会随着后续册数的陆续推出而往上不断拔高,所以勉强能被归结到“拉拢对象”里了,于是魔法篮球的稿费相当迅速地就转换成了服务器购置的费用。

  在原本的历史上,龙族那十万注册一万在线动用了代理商大约四组服务器,准确地说是帝都魔都原本各一组服务器不堪重负后,各自又临时开了第二组而已。

  理论上讲,一万玩家的同时在线其实并没有完全占去四组服务器的全部性能。

  不过有了重生后的常志昊参与,备用服务器的数量固然是上升了,但之前他的不断推广明显也将使得玩家的数量也有相应增加,整体来说到底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他心底是没准的。

  而且在测试账号注册都还没有正式开始的前提下,他连最基本的预估都办不到。

  好吧,就连最开始的内测账号注册他都已经略作变动,从历史上的1000个增加到了5000,差不多是一组服务器满负荷的程度。但现在服务器压根就没开不是?

  目前能够做到的,最稳妥的间接推测方式就是跑去高丽服和台服去实际看一下。但人家这两个服务器早在一月就搞完了常志昊现在还没进行的活动,当时的数据虽然有记录,但随着四个多月来的人气持续火爆,那些初期测试记录已经算不上什么了。

  而且高丽那边还好说,台服似乎还有专门的玩家团体——当时龙族里还没有组制度足够严密的游戏公会之类——打算要到大陆这边的新服务器开玩。

  为什么呢?听说是第三波太过小气,虽然不需要在大陆进行服务器建设了,但相应的资金也没有转投到台湾这边来。官方当然号称这是在为香港服务器的开设做准备,但玩家谁管你那么多啊?

  服务器开四个月,越来越卡不说,整天上线什么都做不了,2001年的网游又没有后世那系统性专门浪费玩家时间的任务链条,升级升不动闲逛逛不成的玩家们当然就不爽了。

  而且在对面一贯的宣传中,大陆的生活水平很低,虽然开了网游服务器但是未见得会有多少人能有钱去玩,加上当时的国内和台湾网络之间障碍并不算多,至少比日后电信联通要通畅不少,所以玩家们跨海远征的意愿也就油然而生了。

  事实上这一堆台湾玩家并没有注意到的是,他们的这个远征倾向并非纯粹出自真心。比如“大陆网游玩家少”这个概念其实就是有心人故意误导给他们的。

  如果说全是常志昊团队在背后捣鬼也不现实,龙族港台代理商第三波在其中的间接出力也不少——

  就像广大对岸玩家所发现的那样,台服的服务器数量确实比较少,根据常志昊动用各种手段从内部打探出来的消息显示,恐怕比历史上动用的还略低。

  至于原因么,显然不是真的提前预支给香港服务器那边了,毕竟正常人谁也不会狗熊掰棒子嘛,连台服都没有真正经营好的时候,就想着跑去搞港服不是找死么?

  后者甭管经济上怎么发达——实际上港台之间的差距明显也没多大——毕竟只有台湾的人口总数三分之一不到。就算按七百万的极值来计算,做个最不科学的平均除法,平均一岁就有十万人这种,会去玩网络游戏的撑死只有百万人。

  这百万人当中,如果再刨去对游戏漠不关心,只喜欢主机游戏,刚刚接触电脑游戏,对网游嗤之以鼻等等因素,恐怕正式注册人数也就只有十万吧?

  在2001年网络游戏大小号互补流程还没有被总结出来的时候,这估计就已经是香港那边的极值了。

  不要忘记台服当初在测试初期,也就将将只有五万的注册人数。

  所以真要按照实际情况倒推一下的话,香港那边撑死一个服务器组就足够了……

  这种简单的算术,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算得出来,所以第三波那边真正的问题并不是把资金用在开拓市场上,而是恰恰与之相反。

  在最初莫名其妙把大陆地区代理权输给废狗之后,第三波高层中的“有识之士”认为本公司已经失去了将来相当大的一块盈利空间,所以原本历史上按照两岸三地“齐上阵”规模进行的资金准备必然要重新分配。

  在宣传和推广上,可以运用的专项资金的确提高了不少,在测试初期似乎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这一点常志昊当初也发现过。只不过由于2001年整体网络和游戏环境都是一般状况,所以投入产出比并没有呈明显的线性关系。

  这样一来,那些原本就抱有犹豫态度的第三波高层在行事上就越发谨慎起来了。

  没办法啊,按照刚才对香港的计算,倒推一下龙族玩家的极限值也不过是三百万,转换成为实际玩家和在线数量等等怕是不会超过五十万,甚至连三十万都未必达得到。

  这里按照常志昊的经验,大陆地区龙族游戏常年维持在八个服务器组,也就是说当年这游戏的在线数字很可能只有二十万。台湾那边如果走“保守路线”的话,没准开五个服务器就是极限了,第三波毕竟不是开发公司而是代理公司,他们还要打算参与其他业务不是?

  总之第三波最后具体开了几组服务器,又是否打算后续跟上之类,常志昊作为制定拉拢台湾玩家思路的“主帅”是没有去具体研究的,但他知道这条路可行,于是就找人这么做了。

  具体人手上的选材这回稍微偏了一点,并非来自nt,甚至也不是来自整个动漫游戏圈——常志昊是从网络奇幻那边找的人。

  这一点在普通人眼里或许很奇怪,但在当年网文圈同港台之间联系密切是很正常的。理由很简单,大陆出版网络奇幻小说的可能性极低,肯去正经搞的只有龙空一家,所以很多早期作者都是从港台那边先出繁体版的。

  而读者们则显然更是如此,连新丁他们当初都是看的风姿这种港台作品,可想而知其他读者们也要怎么硬着头皮跑到对岸繁体网站上追书的了。

  有繁体书站,自然也就有书评区。论坛什么的相对来说都不怎么重要,读者们有时候反而是在熟悉的小说书评区里呆着才比较自在。那么假如有什么书的作者在例行“闲聊”中提到龙族游戏,甚至自己也跑去玩的话,你猜谁会最先看见呢?

  最起码的,台湾读者和大陆读者几率对半开吧?

  那么,只要有事先的周密布置,由大陆这边的若干读者和作者潜移默化开始,如果再能找到本身对龙族网游感兴趣的作者以及读者,那么台湾读者那边形成“大陆这边龙族服务器有很大空档”概念就很正常了吧?

  第三波在年初台湾市场上的“过度宣传”,以及一系列必然的决策失误,等于是平白把台湾那边的玩家推到了大陆这边。虽然这些玩家从经济上未必能够给常志昊带来多少好处,但换个角度看的话,这些人都是免费的新手指导员啊。

  一部网络游戏能否取得开门红,最初的注册人数和同时在线并不是主要因素。如果这游戏本身设定之类超出玩家的接受能力,在公测后直接暴死的情况也不少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龙族这游戏在趣味性上确实不错,但相应在操作性和设定的复杂程度上,明显并不是真正面对最底层玩家的。至少比起后半年某个造就了国内第一首富的游戏来说,在亲民性上确实差的很远……

  常志昊其实一直在为龙族的推广度伤脑筋,骗来台湾玩家只是他诸多预案其中之一而已。

  真正需要做的准备,还有很多,真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