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首席潇洒军师 第十六章 大计(一)
作者:三十六把刀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黄靖自己也猜不到这些后世的诗歌的威力会大到如此地步,随便出口了一首其实也不算特别高档的诗,全场都被镇住了,开始细细品味起来,原先显得独树一帜高人一等的孔明的诗也随之黯然失色。其中有些文学修养比较高的更是开始如醉如痴起来,好像听到了什么仙音一般。

  良久,庞德公才叹道:“不必比试了,靖儿,你能提出诗道果然是在这方面有专长的。今天的赛诗会,毫无疑问你能拔得头筹。只不过,这样下去,只怕是没人敢在你面前作诗了。”后来,庞德公的这句话流传了出去,结果,“黄靖面前作诗歌”成了一句流行语,迅速取代了“鲁班门前弄大斧”的地位。

  小诸葛亮显得有些失落,他本来极有信心凭借自己的诗一举打响名头的,毕竟,他一直觉得黄靖在讲诗道的时候那两首诗是事先就做好的,如今各凭其才,要短时间内做出佳作无疑是很难的一件事情,谁能料到这厮有个“穿越”的巨大作弊器在,各种传世佳作都能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不过他还是很有风度地恭喜道:“黄兄弟,我如今是心服口服了。”

  黄靖讪笑着谦让道:“哪里哪里,还是孔明的诗志向高洁啊……”不过话音戛然而止,因为他突然意识到,孔明的诗并不是表达高洁志向的,而是对一众慵懒休闲生活的向往,他这么说倒显得有点讽刺的意味了。至少,黄月英就在捂着嘴偷偷笑着:“嘻嘻,‘春睡足’也是高洁之志啊。”

  小诸葛亮的白脸涨得通红:“黄兄弟莫要取笑了,在下只是生性惫懒,所以才会吟出这样的诗句。”

  黄靖在心里腹诽道:“你小子再给我装,你生性惫懒就不会一直把持着朝政事必躬亲了。”不过还是打个哈哈道:“孔明多虑了,方才是我考虑不周以致误解,其实孔明的诗合辙押韵,清丽雅致,正如为人一般洒脱,难得一见。”

  庞统苦着张脸道:“你们两个就少酸几句吧,这么互相吹捧有意思么?反正有为兄给你们垫着,不会丢你们的脸的。再这么无休止地谦让来谦让去,你想置我们这些师兄于何地啊?”

  黄靖这才发现周围的师兄们都黑着张脸看自己和小诸葛亮,脸上凶悍的表情几乎要吃人,想都不用想就可以知道他们此刻正在大骂两个小正太太装十三,因为那副欠扁的表情就跟听到白起一脸谦逊地说自己很善良尊重每一个生灵一样。你们俩少说一句好吗?诗都做成这样了还说自己哪里不行哪里太差,蜀黍或许能忍,但婶婶绝对忍不住啊!

  两个正太顿时一脸庄重(假如这时候已经像后世那么流行佛教了的话,那他们绝对是一副“高僧气度”)地对视一眼,然后黄靖说道:“庞兄教训的是,我们也不矫情了。本来诗就无定律,难分高下,我与孔明各有千秋。总之,这场赛诗会还是相当成功的,为了庆祝,我提议大家晚上不醉不归!”

  话音刚落,庞德公就在他脑袋上敲了一下:“胡闹!你才几岁大就不醉不归?小心掉酒缸里淹死啊。”黄靖讨好道:“在下新酿的女儿红老酒,绝对好滋味。夫子要不先试试先?”

  原来,黄靖在书院的这段时间折腾了不少在这个时代的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东西,和月英一起天天开展研究,成果也很喜人,其中,高浓度的老酒女儿红最是受到高度评价,几乎快要成为荆州的贡品级别的东西了,普通人难得喝到。不过鹿门书院沾了黄靖的光,这么些日子下来也没少蹭到喝的。

  庞德公一听有女儿红,顿时双目放光道:“在哪儿?速速取来!”但又觉得这么说似乎有点不太稳重,便又重重咳了一声用低沉严肃的声调道:“取将来吧。”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是皇帝在宣人觐见,搞得一帮学子都把腮帮子憋得通红,对自己的夫子这种态度忍俊不禁。

  黄靖忍住笑意道:“夫子有命,焉敢不从?”然后立刻换上一张谄媚的脸打蛇随棍上道:“那您看晚上?”

  庞德公脸上微微发烫道:“嗯,今天你们又有了一个绝顶聪明的师弟,值得庆贺啊值得庆贺。”言下之意是默许了他们的做法了,这也是无奈的事情,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他也只好认了。

  黄靖并不想请很多人,他最后只邀了庞统、诸葛亮以及崔州平三人,当然,黄月英死皮赖脸要跟着,黄靖也只好由她去了。

  虽说是深秋了,不过,夜晚的鹿门山因为有了上好女儿红的缘故,每个人似乎都变身成了超人,不怕冷风嗖嗖,纷纷出门赏夜景,不时举杯交流几句,而此刻的鹿门亭中,有几位小大人正在把酒言欢。虽然相见的时间很短,不过经历了今天的事情,几人之间已经有了别样的情怀,更是变得隐隐以年龄最小的黄靖马首是瞻。

  觥筹交错,举杯对月,四人其乐融融,加上一个不着调的黄月英调节气氛,众人都觉得美妙不已。这时,庞统忽然叹了一口气,黄靖心里咯噔了一下:好戏好像要来了。因为古人好像很喜欢这种套路,总是已一声叹息引起他人的注意,然后表达出了自己的观点。

  果然,当中算是最不出名的崔州平配合地问道:“庞兄因何长吁短叹?”

  庞统把玩着手中精雕细琢的酒杯,语气略微沉重地说道:“几位师弟目前都在路门上学习知识,恐怕于真正的时局还不甚了解吧。据为兄的看法,大汉将危,荆州地位重要,只怕未来十年内免不得要遭受战乱。到那时,你我又该如何?你我又将上哪去享受如此良辰美景呢?”

  诸葛亮劝解道:“庞兄勿忧,亮自幼丧父,随叔父来此处时亦见识过不少民间疾苦,但是,亮却不惧怕什么乱世。不光亮自觉能力不错,而且现在出现了诸位可谓是天纵之才之辈,如果我等联手,还不所向披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