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誓死不降 第一百一十七章 破格提拔
作者:寂寞不知从何说起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听到这个消息,所有人都惊讶了,包括张应和周朝忠本人。

  自从仇天行与张老结识已经将近四年了,曾经青涩只知摇头晃脑读书的张应今年也有十八岁了。在这个时代,十八岁已经可以结婚生子,承担家庭顶梁柱了。可是,那也不意味着可以辅助营长掌管一个一万多人的营。

  在此之前,张应只是跟在张老后面熟悉民事政务而已,没有担任任何职务。如今,仇天行一下子将其提拔到一个营的二号人物,这让大家十分惊讶。

  得知这个消息的张应更是惊讶的嘴张的大大的,合不拢了。

  而比张应的事情更加让人吃惊的却是周朝忠的事。

  周朝忠也是闭门读书,一心想科举入仕报效朝廷。可是,现实无比残酷,他一心想要效忠的大明节节败退,即使如今稍有起色,恐怕也是回光返照。

  所以,周朝忠转变了观念,重新正视起保安团,正视自己这个妹夫团长。

  他原先的想法是跟着父亲学习学习,准备进入民政部。却不曾想,仇天行竟然让他担任近卫营的营长。

  近卫营是仇天行身边最后一道防卫,这是何等的荣耀啊!也是无比沉重的责任啊!

  周朝忠心中直念不能,只是没有勇气说出来,脸色铮的红红的。

  周朝忠的新职务更是让将在场所有人都雷得不轻。

  一个没有一点军事经验的人一下子就当上了近卫营营长,这就是任人唯亲吗?

  保安团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慢慢地开始正规化了。突然将一个人提拔到高位的事情已经很少出现了。保安团有着自己的一套提拔机制,没有了韩信拜将之事,再有才能的人也要进入保安团先从基层做起,再慢慢提拔到高位。

  可没想到,这韩信拜将之事又出现了。而且此人竟然是团长的大舅子!

  现场一片尴尬,如此,周震只能硬着头皮站了出来。

  虽然周家能掌握近卫营是一件大好之事。只是自己身为民政总长,儿子又成了近卫营营长,女儿更是团长唯一的夫人!这太让别人嫉妒了。

  保安团虽然成立没几年,可是其中勾心斗角之事并不少,只是通通被抗鞑的大义和团长的威望压下了。可就这样,还出了孙治的事情。

  不过,孙治毕竟出去久了,其二营更是在信阳扩充的。而团部诸人却是与仇天行朝夕相处,所以对仇天行还是很信服的。

  “咳咳,属下多谢团长的抬爱,不过犬子资历尚浅,还是跟着属下在民政部熟悉熟悉民事比较好。”

  周震说话后,五营营长张承武也赶忙解释道。

  “族侄年纪尚幼,还不及周总长之子大。属下觉得若是族侄想要进入五营,还是从基层做起比较好。”

  张承武是前民政总长张和生张老的族侄,而张应又是张老的亲孙子,所以张应就是张承武的族侄了。

  张老故去了后,张老这一系就是张承武为带头人了。此时虽然心中也十分渴望张应成为五营训导官,这样五营就是张家的势力了。可是碍于不敢犯众怒,所以不得不硬着头皮拒绝这天降的大礼。

  周震和张承武一前一后的起来婉拒了仇天行的好意,这让许多人心里舒服了一点。自己和团长出生入死的一番拼搏方才有了今时今日的地位,那些娃子们啥也没干,就是仗着一个出身,难道还想与自己平头不成?

  只是,包括周震、张承武在内的所有人都低估了仇天行的决心。

  因为孙治的事情,仇天行如今最信任的就是姻亲了,所以这才仇天行想要将周朝忠提拔到近卫营营长的位子上。近卫营这关乎自己身家性命之职位可不能操纵于外人之手。

  至于张应,则完全是因为平衡了。张老一去,张家就犹如失去了擎天之柱一般,虽然张家也有后起之秀,如张承武担任了五营营长,可这五营营长跟民政总长无法相提并论。所以,仇天行便这队伍重新组建的机会提拔张应,扩充张家的势力。内心里,仇天行最欣赏的则是平衡制衡之道。提升了周家,那么必然要提拔张家用来制衡。若是一家独大,或是众人和和气气的抱聚成团,那还要自己这个团长干嘛?

  如此,仇天行说道:“如今天下抗鞑斗争此起彼伏,抗鞑大业方兴未艾。我们保安团作为抗鞑势力的一份子,在用人上也要不拘一格。如今各营都是空壳子,在队伍的重新组建中正好让年轻人历练历练。行就上,不行就下。”

  既然仇天行坚持,众人自然不好再反对了。于是,这事就揭过了。

  接着,仇天行又说道。

  “任命原代营长叶苏同志担任六营营长。”

  “任命原代营长倪战同志担任七营营长。”

  “任命原营长陈晨同志继续担任一营营长。”

  “任命原营长孙治同志继续担任二营营长。”

  “任命原营长李太平同志继续担任四营营长。”

  ……………………

  叶苏与倪战出征在外,没有参加这个宴会。而陈晨、孙治与李太平更是半独立势态,根本不会来此的。不过,仇天行依旧这样说道。因为仇天行的话是要记录下来,以文书的形式发放诸营的。他在以这样的方式宣告,自己所在的团部依旧是保安团正统。一、二、四营还是要名义上服从自己的。

  最后,仇天行又说道。

  “新建安陆军事学院,由我本人担任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