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誓死不降 第一百八十二章 陕晋风云(二)
作者:寂寞不知从何说起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在李太平命令后,四营便在冷水河与汉水河之间扎下营来。这次,李太平决定不再继续行军了其实也有军粮方面的因素,虽然此次远行带了一千多辆独轮车,其中大半又是粮食。可是粮食再多也架不住人多路途远,如今这些粮食已经不足一半了。虽然如今不用长途行军可以减少一半的消耗,可是再怎么节省也不足三月之用了。眼下最重要的就是发展根据地,找到一些汉奸地主狠狠地抄一批家,缓解一下粮食的压力。

  一营可以团结地主阶层,但四营却不可以。因为四营团结的对象是绿林好汉,而绿林好汉们可都是要打家劫舍劫富济贫的。要想和自己洗劫的对象合作,那着实不容易。

  如今,虽然李太平将绿林好汉们踢了出去,只带着三千人马来到陕西,可是那劫掠作风还是没有变的。

  安置下来后,第二日李太平便兵分两路,一路人马留守大营并加固营寨,另一路人马则出去探路。

  出去探路的人马由李太平亲自带领,有三个中队的兵力,这些都是他最精锐的力量。

  当李太平带着人马向西走了二十里地时,他发现了一个村子。虽然村子不大,大约几十户人家,但是李太平依旧欣喜不已,或许这将是四营在兴安府的第一个根据地了。

  于是,李太平带着人向这个村子而去。

  大队人马运动的动静可是很大的,很快的村里的人便发现了。村子里的这些人早已经饱受战乱之苦,匪过如梳,兵过如篦,二十多年就这样过来了,他们能活到现在已经是命大了。这见识多了,自然知道怕也没用,反正家无半升余粮,贱命一条谁拿就拿去吧。

  进村后,李太平看见了数十个人站的稀稀拉拉的,一脸畏惧的看着自己这群人。

  这时,李太平身旁的一名宣讲员站了出来,大声的喊道。

  “乡亲们,我们是从河南来的抗鞑队伍,我们是保安团!”

  只是村里的乡民畏畏缩缩的还是没有开口,过了好半天,直到李太平等的有些烦躁了,才有一人说话道。

  “大爷,额们没粮食了,希望大爷们行行好吧!放过额们吧。”

  听到这满口的秦地方言,李太平皱起了眉头。这个时代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语言是多种多样,甚至隔壁村子的话都听不懂。这趟路下来,李太平走了足足有千里,从铜柏来到了兴安府,自然听不懂这里的话。

  “你们有谁会说河南话或者湖北话的?”

  宣讲员十分头痛,他是铜柏人,可没有出过远门,此次突然来到了陕西,竟然被这方言难住了。之前一路行来因为在河南湖北交界,所以问路时还能用河南话和湖北话交流。可是此地已经进入陕西数十里了,自然不在说河南话和湖北话了。

  好半天后,才有一名独臂男子站了出来。

  “大爷,额会点河南话。”

  虽然男子独臂而且佝偻着背,但是李太平能明显的感觉到这个男子身上有着当过兵的气息。

  “或许是农民军的老兵吧,曾经过去河南。”李太平心中划过一道念头。

  在这独臂男子的翻译下,总算双方可以交流了。

  当得知面前这上千人的队伍竟然是从河南的南阳府那里过来的,村民们很是吃惊。这上千里的走过来那不是土匪了,那可是流寇了。

  经历过流寇肆虐的村民们纷纷担心不已,流寇是走一路吃一路毁一路。将所经之地的粮食抢光,丁壮拉光,田舍毁光。遇敌时,力强则战,力弱则散,聚散之间,无数人家凄惨遭殃。

  见到村民们露出惊恐的表情,宣讲员只能耐心的解释道。

  “我们保安团是抗鞑的队伍,是人民的队伍,是民族的武装,是来陕南保护人民的。”

  只是这里的人们不理解人民的含义也不懂民族的意思,宣讲员只能再说道。

  “我们是来保护你们的!保护你们不被鞑子欺凌的!”

  听到这话,村民们很是狐疑。从来只听说收保护费的,可从来就没见可以受保护的,就是朝廷收了保护费也没见怎么保护自己啊。

  “大爷,您说您们是来保护额们的,额们现在没啥吃的了,您还能给一些?”独臂男子壮着胆子的问道。

  听到这话,宣讲员只能回头望了望营长,等待营长的决定。

  此时李太平无比郁闷,自己是来扩张地盘的,结果却要先当散财童子,没抄到狗大户家竟然还要贴粮进去。可是,如今保安团初来乍到,在这里没有一丁点的群众基础,只能先投点本钱了,这才才能更好更快的开展工作。

  “命令部队将午饭留下,嗯,还是先留下五百人的午饭吧。”

  听到这些路过的土匪竟然真的给粮食,这让村民们难以置信。但是真的见到了分到手里的饼子肉干时,村民们惊呼起来。

  “婆姨!快出来领粮食啦!”

  “细娃子,快出来不要躲了,土匪大爷们发粮食啦!”

  “细妹子,出来吧。土匪不抢粮食不抢人,改发粮食了!”

  “快出来打牙祭啊!”

  于是,在李太平无语的目光中,呼呼啦啦的又出来了百来号人,她们望着团丁们眼中还有一丝畏惧,但是当看见团丁们分发的食物时,眼睛都瞪得红通通了起来。当五百份干粮发完后,村民们每人都领到了双份的午餐干粮。

  等村民们狼吞虎咽了一番后,李太平觉得彼此关系应该比较融洽了些,便开口问起了村里地主的事情。结果却得知村里的地主要么死了要么都在县城里,只有到收粮食的时候才派人过来。不仅这里如此,周围的一些村子也是这样。因为陕南太乱了,有点钱都想待在城里,那样会安全些。这让李太平心中惆怅不已,抄家大业恐怕暂时要搁浅了,因为要想抄家的话就得去城里了,

  在这个村子里留下了一个小队后,李太平便带着大队离开了。半路上,李太平又命令那失去干粮的五百人返回大营,并运送一千斤粮食去那个村子,为四营在那个村子建立农会提供助力。

  一日下来,李太平走访了十个村子,留下了十个小队,也总共送出了一万斤的粮食。好在,此时李太平手上还有大约十五万斤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