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誓死不降 第三百五十一章 第一次反匪同盟(十八)
作者:寂寞不知从何说起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不过江西虽然混乱,但是吴三桂却牢牢占据了赣北之地,一时间八方豪杰争相来投,方光琛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方光琛之父是前明礼部尚书方一藻,前明崇祯年间方一藻以大学士巡抚辽东,那时吴三桂就拜入方一藻门下,这时方光琛便与吴三桂有了交往。之后方一藻在当时的兵部尚书杨嗣昌授意下派人去与鞑子和谈,只是后来事泄遭到群臣反对,方一藻便于崇祯十三年因病离职并不久去世。后来甲申之变,吴三桂带兵回守山海关时,方光琛还献计连鞑抗李,于是吴三桂引鞑入关。

  数年后天下渐平,方光琛便回归乡里,安居在江南省徽州府歙县。归乡后,方光琛一心求学,只是屡屡不得中,至今连廪生都不是。原本历史上他应该在顺治十八年受到奏销案影响,导致自己中式后被黜,于是他对朝廷产生怨恨,逃到云南,再入吴三桂之幕。

  不过如今的历史因为仇天行横插一脚导致天下大变,当仇天行带兵拿下江宁时,方光琛便开始待不住了。当分田地抄掠大户开始在徽州府展开时,方光琛便逃到了安庆府。后来方光琛又侥幸在洪承畴羽翼之下过了两年安稳日子,只是当洪承畴领命北归时,方光琛惶惶不可终日。左思右想后,方光琛便渡江投奔九江的吴三桂,一心一意的做吴三桂的幕僚参赞机务了。因为曾经的关系,方光琛迅速的又成为吴三桂的心腹。

  除了方光琛外还有一谢四清,谢四清与方光琛一样同为徽州人,不过他在历史上的名气可就弱于方光琛了。

  谢四清在前明时官至内阁兼兵部尚书参军,因为坠马而摔断手臂,只好辞职回乡养伤。后来洪承畴与吴三桂都派人相请出仕,不过都被谢四清作诗拒绝了。谢四清对洪承畴作诗道:“孤城血战苦睢阳,折臂书生枉断肠。天地鬼神皆草草,君臣父子两茫茫。南阳尚有刘文叔,博浪犹存张子房。当日共君浑是梦,梦中复梦梦何长?”

  拒绝吴三桂时,谢四清也作诗道:“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永夜角声应不寐,那堪思子又思亲。”

  可以说,谢四清的历史名气也就是他的铮铮铁骨和几首诗了。

  可是人的性格不仅仅取决于自身还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就像黄宗羲一开始是忠君后来变得说皇帝是天下大害一样,谢四清也受到大环境的影响。

  因为保安团的逆起,谢四清的家乡也被卷入其中。对于保安团的剃发、废名教、荼毒地主士绅、抬高工匠商贾地位的行为,在一生深受儒家思想的谢四清看来简直是禽兽不如。相比于那些短毛贼,吴三桂所做的事情也就不算什么了,至少鞑子也是敬奉孔子的。而且吴三桂如今也反正了,重新奉永历皇帝为正朔,还被永历封为周王,于是吴三桂这就更得到了谢四清的欣赏。

  当鞑子的江西大营北撤后,谢四清也逃到了江西,投入了吴三桂帐下。像谢四清这样的人很多,虽然保安团与南方豪雄同种不同文,但是在许多人看来同种不同文比同文不同种还要严重。先贤就说了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所以这些人对同族的保安团都以短毛、团匪、团逆等称呼之。

  除了江南省逃亡江西的士绅们,江西本地的士绅们也踊跃投入吴三桂的帐下。例如朱石慧、张自烈等人,只是这些人声名不显且治政能力也不佳。吴三桂为了表示自己求才若渴,于是统统纳入帐下。

  因为南方豪雄密谋对抗团匪,为了方便指挥军队,所以吴三桂秘密的来到了九江府。

  此刻九江府城中的一处宅院里,吴三桂的心腹们落座左右,彼此互相争执不断。

  不久之前,永历的使者王夫之刚刚离去。因为永历首辅黄奇遇和礼部尚书郭之奇等人对王夫之欣赏,如今王夫之已经是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的高位了,足足正四品。之所以这样一来是对王夫之的器重,二来是出行做使者的需要,三来也是永历朝廷本来官员就少,再加上沐天波的整顿朝纲,于是大批的官职便空出来了,这也便宜了王夫之,几次升迁后穿上了云雁补子的官服。

  当初鲁王仓皇失措逃到温州府时,麾下的张名振和张煌言二人建言与永历修好,虽然一些大臣反对,但是鲁王还是纳言了。张煌言那句“王爷与桂王本一家一姓之兄弟,无论江山属谁都是朱家的,先贤有云兄弟阋墙外御其悔。如今团匪势大咄咄逼人,此时正是联合的时候了”触动了鲁王。于是鲁王派出了张煌言去南宁,与永历朝廷商量结盟之事。若非大臣们群情汹涌的反对,否则鲁王还想自去监国称号。

  当张煌言辗转来到南宁时已经过了半个多月了。得知张煌言的来意后,永历朝廷也开了朝会,其中许多大臣也主张鲁王自去监国称号,然后回朝居住。不过心知其中利害的沐天波却没有采纳,而是决定和鲁王平等结盟。如今沐天波权势滔天,朝廷上下为之左右,永历自然无不接纳。

  在与张煌言商量后,沐天波便向吴三桂、孙可望、李定国、李来亨、朱成功等处派出了使者。当然打着鲁王旗号的明德公尚可喜、明忠公耿继茂和明义公金砺也迎接到了鲁王的使者。其中这些势力的使者也在各自奔波着,将一个个小圈子交织在一起。山川相隔,道路遥远,使者来回反复,整整三个月,南方豪雄们还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这也给了保安团整编部队的机会。

  如今,永历的使者王夫之第三次来到了九江,他向吴三桂开出了若是灭匪,庐州府以西将归于吴三桂的条件。

  这也引得吴三桂部下争论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