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居一品 第二一四章 症结所在
作者:三戒大师的小说      更新:2023-07-07

  官居一品第二一四章症结所在

  我听着挺好啊。沈默笑道:怎么个死要钱了

  这里面是有隐语。沈京没好气道:实际是一份价目表。

  怎么讲

  十五志于学。意是只要想上这个学。先拿十五两银子报名费。不然免谈。沈京道:交完这个再学费。交三十的学费的。只能站着听课。所以叫三而立。

  沈默捧腹笑道:我要是交四十两呢

  四十不惑嘛。沈一本正经:交了四十两银子的人可以问。直到你没有疑问为止。

  那五十知天怎么讲沈默笑问道。

  交了五十银子。那可以提一天知道考试的命题了。

  六十耳顺

  能出的起六十两这价格的人。不管多么不听话。先生也不会骂。保准让你耳顺。

  那七十两的待遇我就知道。沈默笑眼泪都出来道:只要交了七十两银子。你课想躺着坐着或来与不来。都随你高兴。先生也不算你违规。对不对

  沈京愤愤点头道:说他是不是穷疯了沈默很严肃道:那就交三十两。自带马扎去上课。让他少赚四十两。

  算了。还是交七两吧。我可受那罪。沈京撇撇嘴道。

  人家就是抓准你这种富人心态了沈默笑道:想不财都难啊。两人笑骂一阵。便到了沈家台门。沈默注意到大门已经重新大开。下人甚至还在往门上挂花灯。准备迎接上元节。就像什么也没生过一样。

  但当进去书房。看到坐在摇椅上殷老爷时他却惊呆了仅仅十天不见。老爷子的便已经须花白。再也不复原先儒雅风流的中年模样。

  看到沈默错愕的表情。沈老爷勉强笑笑道:拙言。来大伯身边坐。

  沈默便依言坐下黯然道:大伯您。不容易啊。即使没有亲眼看到。他也能体会到这位大长的艰辛。

  沈老爷缓缓摇头道:为了这一大家子人。受多少委屈多少诽谤都是值的。便叹口气。幽幽道:我已经把你师父从族谱上除名了。

  情况。有这么严重吗沈默瞪大眼睛道。

  赵文华给了个准。北京那位小丞相。这次准备杀鸡儆猴了。就连6都督的面子也不给。沈老爷说着说着。便流两行泪来:你师父也早料到了。他在出门之前已经给你师母写好了休书跟三个儿子断绝了父子关系。也把你开出门墙。他是彻底的净身出户不打算活着回来了。

  沈默黯然了。刑大牢肯定阴暗潮湿。肮脏难捱。就算是不杀头。在里面蹲一阵子也要出人命的。

  两人长吁短叹一阵。沈老爷又问起。沈默这一年的打算。

  沈默轻声道:先杭州吧。打吗就是平平安安的。

  平安是福啊。沈老爷深有感触道:拙言啊如今咱们家如。你不的不处处小心。少出风头。说着又怕他少年心性觉着委屈。安慰道:留的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相信大伯。会有时来运转的那一天的。

  这就是两人处世态度上的不同了。遇到这种狂风暴雨时。沈默想的是迎难而上。冲出雨云。飞到永晴的空上去;而沈老爷却想着暂且收敛羽翼。躲在窝中等待雨过天晴。沈知道这就是代沟。所以他很聪明的点点头。闭上嘴。

  沈老爷又让他好生用功读书。不必担心举业受到影响。严阁老就是管再宽。也不会过问一个省里的乡试情况:只要你能蟾宫折桂。再考他个解元出来。你的前程就是铁打的了。沈老不无的意的笑道:浙江乃全国文魁的。你若能夺的四连冠。谁敢在会试中不取你等着被天下的唾沫星子淹死吧。

  沈默却没什么信心。小声苦笑道:实不相瞒。孩儿已经好几个月没有工夫看书。前些天想温习一却高低看不进去了。还给自己下个结论道:这颗心浮躁了。静不下来。

  必须静下心来。沈老爷比他还着急。沈默的胳膊道:千万不要以为中了小三元。就一切无虞。再也不用功了要知道。是科举试与童生试是不一样的。

  说着给他讲解道:大伯有一位

  从十四岁开始试。一直考到十二岁才勉强了入后。就像这回一样。刚好又是乡试年。他便一试而中举。联捷而入词林。前后总共才一年多的时间。在琼林宴上。他于感慨之余。做了一副对联曰:县考难。府考难。道考尤难。四十二年才入。乡试易。试易。殿试尤易。一五月已瀛。这绝不是个别现象。所以不是什么时来运转。你知道真正的原因吗

  沈默摇摇头。便听沈老爷道:因为童生试考小题。科举试考大题。小题要东拉西扯。牵强附会。才猜出题意。对那些脑子不太灵活的考生来说。当然是难上加难。分吃亏。连年不中也就不奇怪了。但从乡试开始。一律用大题命题。大题题意完整明确。不用费心思去猜。却要比对经义的理解。文笔的老道。这样一来。反而是读书时间越长。下的功夫越深越好。

  沈默的面色终于郑起来。缓缓道:您的意思是。从乡试开始。那些功底深厚的老前辈。就显示出厉害来了

  不错。沈老爷道:你这样的少年郎。虽然天资聪颖。但年岁还没有人家用功的时间长。要是还不努力怎么行

  沈默现沈老爷与炼完全两种风格。老师是那种。你必须去这样做。做好了才告诉你为什么的。却不沈老爷这种摆事实讲道理。更让他觉着心悦诚服。

  见他终于服气。老爷呵呵笑道:当也不比妄自菲薄。你举业已臻大成。若是在平时。点个翰林都是没问题的。

  沈默苦笑道:现在我若是考不中解元。就有可能在会试中被人做掉。连个进士都中不了。对不对

  明白就好。老爷点头道:别看你已经是钦命的浙江巡按监军道。但严党想要黑掉你。绝对不费吹灰之力。说着不无懊恼道:你本来是铁打金铸的程。早就注的翰林。却被你师父这一折腾。给弄凶险无比。真是失策失策

  虽然自从知道沈炼书的消息。沈默都快怨死这个臭老头了。但在大明朝。学生是无论如也不能指责老师的。所以他还的为沈炼说好话。说老师是对我有心。或者另有安排之类。

  临走时。沈老爷交他一口重书箱。据说里面是他们兄弟俩共同研究经十年。记录下来的所有心的。对于他深刻体会经言大义有很大帮助。

  从沈家台门出来。柱问道:人。咱们回家

  不。去知府衙门从鉴湖回来。他有一个问需要人解答。徐渭那种没心没肺之人也说不清楚。只好去请教唐师叔。

  去的时候唐顺之正在写字。听见他进来头也不抬道:我知道你有问题要问我。但是我帮不了你。

  为什么。

  因为我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大户。跟倭寇有联系。唐顺之抬起头来道:只能告诉你。一点联系都没有的。不多。

  沈默错愕道:不至于吧

  我们浙直的大户人家有个点。你知道吗唐顺之笑道:几乎家家都有织工。生产的棉布丝绸。每天都能生产出成千上万匹。这些罗。布巾毯生产来。卖到哪里去了

  沈默心中如惊涛骇一般。他知北方连年大旱。百姓吃饭都困难。根本消费不起这么多又好又贵的东西。所以唯一的外销途径。就只有销往海外一条路了

  而大明朝的海禁虽然已经名存实了。但毕竟是非法的。明着搞是脑袋的。所以必须通过那些走私商进行贸易而在这个海防废弛的年代。海商们基本上就是有买卖时跑海运。闲下来就当强盗。本身便可与倭寇等同视之。

  当然。如果没有官府睁一眼闭一眼。恐怕是不可能演变成如此大规模的全民走私的。

  大户。海商。倭寇。浙直闽粤官府。甚至还有上百万的织工。这一切的一切。组成一张异常的大网。难怪北方朝廷对它屡战屡败呢。原来症结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