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旗 第五十五章 我要杀鞑子
作者:楚禹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自己的推断不被郭太监接受,陆清遗憾之余却也无力就此事再做些什么,因为他的推断本身便有很大的不合理,且不说阿剌东进是不是真的想断正统皇帝大军的归路,就算是真的,宣化城的杨洪和居庸关的明军也不可能让他就这么大摇大摆的呆在怀来。

  怀来不比宣府和大同,离着居庸关这道北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线可是太近了,只有不到三十里地,就算正统皇帝远在大同来不及做出部署,留守北京城的监国郕王和一干文武大臣也不会坐视御驾归京的路被阿剌截断。

  根据现有的情报,阿剌此次寇边的兵力当在两三万人左右,这两三万骑兵破了边墙后在宣府境内是可以任其驰骋,但要是阿剌将所部钉在怀来,那他便失去了骑兵机动的优势,在宣府、怀来、居庸关乃至北京城留守明军的合力进击下,他能成功赖在怀来从而掐断正统皇帝所率大军东归之路的可能性近乎于零。

  更何况就算一切如陆清所推断的那样,阿剌在没有任何明军阻截的情况下成功进入怀来,并且在几部明军的眼皮底下大摇大摆的赖在怀来不走,专门等侯大明皇帝亲率大军的到来,然后和后面尾随而至的也先部合力围歼皇帝大军,他们能够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小,毕竟两方人马的实力差距太大。

  后世对此次正统皇帝御驾亲征所带军队的人数有很大争议,但在陆清看来十五万以上却是肯定有的,这十五万人马里京营精锐又占了一大半,敌我双方的兵力相差三四倍,又是在宣府、居庸关、怀来诸卫明军的眼皮底下,因此任谁也不可能相信大明皇帝亲率的大军会在归京途中,在距离居庸关只有不到三十里的怀来卫遭到惨败。

  最合理的情节应该是瓦剌人遭到大明皇帝亲率大军加宣府、怀来、居庸关三部明军内外夹击,从而大败才是!

  可惜,最合理的地方反而最不合理,“土木堡之变”的整个发生过程完全是超乎正常人判断范围的,对的是不对,不对的反而是对的。

  陆清的推断是基于他已知的“土木堡之变”,却不是基于明军和瓦剌军现实力量的对比,故而正如他初见郭太监时郭太监同样也不相信也先有胆量去袭击御营大军一样,没有人会相信他这荒谬的推断,因为他们认为的合理是陆清认为的不合理。

  如果陆清的推断成立,那么一系列的问题就来了,宣化城杨洪所辖的几万宣府精兵哪去了?怀来卫的明军又哪去了?居庸关的守军又在干什么?北京城监国的郕王殿下和一帮文武大臣又在干什么?皇帝身边的随军文武大臣又干什么去了?

  难道他们心中都没有了天子,都在那坐视皇帝和他所率领的十几万大明精锐葬送于瓦剌人之手不成?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一切,在目前看来,只是陆清的疯话胡话,就算郭太监他们相信了陆清的推断,他们又能做什么?

  眼下他们最要紧的事情可不是去阻止阿剌干什么,而是得从可能已经沦陷的金家庄堡千户所闯关南下。

  不能冲过金家庄堡南下,固然再没有改变“土木堡之变”的机会,等着陆清的恐怕也只能是一条死路。

  ........

  陆清找到牛庆时,他正领着王大德和葛明在争吵,争吵的原因自然是围绕是出边绕行到大同去还是退回君子堡坚守待援。

  前者,九死一生;后者,十死无生。

  争吵双方,牛庆认为应当退回君子堡坚守待援,葛明却认为绝不能回头,既然南下的路已经断了,索性出边绕太子城奔大同,这条路虽然凶险些,但也不能说是条绝路,沿边的鞑子部落大多都随瓦剌大军寇边了,留守的多是妇孺,能出动的青壮有限,未必没有搏一把的机会。若是就此退回去,松石堡的惨剧可就随时会发生在君子堡。

  王大德其实是不想回去,也不想绕行出边,他是想跟着郭太监他们南下闯一闯,要是能有命活下来,那亲军的锦绣前程可就砸在自个头上了。可惜郭太监已经抛弃了他们君子堡一行人,连牛庆这个百户都给扔出来了,他这小旗官又哪里能赖得下来。

  说句良心话,王大德也认为君子堡这四百多老弱妇孺是累赘,不带着他们南下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带着他们走,那可就把所有人都给活生生的拖死了。

  如果还有可以重新选择的机会,王大德宁可自己是随郭太监从独石堡逃出来的败兵一员,也不希望自己是君子堡的小旗官。

  书办李文和只会做帐书写典文册,平日不大有什么主意,在这场争执中自然说不出个好与坏来,他又不是官身,也轮不到他发表什么意见,便只能站在那里保持沉默。唯一让他感到庆幸的是,他不是君子堡土生土长的人,他的家在万全左卫,故而不必担心老娘和妹妹的死活。

  争执不下,火暴脾气的葛明突然叫起来,说是郭太监既然不管他们,那他就带人绑了郭太监,左右是个死,凭什么他君子堡供应了那帮败兵吃的喝的,转过头来就被人卖了!

  葛明这小旗颇有几分勇武,不比牛庆这百户武艺差多少,为人又豪爽,故而虽只是小旗官,但在堡内也是颇得人心,他这一叫嚷,顿时便有几十个君子堡的军士也跟着吵嚷起来,场面一下紧张起来,隐有内讧的迹象。陆清一惊,慌忙吩咐随他一起来的小旗官们马上带人上前将他们围了起来,若是情况不对,先下手为强。

  发现被陆清带来的败兵包围后,葛明等人都是大怒,人人心中有种被抛弃和被出卖的愤怒感,牛庆和王大德喝止不住,已经有人抄着家伙和败兵们对峙起来,喝骂声不绝于耳,惊得营地中那帮老弱妇孺们害怕不已。

  闻讯赶到的败兵也越来越多,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陆清再如何心软,这会也得硬着心肠准备火拼了,不把君子堡这帮人解决掉,他们天亮之后怎么南下?

  关键时候,还是李文和劝说双方莫要冲动,都是大明将士,何必自相残杀。既然郭公公认为不好带君子堡的人南下,那大家就分道扬镳好了,犯不着打打杀杀。

  又劝牛庆不可退回君子堡,鞑子眼下已经破了边墙,这会虽是忙着南下洗劫,没有顾得上攻占君子堡,但他们迟早要退兵,到时君子堡可就要大难临头了。出边虽然凶险,但葛明的话未必就没有道理,反正左右都是凶险,不妨出边碰碰运气,若是老天开眼,这路上撞不见鞑子大队人马,又或是只是鞑子小股兵马,有这一百多军士护着,未必就不能保着大伙入边。

  在他的劝说下,牛庆犹豫之后便也弃了回堡的念头,王大德自然是唯牛庆马首是瞻,当下也同意出边碰碰运气。

  牛庆、王大德不再反对出边,葛明自然也无话可说,真要和败兵火拼起来,死得还不是自己人,况且这帮子败兵多是战兵,又是从独石逃出来的亡命徒,为了活命,他们连自己的同袍也下得了手,人数又比君子堡多得多,真要火拼起来,吃亏的肯定还是君子堡的人。

  于其为了出口气和败兵们拼个你死我活,不如出边碰碰运气了,再说这帮子败兵抛弃了他们独自南下也未必就能活。

  当下,君子堡众人达成一致,天亮之后便出边绕行。

  事情就这么解决,倒是有点出乎陆清的意料,他还以为一定要死上一批人才能震住君子堡一众人呢。

  不死人最好,能不能活下来看各人造化吧,毕竟南下不比出边安全,最后哪路能存活更多的人还不知道呢。

  陆清心中有事,便也不与牛庆他们多说什么,带着手下这队临时编组的百户退了下去,其后又去找樊若,想看看田寅那孩子有没有埋了他弟弟的尸体,顺便让他跟牛庆他们出边。

  那孩子见到陆清就说了四个字“我要报仇”,除此之外什么话也不说,弟弟的尸体仍被他抱在怀中,让人看着心酸。

  陆清看了眼樊若和郑宇,两人都是摇头,显是劝说无效。

  陆清又苦口婆心劝了几句,小田寅却怎么也不肯答应埋了他弟弟,最后,陆清火大,骂道:“你口口声声说要报仇,那我就成全你,天亮之后我们就要南下杀鞑子,你若想报仇,就把你弟弟埋了,然后跟我一起去杀鞑子!若不想报仇,你就抱着你弟弟永远呆在这里!”

  半响,小田寅方低声说了句:“我跟你去杀鞑子。”

  闻言,陆清松了口气,他哪里是真要这十一岁的孩子去杀鞑子,只不过是想哄他埋了弟弟,杀鞑子报仇的事还是等他大了再说吧。不过怎么带着这孩子南下,他却是大为头疼了。他不想对一小孩子说话不算数,但真要带这孩子上路,怕不比郭太监这累赘麻烦。

  樊若拿刀在营地不远处寻了个干净的地方挖了个坑,小田寅哭喊着将弟弟的尸首放入坑中,樊若要盖土,他却不让,在怀中又摸出一个长命金锁放在了弟弟的身上,然后一把一把的将泥土掩上。

  为了日后能让这孩子有个念想,陆清找来块木板在这坟上做了个标记。

  埋了尸体后,陆清想了想后,把小田寅托付给樊若和郑宇二人,将天亮之后南下闯关的事情告诉了二人,让他二人好生照顾这孩子,若是大伙不走运,那就一块死了,若是能闯过去,便算给田家留点骨血下来了,想必九泉之下的田大壮也当感激他二人。

  樊若不大想照顾这孩子,但想着人是自己带回来的,他全家又死得那么惨,便好人做到底吧。郑宇本就是田大壮的亲信手下,自然对照顾小田寅没有二话。

  半夜,又有十几个明军逃了过来,问过之后却都是从独石逃出来的,陆清也没有多问他们什么,吩咐人给了他们一人半块饼后便去歇了。

  这两****也实在是太累,天亮之后还要上路,他必须要睡上一觉,否则如何有精神去闯那未知的鬼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