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主神的愿望 符箓的主要宗派
作者:紫月银龙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由于主角需要使用符箓,所以稍微介绍一下。可以无视的说……

  正一法

  是道教传承最悠久,渊源最早的一个道法体系。她的源头即是张道陵天师在四川大邑境内建立的因入道则需要交五斗米的“五斗米道”。由于张道陵天师在创立这个宗教团体的时候多是仿效于周边的羌族、氐族等少数民族的巫术,然后掺入许多先秦的黄老思想,再添进了不少当时流行的神仙、方士道,例如后来褒贬不一的“男女合气”之法,亦又比较“自虐”的“涂炭斋”等斋仪,所以在很多时候不能得到官方的信任,于是被唾为“鬼道”又因为入道就需要交的五斗米就被当局称做“米贼”;而其禁止“淫祀”以及比较严密的教团组织例如廿四治、卅六靖,以及在当时看来比较严谨的戒律和对长生的孜孜不倦,得到了百姓的信赖。于是诸多民众投奔祖师米道,称“道民”,凡民则皆需要授符箓,以作皈依凭信,亦作为行法资格的依据。如今还保留必须授箓奏职的法事才能充高功法师,非《盟威箓》授者不得起建灵宝斋坛等规定都于此有颇多渊源。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早期的正一道法都是一眼看上去比较“幼稚”的,例如《正一法文经官章经》中记录的“收土公”,就是收杀土地中之精怪,经中只说了“制地君,官将一百二十人,治地里室,主收天下土公之鬼”以及还有军兵收怪、收万精鬼、利宅舍、保六畜、护蚕、主田种、护远行万里、治市买欺诈、和口舌、墓门解除、寿命度厄、治颠、五瘟、伤寒、疾疫、生产等等法。

  以后的正一法与灵宝、上清等法结合、发展于是就派生出了后来主宰道坛好多世纪的神霄、清微、天心、净明四大门派。

  灵宝法

  是处于上清之下,正一之上的“中乘道法”,一般认为其渊源自葛玄天师,东晋以前有古灵宝法,以传授灵宝五符诸经、守一思神、专精符法、召劾鬼神等为主。及东晋末葛巢甫造构灵宝,突出斋法。经陆修静整理之后,灵宝斋法更是风行天下,并为其他各道派所取则。宋代衍生出东华派,为灵宝分支。此派进一步完善了斋法,《灵宝玉鉴》、《上清灵宝大法》、《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等斋法科范尤为周全备细。明以后正一派、全真派科范皆受其影响,特别在超度、祭炼、破幽等一类法事中,采撷灵宝斋法更多。除斋法外,灵宝法中各种禳灾、禁咒、符水治病等法也很丰富。同时,灵宝法又重经法。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十五云:“灵宝之用,因经而出经法,故以经中之文而为咒,因经中之字而为之符。”宋以后,雷法盛行,正一、上清等古符箓派,亦或兼习雷法,独灵宝一系坚持自己原有经法、斋法,不杂雷法。

  上清法

  一般说这个名词觉得上清二字十分好听但却陌生,但假若说出“茅山道法”四个字,就会引起诸多朋友的共鸣。上清派为传承最久的符箓派道教之一,其符箓与龙虎山正乙、阁皂山灵宝合称三山符箓。

  法术内容广泛,召劾鬼神、祈禳驱邪、符咒治病等都是常行法术。但与正一灵宝诸派有所不同的是,更加强调存想专精,并以之作为修道行法的关键。所传《上清大洞真经》、《黄庭经》,都是以存想为主的修炼功法体系。在存思基础上,又派生出各种隐遁变化,飞奔三天的道术。该派高道大多有较高文化素养,故对于传统符咒不仅一般沿用,也注意加以理论说明。唐司马承祯《修真精义杂论·符水论》云:“夫符文者,云篆明章,神灵之书字也。点画有所象,故神气存焉;文字有所生,故服用朱焉。夫水者,元气之津,潜阳之润也。有形之类,莫不资焉。故水为气母,水洁则气清;气为形本,气和则形泰。虽身之荣卫自有内液,而腹之脏腑亦假外滋。既可以通腹胃,益津气,又可以导符灵,助祝术。”上清符咒、法水广泛应用于修真和治病、驱邪之中。

  宋以后,上清派道土吸取内丹思想以充实自己道法理论,如南宋上清大洞玄都三景法师萧应叟曾用内丹思想注释《度人经》,认为达到神、气、精混合为一,返本还原,归根复命,则万神会聚化为婴儿,便称是“与道合真”,获得真“宝”,此时便能施行各种法术,《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表》云:“人得此宝于身,出入纵横,飘然自在,长春不老,与天齐休;布真炁而能化土石,土石为宝;布真炁而能起枯骨,枯骨成人;布真炁而能救万病,万病自痊;布真炁而能辟妖邪,妖邪自灭;布真炁而能动风雷,风雷自震;布真炁而能扶万物,万物自畅;布真炁而能拔幽魂,幽魂自拔。此即无量度人矣。”上清法在道法史上有过重大影响。唐至宋前期,上清派在诸道派中处于主流地位,得其法篆道阶最高,这样,道流造作、汇辑法术成专书时,常冠以上清之名。如唐道土叶法善听行符法被认为“出自汉正一天师之道法”,但其书则冠以上清之号,称《上清隐书骨髓灵文》;灵宝斋法,也被冠以“上清”之称。也有不少唐宋新出符箓道派,确实与上清派有渊源关系。如北帝派所传天蓬法中《天蓬神咒》,又称做“北帝祝法”,最早记载即在陶弘景《真诰》,北宋北极天心派为正一法分支,不仅其法称上清北极天心正法,而且在行法中以内修为本,而内修之法重在存思三光,有《无上三天玉堂正宗高奔内景玉书》专述存思之法,系源自上清法。有些道士虽所行非上清法,而亦曾受上清箓,如南宋白玉蟾,为金丹南宗五祖,而兼习雷法,但亦曾得上清箓。至于世间为人驱邪捉妖的道士,亦颇有自称为行茅山法者。

  神霄法

  是一个渊源自唐朝的北帝派而形成于宋朝的“雷法门派”。是一个把内丹与符箓相结合的道法,有自己的神谱和符箓。其法托于神霄玉清真王,根据考证实际创始于北宋王文卿诸人,王自称得火师汪君之传,汪君事迹疑不能明。王文卿同时略后,习神霄法的林灵素得宋徽宗赏识支持,神霄法由之大行于世。其法内容大抵承继正一、灵宝诸派,侧重禳灾、祈祷,有遣瘟、驱蝗、召雷、请雨、祈晴、止风、伐邪、召劾鬼神等。同时亦炼内丹。在道法理论及行持方法上较有特色。在道法理论上,主张“道体法用”,即以内丹有成与道合真为根基,发之于外,形成种种变化玄伎。对此,有所谓“立极”之说。认为无极之时,即所谓“溟滓大焚,寥廓无光”的状态,无极动而生太极,“一炁才动,风雷云雨皆作,禽兽山木俱生。”“天地得此一炁,千变万化,人为万物之灵,得此一炁,可以感天地,动鬼神,呼吸风云雷雨,无所不至矣”。若人依无极而太极之理,内炼形神,达到“廓然一炁初分,自觉神清气爽,外欲不生,此身与天地相为表里,造化皆在吾掌中矣。动天地、感鬼神、驱风雷、役万物,无往而不可也。然后策役将帅,行持祈祷”。此即所谓“立极”,实是内丹有成先天一炁冲盈之象。故曰,“凡欲行持,先服先天祖炁”,万宗师《雷法议玄篇》云“万千法门,皆始于此也”。同时认为,诸法之中,威力最大的是雷法。“夫雷霆者,天地枢机”。“故雷乃天之号令,其权最大,三界九地一切皆后雷司总摄。”故其法多为召役雷部将帅执行。但其召将,与传统符篆派主要仗符箓咒诀不同,强调“人能聚五行之炁”,这五行之炁为五雷,则“雷法为先天之道,雷神乃在我之神,以炁合炁,以神合神,岂不如响应答耶”召将是以五脏之炁化为五雷之神,与虚空之神混合。故召将特称为召合。依照这些理论,神霄法在行持中特重内功,不仅在平时有炼气、炼将功课,即在行持中,也有打坐、运炁一类节目,力主运先天一炁以召雷兴云驱邪却怪。“当于呼吸上运功夫,静定上验报应。”于书符用符仍然重视,但强调符之灵验,不在点画无误,而在将自己元炁布于符上。神霄法宋元明传播极广,支派繁多。张宇初《道门十规》:“神霄自汪、王二师而下,则有张、李、白,萨、潘、杨、唐、莫诸师,恢宏犹至。凡天雷酆狱之文各相师授,或一将而数派不同,或一派而符咒亦异。以是讹舛失真,隐真出伪者,多因而自生谤惑。”其影响也及于其他道法,如清微法,或被看作神霄支派。灵宝、正一诸法,也曾吸收其中部分内容。

  清微法

  乃是出自宋代新出的符箓道派清微派,元陈采《清微仙谱》称,清微道法“始于元始,二之为玉晨与老君,又再一传,衍而为真元、太华、关令、正一之四派,十传至昭凝祖元君(舒),又复合于一,继是八传至混隐真人南公(毕道)。公学极天人,仕于宋为显官,遇保一真人授以至道,遂役鬼神,致雷雨,动天使,陟仙曹。晚见雷渊黄先生,奇之,悉以真书传焉。先生覃思著述,阐扬宗旨,而其书始大备”。据此,清微道法上承上清、灵宝、道德和正一等四派道法,博采四派之精华。宋时自南毕道起才有流传,而至黄舜申时才盛行于世。清微法以雷法为主,有单独符箓,受神霄法影响至深,故有人称《清微神烈秘法》中说到“清微法者,即神霄异名也”。就清微和神霄两派均重视和弘扬雷法这一点而言,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但是“清微”上承四派,博采众长,其法之完备和系统,远远超过神霄。其法重视内炼为本,以道为体,以法为用,《道法会元》卷一《清微道法枢纽》称:“有道中之道,有道中之法,有法中之法。道中之道者,一念不生,万物俱寂;道中之法者,静则****龙虎,动则叱咤雷霆;法中之法者,步罡掐诀,念咒书符。”而其道法的基础在“气”,“凡气之在彼,感之在我,应之在彼,行之在我。是以雷霆由我作,神明由我召。”此外“清微派”,并不构筑一个新的“神霄天”,亦不对皇帝阿谀奉承,不对朝政施加影响,而是要求学道之人“守分”。所以《道法会元》又称:“人生天地之间,衣食自然分定,诚宜守之,”“若外取他求,则反招殃祸也。道不成而法不应。”清微法曾传人武当山,与那里原有的全真道相结合,为武当道法的重要渊源。同时,也传人龙虎山,对正一道派有重要影响。如今,许多署名“正一道”的道观多是传承“清微法”,以上海、江西、江苏部分地区和浙江一部分地区为主要活动地区。

  清微睡功,是宋代清微派传的一种内炼的道法。《清微丹诀》载:“太一至真人居脐中,主身中一万三千神将,郊在脑头上户,中庙在项后顶上,社在脾左端,稷在大肠穷处,风伯在脐轮下右傍,雨师在小肠尽处,雷公在大海右肾,电母在八门右上弱水之颠。一身之中神宫,凡三十有六,各有官僚宰辅,皆受命于太一真人。凡人当睡法守之,集身神,斩三尸,戡六贼,方可混合造化,窥测乾坤。天地虽大,皆在吾身中也。敛身趺坐,目视鼻,心守玄牝,然后定精,神形体气。神气相守,命神念之,所至运气神,自然而然。降心神,专至诚一,呼集身中之神。时以眼视鼻端,就观祖府,静而又静,一气七遍。”

  相对于“睡功”另外还有“坐功”,在《清微丹诀》中云:“凡人静室,跣足端身正坐,两手握固,万缘放下,定心如在太极混沌未判之先,虚空圆光之内。又如在圆光一窍之中,混沌一同,身心俱无,澄澄湛湛,普照十方,天地莫测,鬼神莫知,早晚静坐亦然,常要运用。”

  召合法是指行法中召致神将。因认为行法以本身先天一为本,《高上神霄玉枢斩勘五雷大法序》云“将用自己元神”“中理五,混合百神,以我元命之神,召彼虚无之神,以我本身之,合彼虚无之,”此则为召合。通常先要念咒、发召将符,存想天将来临,然后以鼻吸天将人中宫混合,再分别神将五行,运入五脏,如邓帅属火归心,辛帅属木归肝,使者属土归祖宫,赵公明和王灵宫属心,马灵官属震归肝历胆。

  再以诀引出,临坛听遣。基本上是存想与内修炼相结合。故其基础在乎时的内功修炼,称为炼将。召时天将来与不来,以自身各部位的感觉为兆。如听得两鬓有冷风至,目跳、鼻酸、耳间闻有钟声、风雷鼓动等。就认为天将已至。这时就须存想天将在地户上,或提天将入符,或遣去执行预定任务。同时辅以相关手诀、步。如果没有上述“报应”,则须再召;三召不至,便认为天将不降,所行之事法不验。召将原是正一派的传统法术,但通常以符咒为主,辅以存想,雷法召合改为内丹为本,强调内外将混合为一,则是对传统召将之术的发展,表观了内丹术引入召劾鬼神的法术后的变化。

  例如,清微临坛召合法:“瞑目凝神,聚气于混沌之中,不出不入,一气七遍。剑诀火炼真文,咽下祖宫,过三关,升入天门,意游上空。张目直视,见三字金光进出,照天烛地。放出号令,万真票行。”

  清微默告法,此法可治病解厄,预知吉凶。《道法会元》卷二六:“凝神静坐,先念三字密咒一气七遍,敛息规中,物我两忘,一念初动,便是真人金光。一点起子元宫,心中七窍光明,上朝泥丸,圆光充满,太虚同体。仙真在内,真人述事。若内视光明澄彻、恍惚中如有所得,切不可拘泥执着,于事有应无应。任其自然善应。但于心之所得,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意之所在处主张即是矣。真人礼谢,回光同体、内外了然,起身焚解厄符牒、念大圣北斗七元君,能解疾病厄。焚毕,看符灭倒何方,以验吉凶。”

  神霄聚星璇玑法,乃宋代神霄派所传。根据《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书大法》卷七云:

  “五星琐玑洞房诀,南极元君授付神霄仙民,非下土有之。立春夜半,存东方岁星在洞房朱宫,在目后一寸。立夏半夜,存南方火星在玉门华房,在右目直入五分。立秋夜半,存西方太白星在中间紫阙,在两眉中一寸,左日右月。立冬夜半,存北方水德星在玄宫,发际一寸五分;存中央土星在泥丸宫,人中二寸,并如婴儿,又如缀丝。叩齿五通,咽津,咒曰:

  ‘高元紫阙,中有五帝。宝扇玉辉,霞彩玄门。精气积吹,化作五老。青巾素容,组帔丹裙。左带火铃,右佩七真。手执豁落,散降飞神。足蹑九霄,吐华炼身。八景三部,令我入真。养魂制魄,乘云飞仙。急急如高上玉清保仙王律令。’

  存见讫,又存星君口吐本气,如丝芒成符,以水送之,五辰侍立。”

  神霄上道坐功法,在《法海遗珠》卷一○记载为:“每日半夜子时,起坐披衣,两手擦令极热,如洗面状,拭两目。开眼,呵出腹中浊气,以鼻引清气,入吾心腹之中,叩齿三通。存自己元命真人,在眉间立,如我相似。次念集神咒曰:

  ‘景中真王,威震九天。手捧三素,足蹑九玄。金虎蔽日,青龙绕乾。黄神兼钺,绿齿扬鞭。按行五岳,平调七元。吾奉帝敕,转形延生。始发太极,予已有年。今持符命,掌握威权。风雷交作,公道毋偏。凡吾役使,皆欲如言。急急如律令。’

  咒毕,存元神上朝真王(去眉间三寸许为真王府),次存周匝有十宫太乙真君。次念咒曰:

  ‘玉清结朗,九气自然。变化生神,三十六天。日月威光,雷车大軿。天青地黑,灭鬼除精。吾今考校,诸天临轩。风飞电转,万灵咸遵。急急如元始一气天君律令。’

  次存肝中九气青色上腾,弥罗围绕。次存南方三气赤色,与心相合成金色,混合于脾宫。略闭息,嘘此脾宫金色之气,围绕身形。次以两手,先左手托起外肾,闭一息,存肾水冲上降下,心火同姤结于脐轮。两齿根用舌拄定,候水升火降,咽人肺宫,金光交结,遂成真人,上朝元始虚无上帝。念小金光咒,咽液三过,以手伸舒,流通山岳。此为事毕,睡如卧斗。”

  北极天心法内炼诀,在《上清北极天心正法》云:“每夜子时,披衣静坐,握固,思神,叩齿,咽津液三口,须臾存肝中太阳气如日,肺中太阴气如月,心中是气如橘弹丸,俱出至黄庭宫,混合为一,下入丹田,想入下关,自夹脊双关,历中关,撞人泥丸,自明堂入玉池。以舌柱上腭,乘接真气咽之,存人丹田藏之,形若弹丸,色如朱橘。凡行住坐卧,念念常思丹田中真气,光明灿灿。存毕,叩齿三通,咽液三过,以左右手互换,搓八十一遍。讫,乃睡。”

  《道法会元》卷七十七《祈雨诀》云:

  “先存神,运祖气归肝宫,九周,令木气盛,运行至绛宫,生心火,三周,令火旺盛。先教阳极,庶几阴生也。然后以此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七周,要令水旺。方以此水克火,五周,克得火都消灭尽浑,无一些火气。五行之气都化水,归黄庭,升上风池,透出两耳,则为风;升上山岳,透出神庐,则为云;以雷局作用,升上顶门,吸喝出,则为雷;升上泥丸,入华池,运神水喷噀,则为雨;升上绛宫,闪目出,则为电。五事都只从黄庭一个作用中化出来。”

  在道教神谱中,灵官神有四种,王灵官即其中之一。其塑像常安放在山门之内,以镇守宫观。据道经所传,王灵官本名王善,宋徽宗(1100年一1125年在位)时人,曾拜西蜀道土萨守坚为师,得授道符秘法,成为宋代道土林灵素的再传弟子。一说其原是淮阴北方奉祀的小神。后萨真人烧了他的庙宇,并收其为部将,玉皇大帝在其升天之后封为“先天主将”,主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对其信仰始于宋代,后其声名日显,广泛流布民间。明朝永乐年间,杭州道士周思得精于王灵官之法术,在京师名声卓著,能附神降体,对之祈祷则颇为灵验。于是明成祖专门于京师为灵官王元帅修建庙宇,名为“天将庙”,岁时条祀,于是王”灵官之声名更彰显于世。明宣宗时,将“天将庙”改为“火德观”,封王灵官为“隆思真君”,后又加封为“玉枢火府天将”,为众天将之首,道观内增塑王灵官神像,形象为赤面三目,身披盔甲,手执神鞭,俨然为一镇守武将,后遂为镇守山门之神。此后全国各地遍设灵官庙,许多道观中也专门增建灵官殿,王灵官遂成为道教的护法之神,且能济世助人。其形象更加丰满,其造像一般为红脸虬须,金甲红袍,三目怒视,左手执风火轮,右手举鞭,一副镇妖降魔的威猛气派。

  太上老君又称“道德天尊”、“混元老君”、“降生天尊”、“太清大帝”等。在道教官观“三清殿”其塑像居右位,手执扇子。太上老君原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任周藏室之史,后辞官,应函谷关令尹喜之邀,著《道德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太上老君是道教初创时祟奉的至上神、大教主。神化老子,见诸于文字的,明帝、章帝之际(58年一88年)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判,窥浊清之未分。”桓帝延烹八年(165年)陈相边韶作《老子铭》:“世之好道者,以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始终。观天作蹈,升降斗星,随日九变,与时消息。规矩三光,四象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身(仙)化,蝉蜕度世,自羲农(黄)以来,世为圣者作师。”这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有关,“尽汉一代其政事皆兼循神道,夫仲舒之托于孔子,犹宫祟张道陵之托于老聃。”(《章氏丛书·太炎文录二·驳建立孔教义》)当时佛教传人,明帝时(58年一75年)楚王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词。”(《后汉书·楚王英传》)桓帝时,(147年一167年)“宫中立黄老、浮屠之洞。”(《后汉书·襄楷传》)“事黄老道”。(《后汉书·王涣传》)正是在此历史环境下,东汉顺帝时(126年一144年)张道陵在巴蜀鹤鸣山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其传道布教的《老君道德经想尔训》云:“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人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沉崑崙,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此为道书中最早称老子为太上老君。魏晋时神化老子基本完成。其主要表征:先是老子出生的神化。葛洪《神仙传》:“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虽受气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或云老子先天地生,或云天之糟鞠,盖神灵之属。或云母怀七十二年乃生,生时剖母左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谓之老子;或云其母无夫,老于是母家之姓;或云老子之母,适至李树下而生,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老子这些出生神话,多为道教经典所承袭。次为对老子形象的描绘:葛洪《神仙传》:“老子黄白色,美眉,广颡,长耳,大目,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纯骨双柱,耳有三漏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以周文王时为守藏史,至武王时为柱下史,时俗见其久寿,故号之谓老子。”但当时流传的《仙经》称:“老君真形者,思之,姓李名聃,字伯阳,身长九尺,黄色,鸟喙,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卦,以神龟为床,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铤之剑,从黄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穷奇,后从三十六辟邪,雷电在上,晃晃煜煜。”再为“自羲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葛洪《神仙传》也具体化了,从上三皇至战国吴时,化为16个“圣者之师”。以上关于老子的种种神话,多为道教经典《混元圣纪》、《太上老君年诺要略》、《太上混元老子史略》、《犹龙传》等所吸收。北魏道士寇谦之于神瑞二年十月(415年)以太上老君之名,“授汝天师之位,赐汝《云·中音涌新科之诫》20卷”“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魏书·释老志》)来改革道教,同时以太上老君神通干预朝政。魏世祖太武帝拓拔煮,公元440年改年号为泰平真君,是托自老君玄孙李谱文给道士寇谦之“付汝奉持,辅佐北方泰平真君,出天宫静轮之法。”(《魏书·释老志》)又北周武帝建德三年五月(574年)诏废佛、道二教时,由于太上老君遣使显灵,仅一月又下诏“今可立通道观……并宜弘阐,一以贯之。”(《周书武帝》、《混元圣纪》卷八)它为后世以太上老君之名干预朝政开了先河。南朝齐永明三年(485年)刘觊买地卷,出现了具界“太上者君符敕天一地二”、“敬奉太上老君道行正直”等诏书、律令。(参见《考古》1965年4期,《文物》l965年6期)南北朝时,太上老君已统率“天上天下”、“地上地下”了。同时《魏书·释老志》:“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这是针对葛洪对老子是“神灵异类”还是“得道之尤精者”争论的总结。老子成为神宗、仙主合二为一的太上老君了。唐代李家王朝是有意识地扶植道教来维系其政权的。唐太宗的“朕之本系出于柱史”(《混元圣纪》卷八),奠定了尊李老君为唐李王朝祖先特殊关系,也是太上老君在道教史上进入鼎盛时期。唐高宗追号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旧唐书·高宗帝纪》);唐玄宗三次上玄元皇帝尊号:“大圣祖高上大道金园玄元天皇大帝”(《旧唐书·玄宗帝纪》),还有两次钦定的太上老君诞辰节,玄宗定名为“玄元节”《混元圣纪》卷八);武宗改为降圣节(《旧唐书·武宗帝纪》)。同样道士们也以太上老君神通参与朝政,辅佐李氏王朝。从李渊父子起兵的隋大业七年(611年)至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有楼观道士歧晖(《混元圣纪》卷八)、白衣老父(《旧唐书·高祖纪》)、道士王远知(《犹龙传》卷五,《混元圣纪》卷八)均奉老君旨,为唐李王朝制造“君权神授”的天命舆论。当则天武后篡夺李氏王朝时,太上老君又显神灵,“武后不可革命”;“不得辄立异姓,亦终惧此言,不敢立武三思。”(《混元圣纪》卷一,卷八)此类神话特多,在,道教史上是空前的。作为道教神学理论上神化老君也相应地有所发展。“大道之气,造化自然,强为之容,即老君也。”(《道德真经广圣义》)“太者无大,可谓之太也;上者无极,可谓之上也;老者道尊德贵亘古今也;君者主也,一灵为万物之主宰也。”(《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纂图解注》)从唐初的《太上老君开天经》至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等道书,将太上老君描绘为永恒的创世主、造物主、救世主,成为至高无上无处不有的至上神灵。宋代掀起了编纂老君传记的热潮,出现了《混元圣纪》、《犹龙传》等,收录了不少资料。如:“老君降生九日,身有九变.皆天冠天衣自然被体,仍有七十二相,八十一好c”(《混元圣纪》卷二)“老君挺生空洞,变化自然,智慧无穷,圣德周备,形既莫测,号亦无边,在天为万天之主,在圣为万圣之君,在仙为万仙之总,在真为万真之先,在星为天皇大帝,在教为太上老君,或垂千二百号,或显百八十名,或号无为父,或号万物母,与大道而轮,化为天地之根源,浩浩荡荡之不可名也。约而言之,凡有十号,即降生之后,空中十方诸圣讚十号者是也,一号无名君,二号无上元老,三号太上老君,四号高上老子,五号天皇大帝,六号玄中大法师,七号有古先生,八号金阙帝君,九号太上高皇,十号虚无大真人。推此言之,由法身以归真身,由真神以合妙本,皆出处同感之迹也。”(《犹龙传》卷一)宋代皇室真宗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是历代帝王对太上老君的最后一次加封。明代有“太清仙境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德皇帝”之称。(《诸师圣诞冲举酌献仪》)总之,太上老君自晋以来由于上清、灵宝派相继出现塑造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新的神灵之后,逐步从道教最高神,退居于三清之第三位。但在世俗民间,仍以太上老君为道教教主,如佛寺中塑造三教并祀像,是“释氏居中,老君居左,孔子居右。”(《混元圣纪》卷九)元明编撰《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道教源流”,仍以李耳(即老子)为首,由此可见,道教教主在人们心目中依然是太上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