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之亚洲之光 第五二章 临时变故 四更求收藏
作者:道北02.QD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由于向南在亚洲华语乐坛首播告捷,艾回总部敏锐的嗅到了蜂蜜的味道,因为不少有远见的销售商,已经在发订单了。从原来帮艾回代理销售的方式,换成了自己买断后,自行销售。

  毕竟,没有那个商人是傻子,一个闻所未闻的新人,谁敢定他的唱片。但现在不一样了,未雨绸缪,凭这两首音乐的质量和反响,以他们的经验就知道,该怎么做了。毕竟,代理销售的利润,拍马也赶不上进货自己销售。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是不二的法则。随着各大音像卖场的先声出动,一些二流音像卖场和二三线城市的音像店,作为行业基础,几天后能不闻风而动,纷纷尾随?

  所以,提前发售是必然了。艾回正在从台-北、上-海、北-京、深-圳、吉-隆坡等地分配和调集刚刚囤积的货源,以应对即将到来的上架时刻。

  只不过这次,销售城市一下普及到了二三线城市,比预想的好太多了。

  总部不仅插手台.岛的决策,还把专辑的上架时间提前了4天。

  艾回总部有鉴于此,决定修改以前为向南中-国为主,日-本为辅发展的决策。因为他们低估了,听众和唱片市场对向南音乐的接受效率。取舍之间,最后只能两地同时兼顾,打算让向南也在日-本着重发展。

  所以,按照日-本艺人的主流发展方向,专辑是不能发的。只能拆开专辑,当做当做单曲分开来发,每个月发一首,以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因为,日-本的唱片业跟华语唱片业,发展方向截然迥异。日-本唱片有很“速食”的发行方式,充斥日-本排行榜的所有歌曲几乎都以单曲的形式推出。这种重视单曲的情况,在中-国听众看来可能不容易理解,不过这种体制反而保证了日-本单曲每首歌的音乐质量。

  有得必有失。

  这种唱片体制,极大缩短了唱片制作周期中,给歌手带来的匿藏盲区,让歌迷有,偶像明天都在专辑眼前转的感觉。

  造型和音乐的千变万化,也不会让歌迷产生厌倦感。

  在日-本,衡量一个歌手成绩和地位的方法,非常怪异。就是看歌手登上日-本公信榜的次数和时间,而发单曲也就是可以多次登榜的关键所在。

  而且,从销售利益而言,就拿向南的专辑而言,发单曲的的经济利益,是发专辑的5倍以上,因为在日-本,单曲的价格是专辑二分之一,或五分之二。

  这种性价比,实际上就是现在日-本唱片的尴尬了,虽然单曲碟往往把每首歌做成几个版本推出,可是这种性价比的失衡恰恰体现了唱片的实质--歌曲,确实没有花在唱片上的包装值钱。

  在日-本,几乎所有的歌手,都是在走发单曲的模式,滨.崎步、BOA、还有未来几年会来日-本发展的东方-神起、2-PM、SJ等等。新人歌手更是无一例外的遵循这个模式出道。

  歌手们往往等到,有了一两支卖的好的单曲时,才勉强推出专辑,专辑会包含以前出过的单曲中的所有歌曲,然后再从专辑中挑出几首主打歌,制作成几张新的单曲,随便换一下MV,或者编曲,甚至很多时候都懒得换,就逐张发行。因此,他们一张做得比较好的商业专辑,就跟我们说的“精选集”也差不太多。

  ~~~~~~~~~~~~~~~~~~~~~~~~~~~~~~~~~~~

  挂了电话,向南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了。终究回事避免不了,自己曾经多次和小室哲哉提过,自己只想出专辑。

  没想到,最后在日-语专辑都刻录十万张的情况下,最终还是临时改道了。而这十万张日-语专辑,目前是不会再日本销售的,讲先满足亚洲的其他市场。公司的意思是,就算在亚洲其他国家卖不完,这批专辑也会作为典藏版,在几年后发售。总之,一切向单曲看齐。

  从内心来说,向南是很反感这种模式的。一切为了利益、知名度、曝光率看齐。看来,现在的向南还没有完全适应游戏规则啊!

  不行,只要还有补救的希望,就不能放弃,向南心道。

  快速拨通JOJO姐的电话后,向南就开口道:“JOJO姐,马上帮我定去东-京的机票。”

  “……”

  ~~~~~~~~~~~~~~~~~~~~~~~~~~~~~~~~~~~

  台.岛艾回唱片公司。

  宋俊办公室,此刻正传来“噼里啪啦”的打砸声。

  总部直接绕过他,就决定了他手下歌手的方向,这摆明是明抢嘛,宋俊的怒火可想而知。

  突然,办公室的门打开来,衣衫不整的宋俊,对着听墙角的秘书喝到:“马上定几张去东-京的机票,我要和小宝去东-京讨个说法!”

  PS:四更到,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今天可以理直气壮的求了吧。想睡觉了,累啊!不过,最终还是码了。本想存起来明天发,想想也没必要,既然码了,就马上和大家一起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