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相 第八章 为师大慰(3)朱熹说不圆
作者:屋顶骑兵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阿继摇摇头,这半年来阿继对了几百个对子,虽然不知道老叶出题的深意,但他好歹已经对平仄格律了然于胸,至少仅此一项也是大的收获。

  叶梦鲸道:“制艺的破题最为紧要,考场之上需要急切中破出题目方可下笔,没有点急才是不行的;而八股中的提比、束比、后比都需要格律对仗,有时候一联精彩的后比更能让考官击节叫好,此卷焉能不中?所以这种诗词对对仍是日常需要研习的课目。切勿人云亦云。”

  听到这里,阿继已经心悦诚服,到了八股文时代,人们皆以制艺为上,诗词被认为是风月小技,已经很少先生会着重让弟子练习,因而整个明朝也没出过几个有名的词人诗人。但叶梦鲸却跳在三界外,旁观者清,勘破了八股文中的奥妙。真不愧是时文大家,看来他的确是有从千军万马中写出夺目时文的蹊径。

  叶梦鲸道:“好了,制艺的事,本不该现在跟你提及的,今日已经多说了。记住,那些时文集子你也不用去读,如何教授为师自有分寸。今日论语二十章便全部讲完了,孟子从今起讲再过三个月也可得甚解。

  唐宋名家的文章你已经背完了唐二家吧。那今日你可再将三苏的文章拿回去研读揣摩。诗词一道,想来上次的几卷你也应该看完了,再给两卷于你。”叶梦鲸边说边起身,在书柜上取下几卷书,交给了阿继。

  交待完毕,叶梦鲸打开论语,“昨日给你讲到,尧曰篇的上部,今日讲下部,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叶梦鲸的讲课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两个时辰的时间说过就过,很快便到了最后一句,“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圣人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朱子集注里是这样说的,程子曰:“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也。人不知命,则见害必避,见利必趋,何以为君子?”

  程子所说的命,指的是使命,缺乏使命感,便会避害趋利。这样的人是做不了君子的。那么回到圣人本意,便是不知自己的使命,则无法成为君子。想想历史上的君子,哪个是避害趋利的?有先天下之忧而忧范文正公,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丞相,哪个不是趋义忘利的真君子?”

  叶梦鲸说的慷慨激昂,自古以来,正是这些儒生固然有他们的迂腐,也有他们的短浅目光,但包括文天祥、于谦、王守仁、卢象升、林则徐等等先辈仁人前赴后继,推动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叶梦鲸话语中的使命感笼罩在阿继身上,他不禁喃喃自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小小陋室之中,寂静肃穆,只有这两句话如洪钟大吕,掷地有声,叶梦鲸目光骤然发亮,带着甚为欣赏的神情说道:“说得好,阿继所言恰如其分,你这两句真乃金石之言。日后无论在哪,做什么,望你能以这两句时刻自勉。”阿继连忙点点头。

  叶梦鲸又继续讲课,“不知礼,则耳目无所加,手足无所措。耳目不明,手足无措则无以立于世间。看看历史上朝朝代代之君王,圣君,贤君都是礼贤下士之人,深入民情方可知民间疾苦,只有更了解世情,方可不至于手足无措。那么反过来所有昏君都是被一群小人佞臣所陷,不知宫外之事,只见阿谀奉承。那么离君子却越来越远了。

  最后一条则是言之得失,可以知人之邪正。就是说以别人话语里的得失,辨别一个人是正是邪。嗯,讲到这里二十篇论语便算是讲完了,你平时要经常背诵,务必连同注释达到倒背如流的程度。”

  阿继大致是明白了,但他觉得最后一句总有什么不顺的地方,于是提出了一个问题,“圣人不是说过,‘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吗?既然听其言之后还要观其行,在这里却如何仅凭一人之言就知其邪正呢?”

  叶梦鲸先是一愣,突然哈哈大笑,他兴奋地站起来,走到阿继身前拍拍他的脑袋,“我徒开窍矣,想不到,想不到啊,你竟然只用半年时间就敢对朱子注释提出质疑!想当年为师十年寒窗,还是被赶出科场,再静下心来琢磨四书方才敢有此想法。为师大慰,为师大慰。

  没错,他自己也说不圆,所以有时候经典不可信。为师却认为,圣人这里说的知,是被知之意,被别人所知。此句应这样解释——自己不知如何表达,就不会被别人了解。”

  被动语式!阿继上下串着一想,果不其然,只有这样解释,方可不违背孔子在“听其言观其行”中表达的意思。作为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所有学说必然会逻辑自洽,看来朱熹也有胡说八道的时候。

  阿继对叶梦鲸说道:“先生一言如醍醐灌顶,学生茅塞顿开。”

  叶梦鲸压制住内心的兴奋,摆摆手,“算了,这个你知道就好,不要去深究。对于科考而言,还是记住朱子的话吧,即使他狗屁不通,你也得老实按照他老人家说的去解题。”

  阿继哈哈大笑,师徒二人心照不宣。让阿继惊讶的是,这位师傅是有真学问的人,即使到了后世仍然说不清楚的道理,被他两三句话便说清楚了。只是这种学说如果用到科考里,那是一辈子也甭想高中了。

  叶梦鲸看着阿继的目光已经变得十分复杂,他万万想不到,当初因为阿继一个赌约勾起他的争胜之心,却想不到得到了意外的惊喜。他看着阿继仿佛看到了昔日的自己,敢于对经典提出质疑,这种气质正是做学问必不可少的气质。看来日后对阿继要更加悉心培育,不可荒废这块好材料。

  可阿继不能知道先生在想什么,却不停告诫自己将那些质疑赶紧排除掉,一个字也别留在脑海里。不然如何考得八股?

  PS:今晚12点半啊,还是老时间,老地方,骑兵恭候,冲榜的干活,一个也不拉。这本书目前知道的人太少了,全靠诸位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