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生的日子里 第十六章 经年
作者:茱竺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四年后

  锦姐儿已经八岁,过了七岁男女不同席的年龄,自然要学习的东西也有了变化。锦姐儿这四年学了粗浅的中医知识,通过打坐练气和柔和的剑舞,将身体锻炼得很结实。琴棋书画中,她书法和画画学得还不错,其他两个都是一般水平。不过她在女红和厨艺上下了点功夫,所以苏夫人和苏老夫人都觉得已经足够,毕竟才名太盛也不是什么好事。

  而敏姐儿自从去了书院就极少回苏府,她聪明伶俐,处事大方,偏偏又是低调的人,很得书院先生的欢心,成绩也优异,最难得的是在书院并没有怎么树敌,要知道书院中几乎都是女孩子,女人多的地方,是非就多,独善其身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锦姐儿这几年一直保持跟敏姐儿的通信,每次看完她的信,都心有所得,学到不少东西。今天她又接到了敏表姐的来信,锦姐儿坐在炕桌旁仔细看起来,针线篓就随意摆在旁边,还是丫鬟帮忙收拾了里面放得乱七八糟的活计儿。

  信中提到,敏表姐的及笄礼将在六月初六举办,她已经给苏夫人、玉姐儿、周夫人都去信,邀请大家参加她的及笄礼。锦姐儿只在头两年去探望了敏姐儿两次,后来苏老夫人担心她们两姐妹以后跟书院也扯上关系,苏府并没有把女儿送去皇宫的打算,因此就禁止了两姐妹去书院。不过每个月都让家人送一些吃穿用度和例银给敏姐儿,而且鼓励锦姐儿和玉姐儿与敏姐儿通信。因此虽然多年不见,但是感情却越发紧密,通信的话题也是轻松随意很多,敏姐儿经常提到她的读书生活,因此锦姐儿和玉姐儿基本都知道与敏姐儿相熟的好友都有哪些了。

  “妹妹,妹妹。”门帘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锦姐儿放下信,有点人小鬼大地叹了一口气,自己这个姐姐,在别人跟前最是贞静端庄,只有在自己面前才是如此不稳重。正想着,已有小丫鬟帮忙打起帘子说,“大小姐来了。”

  玉姐儿似乎走急了,有点喘气儿,锦姐儿赶紧说,“姐姐先站着平平气,别急着坐下。”

  身边的大丫鬟四喜嗔道,“亏得二小姐是大小姐的亲妹妹,不然这话叫别人听了,还以为二小姐多不满意大小姐呢。”

  玉姐儿站着深呼吸了几下,“她怪道理本来就多。”说完,就脱鞋上炕,坐在锦姐儿对面,拿起锦姐儿面前的信,又丢了一封信过来。

  玉姐儿很羡慕敏表姐在书院的生活,因此每次敏表姐来信,都会急忙赶过来一起看信,把敏表姐给自己的这份还有给锦姐儿的那份一起都看了。看完还会与锦姐儿讨论半天。与锦姐儿不同,玉姐儿学的东西没有那么庞杂,而且对诗词兴趣最大,因此她的字和作诗能力很强,再在苏夫人的高压政策下,女红和厨艺虽然不是玉姐儿所好,但是也保持了上佳水平。不过依锦姐儿看,自己这个姐姐最强的还是理家能力。从四年多前开始,玉姐儿已经开始跟着苏夫人学习处理家务事。锦姐儿这几年旁观着,觉得在这上面的天分真好,自己这个旁观者都觉得得益匪浅。

  锦姐儿也不多说什么,一目十行看了敏表姐给姐姐的信,内容大同小异,不同之处也只是针对玉姐儿上回回信有了回应。也重点说了邀请参加及笄礼的事情。

  玉姐儿那边也看完了给锦姐儿的那封信,两姐妹交换了下眼神,都很惊喜地开始讨论“去书院”的事情。玉姐儿还有点担心苏老夫人不会答应她们去书院,锦姐儿就安慰她,“娘亲和祖母都接到了敏表姐的来信,敏表姐这么多年都是生活在书院,这次邀请我们去参加她的及笄礼,祖母一定不会拒绝的,说不定她老人家也会去呢。”

  玉姐儿这才笑逐颜开,和锦姐儿笑嘻嘻说起了,这次去书院希望能见到什么人,要送什么礼物等等。

  晚饭是在正屋跟苏夫人、苏老爷一起用的,饭后,大家坐在厅堂闲聊,苏夫人提了这事,“敏姐儿来信邀请我们去参加她的及笄礼,这孩子这几年着实可怜,一个人生活在书院,这次既然有这个机会,你们的祖母也说了,我们都去给她撑面子,都穿得漂漂亮亮地去。”

  锦姐儿嘴巴张成了O型,“祖母也去呀?”

  玉姐儿则问,“姨妈也跟我们一起去吧?”

  苏夫人说,“已经派人去问过了,你姨妈也去,还说要带着她大媳妇去。”文表哥今年春天刚成的亲,妻子是江南大族宋家的嫡出女儿,从杭州远嫁到京城。锦姐儿她们也去吃了喜酒,看过这给表嫂,典型的江南美女,与文表哥郎才女貌,很是般配。

  现在才是四月二十,离敏姐儿的及笄礼还有一个半月的时间,不过苏夫人也很兴奋,已经跟女儿谈起了出行的衣着问题,还表示明天让裁缝上门,要替大家各做两套新衣裳,出门的时候穿,还要做两套给敏姐儿。还有及笄礼的礼物也需要挑选,她打算带着两姐妹去京城最大的珠宝店去挑选礼物。

  锦姐儿和玉姐儿在一边早坐不住了,一个人一边霸着苏夫人,吱吱喳喳讨论着细节。苏老爷在旁边咳嗽了两声,“敏姐儿虽然是一个人,又是生活在书院,但是书院中良师益友还是有的,你们不用太担心她,到时候我这边也会送上一副名画给她。”苏夫人拉着两姐妹的手,“妾身在这里替敏姐儿多谢老爷了。”然后想着要服侍丈夫歇息,这才让两姐妹先回去休息,等第二天再细细斟酌。

  第二天早上,请安的时候,苏夫人吩咐锦姐儿和玉姐儿待在自己的院子,会有人带着衣服缎子和样式过去给她们挑选。

  锦姐儿一大早起来,打了半个时辰坐,再练了半个时辰拳,出了一身汗,又去泡了个澡,然后舒舒服服坐在书房中练习大字。

  这时苏夫人身边的林大娘过来了,后面跟着小丫鬟、婆子和一位面生的妇人。小丫鬟和婆子们拿了九匹缎子轻纱给锦姐儿挑选。

  林大娘则指着那位妇人介绍说,“这位是彩衣坊的丘主事,她带来了这些缎子轻纱和衣裳的新样式,一会二小姐可以好好挑选,等您挑好了,丘主事再为您量身,就成了。”

  锦姐儿笑着说,“多谢林大娘亲自跑一趟,麻烦丘主事了。”

  丘主事也是个惯常跟官宦人家的内眷打交道的,落落大方地行了礼,一一介绍那九匹缎子的名称和特点,着几匹缎子轻纱虽然是很常规的介绍,竟然讲得娓娓动人。

  锦姐儿听着觉得有趣,决定要找机会亲自去这个彩衣坊逛逛,只是深宅大院的,也不知道有无这个机会了。她看了一圈,挑了几个喜欢的颜色,再随意挑了几种衣服样式。就让丘主事量身了。

  丘主事目光闪烁,还是第一次看见有女孩子对服饰如此漫不经心的。的确,锦姐儿这几年每年每个月都有新衣服,因此对做衣服并没有什么热情,在她心中,衣服样式只要好看,布料舒服,方便行动,就可以了。她最怕穿那种,穿上了要迈小步走的裙子,但是生在名门,走路的仪态那是必备的,虽然她不喜欢,但是走路的仪态却是得了众人赞赏的。

  林大娘这么多年看着这位小主子,倒也清楚她的脾气,知道她对这些穿着首饰,并不是很热情,再加上这位二小姐年纪越大,意态越疏朗,对什么都是淡淡的样子,竟有点让人猜不出心思的感觉。林大娘这么多年都在世家名门的后院待着,自然心惊这位小主子竟然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态势,不过她一向守规矩,也没有主动跟别人说过什么。

  锦姐儿不知道这两位心中的弯弯道道,等她们走了,就回到书房去看书发呆。自己今年已经8岁了,今年开始娘亲也让她正式开始跟着旁观学习如何处理家里的事务。8岁了,自己的亲事估计也快要说了,如今家中只剩下三哥和她的亲事还没有提过,大哥、二哥和大姐的婚事都是过定了的。甚至今年秋天大哥就会回家成亲,到时候又有得热闹了。

  锦姐儿很喜欢古代这种大家族式的热闹,感觉很有家的气氛。如今自己虽然在各个方面不能成为大家,但是也学有小成,武功虽然不算高强,但是自小练习内功,倒也强身健体,脚步轻盈,遇到急事,临时逃命什么的,相信可以派上用场;医术也是,把脉和药材比较精通,重点研究了下用毒,主要是防范以后被人害;琴棋学艺一般,只限于会的阶段;书画她本来就喜欢,所以一直坚持,花了大力气练习,目前水准还算满意;诗词文章她就不感兴趣了,也许偶得佳句,但是总体水平一般;针线活她也认认真真学了,做出来的荷包、手帕、衣裳,娘亲也是点头的,也算过得去了。

  锦姐儿一只手拿着书,一只手拿着笔在纸上乱画着。想着想着,她长长吁了口气,相信对付以后的婚后生活也是可以的。大不了,如果以后成亲了实在过不下去,就和离好了,自己在京城做生意,自由自在也不错。只是这样怕影响了家里的名声。

  她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愿望,只希望家庭温馨,有一定的财富自由,可以出门看看河山景色,有亲人和爱人陪伴着,这样一辈子,岁月静好,多好。看来在出嫁前,出门看看河山景色这点是无法实现了,希望出嫁后能实现吧。只是自己这种家世,估计也是嫁入同样地位的名门,后院水深火热,想想都惆怅着不想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