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生的日子里 第九十七章 危机
作者:茱竺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朝廷共派了四支队伍分别前往不同的边关地点抗击作乱的敌军,十一月三日命令许承周等两支队伍回京复命。另外两支队伍继续留在原处不动,以防来年春天,敌军对边关小城的抢掠。

  如果按照正常的行军速度,十二月初他们都可以回到京城了。但是奇怪的是,一直到十二月中旬,都不见这两支队伍的影踪。一开始朝廷并没有太过于在意,因为毕竟冬天里面西北沿途大雪纷飞,中途受阻是可以理解的。

  到了十二月下旬,兵部的那些人开始嘀咕了,班师回朝怎么可能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呢?就算沿途经过的山区藏有乱匪,那些匪类也不至于饥不择食,斗胆打劫朝廷的军队呀。

  已经有人上报了皇上此事,皇帝与太子也商量过此事,但是迟迟无法定出个章程来,也是因为除夕将至,大家都没有心思在一些小事上纠缠。正在诸事举棋不定的时候,菁华公主带来了苏锦那里得到的消息。

  如果没有这两支队伍不见影踪的事情,苏锦那两个消息,皇上和太子、兵部大概一笑了之。如果有几个、十几个敌人潜入中原,不足为奇,但是如果是大批的军队潜入中原,那就不可能了。除非是有人主动打开中原的大门,放他们进来,但是这个可能吗?边关的守军都是【∴,..多年重用的,个个忠心耿耿,而且他们的家人大多数留在京城中,就算为了他们家人着想,也不会做出这等叛国的事情来。

  但是如果三个消息结合一起来想。就让人心惊了。养尊处优多年的皇帝不仅开始琢磨边关哪个守将比较有可能做出这种令人齿冷的叛国行为了。

  他一边让太子派人去探两支应该班师回朝的队伍,一边让暗卫去刺探留守京城的边关守将的府邸。太子那边的刺探。带回了让人忧心的结果。

  太子派出去刺探的人九死一生,带回来京城周围山区的确藏有敌军的消息;皇帝派出去的人没有发现异动,家家户户都如常在准备着过年。

  但是这已经足够说明问题的严重了。这件事情太过诡异,存在太多疑问。皇帝授命太子全权处理这次危机,随时向他报告细节。

  太子先将京城郊区驻守的部分军队调动到京城四周加强京城的守卫,然后再调动京郊大营的剩余军队往外推进。

  对外推进的军队很快就遭遇到阻扰,他们先遇到的是穿着中原军服的大批军队,由于已经事先得到消息,他们并没有贸然放下警惕。提前大声询问对方主将是谁。太子已经下了命令,最近接到朝廷军令。可能会在京城郊外的山区遇到的本国军队的领队人,只会可能是许承周和另外一个军官,其他的都可以格杀勿论。但是既然敌军已经潜入中原,很有可能已经掌握了不少内部消息,也不能排除对方知道这两个支援边关的军官名字。因此太子还特意命人画了两个军官的头像,并授意要求对方军官必须单人过来表明身份。

  事实证明,太子的这几个命令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对方军队在狭路相逢的时候,果然打出了两队刚从边关回京的军队名号。但是当被要求领队人单独过来确认身份的时候。对方虚意应下。但是转头却命令发起了进攻。

  因为早就已经暗自防备着,所以这一仗打下去双方互有得失,相持不下。左大将军的小儿子左都指挥史。俘虏了几个敌军的人,暂时偃旗息鼓。

  左都指挥史将战况和俘虏转交给京城,战报中提及,对方武器十分充足,虽然在山林中很难发挥骑兵的优势,但是可以看出对方骑的马的确是来自塞外的骏马,而非中原皇朝的骏马。而且对方多次用箭雨反击,可见对方的弓箭十分充足。如此多的马和兵器,究竟是从哪里越过边境一路深入的呢?

  太子看了战报,神色黯然,怪不得今年冬天前开始,西北至京城一路上的匪患并无什么消息,朝廷一度认为,各地官兵剿匪的功绩十分突出。看来敌军所到之处,山匪估计已经被扫荡了一次。

  太子将俘虏交给刑部负责,务必要挖出有价值的信息。为了保险起见,太子还特意让皇宫中负责刑罚的太监去监刑。

  足足花了一日一夜的时间去折磨,终于有人受不了,讲出了他们是通过山西、陕西和内蒙古交界的河曲地区进入中原。

  太子将此事上报给皇上,皇帝面沉如水,太子虽然不敢明说,但是谁都知道,河曲那里有煤矿,而这个地方是属于秦王的势力,那里的煤矿就是皇帝当初交给秦王管理的。秦王有了煤矿就有了钱,等于有了自己组建私军的军费,皇帝这么多年也明白自己的这个儿子骁勇善战,素有智谋,但是想不到他会私通外敌。当初因为宠爱皇贵妃任氏,而且秦王的确有本事,与当时的太子相比,实在是让皇帝心生愧疚,所以当他给秦王封地的时候,还赏赐了封地周围的煤矿、盐井给秦王管理。现在想想,当时真是鬼迷心窍了。

  皇帝当然不会承认这是他溺爱不当,造成的后果。但是他依然很恼火,秦王竟然辜负了他的厚意,用他赏赐的矛与盾掉过头来攻击他。

  太子多少能猜到皇帝的心思,但是他也知道,对此他不应该做出任何评价。虽然敌军是从秦王辖区顺利通过,但是还不能保证秦王就是那通敌叛国的人。

  皇帝恼怒之余,让人暗中监视惠妃任氏和她母族任家,这件事因为涉及秦王,太子不便插手,皇帝就交给了自己的心腹重臣去办。

  皇帝虽然已经开始怀疑秦王,未经证实之前,还是心存幻想的。但是很快各地飞鸽传书证实了这个怀疑。

  原来穿着本朝军队服装的未知军队隐藏在山林中,昼伏夜行,地方官府也并不是完全不知情,但是敌军一路上都有排除探子,所以大部分飞鸽或骑马送加急军情的人都被截杀,以至于京城一直对外地的消息一无所知。直到京城主动出击后,终于有幸存的飞鸽和送加急情报的人进了包围圈内,根据这些情报,可以想象出,京城西面、北面有大批的敌军,南面、东面也有部分敌军绕道,形成了包围圈。

  本来敌军打算等包围圈合拢后正式开始攻城,但是想不到当朝太子的反应如此迅速,调动了兵马,增加了他们攻城的难度。京城四周的官府官兵最快可以在三日内陆续到来支援京城,但是如今,敌军要在三日内攻陷京城,变得很是艰巨,稍不留意就会变成腹背受敌的局面。当然大批的正规的军队要赶到京城支援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一个月内也能赶到。

  无奈之下,本来想等着京城沦陷后再起兵打着勤王名号的秦王,不得不提前发动了叛变,虽然他依然打着勤王的名号,但是已经名不正言不顺,因为他杀的不是围攻京城的敌军,而是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地占领,不少当地官府被打个措手不及,再加上对方是王爷,打起来处处绑手绑脚,既担心因为抗击不得力而受到朝廷责罚,又担心因为得罪秦王而后患无穷。患得患失见,兵败如山倒。

  等消息传到京城,京城的战火也正在胶着中。皇帝确信了自己曾经最疼爱的儿子,竟,让各地官府全力对抗秦王兵马,并调了部分浙江、福建、云贵一带的守军北上保卫京城,驱逐敌军。还下令调了部分辽东的守军南下抗击敌军,并防止蒙古的敌军趁机突袭。

  一时间除了边关的守军外,山西、陕西已经沦陷,偏偏边关守军没有接到朝廷的命令不能擅离职守,所以他们只能继续坚持自己的岗位,一面防备草原敌军的来袭,一面把守好边关大门,不准备放任何一个敌军回草原。但是冰天雪地中,草原那边一直没有动静,而已经在中原的敌军,则忙着攻陷京城,因此相对于中原的战争,山西、陕西的边关重镇反而是最清闲的地方了。

  秦王的第一个计划告吹后,第二个计划与正在围攻京城的敌军会师,争取拿下都城,俘虏皇帝和太子,只要有皇帝和太子在手,一切都好办了。

  但是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计划,秦王的第二个计划,很快也被打破了。有军队在他和围攻京城的敌军之间阻止他们会军。这些看似零散的军队,打法十分游击,经常是突然出现,将你打个措手不及,缴获了大量武器或者粮草后,又迅速隐入山林中,让秦王和围攻京城的敌军恨得咬牙切齿,偏偏又拿他们没有办法。因为秦王这边,没有足够的时间跟他们反复周旋。

  由于时间的问题,秦王不得不拉长战线,在甘肃、四川、河南、河北都部署了自己的私军,以阻击援军。但是浙江和福建部分军队坐船直奔京城,秦王没有海军,所以现在他唯一的道路就是尽快拿下京城,不然再过上一个月,援军逐渐到位后,他这边将会十分吃力。假如兵败,他当然无法再在中原苟活,就算是草原的王庭也不会放过他。因为秦王许诺事成后,割让十六城给草原王庭,还承诺每年送定量的白银和粮食衣物给草原王庭,这才换了草原的五万精兵通过他辖下的边境进入中原,助他成就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