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生的日子里 第一百一十一章 庶弟
作者:茱竺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苏锦当初在江南跟着苏夫人也参加过好几场宴会,在宴会上也结识了好几个小姐妹们。虽然如今大家都已为人妻,在家中相夫教子。但是自从得知旧识苏锦回到杭州,并且就是新近上任的许总兵的妻子后,就有朋友特意呼朋唤友办了一场宴会,将当初关系较好的,如今还留在杭州的姐妹们请到一起聚会。一来再续姐妹情,二来也是为了各自丈夫着想,互通信息有无。

  等苏锦歇足力气,终于有精力重出江湖的时候,便答应了邀请。这次这帮姐妹重聚首的地点就定在杭州最好的酒楼楼外楼。

  这个地点还是苏锦提议定的,按照她的说法,不管去谁家都有高堂妯娌要拜见,怪麻烦的,不如在外面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大家都可以做一日甩手掌柜,从家庭主妇中解脱出来,舒舒服服玩一天。这楼外楼,当年苏锦来杭州的时候就对其大名如雷贯耳,只可惜那时候苏夫人看得紧,没有机会去过,这次一定要趁机去一饱眼福。

  楼外楼在西湖边上,除了主楼的大厅雅间之外,还有多个独立的院子供达官贵人包下玩乐,这些院子设计独特,既有独立门口直接出入,又可看见西湖景色,即使是女眷的宴会,也保持了足够的私密空间。

  因为参加聚会的夫人太太少奶奶⊙□,..们都已经生儿育女,所以这次除了大家见面之外,还可以各自带上自己的子女一起。苏锦一早就盘算好了,要带着朵姐儿和浩哥儿一起出门玩。顺便让他们在江南也认识一些小伙伴。

  现任杭州知府家的三少奶奶便是苏锦认识的朋友之一,她是江南甄家的嫡女。家中排行第二,说来也巧,她如今是范氏的弟媳妇,两人见面,她自然就知道许家的不少事情。

  “我听我那小姑说,她婆婆对庶子真是太过分了,明明已经考上秀才,却不许他继续考下去,担心抢了自己亲儿的风头。也不想想如果兄弟好了,自然会提携她的亲儿。”甄氏自幼娇养着长大。也是有一定脾气的人,敢说敢做,当初苏锦就很喜欢跟她来往。甄氏自幼在杭州长大,对杭州达官贵人后院的八卦十分熟悉,自然也知道范氏曾经是许给许承周的,她以前跟范氏也相熟的,自然为范氏打抱不平多了,连带的对许二太太什么都看不过眼。

  虽然甄氏没有提及许二老爷。但是大家都明白如果不是许二老爷纵容。许二太太如何能插手不许庶子继续读书?

  这次聚会定的是楼外楼位置最好的院子望山问湖,院子前后都有花园,院子正门对着西湖边。在二楼可以远眺西湖中间和远处的山,院子后门与楼外楼其他地方相连,一般宾客都是直接从正门进来,如无必要是不需要进入到楼外楼其他地方的。

  由于大家都各自带着孩子到场,厅堂左边有一张巨型的罗汉床,紧靠着窗边。还不大会走路的孩子,都放在罗汉床上,由丫鬟、乳母们在一旁伺候着,孩子们有了伴,倒也听话。会走路的孩子们,罗汉床已经困不住他们了,就由得他们在厅堂自己玩,不过一定要吃饱饭,才允许他们到外面玩,由各自的丫鬟乳母带着。

  甄氏也带着自己生的两个儿子来,她的儿子一个比浩哥儿大两岁,一个比浩哥儿小一岁,一个是正太年纪,一个奶娃娃年纪,都十分可爱。

  来的人中,有一个是扬州张家的四小姐,当年苏锦跟着张氏去扬州的时候见过她,没有想到作为庶女的她也嫁到杭州宋家,虽然嫁的是宋家的庶子的庶子,但是门当户对,而且自己的婆婆对自己这房人不大理睬,也不用服侍丫鬟出身的姨娘婆婆,因此虽然没有太多钱财,但是丈夫贴心,日子倒也过得悠闲。

  张氏的丈夫虽然是庶子,但是自己争气,张家门风也正,也考取了秀才,虽然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没能继续考中举人,但是宋家还是支持他考了好几次,最近他自己放弃了继续读书,弃文从商,打算多点赚钱养家,以后让儿子再努力成为大官,光宗耀祖好了。张氏说起这些的时候,自信满满,还带着小女子的羞涩,可见日子过得不错。

  苏锦的这些个朋友出嫁后都还算过得不错,境遇最差的要数公孙氏,公孙家是江南最有名的大儒之家,世代书香,可惜有个致命弱点就是穷,可能世代都是读书人,不通庶务,偌大一个家族只剩下一个空壳在支撑着,到了公孙氏这一代,也不得不为五斗米拯,通过与商户人家联姻来增加公孙家的财力。

  公孙氏嫁的就是江南首富孙家的大房二子,孙二公子也是经商奇才,可惜商人重利轻离别,他一年有至少八个月时间不在家中,在外地都有妾室,置办了家产,照苏锦看来,就等于现代的富人,到处包二奶,所以公孙氏虽然手中有钱,但是过得并不算快乐,幸好生了儿子、女儿,一心将儿子、女儿教导成为才子才女。这也是孙家求娶公孙家女儿的原因,希望通过结合,孙家可以在官场上开辟新的道路,为孙家的发展增加更好的基因。

  不过说到底,这里面最有钱就是公孙氏了,孙家对这个媳妇还是不错的,孙二公子对着自己的正妻也很是大方,这个从公孙氏拿出来的礼物就可以看出,所有人中,就她给孩子们的礼物最值钱。她送了朵姐儿一个荷包,里面装着四五颗东珠,颗颗圆润亮泽,十分夺目;又送了浩哥儿一套笔墨砚,苏锦虽然不是个中行家,但是也看出应该不是凡品。

  大家都是出嫁女,相聚在一起,自然话题也特别多。从上午一直玩到下午,要不是大部分人都要在日落前回家向婆婆请安。相信晚饭都会继续在楼外楼解决的。

  从楼外楼出来,苏锦想着也不必赶着回家,就让小厮去跟许承周说声,让他来楼外楼接她们,然后一家大小在外面吃饭。

  许承周赶到的时候,已经华灯初上,许承周的眉头微皱,似乎心中有事。苏锦担心影响了他的工作,就问他是不是还有公务烦心?

  许承周一向与苏锦都是坦白相处的。便将自己的烦心事讲了出来,“今天我五弟来找我。”

  许承周有五个弟弟。二弟、四弟是许二太太所出,三弟、五弟、六弟是姨娘们生的。甄氏提及的考取了秀才功名的就是他的五弟许承志。

  许承周的弟弟,苏锦都见过,他二弟长得像许二太太,就不是一个能成大事的人;三弟长得像他生母,胆小怕事,被许二太太欺负得更是长歪了;四弟虽然心地较好,但是能力有限;六弟自小也是跟着他生母长大。日日钻营进钱眼中;只有这个五弟。生母是良妾,本是秀才人家的女儿,自小也用心教导这个儿子。许承志读书不错,十三岁就考中了秀才,比他二哥、四哥都要厉害,偏偏,许二太太看不得庶子比自己的嫡子厉害,寻了个理由,留他在家打理生意,不许他再继续读书。

  如今他既然来找许承周,估计跟这件事还是有关系的。苏锦便问:“五弟找你有什么事情呢?”

  许承周把朵姐儿放到自己脖子上骑着,把浩哥儿羡慕得直跳脚,苏锦只好亲自牵着浩哥儿的手,走在许承周旁边。

  许承周一边稳稳托着朵姐儿,一边说,“我这五弟也挺不容易的,好不容易熬到十八岁,亲事也说好了,虽然对象不怎么好,但是想着成亲后就可以分出去过,再苦读几年,考个举人,到外地上任。偏偏我爹爹这会子没了,三年内不能成亲,分家出去读书当官,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实现了,今天来找我说话,我看他眼眶都红了。”

  苏锦很无语,自己这个公公,也真是的,啥贡献都没有,还拼命不停为自己的孩子设置障碍。

  苏锦想了想,抿了抿嘴,笑着说,“就看五弟能不能忍受短衣缺食的日子了。”

  许承周有点不解,“怎么短衣缺食了?”

  苏锦又说,“不过就算他继续这样留在家里,也不会富裕到哪里去。不如让他以守孝为名,干脆住到乡下去,你可以跟陈家打声招呼,让他在乡下苦读三年,三年后再去考举人,如果能考中,自然前程万里了。不过这三年,没有什么进项,估计日子会难过些。”

  许承周眼睛一亮,这个法子挺好,虽然有点险,但是富贵险中求。这些年来他虽然跟家里人关系一般般,但是对于这个五弟,还是心有怜惜,如果这个弟弟能够摆脱许二太太的控制,走上官途,日后对于浩哥儿他们来说也是多一个得力的亲戚,总归是好事。

  许承周把朵姐儿放到苏锦怀中,差点就想亲一口苏锦,但是大庭广众之下,就算自己的娇妻不在意,总归对她名声不大好,便忍下了冲动,拉起苏锦的手,再拉着浩哥儿,一起向前走。

  可能是因为心事解决了,许承周兴致勃勃地带着苏锦走了杭州夜市最繁华的地方,直到浩哥儿和朵姐儿都睡着了,才坐马车回家去了。

  许老太太每个月都派身边的管事妈妈,邀苏锦带着孩子们回许府吃饭。这样的邀约,苏锦三次能推脱两次,但是对方总归是长辈,时不时还是得应邀回许府待上半天的。

  如此一来,苏锦跟许府的人也逐渐熟悉起来。不过苏锦每次去许府都十分谨慎,只呆在许老太太身边,两个孩子也只能跟在她身边,不许随便走出许老太太的正房。如此几次后,浩哥儿就不大喜欢跟着母亲去探望曾祖母了。

  苏锦虽然笑话他不能与自家娘亲共患难,但是也心疼儿子,很少带浩哥儿去许府,每次都对外解释说浩哥儿要上学,没空跟着她出门了。

  许二太太听说了,就讥讽她,“这么一丁点的孩子,就天天赶着上学,还以为天底下的状元那么好考,装装样子就能考上了,还不是不想在曾祖母身边伺候。”

  苏锦听说后,恨得不得了,虽然大家都知道许二太太是个什么样的人,但是众口铄金,如果传言浩哥儿不是孝子孝孙,那还了得。偏偏这个半路祖母这样损自己的孙子。

  苏锦便将浩哥儿送到了公孙家的学堂读书,公孙家的男人虽然赚钱能力很差,但是的确天生是读书的苗子,杭州府一些有头有面的人家,都会想方设法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公孙家的学堂上学,但是公孙家很少收外面的弟子,苏锦还是靠了姐妹们的面子门路,才将浩哥儿送进去的。

  好在浩哥儿自己也争气,进了公孙家的学堂没有多久,就赢得了先生们的赞赏。苏锦这才放心了,名声名声,男人的名声,内院女人八卦说的名声不算数,真正在外面辛苦打拼的男人们口中的名声才最重要。

  女人说话,可以解释是头发长见识短,以后许二太太不管再说浩哥儿什么坏话,别人也只会记得公孙家对浩哥儿的权威评价,更加凸显许二太太的无知和苛刻。

  许二太太从来都不是有大智慧的人,她的那些心计在内院中算计下愚笨的许二老爷,还能奏效,但是只要出了许家二房的院子,人人都在议论她对自己丈夫的原配的嫡长子不公,如今对嫡长子的嫡长孙又有如此恶意的中伤。

  这些议论传到许二太太耳中,把她气得半死,偏偏又辩解不了,只好在家中生闷气,变本加厉地打骂姨娘和庶子庶女。

  到了七月,许家出了一件事,让杭州城的人也跟着看了热闹。

  许承志突然跪辞许二太太和许老太太,主动要求到乡下许二老爷的坟前住足三年,做个坟前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