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女重生 明代皇子教育
作者:公子秦淮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明太祖鉴于前代的“巫蛊”之祸,在建立东宫教育体制时,改汉唐太子三师三少的制度为不设专职,太子教辅由朝臣兼官、加官或者赠官的制度。经筵日讲制度是明代皇帝接受常规教育的主要形式。经筵是一种规模盛大、较为隆重和正式的受教方式,包括皇帝在内的文武大臣、翰林学士都要参加,有一套纷繁复杂的礼仪程序,举办次数不多。

  皇帝和太子的教育主要还是依赖于日讲。日讲,顾名思义,日日讲读。长期以来形成的不成文规定,只有朔望为假日,一般情况下日讲每天都要进行,只有遇大风雨雪或隆冬盛暑时才暂时终止,但是这一最重要的教育制度却没有明文规定相应的章程,正规的教育极容易受到干扰比如隆冬盛暑休学的时间在不同的皇帝身上就有天渊之别,遇到勤奋好学,虚心求教的皇帝,盛暑与隆冬只有为数极短的一段时间;遇到不愿学习,比较懒惰的皇帝,还没有到十月就以天寒为由停止。

  明代虽然定下了皇太子出阁讲学的礼仪程序,却没有规定皇子入学接受启蒙教育的时间,也没有确立对未册封为皇太子的皇位继承人提前接受教育的权利和规范。而其皇族教育(尤其是东宫教育)是建立在册封基础上的,没有取得太子的名分,名不正言不顺,虽贵为皇子,却因为敏感特殊的身份,不仅不能接受正式的教育,甚至连最起码的基础教育也难以进行。

  明初皇帝在大经筵之外又设小经筵,早朝之外还有午朝甚至晚朝。小经筵就是选择端方博雅之臣,更番进讲:凡所未明,辄赐清问:凡圣贤经旨、帝王大道、以及人臣贤否、政事得失、民情休戚,必讲之明而无疑,乃可行之笃而无弊。

  午朝是指皇帝在文华门听政,让大臣台谏更番侍直,口奏重要国事,由皇帝裁决;而对于那些来朝觑见的在外文武官员,傅条列地方事,口陈大要,然后由诸司负责评议,这种制度和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皇帝太子直接经验的不足,通过勤于政务虚心好学来提高效率,改善统治。

  《书》、《易》、《诗》、《春秋》、《资治通鉴》、《大学衍义》、《大学衍义补》、《贞观政要》、《皇明祖训》和《宝训》等是皇帝为政为学之书。在学习这些经典之前,他们还要接受小学、史断、经书等启蒙教育。如此繁重的学习任务一般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慢慢地、系统地学习。但是皇帝的责任重大,一旦登上皇位就必须开始履行其职责。然而他们接受启蒙教育的时间很不确定,有时候很晚才接受启蒙教育,因而讲官急于求成,一旦皇帝或太子开始正规的教育就加大他们的学习量,而没有循序渐进。

  皇帝和太子每天的教育程序如下所示:

  1、皇上在东宫侍读,《大学》至传之五章,《尚书》至《尧典》之终篇。今各于每日接续讲读,先读《大学》十遍,次读《尚书》十遍,讲官各随即进讲毕,各退。

  2、讲读毕,皇上进暖阁少憩,司礼监将各衙门章奏,进上御览,臣等退在西厢房伺侯。

  3、览本后,臣等率领正官恭事皇上,进字毕,若皇上不欲再进,暖阁少憩,臣等仍退至西厢伺候。若皇上不进暖阁,臣等即率讲观再进午讲。

  4、近午初时,进讲《通鉴节要》、《贞观政要》,讲观官将前代兴亡事实,直解明白,讲毕各退,皇上还宫。

  5、每日各官讲读毕,或圣心于书义有疑,乞即下问,臣等再用俗说解读,务求明白。

  6、每月三六九视朝之日,暂免讲读。仍望皇上于宫中有暇,将讲读过经书,从容温习。或看字体法,随意写字一幅,不拘多少,工夫不致间断。

  7、每日定以日出时,请皇上早膳毕,出御讲读;午膳毕,还宫。

  8、查得先朝事例,非遇大寒大暑,不辍讲读。本日若遇风雨,传旨暂免。

  我们可以看到皇帝的日程安排如此紧张,既要坚持繁重的学习,又要日理万机处理君国大务,这就使他们对枯燥辛苦的学习缺乏兴趣,产生恐惧心理与厌学情绪。

  皇帝或太子的学习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传统的儒家经典著作和《皇明祖训》、宝训,通过学习这些经义,了解正心修己治国平天下之道;二是朝廷所处分的军国重事以及谕令,通过剖析时事政治、具体的政策措施来获取权谋方面的知识,培养统治能力。

  其中经典的学习是基础,君主的治国能力主要还在于讲官联系实务,进行点评规谏,讲“闻道”与“济世”密切结合,方不失为帝王之师。但是明代中后期的讲官很少能够阐发义理,借古讽今,参与时政,敷陈兴利除弊之术,服务现实社会。

  在明代的教育体系中,经筵进规多于正讲,日讲则正多规少,讲学多集中在对典籍的介绍、微言大义,而很少介入实际的政治领域,点评时政,从而忽视了作为帝王师应有的作用。,其中如宋濂。他前后十几年,向太子和诸王讲四书五经,讲封建礼法,一举一动都要合封建礼仪。初期没有内阁时有皇帝直接挑选,后期内阁地位上升直接就由内阁但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