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女重生 明末政局
作者:公子秦淮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谈到明末时朝堂的政治格局,就不得不把时间在往前推个三十几年,从崇祯帝的爷爷万历皇帝说起。

  说起万历皇帝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什么《明朝出了个张居正》、《万历风云录》、《明朝那些事儿》等小说里,或多或少都有这位风云皇帝的影子,他十岁登基,一直由权相张居正、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保、生母慈圣皇太后这三人共同把持朝政,在他二十岁时张居正病逝,他迅速翦除张居正的残余势力,放逐冯保保,夺回政权并取消张居正的新政。

  姑且不论他全盘推翻张居正的新政是对是错,但从他在皇位上隐忍十年,不动声色夺回大权的举动上来看,这位皇帝是个乾纲独断、谋勇兼备之人。在这一点上,他的孙子崇祯帝登基不到一年,就把权倾朝野的大太监魏忠贤一党一网打尽,到真是血脉相传的胆色气魄了。

  万历皇帝的皇后无出,而王恭妃生皇长子朱常洛。万历帝并不喜欢恭妃,连带着也不喜欢她的儿子。一心想立宠妃郑贵妃所生的儿子,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这就和他的大臣们起了激烈的冲突:因为大明朝的传统,自朱元璋开国以来,因为有感于历代王朝争嫡夺位的血型残酷,所以朱元璋定下了祖训:皇位只得由嫡长子子继承!

  皇后无嫡,而长子以有朱常洛在先,因此万历帝宠爱的皇三子,是没有资格作为皇储的,万历帝执意如此,那就是违背了祖宗礼法,满朝文武没有一个赞同的,不,应该是所有的大臣头一次在一件事情上达成百分百的统一意见:皇长子当为储君!

  这也是万历由勤政转为怠政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皇帝与大臣“争国本”的重要事件。

  彼时的大明朝,还是正统的汉人天下,没有经过清朝的**,留发不留头等等一系列对文人气节的毁灭性打击,没有被培养出‘皇上说的是’、‘奴才遵旨’这种完全泯灭良心道德的奴性心理。这时候的大臣们手中掌握这更多的权利,也负担着更多的责任,比起被皇帝训斥、廷杖、罢官、下狱……等等有损颜面的罪责,他们更看重的是一些在我们后人难以理解的国家大义、皇室尊严、国本国体等等。

  以当时的观念来看,如果任由万历帝立皇三子为太子,那是比大明朝亡了还要可怕的一件事。而以当时皇帝的权利,如果全体大臣的反对,他也的确是没有办法一意孤行,敲定皇太子的人选的。

  “争国本”一案导致的结果,是君臣之间的关系完全恶化,万历帝避入**,长达三十多年不理政务。一个庞大的帝国,皇帝三十年不理政是什么情况?官员的任免无法执行,掌管国家命脉的六部中五部没有长官,全国的行政机构瘫痪,边防没有军费下拨,而清太祖**哈赤在此时悄悄完成了对后金诸部的统一,厉兵秣马,对中原虎视眈眈,并从明朝边防守将中“获赠”了盛京,也就是如今的沈阳!

  史书上评论,明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万历之怠政,此话诚然有理。

  而此事造成的另一个严重后果,就是皇长子朱常洛的教育问题。明朝制度,只有皇太子才允许入阁读书,也就是拜太傅为师,接受帝王教育。万历帝厌恶朱常洛,不愿立他为皇太子,大臣们三番五次奏请允许朱常洛入阁读书,均被万历帝拖延过去。因此朱常洛从未上过学,直到万历帝临死时才被立为皇帝,也就是后来的泰昌帝。

  这位泰昌帝在历史上也颇为传奇,明末三大疑案梃击案、移宫案、红丸案都和他有关,这里专讲和本文有几分联系的移宫案。

  泰昌帝没有文化,又不得父亲喜爱,终日也只在自己寝宫中厮混,宠幸的女子那是多得没了边。在诸多妃嫔之中,有两位姓李的选侍最得他喜爱,昔年曾分居坤宁宫左右侧殿,为示区别而冠之“东李”、“西李”。

  这西李选侍颇有心机,仗着泰昌帝的宠爱得以抚育他的长子朱由校,并逼死朱由校的生母王美人。万历帝在世时,泰昌帝自己都过的朝不保夕,随时担心被父亲迁怒,如何能顾及到子女教育?因此朱由校也是大字不识一个,更兼经常被西李选侍打骂,无人敢管,只能终日涕泣,性子越发懦弱无能,每日只埋头雕刻花鸟玉石,有时候几天不说一句话也是正常。

  泰昌帝登基不过一个月,便被太监进献的一丸“红丸”一命呜呼,皇太子朱由校登基,是为天启帝。说起天启帝这名字来诸位可能不熟,而“木匠皇帝”可就人皆即知了,那是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木匠活”,所有奏章都全权交给大太监魏忠贤处理的昏庸皇帝。

  而这位对天启帝有“抚养之恩”,如今隐隐有皇太后架势的西李选侍,在天启帝登基之后越发威风。她之前借着照顾皇太子的理由,一直居住在皇帝寝宫乾清宫,而如今新皇登基,按制应该移出乾清宫,另居别殿,而西李选侍挟持天启帝不令其出,与太监李进忠、魏忠贤密谋,欲争当皇太后以把持朝政,这便是所谓的“移宫案”。

  迫于朝臣的压力,以及被部分忠心太监所救出天启帝,导致西李选侍和魏忠贤的阴谋失败,她被迫移居廷鸾宫,后事如何史书上并未在记载。

  泰昌帝的另外一位宠妃,东李选侍所抚养的皇子,也就是现今的皇帝崇祯,本名朱由检。他和哥哥泰昌帝一样,都是生母早亡,而比哥哥幸运的是,东李生性温柔贤淑,因自己无出而格外喜欢小孩子,和西李的刁蛮狠毒有云泥之别。幼时的朱由检在东李的庇护下度过了一段恬静祥和的时光,东李是官宦人家出身,熟读诗书,并将自己所学全部传授给崇祯,崇祯帝的勤政好学,有很大程度是因为受到这位东李选侍的影响。

  可惜的是这位东李选侍身体羸弱,在崇祯帝少年时就去世,甚至等不到他被封为信王在京城自立府邸。而后天启帝病危,他一生无子,便属意立“敏而好学”的弟弟,信王朱由检为帝。大太监魏忠贤向来和朱由检不对盘,他知道这位的信王,可没有木匠皇帝那么好糊弄,因此百般阻挠,甚至暗中调集禁军密谋篡权把持朝政,只是无人敢应只能作罢。后来魏忠贤又想出一计,和天启帝的乳母客氏在宫外找了几个孕妇,想来个狸猫换太子,可惜未等到孩子出生天启帝已然驾崩。信王朱由检在杨皇后和朝中大臣的支持下坐了皇位,是为崇祯皇帝。

  崇祯帝生母和养母均早丧,因此尊天启帝的杨皇后为太后,如今在毓庆宫居住。崇祯感念她昔日全力支持自己登基之德,因此毓庆宫中待遇远比其他前朝嫔妃优厚,只是叔嫂有别,他本人倒是不常去拜谒。杨太后独居深宫,也绝少出门,每日只吃斋礼佛而已,由周皇后一人把持六宫,她和崇祯是少年夫妻,圣眷恩隆,因此宫中的地位超然,无人能及。

  和父亲泰昌帝的嫔妃众多想相比,崇祯帝的妃子就少的可怜了,他生性不重欲念,只对患难与共的家人感情深厚,如今宫中受宠的几位嫔妃,除了周皇后,病逝的慧妃左芊芊,另外受宠的田妃、陈妃、杨妃这几位,也是他在做信王时纳的妾侍。

  至于崇祯帝另外两位宠妃:陈妃和田妃两人来头也并不小:

  陈妃是两江漕运史陈允之女,本人美貌丰饶,尤善歌舞;田妃是西川都指挥司田继英之女,如今**中只有她和周皇后两人育有皇子,田妃之父今年初已经升任为川广总督,手握军权并辖制蜀地并两广的钱粮大权,因此田妃在**中隐隐有和周皇后平起平坐的气势。

  =============

  明朝中后期,对西学进入,包括宗教的进入,与之前历代以及之后的清朝相比,态度都算是相当开放以及乐意引入的。明晚期内阁及六部九卿中有不少是天主教徒,也有不少人学习和推广西学。崇祯在此点上也很可观。

  万历年间成书的《三才图会》有对地球各大洲的介绍。明朝士大夫们很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对传教士带来的各类知识都很感兴趣,“地球是圆的”在明朝人看来并不难理解,他们立刻想到了东汉张衡说的:“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明初的拟话本之后,小说的发展终于在明朝中期达到巅峰----章回体小说,文学从此不再是骚人墨客的专利,开始走下神坛,迈入民间,大量的民间文学家由此产生。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不愧是此行列中的佼佼者。

  明末,传教士利玛窦的《中国札记》这样记载中国:这里物质生产极大丰富,无所不有,糖比欧洲白,布比欧洲精美……人们衣饰华美,风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礼,谈吐文雅。而普遍被人们看好的清朝乾隆时代,当时来访的英国使者马戛尔尼则说:“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很多人没有衣服穿……军队象叫花子一样破破烂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