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勇往直前 家乡小吃之面皮菜豆腐
作者:懂事猫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要问汉中人,早餐吃什么,大约八成的人会说:“面皮菜豆腐”。

  在街头,最多见的餐馆就属面皮摊了。以前也就是早晨有,现在夜市里也有卖。老少皆宜,百吃不厌!记得当时读高中的时候,上完早操,一帮人就去校门口的面皮店里吃刚出锅的面皮,记得当时有一女生,最嗜面皮,其吃面皮的速度一直是个破不了的记录。有次专门有人帮她拿秒表记了下时,从端起碗开始到吃完最后一根,前后1分钟。猫猫本人一直怀疑她会不会消化不良,不过似乎人家一点事都没有,长得还挺壮的。

  现在在各地买的面皮确实是名副其实的面皮,但是汉中俗称的面皮却不是面做的。如果你要吃面做的面皮得加上‘面筋’的前缀。这个后面会提到。

  此面皮也被叫做‘米面皮’。是用稻米做的。这是因为汉中地处秦岭、巴山之间,盛产上好的稻米,是秦川大地上唯一一块产米的地方。此处冬暖夏凉,物产丰富,人称‘小江南’,又地处要道,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这面皮是用优质的粳米,泡涨后用清水磨浆,上屉笼隔水蒸制而成。色白,质韧,味香。刷上清油,大刀划成宽段,也可等晾凉之后改切成细条。热吃质糯、冷吃质韧,凉拌炒食皆可。一般出笼后宽切凉拌多见。冒着热气的面皮,辅以豆芽、菠菜、胡萝卜丝,再调配蒜汁、酱油醋、香料和辣椒油。拌匀后红绿相映,黄白相衬,色泽鲜亮,食之滑口,气味芬香,风味独特。

  面皮原名“御京粉”,顾名思义,和皇上有着关系。据说从秦始皇时即为皇室贡品。此中还有一段典故。

  秦始皇当政时,律法苛刻。有一年大旱绝收,无米上贡。众乡民恐遭刑罚,求教一乡绅。隔日,乡绅计出。将陈年大米浸泡过夜,石磨成浆,沉淀,撇去上清,上笼蒸制,加各种调料而成,此即为面皮。秦始皇尝过,绵软爽滑,酸辣可口,大悦,遂免当年赋税,并指定此物为皇家贡品。

  面皮的香料多至十多种,此乃各家秘方,一般不外传。还有一样调味也很关键,那就是辣椒油。此辣椒油制作考究。花椒,茴香等香料碾细,加入油中,上火反复熬制而成,晾至四五成热时,撒入白芝麻。色泽亮红,上面飘着一层微黄的芝麻,辣香诱人。

  还有用面做的。

  贾平凹在《陕西小吃小识录》中所述如下:“制法:一斤面粉用二斤水,分三次倒入,先和成稠糊,再陆续加水和稀,加盐,加碱,稀浆用手勺扬起能拉起筷子粗细的条为宜。笼上铺白纱布。面浆倒其上,摊二分厚,薄厚均匀,大火暴蒸,气圆,约六七分钟即熟。将面皮从笼箅上扣在案上,每张面皮上抹一层菜油,叠堆一起晾凉后用摆刀切成细条。作传统面皮先将较硬的面团,在清水中揉搓,淀粉溶于水,剩下不溶的部分就是面筋。面筋的主要成分是植物蛋白,洗过面团的水经一夜沉淀后去上清,上笼蒸制而成,面筋蒸后加各种调料后一起食用。

  面皮除了凉拌还可以热食。我家常用番茄抄制。番茄炒半熟后,倒入切成韭菜宽的面皮,然后翻炒,加入调料,出锅装盘。最适合冬天食用。

  面皮的最佳拍档要数一碗菜豆腐了。

  菜豆腐,物如其名。

  上好的黄豆泡胀后,加上清水,用石磨细细碾磨成浆,再用纱布过滤掉豆渣。上炉中火煮至大开,再转至小火,加入酸浆水点制。此法所制的豆腐不像传统卤水、石膏点制的那样发涩发苦,而是后味清幽淡远,还略带甘甜,其间亦有菜香。点豆腐最关键也最有技巧。每隔四五分钟点一次酸浆水,需一勺一勺慢慢点,性急不得,如此数回,待豆花一层层结块,水和豆腐泾渭分明时,轻轻捞起,用纱布包裹,稍稍挤压成形,腐块间杂青菜,色泽清白如玉,一股酸香气扑鼻而来,令人垂涎。然后将淘净的大米下进滤过豆腐的酸水中熬粥,小火慢熬,不时用铁勺在锅底轻搅几次。粥不能熬得太稠,也不能太稀,要汤浓米烂,这时再将豆腐切成小块,回锅与粥一起稍煮一下,一锅酸香四溢的菜豆腐就做成了。

  可以搭配小菜,一般是用葱花、香菜、姜末、蒜泥、青椒、香油、芝麻、核桃仁末、油泼豆瓣酱、咸菜、红油辣子等拌匀入盘下饭。也可以直接放入面皮汤里沾着吃,猫一般都是这么吃的。

  菜豆腐营养价值高,既经济又实惠,真是-山珍海味油腻腻,不如汉中菜豆腐。

  一碗面皮、一碗菜豆腐,不知道养活了多少汉中人,又融入了多少代食客的智慧。

  附图:一篇文章就只能附一张图,没办法只能附面皮的图图了。此图很真实。猫猫流口水了![[[CP|W:250|H:190|A:L|U:http://file2.qidian.com/chapters/201011/19/176859863425783440749000071999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