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外滩风云 青帮
作者:廉贞豹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青帮(正式称清帮)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帮会,雍正四年间翁岩、钱坚及潘清三人所创。徒众昔皆以运糟为业,故称粮船帮。大江南北,入帮者颇众。青帮是清初以来流行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民间秘密结社之一。

  青帮虽为翁、钱、潘三位祖师所创,然草创之初,翁、钱二位祖师爷先后仙逝,潘祖独撑大志,与门下弟子共同订定家规法则,劝戒帮众修德论道,将一帮市井船夫,治理的有条有序满帮是良才。

  强调师带徒的体制,帮中大小以字辈论之,严然是个大家族,并设立家庙,凡入帮者,不论何姓,一旦入帮,均为潘家子孙,因此不仅仅是入帮会,而是入家族,且不论何字班辈,一师皆为师,一徒皆为徒,受四方长辈恩下,也使得清帮有别于其他帮派会社,师徒兄弟间感情特别亲切。

  在“后三祖”中,以潘清为主,青帮内向来有一种规矩,就是彼此称为“潘氏弟兄”。有一种帮头里还规定帮内人彼此问姓什么时,不能直接说出自己的本姓,而要答以:“在家(即帮内)姓潘,出外姓×(本姓)。”另一种帮头规定要答以:“头顶潘,本姓×。”

  继潘祖之后,至清咸丰四年,太平天国之乱,皇粮遭毁,无法承运粮务,至此後,青帮主要经济命脉断绝,后至清光绪十二年,一百二十八帮半,仅余六大帮头,而最后这六帮,接续传承家运,至光绪二十七年**改为官运,不再行运江河,昔日千船万旗大江飘的景象,从此之后正式走出历史,指为粮船不开,雀杆不点头,因此後期的青帮弟子,均在陆上行走四方,又称为旱码头入会。

  有人认为,青帮是洪门的一支派,其实不然,但确有传说翁、钱二位祖师均乃洪门/天地会会员,且创帮之始,很多成员出身洪门也甚有可能。

  虽然青帮与洪门有相当之渊源,但由于实行禅宗制度,所以与洪门中互称兄弟不同,青帮组织是拜师入帮,会众以师徒相称,崇尚“师徒如父子”。青帮组织比洪门更严密,规矩更复杂,于是也更加秘密。因此有言道:“青帮一条线,洪门一大片”。

  青帮主要以四庵六部做为行政管理中枢,所谓的庵,是依祖师而立的讲学堂与中央行政部门,相当于现在的府院,分别为朱寺庵、刘寺庵、黄寺庵、石室庵,这四个庵室。

  六部指的是吏部、礼部、户部、工部、兵部、刑部。这六部最初的主管,现在已不可考:

  吏部:专门编纂帮中大小事务,编写青帮史书,并将史书置于杭州家庙蔵经阁楼上,然不幸的是咸丰四年太平天国之乱,杭州家庙遭太平军焚毁,以至於文件史料无存。

  户部:则负责管理人员,是青帮相当重要的人事主管部门,举凡拜帖进家,人员晋升,各方师父,均需投书予户部,由户部详列人员清册之中,最后年终综整后交予吏部,誊入家谱。

  礼部:则主管规矩仪注之订定与考核人员礼仪,并于每次开香堂时,主持规划与邀请各方老大到场,同时亦负责审核人员进家之三帮九代是否合乎规矩礼法,并于香堂设立时担任执堂师一职。

  工部:则责于各项帮中工程,如造船,维修,后勤补给,香堂搭设等工作。兵部:则为遇外敌时,统筹规划作战之部门;,每香堂的左右护法,则由兵部派立。

  刑部:则为青帮的执法单位,当门下弟子犯有帮规时,各方师父会依情节轻重,回报予刑部,最后由刑部设立刑部香堂,对不肖弟子实行惩处。(文中杜撰于也对外使用)

  青帮人士来自五湖四海,要认清是否是自家兄弟,须经由盘道条口确认。会有这样的规矩,主要是为避免让外人得知太多帮门中的秘密。

  青帮自祖师创帮,由通州至杭州这段运河,共立帮头一百二十八帮半,七十二个半码头,粮船亦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只半,帮众数以万计,要认清是否为自家人实属不易要确认是否真为自家人,势必得有一套明确繁杂的辨识之方,这个方法便称为盘道条口。

  经盘道后可确认身份,除了能确实严守帮中秘密不外泄于人,在乱世当道局势不稳时,亦可做为情报交换前的确认工作。在近代史中,第二十三代的杜月笙运用帮中力量,为国民政府于抗日期间,做了不少的情报贡献。帮中成员谨尊三露三不露(遇急、遇难、遇盘查露,外人、熟人、亲人不露)原则。

  所谓“三分安清七分交情”,只三分安清,便己足够让清帮弟兄渡过难关,这是清帮义气相照共持共扶的原则。

  至於盘道条口,均需师父亲传,不可外泄,例为帮中机密。

  青帮的二十四班辈依次为:清净道德,文成佛法,能仁智慧,本来自性,圆明行理,大通无(亦作悟)学(亦作觉)

  解放前,上海以“大通悟学”四字辈居多,而以大字辈为最高。

  近代上海比较有名的大字辈帮主有:樊瑾成,安徽人,是张啸林的老头子;张仁奎,号锦湖,山东人,是杜月笙的老头子陈世昌的老师,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是旧上海著名的流氓“三大亨”,其中,黄金荣、张啸林都是通字辈,杜月笙则是悟字辈。

  清门强调帮中伦理,任何一位欲进家门人士,必先经过重重考核,一般而言,欲进家学生得先拜帖,在拜帖中详细写明自己的家世背景,职业工作与姓名八字,然后由三帮九代开设寄名香堂,经过香堂仪式洗礼之后,仍不能算是真正清帮内人,此时称为一脚门内一脚门外,师父会在这寄名后的三年内,勤加考核,这个阶段称为师访徒三年。

  三年后必需由学生勤访师父三年,让师父考核其是否真有决心进家,这个阶段,称为徒访师三年,经过六年的考验,确定学生的决心于品性后,师父则会开始教导其基本仪注,或委由石室庵教导,经过一年的学习,通过后,则师父会择吉日,并报请户部,由户部开始做开设香堂之准备并通报四庵六部与学生之三帮九代,让学生晋任小香。小香学生得学习待人处世应对进退之道,以及各庵堂所讲授之基本课程。

  小香阶段经过三年考核,师父会考量学生的学习是否方向正确,是否忠于家门,应对进退是否合宜,若一切合乎条件,则再报请户部开设大香堂,户部同样会通报四庵六部与学生之三帮九代,择吉日帮学生晋任大香,大香阶段的弟子,可以称为储备师父,他们不仅得具备小香所学的技能与知识,主要得学习如何领帮带众,传道传法。

  当师父认为,此大香弟子已备足能力,可以领帮率众时,则会以相同程序,开设开法香堂,授予弟三锁三钥与六字真言,从此後,弟子已可独当一面,接续祖师香火,收徒领帮,不论何字班辈,一见开法师父,即使是晚辈,亦不再以辈分称其弟佬或称徒孙,而直称其为”某师父”。

  这是对帮中能独当一面收徒领帮,延续香火者的尊重。

  以现代而言,不一定得受到七年进家的限制,古时所订定的这种规矩,系因为访师访徒不易,路途太遥,或因为弟子师父工作忙碌之故,故而延长进家时间,主要是让师父徒弟皆能充份明了双方情况。寄名香堂现在几乎也不开设,仅以口头寄名与接受拜帖后即算数,且现代交通便利,所以七年进家,此规可守可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