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八卦周刊 75、“若人生只如初见”的初恋情怀
作者:银灯照锦衣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从怡红院的正房出来,晴雯并没有直接回去,倒是找了小丫鬟们说话。要说晴雯在怡红院的时候招人妒,怡红院里有希望或者认为自己有希望出头的丫鬟们都把晴雯作为心腹大患。但是也不是没人喜欢晴雯,比如这些没出头希望的小丫鬟们。

  她们嫉妒不到晴雯,距离太远,就像很少有人嫉妒比尔。盖茨有钱一样。而晴雯对她们多有照顾,教她们针线技艺。平时对她们也和颜悦色,经常和她们打成一片的八卦闲聊。所以晴雯在这些小丫鬟里人缘最好,胜过袭人,袭人虽然也“贤惠”的出水,但是她的位置决定了她不能和小丫鬟们打成一片了,所以还是平易近人的晴雯好。

  她们现在可是晴雯在怡红院的耳目呢,不过晴雯一直没用过,也没想到用。好不容易离开了怡红院,谁还和宝玉和宝玉的宝贝丫鬟们牵制不清啊。现在可是不能不打听了,可不要把黛玉再卷进去了。

  我晴雯还指望黛玉嫁给好人家,然后自己就出去奔个前程了:买个小院,做个小生意,这文就可以从宅斗文转型为田园文了。所以可得打听清楚了,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么。

  晴雯轻松知道事情始末,宝玉的病和蘅芜苑的婆子说的一样,看来紫鹃早知道谁有什么关系,谁做什么用,不亏是蘅芜苑的总经理啊。

  还知道了,老太太本来放心不下宝玉的,不过大老爷,老爷,和大太太都劝,才去了。而宝姑娘一听见宝玉房里动静就来了,湘云姑娘就稍微晚了一下。三姑娘是早上来的,凤姐和李纨也来过。

  王夫人让凤姐到了宝玉床跟前,却没让李纨进屋,因为怀疑宝玉中了邪,嫌李纨是寡妇,怕冲到宝玉了。你说这叫什么事啊?李纨为你儿子守节,你倒嫌弃她们孤儿寡母到这种程度。难怪李纨以后绝情,这么压抑下来,没得精神病就是心理素质强大了。还要人家对你们贾家有感情?

  湘云姑娘啊,您还是撤退吧,这王夫人现在就这么变态了,以后谁嫁了她家宝玉,还不等于抢了她的心肝啊。人家外甥女也罢了,要是你不死也得脱层皮。

  晴雯了解了情况就会蘅芜苑汇报去了。

  黛玉正坐在中堂里等消息,一见晴雯就站起来问:“宝玉怎么样了?”

  晴雯说:“还是什么反映也没有,正躺着呢。”

  黛玉拉着晴雯急问:“太医怎么说?”

  晴雯说:“三姑娘说:‘太医说是痰迷之症,系急痛所致,不过一时壅蔽,只要找到纾解之法,就不是大病。”后头一句是晴雯见黛玉急的,按原著上的发展安慰她的。原著上宝玉先见了紫鹃,才请的太医,太医说不是大病——基本上是这个意思吧。

  黛玉说:“我去看看他。”

  晴雯一听,吓的魂飞魄散,这不是往枪口上撞么?晴雯绞尽脑汁的想怎么阻止,要说本来都是亲戚,看看也无妨,但是晴雯考虑到原著的问题,还是防着的好。事实上从听说宝玉犯了这病,晴雯就想这不会是强大的原著系统正自我修复,补上以前漏过去的关卡吧。就说:“姑娘,不是我说,宝玉这病,太太都认为是冲撞到了不净之物,珠大奶奶和琏二奶奶一起去看,太太只让琏二奶奶进去,不让珠大奶奶进,怕冲到了宝玉。姑娘这身子弱,还是不要去了。要是有什么,再着上了姑娘就不好了。就是姑娘不在乎,怕太太在乎。”

  黛玉听了,完全忽略其他,这是关心宝玉,急说:“那么他们请僧道了么?请的那里的?上次宝玉和凤姐姐被魇了,那一僧一道的很灵,还能找的不能?”

  这个时候晴雯突然明白了,不管宝玉如何,他都是黛玉的初恋。曾经的黛玉突逢母丧,又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她那敏感的心多么彷徨啊。这个时候有一个细致体贴的表兄和她朝夕相处,对她关怀备至。她怎么能不感动?少女初成时朦胧的心动里怎能不是只有他。

  是的,无论晴雯是多么看不上宝玉。对黛玉来说,宝玉都是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初恋。

  如果林如海没有早逝,那么他们就能继续爱下去,然后能共缔连理——因为等到贾府末路,王夫人再怎么对宝钗有偏好,也得选择家世显赫的黛玉了。两人婚后会有争执,有分歧,和世间的夫妇一样磕磕绊绊的携手同行。直到冥世相隔的时候,留下的那个人会不时的念上一句“赌书消得泼茶香,当初只道是寻常。”可是林如海早逝,这一切已经不可能了。

  如果晴雯没有穿越过来,他们也能爱下去,然后和原著上一样,一个身亡,一个心死。

  可是晴雯偏偏就来了,说动了林如海。林如海最后向女儿揭示现实世界的残酷。从此黛玉的初恋就在那一年的寒冬夭折了。

  因为黛玉被迫长大了,而还是懵懂顽童的宝玉在贾母的羽翼下顽强的拒绝成长。一个成长了,一个留在了原地,她们感情上的共鸣没有了,心灵自然越走越远。所以她明白,他不是她的良缘。

  而心灵上长大了的黛玉也知道自己没有任性的放纵一段没有结果的爱情的权利。

  就这样,悬崖勒马也好,否则有一天黛玉也得写上一阕“目送楚云空,前事无踪。漫留遗恨锁眉峰。”就是再怎么的“扬鞭那忍骤花骢”,最后还不是得“望断斜阳人不见,满袖啼红。”

  什么?你说要是这样的话,黛玉还是会爱而死的,所以不用“满袖啼红”了,因为没有“辜负东风”。

  其实不会!原著上的黛玉少不更事,更不曾有人教育她正确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她的世界太狭小,她又太单纯,所以以为爱情一定要生死相许。但是经过了事,人是要成长的。积累了世事,再眺望澄净的天空,就能明白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突然的成长是一种痛。剥落的爱情更是一种痛,既然黛玉已经不得不经历突然成长的痛,晴雯希望她不要再经历剥落的爱情的痛了。还好,她没有。

  如果注定没有结果的爱情,就像疾病,越早的断绝越好。

  这样一段“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的朦胧情怀的初恋,才是最美的。等到她年华老去的时候,再坐在海棠花下,回想起少年时,他还是初见时的那个似曾相识的少年。有多少美好能够是:若人生只如初见。

  但是,在朦胧的心动的早期,就夭折了的爱情,却不可能大雪无痕。所以也许黛玉终其一生也不能明白自己曾经爱过一个少年,这个少年就是她青梅竹马的表兄。但是他对她终归是不同的,虽然也许连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就想现在,她听到他人事不知的消息,她从心底会焦急,会担心。宝玉啊,你拥有这样三个出色女孩子的关心,会折寿的啊。

  虽然黛玉很急,但晴雯还得实话实说:“今天是老太太的好日子,不好请神送祟,寻僧觅道的。就是老太太不计较,大老爷,老爷也不答应啊,说外人看了不像。”

  黛玉听了说:“那宝玉能等……唉!”晴雯知道她要说的是,宝玉要是真的中了邪,他能挨过贾母的寿辰宴会去么?可是贾母的大寿,她这个做外甥女的能说什么,连王夫人不是也没说什么吗。

  黛玉想了想说:“我还是去看看吧,没准这会子好起来了。”黛玉姑娘你怎么这么乐观起来,哪有那么好的事?

  晴雯,紫鹃正要劝呢,可怎么说呢,正为难,一个小丫鬟进来,说:“大奶奶让问林姑娘还去偏厅么?等着姑娘开席呢。”

  黛玉说:“姑娘们都去了?”

  小丫鬟说:“二姑娘、四姑娘和琴姑娘去了。三姑娘说一会儿就去,宝姑娘没说去不去,史大姑娘说不去。”

  雪雁说:“姑娘还是去吧,宝姑娘还没去呢,二姑娘,四姑娘不爱说话,把琴姑娘落了单。”

  黛玉还犹豫,紫鹃说:“姑娘好歹先去席上坐坐,今天是老太太的大寿的席面,和别的不同。姑娘怎么也的去啊,可是算给老太太祝寿了。”

  这么一说,黛玉就想通了,更衣去了偏厅。古代最重孝道,所以贾母的大寿比宝玉重要,连王夫人,贾政都得放下宝玉,先给贾母做寿。

  席上果然只有迎春、惜春和宝琴。李纨是媳妇,虽在里面张罗,却不能和姑娘们一张席。

  宝琴虽然是才貌双全,但是心机不深,这不一会儿就说到宝玉的病了。正说的这里,外头凤姐进来说:“车骑将军陈将军夫人,兵部沈侍郎的夫人,虎威将军石将军夫人想见见我们家姑娘们。”这个要求很正常,不过现在贾母怎么安排。

  果然迎春纹丝不动,惜春嘴角浮起一丝冷笑。凤姐看了,也不能只让黛玉和宝琴出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