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别梦 第85课 中年的家庭
作者:景山少爷的小说      更新:2017-11-12

    【##第85课中年的家庭##】经文:撒下十一1-十九7前言与家庭生活周期的其他阶段相比较之下,中年时期似乎是较容易出状况的一个阶段,以致在整个家庭生活周期中享有中年“危机”之盛名。在这期间,子女多在青少年阶段且相继离家求学或就业。他们在询问“我是谁?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的一生该如何活得有价值?”等关乎自我认同(self-identity)的根本问题。他们也在挑战、省思并整合来自父母、教会和学校等权威所灌输给他们的价值观。因此,他们实在需要家人给他们相当的空间、时间、爱心与耐心来陪他们走过人生中这一段辛苦但精彩的一程。在此同时,许多中年人像回到青春期一般,也在重新思考自我的认同。随着子女的相继成年离家和父母的衰老,夫妻的关系也需要随着调整。中年夫妻多在教会、社区、工作单位与家庭生活(包括教养子女与照顾父母)中肩负主要的责任,这使最基本的夫妻关系容易受到忽略。由于父母和青少年子女都处于一种危机状态,打从结婚以来,夫妻在各个角色互动的结果,持续而重大地影响当前的婚姻与家庭关系。这使中年阶段极易成为整个家庭生活周期中婚姻关系最低迷的一个阶段,外遇与离婚的机会也相对地增大。大卫可以说是整个以色列史的中心,在旧约中,除了大卫所作的许多诗篇之外,在《撒母耳记上、下》和《历代志上》里面,用了大约六十章的篇幅来描写从年轻到老年的大卫及其婚姻与家庭生活。大卫与拔示巴(参撒下十一至十二章)话说主前一0一一年,大卫三十岁的时候,在希伯仑登基为以色列王,在那七年半之内生下了暗嫩、押沙龙和他玛等孩子。主前一00四年,大卫选都耶路撒冷。在这前后,大卫并未顺从律法不许君王加增妻妾的定规(参申十七17),随从当时列国诸王的作风,立了许多后妃(参撒上十八27,二十五43;撒下三2-5,五13)。等到大卫大约五十岁(992BC),正当国势强盛、有权有闲时,与拔示巴犯了*的罪(参撒下十一章)。那本是列王出征打仗的时候,他没有亲征而选择留在后方的宫中。当一般人忙碌工作的时候,他选择睡懒觉直到黄昏才起床。当他在王宫的平顶上散步而意外窥见貌美的拔示巴正在沐浴,心动固然难免,本该就此打住,他竟选择进一步打听那妇人是谁。在得知拔示巴的父亲就是他的亲信谋士亚希多弗的儿子,三十勇士之一的以连(参撒下二十三34;撒下十五34;代上二十七33),而她的丈夫是三十勇士中的另一位,正在前线打仗的乌利亚(参撒下十一3)之后,大卫仍忍不住把她接来与她同房。等到得知拔示巴有了身孕,大卫再进一步用诸般计谋使乌利亚死于非命。显然这并非大卫一时的行为软弱,而是许多年来顺从情欲、灵命逐渐松懈的结果,以致如滚雪球般,一连犯了十诫中“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不可奸淫”、“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和“不可杀人”的规定。此时暗嫩、押沙龙和他玛应已是十几岁的青少年。大约再过五年(987BC),他玛被暗嫩*,再两年后,押沙龙谋杀暗嫩,且流亡国外达三年之久。显然当大卫犯罪的时候,他几个在希伯仑生的孩子至少都已经是十几岁的青少年了。大卫侵犯有夫之妇,借刀杀人,夺人之妻且企图掩饰。犯了罪之后,神藉着先知拿单指摘他,大卫诚心悔改,蒙神赦免而不致于死。然而拔示巴为他所生的孩子却死了,不但如此,大卫这些年龄较大的孩子,心灵上也受到相当大的影响。大卫和他的孩子:暗嫩、押沙龙与他玛《撒母耳记下》第十三章记载大卫的长子暗嫩恋慕他年轻貌美的同父异母妹妹他玛,为她忧急成病,并且设计*了她。事发之后,暗嫩变爱成恨,用极粗鲁的方式把他玛驱赶出门。他玛为此极其哀痛地把灰尘撒在头上,撕裂象征待嫁公主的高贵身分的彩衣,因着被弃绝而以手抱头,一面行走,一面号啕大哭。他玛的亲哥哥押沙龙,一看到他玛的情景,直觉地就猜是暗嫩侵犯了她。显然问题早有预警,只是没有人把它放在心上。事发以后,押沙龙的反应(参撒下十三20)是典型的压抑否认,劝他玛不要作声,不要将这事放在心上。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哥哥,家丑不可外扬。然而从此以后,押沙龙就不曾再和暗嫩说过一句话,却怀恨在心(参撒下十三22)。大卫呢?圣经说:“王听见这事,就甚发怒。”(撒下十三21)除此之外,他却没有对暗嫩采取任何行动,也没有对他玛有任何的安慰。他能说什么呢?他自己岂不也曾抢夺别人的妻子,犯了奸淫的罪吗?表面上看来,这件事就好象未曾发生过似的。然而他玛终其一生孤孤单单地住在押沙龙的家里,没有出嫁、也没有孩子,这在当时的社会,简直就像人间地狱一般。时间似乎丝毫没有冲淡这件事的严重性。虽然早有征兆显示押沙龙有意杀害暗嫩(参撒下十三32),只是大卫和其家人或臣仆对此潜在的危险,仍是避而不谈。“直接而清楚的沟通”在一些不健康的家庭,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在谋杀事件之前,押沙龙原曾有意藉着剪羊毛的欢乐节期、全家团聚的时候,为他玛讨个公道(参撒下十三23、24)。但当大卫坚决不去以后,押沙龙决定自己亲自为他玛报仇,把暗嫩杀害,潜逃国外,投奔他的外祖父。大卫则为他的长子(也就是王位继承者)暗嫩之死天天悲哀。换言之,当初的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倒比以前更加严重。押沙龙则因父亲的消极逃避、推卸责任,而成了家门不幸的代罪羔羊(参撒下十三28、29)。从《撒母耳记下》第十三章三十七至十四章三节以及十四章二十一至二十四节的记载,我们看到一个许多家庭都有的矛盾现象:押沙龙逃亡了三年之久,大卫切切思念押沙龙,但却毫无行动,等到臣仆向他进言后,他才同意让押沙龙回来。押沙龙回来以后,大卫却又拒绝见他的面。这岂不也正是我们许多华人家庭“爱你在心只是口难开”的现象。我们老是传达相互矛盾的信息……有一些丈夫,知道自己犯了错,于是洗碗、切水果、倒垃圾、割草,上班到一半,打电话回家问“你好吗”……什么都做,但就是开不了口说声:“对不起,我错了!”然而当太太继续地生他的气时,他又反过来怪太太过于严苛,不肯饶恕人。显然大卫仍然没有正视过去的问题并且予以解决。押沙龙从国外流亡回来,命是保住了,可是心中的痛苦,甚至苦毒却是有增无减。他的妹妹被*而毁了一生,如今和他住在一起;他虽然替妹妹报了仇,却成了杀死亲兄弟的凶手;三年的流亡生活固然不好受,但回国后两年,父王仍然拒绝见他,这种无言的、无尽的惩罚,更使他的心灵饱受煎熬。对他而言,被放逐或被处死,都比这种长期的冷漠好受一些(参撒下十四32)。押沙龙想尽办法,包括放火烧押约的田,最后终于见到了大卫。大卫仍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和押沙龙见了面,一见面他就忍不住亲情涌流,饶恕了押沙龙,并且和他亲嘴。这离他们父子两人上回面对面的时间,已经五年,离她妈被*也已经七年了。俗话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许多做儿女的由于长期受到父母的漠视,可能有意无意间做一些坏事,为的只是想得到父母的注意。一般而言,一个人很难离群索居,却需要被人注意、关心、接纳与肯定。不需要多,主要有就够了。显然,家人、父母对我们的注意和接纳更加重要。如果做父母的长期不理那个乖乖安静的孩子,那么他必然会像押沙龙一样,火烧良田来引起注意。累积了七年的创伤与痛苦,在大卫与押沙龙拥抱与亲嘴的时候,他们的关系有了一个转机,但这一点都不表示过去的问题已经完全解决了。《撒母耳记下》第十五章提到押沙龙叛变篡位的过程。他显然是借题发挥,把自己在家庭中的经历投射在大卫与百姓的关系上,怪罪王没有派代表听百姓的申诉,也没有秉公行义(参撒下十五3、4)。这岂不正是他自己对大卫王处理暗嫩*她妈这件事件的亲身经验和感受吗?押沙龙叛变的结果,造成大卫的狼狈逃亡,最后大卫重整军队,反击押沙龙,此时的大卫心中对押沙龙仍然有爱,特别吩咐部署要宽待押沙龙。当前方传来大捷的消息时,大卫所关心的却是:“少年人押沙龙平安不平安”?(撒下十八29)等到大卫得知押沙龙被杀的消息(参撒下十八33),心里伤恸(hewasshaken),上城门去哀哭,一面走一面说:“我儿押沙龙啊!我儿,我儿押沙龙啊”!我恨不得替你死,押沙龙啊!“我儿,我儿!”从前方战胜归来的军兵听说王为押沙龙悲哀哭泣,得胜的欢乐也成了悲哀,像败阵逃跑惭愧的民一般,而大卫王则仍在那里蒙着脸大哭说:“我儿押沙龙啊!押沙龙,我儿,我儿!”对百姓而言,大卫王的反应好像是:“可以死的没有死,不该死的反倒死了!”心中越想越不是滋味,差点就全部弃他而去(参撒下十九1-8)。白发人送黑发人乃是人间一件悲惨的事,上述这段经文大概是圣经当中最令人伤痛的描述之一。一般中年家庭常见的现象与应对之道整体而言,大卫是一个与神亲近、敬拜神、顺服神,合神心意的人,然而他一生最大的败笔就是他在中年时期犯了*罪。其结果深深影响了暗嫩、押沙龙和她妈这些孩子。我们看到了一些中年问题家庭较常见的现象:一、外遇不和谐的婚姻易导致外遇,但偶尔少数人在中年阶段时,却因外遇而带来婚姻的危机。一旦外遇事件浮上台面之后,当先了解各人目前对婚姻的感觉、委身以及寻求帮助的意愿。太低者,很难再持续下去。以下是夫妻寻求复合的一些原则:(一)一方面当事人应当担起全部的责任。配偶则避免不断地责怪外遇的配偶,一味定罪,无补于事。(二)需要时间,急不得。在这过程中,双方可能需要保持适度的距离和独处的时间。(三)不做太简单的二分法:伤害者、被害者;好人、坏人。(四)配偶有权知道事情的真相。但不断地重复相同的问题或细节,无补于事。若把第三者讲的太好,配偶会嫉妒、自疑;若把第三者描述的太差,配偶会不相信,而导致更多的问题。配偶当知道问题的关键不在第三者,而在他们夫妻之间。(五)配偶会变得较多疑,可说是一种常态。恰当的怀疑,有助于配偶采取主动和预防的措施。但过度的怀疑,会产生极强烈的反效果。(六)必须能够饶恕,能多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受伤者的追问应适可而止,而肇事者也应选择留在婚姻当中,否则他们的关系没有前途。(七)不要只集中在外遇这件事上,在客观地了解导致外遇的过程之后,夫妻应逐渐转移焦点于夫妻的户主模式以及个人在婚姻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八)将焦点分散在两人身上,而不只专攻一人。也就是说,为了要解决问题,双方都需要有所改变。(九)重建对婚姻关系的信心。这一步很难,也很慢。配偶可能会有苦毒,“当事人”中止了关系以后,会若有所失,且有罪恶感。(十)先在日常家务事上一起同工,然后才逐渐恢复身心灵的亲密关系。(十一)配偶的终极目标:为自己负责,自我检讨改进,做一个身心灵更成熟的人。从一个角度来说,当事人是否悔改、婚姻是否和好,已成次要。二、隐藏问题、沟通不良大卫在拔示巴事件中,想尽办法隐藏问题、推卸责任。因着人的软弱,夫妻之间和亲子之间,有些过去的事情,不知道也罢。有些偶然发生的事情,不要太追究,让它过去算了。有时太多问题同时出现,我们也只能选择地去处理,不要每一笔账都算。但是当一个人经常避着家人,言语闪烁、行踪鬼祟,看不该看的、做不该做的、去不该去的……你知道这个家庭是出了问题。家庭中不能碰的禁忌可能包括家人赚钱来源不正当、家人之中有人酗酒、吸毒或犯罪下狱、父亲在外面和别的女人生了孩子、母亲是别人的小老婆、家人为躲债而逃避他乡等。这些问题,家人可能不说、不谈,甚至不知道,但已经根本影响家人之间彼此的关系和角色的扮演。就沟通而言,大卫和他三个孩子之间,可能他玛算是最健康的了。在被*前,她试着和暗嫩沟通讲理,被*以后,她抱头蒙灰、撕衣大哭,寻求帮助。暗嫩则在出了问题之后,不肯听话,选择把她赶出去,然后关门上拴(参撒下十三16、17)。押沙龙很恨暗嫩,表面装得若无其事,好歹一句话也不说,心中却已定意(NIV:expressedintension)要把他杀了(参撒下十三22、32)。大卫在面临如此大的危机时,他除了非常生气以外,就是逃避现实,毫不回应(参撒下十三21、23-27)。值得一提的是,圣经记载大卫犯了*罪之后,“耶和甚不喜悦……差遣(先知)拿单去见大卫……”(撒下十以27-十二1)一对夫妻为了妻子返乡探亲时该住娘家还是婆家的问题双方争执不下,结果丈夫因着生活中另一件小事而借题发挥,长达三个月之久拒绝与妻子说话。妻子极怆痛地说:“一年也只有十二个月而已”。有一个姊妹对丈夫的冷漠有感而发地说:“我宁可丈夫和我吵架,这样至少还承认我的存在,把我当人看待”。还有一个家庭中的独子功课不佳,假期回来,父亲看到他像陌生人似的,连打一声招呼也没有。结果这个儿子大学念了许多年,老是不毕业,其间还加入了类似狂热教派(cult)的组织。虽然夫妻与亲子之间偶然发生的小问题,不谈也罢,帮对方补补破洞也就过去了。但若事态严重或一再发生,就当竭力避免冷战,总需要效法亚伯拉罕待罗得的榜样,愿意谈,也愿意听,如果不是现在,也许今晚;如果今天不行,明、后天总该可以。三、教养不当、界限不清暗嫩居然敢干犯律法(参出二十14;申二十一13F;士二十章),逾越家庭伦理的界限,侵犯自己同父异母的姊妹,而且在侵犯之后,丝毫没有受到任何的训诫或惩罚。管教暗嫩原本应是大卫的事,只因大卫没有采取任何管教的行动,导致押沙龙逾越兄弟的界限,子代父职,对暗嫩处以极刑。一般而言,王子理当是最效忠国王,是国王的亲信,然而押沙龙可能是因为怨恨父亲对他的漠视、不肯听讼,对妹妹不能秉公判断,心中极度不满,因此阴谋叛变,企图夺权。有人以为可能押沙龙有野心作王,才会藉机暗杀暗嫩并阴谋叛变,然而押沙龙纵使有称王的野心,但这绝不是他杀兄叛父的主因。(一)管教不当:大卫对子女管教的方式近乎溺爱、放纵和忽略,对孩子没有期望、没有要求,也没有管教。是因为大卫日理万机,太忙了而忽略了孩子吗?是因为暗嫩是长子,大卫太溺爱他了吗?还是因为大卫本身犯了*的罪,失去了管教暗嫩犯*罪的资格、也使押沙龙日后竟敢公然与大卫的十名妃嫔亲近呢(参撒下十六20-23)?等到后来亚多尼雅为自己造势成王位接班人时(参王上一5),圣经说:“他父亲素来没有使他忧闷说,你是作什么呢?”(王上一6)也就是说大卫从来不曾干涉他、管教他的意思。作父母的可能忙工作、忙应酬,甚至忙事奉到一个地步,除了供孩子吃住、受教育、给他零用钱外,对孩子的学业、朋友、信仰和兴趣等都一无所知。小心孩子也会用火烧良田来引起父母的注意。有的把头发剪得奇形怪状;有的偷用父母的信用卡打电话给色情营业站,一个月就花了好几百元美金;有的滥交朋友、彻夜不归;有的耳朵、鼻子、舌头、胸部甚至肚脐都穿了好几个洞!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些可能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一时的迷失,但也很可能是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或家中有其他严重问题的征兆。有一个家庭,父母都忙着工作,没有空关心孩子。父亲比较严肃寡言,只要求把书念好。他的四个孩子中,有一个很内向的女儿,在中学时候,父亲答应她如果考上某一所大学,就买一部新车给她。结果,这个女儿很争气地考上了这所大学。但却在父母亲买车子给她之前不久,离家出走,到很遥远的一个城市去投靠一个她在网际网络上认识,但从未见面的男人。事情发生以后,父亲连夜赶路,带着许多平常女儿爱吃、惯用的东西去看她,怕她受苦,也希望她可以回心转意。在这种情况下,任何父母可以做的事,他都做了,然而却已经太迟了。女儿的心早已离开了这个家。(二)界限不清:管教子女基本上是父母的事。父母可能婚姻不和谐,遂把情感转移到某一个孩子身上;父母亲也可能偏爱或溺爱孩子到一个地步,让孩子骑到头上去。儿女要什么,父母不一定马上给,但只要哭,只要闹,只要缠个不停,迟早他们所要的都能到手。电话爱打到几点就打到几点,晚上出门要什么时候回来就什么时候回来,平时孩子爱看什么电视节目,要看多久,父母也都管不着。可以想象的是,当孩子两三岁的时候,父母如果让他当小皇帝,等他到了十几岁以后,难免会变成小暴君。结语如果大卫平日对子女有期望——严守律法,有管教——赏罚分明,有沟通——直接明确,有关爱——肯定饶恕,相信哥哥*妹妹、弟弟杀死哥哥、儿子背叛爸爸的可能性必然会大大地缩小。一个有问题的家庭,难免会危机不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且时间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像癌细胞一般到处蔓延、扩散。大卫不是生下来就是一个属灵的超级巨星,他的原生家庭有美好的属灵传承,也有黑暗而不可见人的一面。他的兄长极为优秀,以致排行老幺的他受到忽略漠视。原先他所从事的职业是个牧羊人,在当时可说是相当普遍。此外,他还有作诗、弹琴、唱歌的嗜好。严格说,在他一生当中,他不是个完美的丈夫,更不是一个完美的父亲。他的家庭生活是他最大的弱点。从他的失败,我们学到两个很重要的功课——面对问题、沟通良好、界限明确、管教得当。大卫是一个合神心意得人,不是因为他是个属灵超级巨星,而是虽然他和常人一样,有软弱、有跌倒,但他总是愿意回头,定睛在神身上,求饶恕、真悔改、肯受教、得恩典、受帮助,专心一意地顺服神。感谢主,不管今天一个人的婚姻与家庭的光景如何,大卫的经历激励我们回到神的面前,相信神的恩典总是够我们用,万事诚然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问题研讨年轻的约瑟和马利亚夫妇曾经历居无定所、不白冤屈和生命的危险,试用“积极倾听”的沟通模式在小组中演练夫妻对话,自由分享个人的相关经历。一、培养高度的同理心(Empathy)参照第八十二课“婚姻的蓝图”讨论问题中,培养高度同理心的原则,分享下列的问题:(一)在青少年期间我经历到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二)在青少年期间我和家人的关系如何?(三)在青少年期间我最怀念的是什么?(四)我自己有没有什么所谓“中年危机”的现象?我是如何走过来的?(五)在与青少年子女的关系上,我最满意的一点是什么?(六)在与青少年子女的关系上,我觉得比较辛苦的一点是什么?二、中年危机(一)就中年阶段而言,我们夫妻在*照顾父母这方面调适得……我觉得……因为……*养育子女这方面调适得……我觉得……因为……*夫妻关系这方面调适得……我觉得……因为……*身体健康这方面调适得……我觉得……因为……*信仰事奉这方面调适得……我觉得……因为……*工作压力这方面调适得……我觉得……因为……(二)大卫的“拔士巴事件”让我们看到他的灵性早在受试探之前已经相当松懈软弱,而当试探来到之后,似乎毫无招架之力,且越陷越深,直到犯下祸延子孙的滔天大罪。如果历史可以重演,而你是大卫,你会如何避免重蹈覆辙?(三)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十章十二至十三节提醒我们:“自己以为站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个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你曾遇到哪些试探,如何靠主得胜?(四)大卫犯罪以后,神差遣先知拿单去面质他,大卫没有否认,也没有恼羞成怒,反倒立即承认“我得罪了耶和华了”(撒下十二13)。这如何能应用在我的家庭与教会生活当中?三、教养青少年子女(一)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如何与我沟通?如何对我表示关爱?如何管教我?我的家庭有哪些明说和没有明说的家规?这一切如何影响到我现今与子女的关系?(二)当前我们夫妻在教养(青少年)子女这方面,我认为我们配合得比较好的一点是……我觉得……(三)当前我们夫妻在教养(青少年)子女这方面,我觉得我们有需要沟通调适的一点是……我知道你的好用意是……四、亲子沟通——感觉的世界(注)请父母与青少年子女先开口轮流读完下列的短文,接着各自完成下列诸句子,然后按积极倾听的原则彼此轮流分享:在感觉的世界里有热爱、有激情;有喜乐、有忧伤;有兴奋、有无聊;有愤怒、有痛苦。我的感觉乃是我对周遭所发生事物的自发性反应,也受到我对这些事物的期望与解释所引发。我的感觉会表达在我的身体里面,或藉着我的身体表达出来。焦急时,我可能会胃痛或掌心流汗;兴奋时,我可能会说话快而大声;忧伤时,我可能说得又弱又慢;大笑时,我会全身震颤;痛苦时,我会满眶泪水。即便当我不注意时,我的身体仍然会传出一些让别人感受不到的讯息。在每日生活当中,我都会有各式各样、强弱不一的感觉。我甚至可能会同时有不同的感觉。而这些感觉又是相互冲突的。我的感觉就如同我的思想或行为等一样真实而有价值,帮助我深刻了解周遭人、事、物对我的动机。例如,喜乐感助我庆祝并指认出我喜爱的人与物;无聊感促使我换别的事情做;而恐惧感帮助我保护我自己。没有了感觉,我所过的将会是个缺乏生趣的生活。然而,我们不少人却一向被教导得要理性化,要压抑,要避免或否认愤怒、痛苦或骄傲的感觉。也许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清单,告诉我们哪些是可接受或不可接受的感觉。有些人似乎已经被训练得毫无感觉。有些人则有感于内却不能表达于外。譬如,为了避免冲突,我们就不表达愤怒;为了不让人觉得我们太柔软,便压抑我们对人的热情;为了不让人觉得太脆弱,便拒绝表露我们的畏惧。但如果我想善用感觉,并使它能帮助我对生活的了解,我就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它们的高度与深度,并适当地用言语和行动来表达。如果我否认或避开它们,我就无力控制它们,反被它们控制,并破坏我的身体或生活。当我接受各种不同感觉存在的事实后,我便不用再为自己的感觉辩护或道歉。因着意识到感觉的存在,我便可以自由地决定用各种新旧的方法来表达它们。在亲密的家庭关系里,当夫妻与亲子都有能力意识到自己全盘的感觉,适当地表达它们,并彼此接纳时,这便大大地增加了彼此间的信任与亲密。当然,这也会使任何一方易受到对方的伤害。但相信这个险仍是值得冒的。(一)在我们的亲子关系里,我觉得比较快乐的时刻之一是当……(二)在我们的亲子关系里,我觉得比较忧伤的时刻之一是当……(三)在我们的亲子关系里,我觉得比较生气的时刻之一是当……(四)目前我对我们的亲子关系最感到满意的是……(五)我最害怕的是当……(六)当你……时,我有深深被爱的感觉。(七)我对我们未来的关系比较感到忧虑/关切的是……(八)我最喜欢我自己的是……(九)我最不喜欢我自己的是……(十)我最喜欢你的是……(十一)我最担心你的是……(十二)我觉得我们的亲子关系较强之处是……(十三)我觉得我们的亲子关系较弱之处是……(十四)此时当我与你分享这些感觉时,我觉得……注:LarryHlfandWilliamR.Miller,MarriageEnrichment——-Philosophy,ProcessandProgram(Bowie,MD:RobertJ.BradyCo,1981),p.97-99.短文内容与沟通问题略有修改,以适合青少年及其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