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别梦 第8章 圣经课程(8)
作者:景山少爷的小说      更新:2017-11-12

    很明显的,民数记不是编年史或断代史之类,因此它的记述也不是连贯性的。举个简单的例子说:「长达三十八年的旷野漂流时期,民数记轻轻带过,而对某些显然是出现过很短时间的事情,圣经却不厌其烦地详加描述。若按圣经一贯的原则来看,民数记着重的,不是时间的长短,而是事情的重要性。它所记载的年代,是由出埃及后第二年二月(一章一节),直到第四十年十月(申一3);其中可能有部分与申命记所记载的,同是那时期的事情(申卅二39~42),无论怎样,我们可以称民数记为「四十年史录」。这个记录意义深远。起先,他们为要了解作战的实力便实行人口统计,然后为着大军能井然有序地调动,就按着战略的需要而重新安排扎营的方位——那可真是一件大事,想想看,超过二百万的人!利未人先特别分别出来,专为在会幕事奉的。一切预备就绪,就向着迦南边界迈进了。整个行列都是神安排的。耶和华藉着云柱火柱,亲作以色列大军的元帅,他们逐渐移近目的地,终于到达加低斯,迦南在望了!就在这个时候,悲剧突然发生,以色列人不肯相信,背叛了,审判立刻临到。四十年的「飘流」亦代替了迦南的安息。数不过来的人历尽千辛万苦离开了为奴之埃及,眼睛正闪着希望之光芒,不信的恶心却叫他们倒毙在荒凉的旷野,遍野盈尸使这荒原更觉悲愁。后来,第二代在加底斯长大起来了,神再招聚他们,再数点他们,新的队伍再向前迈进,抵达摩押平原——迦南之边陲;他们开始作最后的准备,要占取这块等待已久之美地。重要性本书之重要性,实在不须多费笔墨去证明的。新约圣经中,曾屡次引述,尤其在哥林多前书第十章一至十二节,圣灵更特别引申本书之属灵深意,对我们的警告又岂容我们掉以轻心!我们要仔细地再读它一次。「弟兄们,我不愿意你们不晓得,我们的祖宗从前都在云下,都从海中经过,都在云里海里受洗归了摩西,并且都吃了一样的灵食,也都喝了一样的灵水,所喝是出于随着他们的灵磐石,那磐石就是基督。但他们中间多半是神不喜欢的人,所以在旷野倒毙。」「这些事都是我们的鉴戒,叫我们不要贪恋恶事,像他们那样贪恋的,也不要拜偶像,像他们有人拜的;如经上所记『百姓坐下吃喝,起来玩耍』。我们也不要行**,像他们有人行的,一天就倒毙了二万三千人。也不要试探主,像他们有人试探的,就被蛇所灭,你们也不要发怨言,像他们有发怨言的,就被灭命的所灭。」「他们遭遇这些事,都要作为鉴戒,并且写在经上,正是警戒我们这末世的人;所以自己以为站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林前十1~12)我们留意下面一句:「这些事都是我们的鉴戒」,这个「鉴戒」,希腊文是tupoi,亦即是英文的types,中文的「表记」,或「预表」请参创世记),原来民数记记载的事,都是一种表记,为的是作我们的「鉴戒」,功课就在这里了!昔日以色列人怎样因着没有信心而下能进迦南,照样,今天有形的教会也可能因着同样的理由,而失去在基督里属灵的福气的。真正了解民数记的基督徒,都可以免去许多痛苦的失败,继续奔走天路,得着迦南的安息。作神话语职事的人能熟习本书之精义,他解释福音书的真理就会更生动有力,因为旧约史书中,鲜有像本书那样丰富地说明一个天路客该怎样奔走他的灵程,我们岂能不求真理的圣灵,带着我们进入真理,得着属天的安息。结构民数记的结构是独特非凡的,明白了就很难忘记。它与利未记有点不同,就地理方面来说,利未记几乎是停留不动,但民数记却是没有停止过的移动,从这地到那地,直线移动也好,在旷野兜圈子也好,它一直在迁徙,而这迁徙就构成了本书的重要段落。但本书最重要的事实,乃是它包括了两代的事迹:第一代就是从埃及出来的,因着不信而倒毙旷野;第二代就是在旷野长大的,新的一代,至终进住迦南。这就是全书最重要之分界线。第一大段(一至十四章)是关于旧的一代;最后一大段(二十一至三十六章)是关于新的一代;明显不过的就是中间插入的就是旷野漂流(十五至二十章),这是一个过渡时期,上一代过去了,新的一代慢慢长大起来。这样清楚的划分实在叫人错不了的。也许有人会问,我们怎知第二十章就是「飘流时代」的终结,新一代的兴起?理由其实不算复杂,原来二十章是记载亚伦的去世,亚伦是什么时候死的呢?三十三章三十八节说:「以色列人出了埃及地后四十年,五月初一日,祭司亚伦遵着耶和华的吩咐,上何珥山就死在那里。」假如亚伦是在出埃及地后四十年离世,那么他去世的时间就刚好离开加低斯巴尼亚的事件(遣探子窥探迦南地)三十八年(参十四章),因为那件事发生于出埃及后第二年的(民数记十章十一节告诉我们,以色列人是在出埃及第二年二月开始,由西乃山去加低斯巴尼亚的,而申命记一章二节则说:「从何烈(即西乃山)山经过西珥山,到加低斯巴尼亚,有十一天的路程」,因此,他们尽管在途中有停留或其他的阻碍,最多第二年年底便可到达加低斯巴尼亚了。)由此可见,亚伦既在出埃及后四十年(亦即是加低斯事件后三十八年)离世,而摩西在申命记二章十四节则说:「自从离开加低斯巴尼亚,到过了撒烈溪的时候(即飘流时期终止,参民廿一12,亚伦死后),共有三十八年」,亚伦的去世便必然是终止了旷野飘流的时代。而民数记所记载亚伦之死,以及新一代兴起,其分界线就十分清楚了。我们且要说,在民数记中,亚伦之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里程碑。问题解决了,民数记的划分就清楚玲珑,那就是:(1)旧的一代——一至十四章(2)过渡时期——十五至二十章(3)新的一代——二十一至三十六章就其地理环境而划分,我们可看见三个大阶段:(1)西乃山至加低斯巴尼亚——一至十四章(2)旷野飘流——十五至二十章(3)加低斯至摩押平原——二十一至三十六章第一大段是关于旧的一代的,其中包括的重要史实有:第一次数点人数,或人口登记;向迦南迈进,或向前推进;然后就是加低斯巴尼亚事件。最后一大段是关于新的一代,其中包括的重要史实有:新的加低斯巴尼亚危机;新的推进——自加低斯巴尼亚到摩押平原:新的数点人数,或人口登记。我们可以这样划分民数记:(1)两代事迹——二至十四章和二十一至三十六章(2)两次数点——一至四章和二十六至二十七章(3)两个旅程——十至十四章和二十一至二十七章(4)两种训令——五至九章和二十八至三十六章中心信息这些清楚利落的分段,立刻就把民数记之中心信息拱托出来,我们可以用新约罗马书的话来说明(十一22)。神的恩慈和严厉「神的严厉」在民数记是非常特出的,我们看见旧的一代全倒毙旷野,不能进入迦南。而「神的恩慈」却在新的一代完全显明,他们受到看护、保存、供给,直到他们得着了应许。从一方面说,我们看见神的公义是正直的,没有转弯的余地,另一方面,我们也看见神的信实是可靠的,没有转动的影儿。与这中心信息有紧密关系的两个功课,我们也要特别留意,因为都是针对我们今天的基督徒而言的,这两个功课在新约中非常着重。第一个功课是对妄自臆断的警告;我们曾在上面详加引述哥林多前书十章一至十二节的经文,看见保罗自己就在民数记学到这功课,在他告诉我们「这些事都是我们的鉴戒」之后,便指出:「所以自己以为站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原来好多「跌倒」都是「自己以为……」而招至的,这就是妄自臆断的后果,保罗警告我们要小心了。第二个功课是关于「不信」的,希伯来书三章十九节说:「他们不能进入安息(迦南),是因为不信的缘故了」;然后又说:「我们既蒙留下有进入他安息的应许,就当畏惧,免得我们中间或有人似乎是赶不上了。」因此,「弟兄们,你们要谨慎,免得你们中间,或有人存着不信的恶心,把永生神离弃了。」(三12)我们看见了,原来新约圣经正是解释民数记的。在本书中,摩西说:(1)看哪,神的恩慈和严厉。(2)自己以为站稳的,须要谨慎。(3)你们要谨慎,免得你们中间或有人存着不信的恶心。为了帮助我们牢记本书的中心信息,请再翻至本课开头的民数记一览表,留意全书之大意及联想其意义。 旧约篇第十四课民数记之二题示:请读一至十四章。十二支派分布图(略)我们要谨记,这个方形的阵势,就是以色列十二支派扎营的位置,足足动员二百万人,分布的地方差不多是十二平方哩。第二点要注意的是,除了被分别出来事奉会幕的利未族外,现今仍然有十二支派,原因就是日渐增大的约瑟支派按他两个儿子而分成了两支派,即玛拿西支派和以法莲支派,扎营于会幕之西及西南方。第一部分旧的一代(一至十四章)(西乃山至加低斯)我们已经说过,民数记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由一至十四章,论及自埃及地上来而终在飘流时期倒毙旷野。而这第一部分又可分为三段:即数点(一~四);训令(五~十10);起行(十11~十四)。(1)数点(一~四章)此段以两件事实为主干:第一章:数点男丁。第二章:支派分配。第三章:数点利未的男丁。第四章:分配利未的责任。书的一开始,神就命令摩西「按以色列全会众的家室、宗族、人名的数目,计算所有的男丁;凡以色列中,从二十岁以外能出去打仗的,你和亚伦要照他们的军队数点。」(一2、3)它很清楚地表明,这个人口登记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的,它让我们知道一个新兴国家的实力,因此其数字就很有意义了,我们分列于后,便于明了:流便四万六千五百人西缅五万九千三百人迦得四万五千六百五十人犹大七万四千六百人以萨迦五万四千四百人西布伦五万七千四百人以法莲四万零五百人玛拿西三万二千二百人便雅悯三万五千四百人但六万二千七百人亚设四万一千五百人拿弗他利五万三千四百人合计:六十万三千五百五十人这些只是能出去打仗的男丁数目,连其他妇孺一起计,全以色列人约在二至三百万之间。我们不能在这里详细讨论这个数目是怎样计出来,也不能费篇幅去解释为什么从七十人(创四十六27),会生出这么庞大的民众,对这问题有兴趣的,可查阅「讲坛注释」,惠罗博士对这方面有专文解释(Dr.ThomasWhitelawinThePulpitCommentary),十分有价值。在这个人口登记中,只有以色列成长的男丁,能按其「家室、宗族」被数点(一2);凡被数点的,都要「述说自己的家谱」(一18),才算合资格。换句话说,只有真以色列人才可以为以色列人打仗,这是神的标准,一切从埃及随着他们出来的「闲杂人」,均不能参予的。这对我们今天教会来说,又是多具警惕呀!今天教会的工作,大有「盍兴乎来」的姿态,不问他们是否神的真正儿女!今天有多少人与下面一句话是不相称的——「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神的儿女!」(罗八16)在第二章,就是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分布形势,他们各按被分配的方位扎营,每三支派合成一组,驻守一方,一组在北,一组在南,一组在东,一组在西。这种分配对大军的调动实在方便而高明。第三章则是说到利未支派要数点人数了,在第一章全以色列人口登记中,利未支派没有算在内,因为他们是神特别分出来,要事奉会幕的(一49~50);而现在利未族之被数点,跟其他支派是有分别的,他们不是只有成长的男丁才可被数,乃是从「一个月以外的男子,都要数点」(三15),为什么呢?原来神看一切利未人都是他的,「我在埃及地击杀一切头生的那日,就把以色列中一切头生的,连人带牲畜都分别为圣归我。」(三12~13)利未支派共分三个家室,他们是革顺家室、哥辖家室、米拉利家室,这三个家室要绕着会幕来扎营,一个在西方,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至于会幕人口的东方,三十八节说:「在帐幕前东边,向日出之地安营的,是摩西、亚伦,和亚伦的儿子,他们看守圣所,替以色列人守耶和华所吩咐的,近前来的外人,必被治死。」下面我们把利未族的人数、安营位置,及职责列成一表:家族人数位置职责革顺哥辖米拉利七千五百八千六百六千二百西南北看守会幕之罩与盖等看守会幕之圣物看守会幕之木板闩及柱子等这里有一个难题,是关于利未支派男丁的数目的,上列的表加起来(从三22、28、34),总数应是二万二千三百人,但三十九节则说是二万二千人。艾利葛注释与汪兹华斯注释(Ellicott’sCommentaryandtheWordsworth’sCommentary)提供了二个可能的答案,这里不转述了;不过照情形看,二万二千人这个数目的可能性较大,因为四十三节说十二支派头生的,全部共有二万二千二百七十三人,而四十六节则说他们比全部利未男丁的数目多出二百七十三人。最后,在第四章是利未男丁的另一种人口登记,这一次是自三十岁到五十岁大的(上一次是自一个月以外的男丁),唯有这些人才可以作会幕之工。总数是八千五百八十人。这就清楚表明利未人与祭司的工作是有分别的(全部利未男丁都是分别出来,服事会幕,但要三十岁到五十岁的,才可以在会幕里事奉,亦是这里所称之祭司)。祭司是专职于献祭,礼仪等会幕中属灵的事情,而利未人则负责会幕本身的建拆、搬运、保养等工作,他们亦负责赶牛车,预备献祭之祭牲,与及燃于香坛的香等。上面我们已经说过,十二支派各分成四组,每组三支派,各据守会幕之一方。这四组中,其领导(也可能是居中的)的支派就是犹大、以法莲、流便与但的支派。有些犹太解经家说,其原因可能出自旌旗上的徽号:犹大是狮,以法莲是牛,流便是人,但则是鹰。假如这真是他们的徽号,那么以西结书异象中的四活物也可能是与此有关了。无论怎样,这四个徽号是源自会幕中四个基路伯的表象的。有些唯智派的批评家振振有词地说,这么庞大的人口怎可能活在荒芜的西乃半岛(即今日之西奈沙漠),还活了四十年?但近代的研究发现,以前西乃半岛远比今天富庶,时间可使沃田变荒原,那是小孩子都知道的事,所以我们有「沧海桑田」这一句话。再说,圣经并没有说他们只靠地土所长的来养命啊,他们有超乎自然的供应——吗哪!唯智派的人总是在他们的研究中,故意把神置于脑后,结果历史可以作见证,他们无论什么时代提出反对圣经的理由,至终都变成一堆不值一哂的废物,研究圣经的人又岂能不从这里学点功课。民数记前四章之属灵教训非常丰富,那里有战士、祭司与利未人,他们分别以作战、敬拜,及劳作为其职事。一切作战与工作,都是以会幕之交通为中心——会幕为众营之中央。就以作战一点来看吧,以色列成长的男丁先要说出他们的「家谱」(是各按其家室的),然后各归本营本焘(是各按其族之旌旗),然后再联成一大军(于是「安营起行」了)。(2)训令(五~十10)前面四章是论到营的分布等外在情况,跟着五章则是讨论到营之内在情况。而其钥义则在五章三节:「免得污秽他们的营,这营是我所住的。」这是一切操守之基本原则。因为神是住在营内,营就一定要圣洁。这原则也应运用在今天教会内。第五章命令长麻疯及不洁者,要拚诸营外,亏负人的要承认并赔偿,受嫌疑不贞者应在神面前受试验,这就显出神要求的是什么——洁净、诚实,与真理。第六章则是作拿细耳人之法例。无可怀疑,在千万以色列人中,一定有些敬虔的人,他们不以第五章消极的法例为满足,他们在寻找一些积极的引导,好表示他们对神的爱。世界上好多宗教都有「许愿离俗」的事情,但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这些所谓「修道」的,含有太多迷信、自义,与及骄傲的成份在里面,只不过无论他们发展成怎样,其动机总是高贵的。希伯来人要作拿细耳人,这完全是超于律法强制的要求,而是自愿的,是个别运用自己的自由意志来表明对神忠诚的一种选择。因此第五章讨论的是「一般从不洁中分别出来」,而第六章则是「个别的分别为圣归神」。第七章记录了族长们自动的献礼。族长是代表全族的人的,他献了,就是为全族人献,因此第七章之献礼亦表明整个以色列人要满足神,要讨神喜欢。这个献礼有三方面实堪注意:(1)自动性:不是出于命令。(2)划一性:每一族长献的礼物均是相同的。(3)特点:虽然他们献的全是一样,但记录的则一一分别写下,不厌其烦。因为神本来不缺什么,一切都是他造的,他看人的礼物并不是按其物质价值来衡量,乃是个别的从礼物本身,看到献礼物的人内心对他的爱。也许有人会问:「族长为什么带这些礼物来呢?」我们且借用宾尼教授的(ProfessorW.Binnie)的话来解释:「会幕的建造、设备,与及受膏,都是按着神的样式,而更重要的是,这个会幕是给神住的,而其材料以至营造,都是出于百姓甘心乐意的奉献才有所成。一切的图则都是按着山上神晓谕摩西的样式,表面来看,实在是一点都不缺;但百姓仍然可以带礼物来献给会幕使用的,举两个例子来说:(1)当亚伦献会幕时,他有一只金盂(即金匙羹)盛香来献在金香炉上,在那一个时候来说,一只金盂就够用了。但后来一定有不只一个人同时想献香的,他们总不想挨次等候一只金盂,那时多几只金盂就可派用场了,因此十二个族长就献上十二只金盂。(2)利未人是专责扛抬会幕及其中圣物的,在旷野搬运这偌大的帐幕,可真不简单,因此献公牛犊及牛车就十分有意思,这一章给我们的功课实在是重要非凡,教会每一份子若都负起供应物质方面的责任,教会就不会像今天那样贫乏寒酸,全时间作圣工的教牧人员亦不至挨饥抵饿,这一切都是不必的,也是不合会幕的教训的。」第八章是讲到洁净利未人之例,在此之前,有四节圣经是论及燃灯之例:「点灯的时候,七盏灯都要向灯台前面发光。」(八2)后面加上补充的解释:「这灯台的作法,是用金子锤出来的,连座带花都是锤出来的,摩西制造灯台,是照耶和华所指示的样式。」(八4)迦伯烈(A.C.Gaebelein)说:「圣所的灯台是代表基督,七盏灯点燃的时候,要照着用金锤出来的灯台,以至可以看见灯台的金及精巧手工;七盏灯上的油则代表圣灵。按着属灵的意义来说,那是表明神的灵照耀着基督,因为圣灵来了,原是要荣耀基督的。」昔日以色列人的会幕是如此,今日在天上的圣幕也如此,在地上的教会亦如此,神要他的百姓看见圣灵所显示的,基督荣耀的完全。跟着的第八章,就是洁净利未人之例,我们留心它的功课:(1)在他们开始事奉之前,必先洁净(第七节);我们也该如此。(2)他们之洁净是两方面的,首先是别人替他作,跟着是他自己作(第七节)。我们的洁净也是两方面:神方面的,和人方面的。(3)别人替他作的,是把除罪水洒在他身上;我们的罪要得洁净,亦只有基督的血能把我们的罪除去。(4)他自己作的,是用剃头刀刮全身,洗衣服洁净自己(第7节);我们若要过洁净的生活,自己一部分的责任就不能逃避,日常生活中一些不洁的嗜好像衣服一样贴近我们,要除去它;亦有些像我们的毛发一样,成了我们一部分的,也要剃掉它。尤其是在事奉岗位上的,一定要用神的话来治死我们的天性,与及一切属于情欲的事情。有人说得好:「实在没有比按着天性来事奉神更危险的了。」我们每天都要用水藉着道来洁净我们的行为,亦要用剃刀把一切从天然老我长出来的刮掉。(2)利未人能得神的喜悦,是因为他献赎罪祭和燔祭(八与十二节);我们能蒙神悦纳,永远都是因为基督把自己献给神,作我们的赎罪祭,这是不可忘记的。(3)利未人要完全把自己献给神(13~16);同样的,我们亦要「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我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罗十二1)第九章是以色列人守逾越节的第一个记录,跟着就说到万军之耶和华寓居会幕时,有云柱(白日)和火柱(晚上)「停留在帐幕上」,收上去的时候,他们就起行。逾越节是指到交通或相交,云柱则表明引导;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民数记前十章的布局及意义了:一至二章:动员百姓,预备争战。三至四章:区别利未,预备事奉。五至八章:营之内外,分别为圣。九至十10:相交相通,导之前行。到民数记第九章,百姓守的逾越节仍具有两重作用,那是他们旅程的回顾与前瞻,回顾者是他们昔日被救脱离为奴之地的埃及;前瞻者是放在他们前面的应许地,正等着他们去得着。同样的,我们今天奔走天路的基督徒来到圣餐桌前面,也同样有回顾与前瞻这两层作用。我们回顾昔日主舍命十架,为我们成就了救恩,同时也瞻望将来那荣耀的黎明。保罗说:「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表明主的死(回顾),直等到他来(前瞻)」(林前十一26),因此他在后面就说:「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林前十三13)在主的桌前,我们:以信回顾十架救赎重新得力:以望等待基督再来光明满途;以爱仰望羔羊宝座扎根结果。我们不可忘记,神在逾越节筵席为他每一个子民都是有所预备的。在营内,「有几个人因死尸而不洁净,不能在那日守逾越节」的(九6),神没有割弃他们,却让他们在一个月后可以再守逾越节(九7~12),这也是同时为「在远方行路」的人预备的;神不要任何一个人被拒于救恩门外,他也不要任何一个他用宝血救赎的儿女,不在救赎的基础上与他相交,他要藉着圣灵的明证,使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从心底里向他呼叫「阿爸,父!」(罗八15)让我们再读十六至十八节,关于覆盖会幕的云柱火柱的功课。这是神的引导!不间断的,不出错的,亦不会叫人落空的引导。神并没有遗下几百万以色列人在荒原,任他们彷徨无告,亟亟地找寻往迦南之路;空空广漠,怎个找法?不,神不是这样的神,他甚至不要他们为自己筹谋运算,因为他要亲自走在他们的面前,所以,在那个时候,他们真的不知道路如何,当他们扎营停驻,他们不知还要停多久;拔营前进了,也不知会走多远;一切要注意的,只是走在前面的云柱火柱,这就是他们的指标,他们亦完全倚靠这个引导,只要他们信赖这个引导,他们就绝对安全,不必周张。「难道神今天就不再引导他的儿女吗?」有人说,不!「每一个基督徒都知道,他是在神的看顾和引导之下。假如昔**这样引导以色列人,那么我们这些靠着恩典而成为他的身体,又藉着圣灵与他联合的人,他又岂不加倍的看顾引导我们?多少时候我们偏行己路,使他藉能力与慈爱显明的指引遭遇挫折!我们一定亲身跟随他,不是藉着白纸黑字的条文或『锦囊』,我们乃是跟随一位活的基督。」神怎样说?「我要教导你,指示你当行的路。」(诗卅二8)我们的眼睛一定要仰视他的眼睛,凡立心彻底跟随他的,他的引导就是持久的,也是前进的。我们一生的座右铭是什么呢?岂不是「神的旨意——不外加,不减少,不旁骛,无论何时何地,亦不惜任何代价——我都要跟随。」神对我们的工作是完全的,我要安息其上;神对我们的训词是全备的,我要活于其上;神对我们的旨意是全善的,我要行在其上。在第十章(十1~10),神命摩西「用银子作两枝号,都要锤出来的,用以招聚会众,并叫众营起行」(第2节),这两枝号跟云柱火柱的作用是相同的,都是为引导百姓。云柱火柱是引导他们的眼睛,银号则引导他们的耳朵。分析起来,银号起码有四个用法:第一、招聚会众(第3节);第二、预备起行(5~6节);第三、预备作战(第9节);第四、蒙神记念(9~10节),只有作祭司的才可吹这号,因为这是「神的号」。这一切事跟我们可有大关系的。那号不是招集用的吗?不错,是要招集被分散列国的以色列入!(参赛廿七13;亚九14),此外,当主耶稣再来的时候,「有呼叫的声音,又有神的号吹响」——召聚一切蒙他救赎的儿女(帖前四16)。「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因号筒要响,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我们也要改变。」(林前十五52)号筒不是为预备争战和得胜用的吗?不错,约珥书二章一节说:「你们要在锡安吹角,在我圣山吹出大声,国中的居民,都要发颤,因为耶和华的日子将到,已经临近。」翻到启示录八章和九章,我们更会看到天使的号声,基督胜利了,号声带来荣耀得胜的基督,他要再来!(3)起行(十11~十四)在前十章,我们看到以色列人驻营西乃,正作好一切预备拔营、争战,与占领的准备,万军之耶和华就在二百万以色列大军前面走,他们十二支派分成四组,每组驻守会幕的一方,利未人则围着会幕扎营,摩西、亚伦与及祭司在东面会幕入口处,会幕之心脏地区则是全以色列民之合一、力量,与荣耀之所在,表明神怎样成为以色列人之中心,照样基督也是教会的中心、生命,与及荣耀之所在。他们一切预备就绪,就在「第二年二月二十日」,云彩升,号角响,大军亦起行了。按着军队首先往前行的,是犹大、以萨迦和西布伦一组,跟着这一组的是利未人两子孙,革顺族和米拉利族,他们负责帐幕的拆卸及扛抬,(他们使用十二族长献之牛及牛车来搬运——参第七章);跟着的就是流便、西缅、迦得支派,而哥辖人则抬着约柜、祭坛、金灯台等圣物;第三组是以法莲、玛拿西,及便雅悯;最后一组则是但、亚设,和拿弗他利(十14~27)。历史上出现过很多伟大的场面,但你能想出有比这一个更感人的吗——二到三百万人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带着数不过来的小孩老妇、家具财物牛羊牲畜,却仍能这样有条不紊,各按方位的向前行,这种场面实在是空前绝后,这场面最特出的地方还不是它的人数,而是走在大军前面的云柱火住——神在引导着他们。无怪乎摩西在章末这样祷告:「约柜往前行的时候,摩西就说:耶和华啊,求你兴起,愿你的仇敌四散,愿恨你的人,从你面前逃跑。约柜停住的时候,他就说:耶和华啊,求你回到以色列的千万人中。」(十35~36)读第十章到十四章(西乃山至加低斯的旅程),实在叫人黯然神伤。我们且看看十章二十九至三十二节,摩西对他岳父米甸人流珥的儿子何巴说:「求你不要离开我们,因为你知道我们要在旷野安营,你可以当作我们的眼目!」试探来得真快呀!云柱火柱的引导好像不够实在,这就是人的软弱,我们说是倚靠神,但转瞬间就仰望人,好像倚靠可见的、短暂的人,总比倚靠不能见的,却是全能的神来得容易、踏实!再看看十一章一到三节,他们只不过行了三天的路,埋怨就来了;其实迦南就在前面,他们且带着凯旋的旌旗,应该高声讴歌赞美欢欣才是,他们却怨声载道!这次,耶和华发怒了,就使火在他中间焚烧;是摩西的哀求火才熄灭,那地方就叫他备拉,意思就是「焚烧」。所以,我们记牢了,怨言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它只会增加问题,使情况更糟。喜欢无缘无故地发怨言的人总会找出一大堆理由作藉口的,于是就开始对神的安排表现不满了,一点一滴地累积起来,终于引至公然反抗神,自招灭亡,这些事又岂能不成为我们的鉴戒哉!十一章四到三十五节告诉我们,他们中间的「闲杂」人大起贪欲,恋慕埃及的韭菜黄瓜,其他的人也一蜂窝地附和——「谁给我们肉吃呢!」真可惜,他备拉的火并没有使他们学到什么!起先是埋怨神引导他们的路,继而埋怨神预备的食物,神容忍他们,就从天上降下食物来(基督完美的表记),这种诗人称为「大能者的粮食」(诗七十八25),本是为去迦南短暂旅程的食物,后来竟因为不信的恶心而吃了三十八年。无论怎样,这次摩西受不了(10~15),他说:「管理这百姓的责任太重,我独自担当不了。」结果就选了七十位长老协助他,神的灵降在他们身上,他们就受感说起预言来。我们注意,他们在这种反叛与失败的局面说的预言,除了再鼓励百姓的信心及顺服之外,还有特别作用的。神为他们预备了鹌鹑,他们却只顾满足自己的私欲,「百姓起来,终日终夜,并次日一整天捕取鹌鹑」,不知悔改,亦不知感谢那位赐予者,「耶和华的怒气就向他们发作,用最重的灾殃击杀了他们。」那地方便叫作基博罗哈他瓦,意思就是「贪欲之人的坟墓」。十二章轮到以色列大军最高的领袖发怨言了——摩西的胞兄弟亚伦和他的姊姊米利暗不满他的领导权。亚伦本来已是大祭司,而米利暗则是以色列的女先知,他们仍不满足——嫉忌与骄傲总会找机会钻上最高的位置的,他们所谓不满摩西娶了外邦女子云云,都只不过是藉口而已。在这种关头,摩西伟大的气质显露了,他没有自辩,亦没有愤懑(参第13节),摩西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温和,尊贵是因为他谦卑。结果,神为他申辩了(4~10)——「你们毁谤我的仆人,为何不惧怕呢?」审判立刻临到,本为先知的米利暗(明显地是她引发亚伦一同毁谤的),就长了大麻疯。在这里我们也要留意,毁谤一个真正是神的仆人,神绝不罢手的,而身受谗言攻害的,亦要听凭神为他申辩,他一定保护他所呼召的人。我们也要学效摩西恕人之心,他为米利暗祷告,她就痊愈了。跟着来的十三、十四章,就是加低斯的危机。前面两章已经隐伏了他们失败的原因,到这两章就完全显露出来。人总不是一夜之间就失败的,都是日积月累,至终就生出失败的结果来。「多少时候,我们以为赌博只不过是一种小小过犯,不值得大惊小怪」一个解经家说:「只要你肯冷静地反省一下,就会发现它是怎样全盘地控制你,一天二十四小时都不放松,赌场上稍不如意,整天就不对劲:天气沉闷,咖啡太甜,眯菜倒胃,饭烧不熟,人没礼貌,同事抬杠,家人嘈吵,总之就是千万个不开心,怨天尤人。使夏娃不顺服的,亦是她内心的怨言,我们岂能掉以轻心!追溯民数记中以色列人堕落乏途,就会得到警惕。他们起先是纵容贪欲,藐视神,毁谤他的仆人,继然激怒神,试探神,怀疑神,反叛神。他们妄下臆断,泄气,甚至公然冲撞他,至终落在**和拜偶像等罪恶。我们留意啊!堕落与完全常是一念之差的结果。脱离了这些卑贱的事,就向完全迈进一大步了。保罗说:「凡所行的,都不要发怨言,起争论。」(腓二14)以色列人在加低斯全然崩溃的经过,我们都耳熟能详。他们派了十二个探子上去迦南地,窥探四十日,回来的报告全都承认那「果然是流奶与蜜之地」(十三27),只是十个探子认为根本不可能占取迦南,而其他两个探子——迦勒和约书亚——则说:「我们立刻上去得那地」(十二30),因为「有耶和华与我们同在」(十四9)。十个探子是把困难放在他们与神中间,而其他两个探子则把神放在他们与困难中间。前者是用肉体的眼睛去看,后者用信心的眼睛去看,其分别真是大得无法计算。其结果我们都知道了。他们不信,反叛,甚至「全会众说拿石头打死他们二人——迦勒和约书亚」(十四10),又「彼此说:我们不如立一个首领,回埃及去吧!」(十四4)以色列人与他们的奖赏(应许地)只不过一石之遥,他们竟因不信而得不到,还有比这讽刺更叫人欲哭无泪的吗?以色列人不顺服,审判立刻临到;摩西哀切地为以色列人代求,神不错是听了(十四11~20),只是四十年旷野漂流的悲惨命运亦制定了(十四29~30)。噢!那悲剧——「你们的尸首必倒在这旷野,并且你们中间凡被数点,从二十岁以外向我发怨言的,必不得进我起誓应许叫你们住的那地。」(十四29~30)他们要在旷野兜几十年的圈子,什么地方都去不到,什么事都作不成!当然,神的计划不能因为人的不信而遭受挫折或失败,只是人自己就失去了完成神的计划的恩典。下面一句话真要常作我们的警戒:使不信者失败的就是他们的不信。 旧约篇第十五课民数记之三题示:再读十五至二十章两遍。十个探子看不见神,只见城墙高大、门户森严;两个探子远远见神,见城池必亡,美地在望!十个探子看不见神,只见兵强马壮,敌势如虹;两个探子远远见神,但见巨人如蚁,凯旋可期!十个探子看不见神,报道敌众我寡,全军必墨;两个探子远远见神,高喊有神同行,谁堪为敌!十个探子看不见神,徒惹民心崩溃,未战先降;两个探子随处见神,你是十个之一,或那两个?「只要敢于走前一步,我们就可以踏足美地了,但实在太可惜,勇气总是在那紧要关头就泄掉,我们变得懦弱;一切所谓审慎从事,要搜集『更多资料』,只不过是一个怯弱心灵的悲鸣而已!」——麦拉林(AlexanderMaclaren)第二部分:旷野飘流(十五至二十章)我们现在来到了民数记之中间地带——十五至二十章,是记述以色列人三十八年之所谓「飘流时期」,这也是以色列人新旧两代之过渡时期,如上述,是由加低斯危机起,至亚伦之离世止。在民数记之开始和结尾,我们都看见以色列人谨慎地组织起来,预备攻陷和占领迦南美地,只是中间就插入这绝无必要又悲惨异常的三十八年流荡生涯。这对我们今日的教会以至个别的基督徒又岂无深意!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只需四十小时,但要埃及人离开以色列,却足足花掉四十年,能不叫人掩卷长叹!两年之内,以色列人就走到加底斯巴尼亚——迦南的门槛,三十八年后,他们又回到原来的起点!为什么呀!理由很简单,就是他们容让非以色列的「闲杂人」跟他们一起走,他们二者心既不一,目标互异,问题就出来了。「闲杂人」心起贪欲,引至以色列人亦恋慕起埃及的黄瓜、西瓜、韭菜、葱、蒜来。随着「闲杂人」来的,就是「搀杂的动机」,噢!今天「闲杂人」对我们的教会又是一个何等的咒诅!使得教会弥漫着搀杂的动机!使得教会多年来仍停滞不前!我们又岂能抱怨坚持要我们与世分别呢!我们要灵性长进,成熟结实,实在舍此无他途了。下面一段话,意义良深,值得留意思想:「今天我们教会中,绝大多数人都陷在停滞不前的状态里,原因完全是因为我们的不顺服,就像昔日之以色列人一样。他们听到神的呼召,经历过神的拯救,从死亡的幽谷进入新生命的平原,一切都重新开始了,这就好像我们初信主的时候,满了热诚,洋溢着爱,以无比的自信说:凡耶和华所说的,我们都要遵行。看样子我们全预备好要得着神要我们得的应许;然而有一日,我们突然听到神清楚又明确的呼召,要我们全然放在他的手中,好进入那更丰盛的生命,好得着更美的应许地;那时我们看见那地,亦承认那真是美地,只是我们看见许多的巨人,高大的城墙,我们看见了逼迫、讥诮、孤立,我们看见了全然成圣所必会引至的十架窄路,我们就说:我们不能胜过的,我们实在进不去。就在那里——那美地的门槛,我们停下来了,昔日的进取今日就变成滞留,我们的宗教不再是新鲜的、有能力的。那时我们嘴唇最真实的圣诗都成了挽歌——昔日宁谧今安在,甜美回忆成清供;莽莽心田徒悲伤,痛兮痛兮待黎明!假如我们真的落在这光景中,记着,唯一的出路就是再回到加低斯——你反叛神的地方,承认自己的罪,重新过顺服神的生活;那么,仍旧会再得回昔日的喜乐、力量,和进步。要是我们仍任性而行,不肯以神的旨意作为自己一生的旨意,那我们可要小心了,这一点点不顺服的罪会至终叫我们落在更深的黑暗里——不满和不安。当以色列人起初表示不满的时候,又岂会想到至终要倒毙旷野这么严重呢?当我们不满神的安排,可曾想到那会引到什么地方去?」唯愿凡打开民数记来读的,都不忘记「旷野飘流」的功课。现在我们用点功夫来看看十五至二十章这一段。首先,我们要弄清楚这段所谓「飘流时间」是有前后之分的。在加低斯,整个以色列大军的组织崩溃了,他们不再是井然有序地向前推进,他们成了一群鸟合之众一样。其次,我们应对「旷野飘流」有个清楚的概念。很多读圣经的人以为在这三十八年中,以色列人仍然在云柱火柱的引导下,云彩停下来,他们支搭会幕,云彩上升了,他们便拆下来,扛着来走。事实上我们不能在圣经找到这样的记录。看情形会幕可能一直是支搭在加低斯那里,作他们的中心点,而十二支派则不再是分成四组,绕着会幕四方来扎营,他们现今是分散在一个颇广阔的范围,直到三十八年差不多过去了,他们才再聚集在一起,重新组织起来,关于这一点,我们会在第二十章再详细讨论。为什么我们说会幕很可能一直是扎在加低斯呢?原来加低斯这名称是后来才有的,它本叫安密巴(创十四7),而加低斯的意思就是「圣所」,可能就是因为会幕在那里扎了三十八年而得名的。在那段时间,以色列人就一直活在旷野。加低斯本身是一个旷野,约在巴兰旷野(十三26)和寻的旷野之间(二十1,二十七14,三十三36)。还有,当神在十四章三十三节说「你们的儿女必在旷野飘流四十年」,我们译「飘流」这个字,希伯来文的原意只是「牧放」,那就变成「你们的儿女必在旷野牧放四十年」。这是审判中的恩典,神仍保证要牧放他们,供给他们的需要——神的恩慈和严厉!(1)历史川流的宕延时光流转,他们那三十八年的日子算是白过的了,没有历史,也没有建树。神的选民黯然无光,像全给淹没一样。以色列人在那一段时间交了个白卷。因为对一个神的选民来说,他生命中写的不是神权统治的历史,他一生根本就是交白卷的。神本要藉着他们来表明他是怎样引导他的子民,去完成他最高的计划,只是他们不肯顺服,三十八年就耽搁下来,形成了空白的一页。那些在加低斯把自己割离了神的,不能得神为以色列人预备的产业。他们曾说:「巴不得我们早死在埃及地,或是死在旷野」(十四2、28),虽然他们没有立刻死,但三十八年内全都成就了!一定要过去,好让新的一代兴起来,重新组织过,让神权能管理他。加低斯的崩溃与三十八年的虚度,也可用来说明近代更悲惨的史实——加略山的崩溃,和以色列人更长时期的宕延。在这期间,神便在基督里拣选他的儿女——不分国籍的外邦人(参罗九至十一章,弗二至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