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别梦 第11章 圣经课程(11)
作者:景山少爷的小说      更新:2017-11-12

    按圣经之预表看,迦南并非像好多诗歌所说,是代表天堂,不,迦南是预表我们在今生今世就可以在基督里经历的圣洁和成熟的美福,这叫我们想起下列的经文,均值得仔细翻阅:帖前五23;加二20;弗一4,三19,四23,五18;约四18;西一9~11;以及其他很多很多的地方,凡论及基督徒生命的完美者,几乎都有关系。可惜的是,今天很多作神儿女的,都懵然不知自己的权利,活得可怜之极。我们并没有占领自己的领土,仍然飘流于旷野,不知道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他在基督里,曾赐给我们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都是为我们今生预备的(弗一3)。「他向我们列祖起誓」——这是一切事件的心脏,神说过的话永不收回,尽管旷野有反叛,加低斯有崩溃,他对自己的约却仍是信实的。「我们纵然失信,他仍是可信的,因为他不能背乎自己。」(提后二13)让我们经过这花朵,别忘记采这花蜜!神在基督里呼召我们进入的迦南,是否也像帖撒罗尼迦前书五章二十三节一样的不可能?——「愿赐平安的神,亲自使你们全然成圣,又愿你们的灵,与魂,与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们主耶稣基督降临的时候,完全无可指摘。」完全的成圣,是否真的像「我们立刻上去得那地吧」一样的不可能?请读,「那召你们的本是信实的,他必成就这事。」人不能作到的,靠着信心,在基督里就可以得着了。(3)基本的要求神在申命记对以色列的要求,记在第十章十二至十三节:「以色列啊,现在耶和华你神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敬畏耶和华你的神,遵行他的道,爱他,尽心尽性事奉他,遵行他的诫命、律例,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为要叫你得福。」「以色列啊!现在」,这两个小字——「现在」——就把申命记之重点横托出来了。这确是一本「现在」的书。以色列民再次有机会,重见神一直的看顾着他们,又从埃及的为奴役,怎样用奇迹异能领他们出来,在西乃山麓使他们成为被拣选的子民,保守他们,引导他们去到迦南的边界,容忍他们在加低斯的怨言、失败,在三十八年飘流的日子保护他们、供养他们、保存他们,然后再带领他们来到应许地的门槛,「现在」……怎么样呀!在他们进住迦南之前,神对他们的要求是什么呢?只不过是「要你敬畏耶和华你的神,遵行他的道,爱他,尽心尽性事奉他。」这就是基本的要求,是包罗一切的要求——顺服,甘心乐意的顺服,是因为明白与这位荣耀而信实的神进入约之关系而发生的顺服。「几乎每一章的精意都是顺服」,这真是本书最重要的信息。仔细阅读下,就会发现神之所以要求我们顺服,是基于下列三个原因的:(1)他为我们所作的。(2)他自己所是的。(3)他律法的全备(四7~8)。这就是本书的要求。对我们又如何呢?难道这要求会有所改变么?不,正因为我们今天在基督里享受的权利,是以色列人从不会梦想到的,神对我们的期望——爱他,敬畏他——就更殷切了。请听主的说话——「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人,这人就是爱我的,爱我的必蒙我父爱他,我也要爱他,并且要向他显现。」(约十四21)他说:「人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道。」(约十四23)唯愿我们以遵守他的道为至高之喜乐!(4)基本的誓约我们一定要弄清楚,以色列人之得以进住迦南,全是按西乃之约的条件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在申命记中,新的一代要重新温习该约所立下之条件、内容,以至观念,才能进入迦南。西乃之约的特点就是:权利与责任立得非常清楚,赏与罚的宣告也是极其严肃;这也就是说,假如以色列人不守约、不顺服,最严厉的刑罚就要临到他们整个民族。在利未记二十六章,西乃山下向旧的一代首次宣告约之条例时,已经提到毁约的刑罚,现今申命记二十八章,神又再一次在摩押向新的一代陈明毁约的刑罚,我们留意,两次的警告都是极其可怖的:以色列的亡国,及迦南的荒凉(参利二十六32~33;申廿八63~68)。哀哉!以色列人竟真背约了,于是在历史中,我们看见他们亡国,万民被分散于列邦中,饱受*(比他们在埃及受的更惨重),而迦南果然荒凉了,流奶与蜜之地变成不毛,葡萄五谷现在成了荆棘蒺藜,毁约的刑罚果真临到了,就照西乃之约所明言的。对这一代的基督徒而言,这一页历史又岂能对我们毫无所感呢?事情并不就此了结,因为西乃之约不是神对以色列人最后的关系,神不是就此便不理会神所拣选的子民,任让他们在万邦中受欺凌,不,绝不如此。因为在西乃之约之前,还有一约存在,而该约之果效是没有尽头的,那就是亚伯拉罕之约。绝没有任何的力量可以摧毁神与以色列人在这约上的地位,连以色列人自己的败坏及背逆都不能!因为这约不单是血封的,且是神指着自己起誓而立的,而约之本身是无条件的,以色列人那一边是没有责任,只有权利的,因此这约就永远对亚伯拉罕及他的后裔有效。直至现在,以色列人还不是按亚伯拉罕之约来占领迦南,我们曾经说过,他们是按着西乃之约而进入迦南的,而其结果我们都知道了。以色列人也不是按着亚伯拉罕之约所说而得着迦南全地(参创十五18),他们只是按着摩西之约所定规的而得(参民卅四1~12)。我们要在这里强调的,就是亚伯拉罕之约是在先,它是在西乃之约之外,也是超过西乃之约的,这就是为什么尽管以色列人失败了,神与他们之约的关系仍没有中断。由此,我们注意到一个顶重要的事实,就是神每逢宣告西乃之约的刑罚后——亡国,地荒——,立刻就加上亚伯拉罕之约的应许,表明即或西乃之约被破坏了,以色列受到刑罚了,神仍然(将来也必定)按着先前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来恩待以色列人,我们要在下面举出几处的经文来看这个重要的真理:先看利未记二十六章所记的:「我要把你们散在列邦中,我也要拔刀追赶你们,你们的地要成为荒场,你们的城邑要变为荒凉……然后……我要纪念……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并要记念这地。」(33~42)看看申命记第四章。「耶和华必使你们分散在万民中,在他所领你们到的万国里,你们剩下的人数稀少……日后你遭遇一切患难的时候,你必归回耶和华你的神,听从他的话,耶和华你神原是有怜悯的神,他总不撇下你,不灭绝你,也不忘记他起誓与你列祖所立的约。」(四27~31)直至申命记最后一部分,神宣告了违背西乃之约的刑罚后仍然这样对以色列人说:「这样,你就可以在耶和华向你列祖亚怕拉罕、以撒、雅各,起誓应许所赐的地上居住。」(卅20)无人能摧毁神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因为耶和华自己全负起了约的责任,在该约中,神不单负起自己一部分的责任,也负起了人的一部分,换句话说,神在该约中是只有责任,而人则只有权利,何等的约!还有,当神把以色列人再招聚回来后,「耶和华你神必将你心里,和你后裔心里的污秽除掉,好叫你尽心尽**耶和华你的神,使你可以存活。」(申卅6)他们在西乃之约有所不能行的,神自己就藉着圣灵为他们完成了。耶利米先知就是从这亚伯拉罕之约的基础上,看见以色列荣耀的将来,以至他不得不高声唱:「耶和华说,日子将到,我要与以色列家和犹大家另立新约。不像我拉着他们祖宗的手,领他们出埃及地的时候,与他们所立的约,我虽作他们的丈夫,他们却背了我的约,这是耶和华说的。」「耶和华说,那些日子以后,我与以色列家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我要作他们的神,他们要作我的子民。」「他们各人不再教导自己的邻舍,和自己的弟兄,说:你该认识耶和华,因为他们从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认识我,我要赦免他们的罪孽,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恶,这是耶和华说的。」(那卅一31~34)我们再强调一次,上述美丽的将来,全是建基于亚伯拉罕之约的;就是因为这一誓约,神对以色列人的信实就更显得光芒踏实!所谓「巴勒斯坦之约」在我们讨论神与以色列人立约时,不妨也谈一些研究圣经的人所主张的「巴勒斯坦之约」的说法。他们认为申命记二十九和三十章是另外的一个约,是补充西乃之约的,而以色列人就是在巴勒斯坦之约下进入迦南的。史可福就是如此主张。我们可以参考史可福圣经的申命记三十章注解。事实上仔细阅读那段注解,反而更叫人不能相信有所谓「巴勒斯坦之约」的存在。那么是什么使人有这观念的呢?他们的理由似乎是根据二十九章所用的字眼而来的:「这是耶和华在摩押地,吩咐摩西与以色列人立约的话,是在他和他们于何烈山(即西乃山)所立的约之外的。」(廿九1)在十二节又说:「为要你顺从耶和华你神今日与你所立的约,向你所起的誓」(参第九和十四节)。为什么我们不认为这是另外一约呢?(1)当神在西乃山立约时,以色列人要献立约的祭,人的身上要洒上血,作为约之凭据,但在申命记二十九和三十章,没有献祭,也没有洒血,因此也就不能证明这是另外的一个新约(假如说在二十七章五节有提到祭坛的话,只要读下去,就知道这祭坛完全是为西乃之约的「这律法的一切话」(第8节)而重建的。假如我们以二十九章一节神吩咐摩西与以色列人「立约」来作根据,那我们就要看看希伯来文中用的是那一个字,和它的原义是怎样了。该「立」字希伯来文是Iichroth,直译就是「切割」,是暗指切割或宰杀为立约而献之祭牲的。这里既没有提到献祭,因此唯一的可能,就是上联及二十七章五节的石祭坛了,而我们已经说过,二十七章之祭坛是为西乃之约的律法而建的。(2)申命记二十九和三十章不是另外一约的最重要证明乃是:尽管持这主张的人,都无法找出与西乃之约不同之处,史可福说:「巴勒斯坦之约共分七部分」,然后他就列出那七点,但当我们好好研究那七点时,它们全都包括在西乃之约内!特别是利未记二十六章所记载的。(3)至于他们说在二十九章明言那约「是在他和他们于何烈山所立的约之外」,这是不难解释的,首先我们要了解现今的听众(即约之对象),都是新的一代,他们在上一代出埃及时有的不到十八岁,有的根本未出世,旧的一代全过去了,神现在就是与他们更新旧的西乃之约,是重新再向他们提及神曾与他们上一代所立的西乃之约,他们现在听到立约之言,就进到约之关系去;又并且只有在这意义下,摩西才说「是在他和他们于何烈山所立的约之外」。若说这就是新的一个约,也只是与新的一代重立同一的西乃之约而已。再说,神与整个以色列人立的西乃之约,在全本申命记中说了又说,在二十九和三十章之前也都提到,为什么又偏要找一个新的约插在那里,而这个所谓新的约又只有在二十九和三十章有说及,别的地方(包括整本圣经)连一言片字都找不到?由此可见,以色列人是在西乃之约下面进入迦南的。真痛心!他们背约了,跟着而来的悲惨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幸亏在西乃之约的背后,还有神与亚伯拉罕立之约,这是不能毁的,而有一天,这约仍会叫被分散之以色列民,重回到荣耀的神那里。今天世界局势显出的征兆告诉我们:结局近了,经历了二千年国破家亡的以色列人重新得回他们的地土,他们又立国了,只是仍没有王帝,在基督再来的时候,他们就要成为列国的中心,万民都要来朝贡。从各方面所显出的情形看,那日子不会远了。 旧约篇第十九课申命记之三题示:读申命记十二章,和二十七至三十四章。「假如我们的圣经有任何一句是被称为不可靠的或不可信的,那么我们一切对永恒的希望,我们信仰的整个根基,我们最亲近亦是最宝贝的安慰,都要烟消云散,化为乌有了。」——摘自英国教会总主教和主教呈交哥伦索主教的联合声明(一八六三)。(5)基本的分野我们已经就这本「说话」的申命记,来讨论过一些基本的事实及真理,这些都是很重要的,要多多思想,紧记在心。假如昔日以色列人能昼夜思想本书严肃又优美的信息,假如他们不违背里面智慧而有份量的言语,他们的平安岂不如江河之不断绝,大山之不倒移?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样,摩西这番临别殷训,又岂只对昔日的以色列人苦口婆心?不也是直接对我们这些属神的儿女说话?我们事奉的神,就是昔日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神,他救我们脱离撒但的枷锁,也是他要我们进入基督里丰盛的产业,他之要求于我们的,还会比昔日摩西要求于以色列人为少为轻吗?我们要谨记,申命记对我们说:「要尽心,尽性,尽力爱主你的神」,在他一切的路上,要紧紧跟随。唯愿神赐我们能听的耳朵和顺服的心!在这一章,我们还要指出本书有一点在好多处地方是特别强调的,那就是旧一代和新一代的基本分野,也是奋约时代与新约时代的基本分野,这对我们尤显得重要。地与人旧约与新约之间,最明显之不同,莫过于地与人这两方面了,旧约强调的是地方,而新约强调的则在人物。在旧约时代,只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是可以献祭、敬拜,和与神同在。举例说,我们就看申命记十二章十至十四节:「但你们过了约但河,得以住在耶和华你们神使你们承受为业之地,又使你们太平,不被四围的一切仇敌扰乱,安然居住。那时要将我所吩咐你们的燔祭、平安祭十分取一之物,和手中的举祭,并向耶和华许愿献的一切美祭,都奉到耶和华你们神所选择要立为他名的居所。你们和儿女、仆婢,并住在你们城里无分无业的利未人,都要在耶和华你们的神面前欢乐。你要谨慎,不可在你所看中的各处献燔祭,唯独耶和华从你那一支派中所选择的地方,你就要在那里献燔祭,行我一切所吩咐你的。」很明显的,末段所强调的,是只有一处地方可献祭,这对以色列国来说,就成了国民宗教生活的中心点,给他们一种团结的感觉(他们原是十二支派,各有各的中心、地区和领袖的)这对旧约时代十分重要,而当时的人对这一点必是印象极深的,所以,他们愈走近耶路撒冷,愈走近圣殿,他们就愈有亲近神的感觉,因为他们相信神只在圣殿中与他们亲近。对外邦人来说,他们住在较远的地方,便被称为「远方的众民」,了解这一点,才会明白像下列经文的意义:赛四十九1,五十七19;徒二33;弗二17。在新约时代,神整个显现并接受敬拜的地点,就轻轻地,却是完全地改变了,重点是由地区改变到人,再不是属物的圣殿或圣地,乃是具有宇宙性的属灵同在,我们可从耶稣在叙加城一个井旁与撒玛利亚妇人的谈道上看出来:女人对他说:「我们的祖宗在这山上礼拜,你们倒说,应当礼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主说:「妇人,你当信我,时候将到,你们拜父,也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你们所拜的,你们不知道:我们所拜的,我们知道,因为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然后,女人说:「我知道弥赛亚(就是那称为基督的)要来,他来了,必将一切的事都告诉我们。」妇人开始由地转到人了,跟着耶稣就用一句富启迪性的话答她:「我这(中译没有「我」,英译与原文均有)和你说话的就是他。」——神不再是住在圣殿里,他是在耶稣基督这个「人」身上。这个由地及人的转易过程,在使徒行传第八章也有记载——埃提阿伯的太监信主的经过。我们留意这一段(八26~40)的前后几个特点;他是:(1)去一个正确的地方——「耶路撒冷」(2)怀一个正确的目标——「敬拜」(3)读一本正确的书籍——「以赛亚书」结果呢——「现在回来」,一点都得不到满足!然后神差遣腓利去帮助他,帮助他认识地与人的分别,「腓利就开口从这经上起,对他传讲耶稣。」(卅五节),太监立刻明白到救恩的要诀,他满足了,「就欢欢喜喜的走路。」——这一切是发生在旷野的路上!我们的主升天前说的话,也显示到由地及人的改变:「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廿八20),原文在这里是用强调法来形容「我」的,那是一种「最强烈的可能」。这是神对人说的。「我就常与你们同在」——那是表明他是无所不在。「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那是表明他是无所不能。「直到世界的末了」——由开始就知道末了,这是说他是无所不知的。就是这样一位「我」,要常与我们同在,何等的救主!何等荣耀的同在!无所不在的基督要一直与他用宝血买赎的儿女同在!他乐于与虚心又谦卑的人亲近,他不会离开我们,忘记我们,他要一直与我们在一起,直到世界的末了。我们再留意这句说话的次序,按原文直译,应该是「我、与你同在的是我」,「与你同在」是夹在两个「我」中间,我们的神耶稣基督不单是与我们同在,他还是在我们四周围,用他温柔的,又是个人的同在保护我们、供给我们、保全我们;我们在这样的看护下是多安全!(6)基本的选择我们读利未记的时候已经看到第一次颁布律法时,结尾是加上一个刑罚的警告,以色列人若是不忠于约,违背律法,神就要刑罚他们(参利未记二十六章)。第二次颁布律法时,结尾亦有同样的警告出现。我们若重看在第十七课申命记的大纲,就会发现后半部分(十二至三十四章)是划分为两大段的。第一大段是十二到三十章——重申律法;而第二大段是由三十一到三十四章——摩西临终的言行。由十二到三十章的重申律法,是以二十七至三十章作结束,那是一段极其严肃的警告,是神要他的子民作出选择——但提醒他们:不要选错了!二十七章是这四章的第一章,特别值得注意,因为它用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来显示出律法真正的(也是悲惨的)功用:那就是定罪与死亡(林后三7、9)。律法本身虽是圣洁的,但一个天性已败坏的亚当的后裔,若是放在律法之下,律法唯一能作的就是定罪与死亡。我们看看申命记二十七章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摩西说完了那篇洋洋洒洒又感人极深的律法和约的训词后,就吩咐以色列人:「你们过约但河,到了耶和华你神所赐给你的地,当天要立起块大石头,埋上石灰,把这律法的一切话写在石头上」(廿七2~3、8),这块石头要立在以巴路山上(第4节),然后以色列人要宣读(在十一29已经立下的命令)律法的祝福与咒诅。为此,六支派要在基利心山,另外六支派则在以巴路山;在基利心山的要宣告律法的祝福,在以巴路山的要宣告律法的咒诅。这里有两件很特出的事,值得注意:第一、在基利心山——祝福的山,他们没有竖起写上律法的石头,为什么?假如律法是由这里宣读,基利心山就不可能是祝福的山,因为律法只是一套没有活力的伦理,是没有能力的观念,是只有外在的规条而没有内在的更新,因此对一个天性已经败坏的人来说,律法只可能带来咒诅。第二、虽然基利心山是宣布祝福之地,但它们在那里呢?全章圣经都没有记载,我们在以巴路山听到十二次严肃地宣告咒诅的话(15~26),却没有从基利心山听到一章半语的祝福!这又怎样明显地表明律法制度是无法祝福像我们这些有罪的人!保罗说得好:「凡以行律法为本的,都是被咒诅的,因为经上记着:凡不常照律法书上所记一切之事去行的,就被咒诅。」(加三10)但申命记二十七章仍是有安慰的:我们再看以巴路山,那里不单有写上律法的石头,也有一个祭坛,请看五到七节:「在那里要为耶和华你的神筑一座石坛,在石头上不可动铁器,要用没有凿过的石头筑耶和华你神的坛,在坛上要将燔祭献给耶和华你的神;又要献平安祭,且在那里吃,在耶和华你的神面前欢乐。」在律法的咒诅下我们没可能欢乐,但在祭坛下就可以了,因为祭坛可以释放我们从咒诅底下出来。这个祭坛是预表加略山的,「基督既为我们受了咒诅,就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加三13)律法怎样显明了罪,照样在以巴路山的祭牲也显明了恩典——在约里面为要替我们赎罪的恩典。要是没有这个预备,在律法之下的以色列就真的悲惨了。日后以色列人背约,他们不单忘记神的祭坛,用它来献祭给偶像。我们从先知书知道,就是在背约之前,他们也不是怀着诚实的心来到祭坛面前的。尽管如此,这祭坛还是表明神无限的恩典,人或者失败了,他若是怀着敬虔与诚实的心来到祭坛献祭,仍会得着莫大的安慰。今天我们藉着基督,献上「平安祭和燔祭」,神就会得着莫大的喜悦,我们就蒙悦纳,可以「在耶和华面前欢乐」!旧的一代藉律法宣告咒诅,新的一代藉基督却宣告祝福;感谢神,新的已经取代了旧的了!摩西在结束申命记之前,我们一定要花点时间来看看一代伟大的人物——摩西。这是申命记最后的乐章。我们看见一个完全成熟的,又是丰盛的生命——他长久压在重担之下,鞠躬尽瘁,再加上重任的操练,对人心的约减,更重要的是他日渐对神的认识,摩西整个临别的训勉就透发着成熟、温柔、干练,与及属神的精明的味道,用司布真的话说,这就使申命记「成为五经中最有意义和最感人的一卷书。」我们就金伯(JosephW.Kemp)文章所采用一位无名士的话来说:「从没见摩西像在申命记中表现的那么尊贵、壮丽。他生命最后的一页是写得这样华美、浩瀚。一种静静的真诚,至情至性的说服力,对真神的尊敬虔诚,其动机的纯一不杂,目的之大我无私,叫人不得不肃然聆听,无怪乎神为申命记写卷后语时说:「以后以色列中再没兴起先知像摩西的,他是耶和华面对面所认识的。」(申卅四10)摩西对基督是一个很特出的表记,我们自己应该尝试去找出来。这里我们特别注意另一种研经的方法,就是传记法。在申命记中,特别是在最后四章,我们可以追寻到这一代领袖最后的言行,直到他在尼波山的离世为止。我们试把要点分列于后:三十一章:摩西劝勉约书亚和利未人。三十二章:摩西歌颂神和劝民守法。三十三章:摩西祝福十二支派。三十四章:摩西在尼波山离世。在我们完结摩西的言行之前,再引用杰多博士(Dr.JohnKitto)的话来说明一下「我们要找出摩西一生言行特出的地方时,就会出奇地感到失望。不论圣经的或历史的伟大人物,总有一个非常特出的地方,成为他一生的标记,我们会想到亚伯拉罕的信心、约瑟的良心、大卫的悔罪、约拿单的慷慨,与及以利亚的热诚——但摩西呢?你以什么美德作为他的标记?找不到!我们愈想这样作,里面就愈感到迷惘。那不是坚定,不是忍耐,不是严肃,不是爱国的心,不是对神的信心,不是温和,不是谦卑,不是忘我,其中没有一点足以说明他的伟大,是上述那么多点的总合,才给我们看见一幅摩西的图画。他的美德,他的恩慈,全是相等的,而这一切的优点又是那么奇妙地融在一起,构成了摩西尊贵又伟大的性格——这是他性格的荣美!这种性格在一般人身上不易找得到——我们人类的历史中就极不易找出相同的人物来。我们知道,摩西是得到当时一切学问的,他却不以此骄人,而我们也是欣赏他的谦柔过于他的光芒,这是他成功的地方。在此,我们不得不颂赞神的智慧!当世界需要像他这样的一个人时,神就兴起他、使用他,放他在适当的地位上。」摩西死的时候是一百二十岁(卅四7),他是唯一由神亲自埋葬的人,神把他仆人的身体安放在「摩押平原」(第6节),不久,因为撒但的垂涎(犹9节),神就提升他,当主耶稣登山变相时,摩西也在荣光中出现了(路九30、31)。你可以回答吗?(1)申命记这名字是怎样来的?(2)申命记怎样表明了「转易」的信息?(3)新约中以何书与申命记最对称?为什么?(4)试述申命记之大纲。(5)试述本书最基本的事实和命令。(6)本书对以色列人有何基本要求?(7)以色列人既毁了西乃之约,神在什么基础上与他们维持特别的关系?(8)试举出旧与新一代基本上的分别。(9)在本书最后四章中,记载了摩西最后的四件事,试述之。(10)你可以说出当耶稣受试探时,他是引本书中那三节经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