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传之东海争锋 第十六章 鬼谷天书
作者:玄月长明的小说      更新:2017-11-03

  刘玄之顿了一顿,说道:“鬼谷先生是一位道家高士,自然也关注天下兴亡,百姓疾苦。他除了教授弟子之外,还耗尽毕生心血写出一部天下第一奇书,你猜猜看,是什么书?”

  明远见他神色庄重,不敢轻易作答,思索片刻,道:“难道便是那卢海鲨费尽心机想要夺得的《鬼谷天书》?”

  刘玄之叹道:“正是。若非为了此书,我和月儿这些年也不会四处漂泊无靠,还险些命丧歹人之手,吃这许多苦头了!那卢海鲨为人鄙俗不堪,居然也野心勃勃,生有非分之想,当真是可笑之极,不提他罢了。再说鬼谷先生写成的《鬼谷天书》共分为《天玄》、《地幻》、《人谋》三卷,《天玄》卷乃是讲述天文星象、八门九星、阴阳五行等天道之学,《地幻》卷包含风水地理、奇门遁甲、山川地势等地利之学,《人谋》卷便是治国安邦、文韬武略、纵横捭阖的帝王之学了。当时天下诸侯割据,狼烟四起,百姓苦不堪言。鬼谷先生作这部书的初衷本是希望在自己羽化升天之前,从诸多传人之中挑选一位品性纯良、天资非凡的弟子,尽授这三卷奇书,命他顺天应时,相机而动,待到真命天子出世之后,辅佐明君,一统天下,终结这连年争战的乱世,让百姓们真正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如此这般,方才不负了自己胸中所学。”

  听到此处,明远不禁问道:“既然鬼谷先生的这部奇书如此了得,却为何还要等待真命天子出世,他的弟子才能有所作为?他为何不凭借胸中才学,自己一展生平之志,救民于水火之中?”

  刘玄之道:“《道德经》有言:‘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道家之道,最讲究遵循天道,顺势而为,如果命中并非真命天子之人,强行代天子行事,只能扰乱天下,引祸上身,到时候只怕连性命都难保,还谈什么济世救民?黄石公在《三略》中也曾有言:‘潜名抱道者,时至而动,则极人臣之位。德合于己,则建殊绝之功。故其道高而名扬于后世。’意思是说真正懂得天道的隐士高人,时机到来才肯出仕任职,所以能获得群臣之上的高位,遇到志同道合的君主,才能建立卓越的功勋,所以他们的志向高远而美名流芳后世。所说的就是这层意思。”

  明远沉思片刻,说道:“原来如此!明远受教了。不知后来又如何了?”

  刘玄之又道:“当这部《鬼谷天书》即将写完之时,一日鬼谷先生云游归来,无意之中竟然撞见自己平日颇为心仪的一位弟子居然在书房之内偷偷翻阅自己尚未写完的《人谋》卷中的《神兵篇》,也就是专门讲述兵法韬略、攻城掠地的篇章,不经先生同意擅自入书房偷艺,这位弟子自然是犯了先生大忌,先生大声斥责之下当即召集众位弟子,将他逐出师门。经过这件事后,先生突然想到人心难测,自己所著的这三卷书实在太过神妙,万一自己挑选的弟子学尽天、地、人三卷之后,本事大增,萌生出异心来为祸苍生,恐怕将来无人能制,岂不是平白给世间添了一大祸害?今天遇到的这件事,或许就是上天给自己的一个警兆,想到此处,先生不由得胆战心惊,汗如雨下。再三思量之下,在一个月明星朗的夜晚,先生终于将这三卷书各自抽出一半来,放到炉火中付之一炬……”

  “啊!什么?!”听到此处,明远不由得大吃一惊。

  刘玄之重重叹了口气,感慨道:“是啊!当年我听先人说到这节,也是心疼不已。可是你想,这部书是鬼谷先生毕生呕心沥血之作,他自毁其书,实在有不得已的苦衷,焚书之际,他岂不是比你我更心酸百倍?”

  明远闻言默然,心中对鬼谷先生这番大义之举敬仰不已。

  刘玄之又道:“却说先生焚书的那一刻,原本是好端端的天气,待书卷一入火炉,猛然间天色突变,风起云涌,紧接着电闪雷鸣、霹雳交加,大雨倾盆而下。唉!想来是这种奇书,连世间鬼神也忌啊!”

  “再说鬼谷先生焚书之后,心中却更加不安,于是更改初衷,把三卷残书相互糅杂,分成三份,再精挑了三位弟子作为传人,同时令他们立下重誓,终身不得运用书中所学,只可秘密寻觅到传人再加以传授,并严令他们挑选弟子之时务必慎重。所选弟子的品性、资质自不必说,授徒之际更要观天时而动,如若没有合适的时机,宁愿此书失传,也不能让它轻易流传世间。鬼谷先生晚年闭门不出,分别传授三位爱徒研习这部《鬼谷天书》,待到天书授完之后,众弟子却再也寻觅不到先生的踪迹,想是先生彻底归隐到某座名山大川去修真寻仙去了。唉!千古奇人,就此杳无音信,令人可敬可叹!”

  明远听得怔怔出神,过了半晌方才道:“刘老伯,小僧有一事不解,还请赐教。”

  刘玄之微笑道:“明远师父不必客气,但讲无妨。”

  明远道:“像鬼谷先生这样的世外高人,早已洞穿世情,又为何如此在意这俗世纷争?他千方百计地要为世人传下这部奇书,岂不徒增自己烦恼?何不终日寄情于山水之间,终老于林泉之下,如此这般,岂不快意人生?”

  刘玄之道:“明远师父小小年纪便能有如此心境,实属难得。可是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佛门的大乘佛学也有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其救度众生脱离苦海的勇猛精进之情令人肃然起敬。鬼谷先生倘若只是一位只求个人逍遥的世外高人,又何必耗尽毕生心血著此奇书?还不是心中总还是有一丝挂念,时时不忘天下苍生的疾苦。先生虽然洞悉天下兴亡百姓皆苦的道理,但他却总想从旁为世人多免去一分苦患,这与佛教中的普度众生的慈悲情的怀本无分别。”

  明远细细品味刘玄之之语,不禁连连点头,说道:“原来如此!刘老伯此话说得透彻。那后来先生的弟子找到传人了吗?”

  刘玄之皱眉道:“听我慢慢道来。却说就在先生归隐的一百多年之后,这世间突然出现了一位无敌杀神,他起于行伍之间,却凭着自己一刀一枪的拼杀,后来居然爵封万户之侯,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横扫天下诸侯,摧枯拉朽,如汤泼雪。更兼他心性残暴,尤其喜欢得胜之后杀绝战俘,因此别国诸侯听闻他的大名,无不两股战战、心胆俱裂……”

  明远忍不住插嘴问道:“刘老伯,你说的这个人可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秦国的武安君白起?”

  刘玄之颔首叹道:“正是!这武安君行军作战,从无定法,无论步战、车战、马战、水战、夜战,他无一不精熟于胸。他谋划战事,往往料敌机先,算无遗策,攻城拔寨,无往而不利,一生大小七十余战,从无败绩,当真是一位旷世奇才!战国时各诸侯国相互攻杀,大小战役共殒命了两百余万的精壮之士,仅武安君白起一人手中就屠戮了百万之众,后人称其为“人屠”,真可谓恰如其分矣!细究起来,原来这白起便是先前被鬼谷先生驱逐出师门的那位弟子的传人。唉!鬼谷先生当真料事如神,他的这位弟子仅是偷学了《神兵篇》的梗概,传授给了这位天资非凡的白起,便使得天下生灵涂炭至此,如若三卷奇书被那心术不正之人得去,岂不是教世间永无宁日了?”

  明远道:“可是这样的奇才,最后却被秦昭王赐死,这秦君自断臂膀,当真也是昏聩不堪。”

  刘玄之道:“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白起杀人无数,自然大伤上天的好生之德,天理难容,结局必定难得善终。再说鬼谷先生的其他三位弟子,如今也不知道是哪一位,终于也不负所托,觅得传人,尽授所学。由此这部奇书也得以代代流传。却说当时这一脉鬼谷传人,看见白起杀伐过重,有违天道,导致天下生灵涂炭,便暗中斡旋,献计于韩、赵二国,用重金贿赂大秦丞相应候范雎,从中挑拨将相不和,最终借秦王之刀杀了武安君。六国诸侯听闻白起死讯之后,无不酌酒相贺,竟然大庆了三日有余。六国君臣对武安君之忌惮,由此可见一斑。”

  明远不禁感慨道:“原来如此!不想白起生前如此英雄了得,最后却不明不白地死于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鬼谷传人之手,他的一生竟然与这部《鬼谷天书》有着如此微妙的纠葛,真是成亦于斯,败亦于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