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之钢蚁雄心 第三百二十三章 乘夜登陆
作者:川西刘郧的小说      更新:2018-03-05

  23日下午3点左右,惨烈的淞沪大空战正式结束。

  轰轰烈烈的淞沪登陆作战,还没真正开始,就被华夏空军打得无疾而终。

  数万准备登陆淞沪的日军,只好在东海上继续漂泊,尤其被日军视为无上珍宝的航母,竟然被炸得一沉三重伤之后,更是痛得满地打滚。

  日本海军大臣米内光政,在此后的大本营联席会议上,愤然的指责前线指挥官,“海军是皇国的立国之本,若是为了一点苍头小利,而折损了海军的精锐,必为大日本帝国的安危,带来不必要的风险,这是对大和民族的犯罪,若是实在打不下的话,建议陆军还是早些回国种田”。

  淞沪大空战的损失,究竟有多大呢?

  中日两国尽都讳莫如深,直到二战结束后,都是各持一词。

  外界的军事家们也是众说纷纭,认为中日两国的统计数据,都有不可信之嫌,主要是缘于当时的航空技术问题,大多判定1937年的战斗机,绝对无法击沉航空母舰。

  1937年8月24日,南京在上海召开新闻发布会。

  华夏方面所公布的淞沪空战战果是,“华夏空军击伤、击落日军战机,总计四百余架,其中九六式陆攻,一百八十九架,而九六式舰战,二百二十三架。另击沉日军军舰若干,其中包括赤城号和加贺号等,五艘新锐的航空母舰”。

  与之相反,华夏在此战之中,损失相对较小,嗯,比如战机一项,还不到两百架,其中飞豹战机一百二十六架,飞熊重型战机五十七架,以及地上的防空设施若干等等。

  直到此时,全世界才知道华夏空军敢战、能战。

  而且,华夏还有一款新锐的重型战机,代号是“飞熊”,飞熊在古代又是“飞虎”的意思,因此日军又称该型战机为“虎式”战机,喻意为极其凶残而嗜血。

  从此以后,各个大国纷纷研制重型战机,尤其是德国,1937年12月推出了BF-110B型战机。

  该战机空重3.8吨,最大起飞重量6.6吨,两台发动机可提供2×1200马力,最大速度610公里,升限10000米,航程1600公里,配备了两门20毫米机炮,与四挺7.92毫米机枪。

  日军大本营于8月26日,向天皇递交的奏章之中提到,“此次上海淞沪口空战,海陆航空兵们,各个骁勇善战,战机又新添置了20毫米航炮,空中武士击落华夏之战机,如同野外打靶一样,共击落敌机近300架,其中豹式战机一百九十五,虎式九十六架,皇国获得了空前之胜利”。

  不管怎么说,8月23日一战,让华夏空军损失极为惨痛。

  更为可惜的,还是精锐飞行员的损失,仅川西飞行员就损失了一百余人,若非潜艇及时赶到交战区域,及时的营救了三十名多飞行员,只怕还会雪上加霜。

  在此次大空战中,还有大量的战斗英雄出现。

  第五大队飞行员阎海文,因为战机被击落,跳伞后不愿意被俘,开枪自杀。

  分队长沈崇海和轰炸员陈锡纯,因座机出现了故障,主动撞向日军战舰。

  第四大队大队长王天祥,分队长秦家柱,以及飞行员王志恺、张俊才、洪冠民和陈雄基等飞行员,为了让轰炸机机群,成功袭击日军的航空母舰,在弹尽油绝之际,仍与敌机纠缠不休,最后壮烈牺牲。

  尽管日军的损失更为惨重,但是他们的飞行员基数大,而且舰艇与飞机的制造行业比较发达,这点损失很快就会恢复过来,华夏空军的近十年积蓄,却几乎折损过半。

  因此总的来说,还是华夏军队吃了大亏。

  不过从此以后,在整个淞沪会战的期间,日军的航舰编队,再也不敢靠近上海交战区域的一百海里之内,导致日本的陆军想攻占上海的话,只有靠他们的肉弹去攻取了。

  甚至连时任日军陆相的杉山元大将,也做了最坏的打算,为了打赢此次圣战,准备承受一百万皇军的伤亡。

  日军飞机在搜救飞行员时,意外发现了华夏潜艇的踪迹,并将该消息及时的传回大本营。

  导致首相近卫文麿、海相米光内政和陆相杉山元等人,不由大为忧虑而多疑,生怕潜艇攻击他们的运输舰队,不得不严令松井石根等前线指挥官,尽快进行登陆作战,而且是不惜任何代价的那种。

  24日凌晨三点,日军乘夜发起登陆。

  日军的上海派遣军,在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的率领下,由第三、第九和第十一师团,以及台湾籍的重藤支队等精锐部队,于吴淞口、浦东和川沙口等处同时抢滩。

  华夏军队也没睡觉,早已严阵以待。

  还没等日军抢滩的敢死队,在海滩完全站住脚跟,就遭到了华夏重炮集群的拦截,抢滩的日军血流成河、死伤枕籍,甚至连同各类抢滩的船只也折损过半。

  日军在无奈之下,只好不顾一切的架好大炮,向华夏的炮兵阵地反击,即使因此被炸得全军覆没,也只好认了。

  一直到天色大亮,日军的运输舰队才逐渐撤离抢滩区域,十万日军依然没有深入陆地。

  不得不说,此时日军士兵的素质确实很高。

  他们很快在各个滩头地带,构筑起了简易的阵地,与张发奎的第八集团军,张治中的第九集团军,以及陈诚的第十五集团军等反登陆的部队,进行零距离的殊死较量。

  尽管没有飞机、重炮与舰炮的加入,各个登陆滩头的争夺战,依旧很血腥。

  成千上万的机枪与迫击炮,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只是这些风景线有些残酷,放眼望去全是断头残肢,全是血肉横飞,中日双方在各个滩头陈尸如麻,宛如人间地狱一般。

  真正让日军松了一口气的是,可能是双方短兵相接的缘故,导致华夏的重炮集群不再发威了。

  事实并非如此,主要是因为重炮炮弹已经断炊了,从后方运来的炮弹又太危险,不但没法正常使用,还导致多门重炮及其炮兵,被劣质炮弹所炸毁,至于从川西运来的优质炮弹还在途中。

  蒋委座接到消息时,已经是很晚了。

  他在紫金山上急得团团转,一连骂了好几句娘个希匹,可惜都无济于事,谁叫华夏的工业基础薄弱呢。无奈之下,又想起了川西的军火大王——刘亦诚少将。

  这厮已是民国有名的军火专家。

  不过,他能否让金陵兵工厂,这个前沿的弹药生产基地,生产出合格的重型炮弹,仍然是个未知数。

  不过事急马行田,只好将死马当着活马医了。

  刘少将很快被召到了金陵兵工厂,老蒋黑着脸杵着拐杖,指着堆积如山的劣质炮弹,让这厮赶紧想办法,全然不顾官僚们的颜面,当即任命他为该厂特派员,督办重炮炮弹一事,凡是胆敢从中作梗者杀无赦。

  由于前线紧急,老蒋此次也是真的急了。

  他不但向金陵兵工厂,派驻一个大队的中华宪兵,还命令何应钦等兵工署长官,亲自抓生产、抓思想,“凡是故意偷奸耍滑者,一律军棒伺候,凡是故意破坏生产者,一律枪毙连坐,凡是渎职及吃拿卡要者,一律送往军统严加拷问”。

  整个金陵兵工厂的风纪,陡然为之一肃。

  不过军工厂的技术专家,也变得兢兢业业起来,做起事来缩手缩脚,实际产能反而随之大减。

  刘郧也暂时没闲心管这些破事,而是随机抽样,拾取了几枚劣质炮弹,让智脑一一扫描后,在虚拟幻境中仔细研究这些劣质炮弹。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劣质炮弹的根源,还得从炮弹的本身找起。

  随后他又到生产车间深入勘察,将厂子的里里外外、仔仔细细的看了一边,又找了一些老军工,进行逐一的谈话,这才发现重炮炮弹,之所以出如此严重的问题,是多种因素集合而成,更多是客观因素。

  但归根结底,还是华夏的工业基础薄弱所致。

  因为华夏兵工厂长期所生产的炮弹,是75毫米炮弹,而100毫米以上的都比较罕见,现在让他们生产大口径炮弹,也真有点赶鸭子上架了,以122毫米炮弹为例,弹重30多公斤,而且还要分为0—9加药,着实复杂了不少。

  因为一枚小小的122毫米炮弹,不但材料本身有讲究,还要分为弹头、弹体和底垫,还要考虑大大小小的药包,以及整体公差的问题,尤其是整体公差。

  一般说来,中间环节越多,最后的公差值就越大。

  由于基础工业的缺失,金陵兵工厂的技术人员,压根没想过公差问题,加之战事紧急,上面的长官又催得紧,因此按着模子一阵胡拼乱凑之后,就直接运到了前线去,倘若还不出问题,那真的奇了怪了。

  找到原因之后,剩余的事情就好办了。

  在兵工厂内的炮弹,还比较好处理,这里各种设施都比较齐全,能修正的都可以及时修正,实在不能修正的,也可以直接报废。

  唯有已经送往前线的炮弹,就有些麻烦了。

  想运回来吧,又怕中途出现爆炸事故,同时即使真的运了回来,当一切处理妥当之后,再运到前线时,前线将士的心中依然有阴影,万一来个冷藏处理,你又能奈他如何。

  好在刘亦诚来自21世纪,曾在网上看过无数的缺德办法,比如将大口径炮弹,改造为重型地雷,上炸坦克、下炸士兵,当真是歹毒无比,何况还有兵工厂专家帮着出馊主意,更是教坏了无数的小孩子。

  一阵忙碌之后,在吴淞、宝山和罗店等战区,埋下上万枚改装地雷。

  金陵兵工厂,是30年代新建不久的兵工厂,南京的老蒋与何应钦等人,在此厂投入了很大的心血。

  该厂的一应机械设备,几乎全都是从国外进口的高档货,从理论上来讲,在24小时内,可以制造一千多枚重炮炮弹,其中122毫米的炮弹为八百枚,而152毫米炮弹为二百枚。

  刘特派员的办法很简单,就是采用美国人制造汽车的办法,即采用“流水线作业”,而且专业分工则更细致,比如122毫米的弹头制造,从浇筑倒模,到最后的打磨抛光,一共被分为了二十九道工序。

  另外,在制造零配件时,尽量用机器设备来替代人工作业,因为人力的好处是灵活,而机器的好处是规整划一,以至成品的规格比较统一而规范。

  何况“规整划一”,不但能将零配件的公差,减少到最小,而且还能加快产品的生产速度,当刘亦诚将炮弹生产流程完全调整过来时,重炮炮弹的产量,达到了日产一千五百枚,勉强达到前线的最低需求。

  三天时间很快过去,金陵兵工厂也基本调整完毕。

  大口径炮弹的供应终于恢复了正常,尤其在蚂蚁机器人的帮助下,已将近万枚劣质炮弹,一一的修正完毕,可以正式送往淞沪前线,支援华夏炮兵打日本鬼子去。

  三天时间,对于军工生产来说,根本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对前线来说,完全是水深火热,因为已登陆的日军已经占稳了脚跟,正在向淞沪一带的纵深阵地进攻,到了8月27日,日军的前锋已逼近了罗店与月浦。

  而且由于华夏空军,在吴淞空战中损失惨重,日军也找到了对付华夏战机的最好办法,那就是消耗战,采用源源不断的机群,轮番上阵交战的办法,持续不断的消耗华夏的空军力量。

  从8月25日起,华夏空军每天都有十多二十架战机,被日军机群消耗掉。

  到了8月27日,甚至连日常的巡逻都不得不小心了。

  尽管新来的日军航母集群,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豪放了,动不动就耍一耍性格,玩什么一波流,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在淞沪上空华夏空军,已经逐渐丧失了制空权,而华夏陆军的损失也越来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