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改大明 第二十二章 韩知县
作者:尖叫酒杯的小说      更新:2018-03-14

  韩知县最近有些苦恼,不是为了治下百姓,也不是为了头疼案子,而是为了他爹。

  老太爷这两天又打发人过来了,催促着让他再纳一房姬妾,并且命令这次一定要生孙女。

  为这事,韩知县差点没愁白了头。

  老太爷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和其他人的想法不一样。

  在这个重男轻女的大潮流之下,老太爷竟然喜欢女儿。

  可惜天公不作美,他这一辈子也只有韩知县这么一个儿子,或许是为了自己心愿,又或者是不甘心,所以硬生生给儿子起名叫韩小娟。

  到现在,韩知县都不敢在公文上写自己的全名,需要的地方都写上自己的字作为代替。

  最起码,韩志荣比韩小娟要好听的多。

  为了打发老太爷,韩知县先后生了两个孙子,但都没有得老太爷的欢心,还是催促着要孙女。

  纳妾这事儿,韩知县也愿意,可是他不敢。

  夫人家中是莘县大族,家里是出过五品官的,人多势大,他一个区区外来户,怎能与之抗衡。

  更何况夫人确实也没得挑,容貌俊俏,身材婀娜,又知大体,懂规矩,自从入了韩家的门,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是难得的贤内助。

  而且她这脾气。。。

  想到夫人的怒脸,韩知县腿肚子还有些转筋。

  愁啊,夹在老父和夫人当中,实在是不好受。

  正在花园里转着圈,家丁一路跑过来,高声喊着,“回事!”

  韩知县皱着眉,“过来!”

  “是!”

  家丁过来,“老爷,冯记盐铺的冯掌柜,带着米铺、钱庄、药铺、绸缎庄等七八个掌柜已经到了,正在偏厅等候!”

  “好,我知道了!”

  韩知县有些奇怪,他来此做官时间不长,却也知道这几家事都是莘县有名的乡绅,平时都恨不得躲县衙远远的,生怕被咬一口似的。今天为何会主动上门?

  吩咐下人更衣,韩知县缓步来到偏厅。

  “见过大人!”

  冯掌柜等人一同行礼。

  韩知县点点头让他们起来,而后分宾主落座,吩咐人上茶、上茶点,道:“诸位今天联诀而来,所为何事啊?”

  “请大人为草民做主啊!”

  “哦?说说!”

  冯掌柜正色道:“大人知道,我等都是本本份份的耕读人家,本来是不想做生意的,可是为了市面繁荣,不得不当了生意人,组建商队来往行走,转运南北商货,为莘县的百姓提供便利。”

  韩知县撇撇嘴,没有说话。

  冯掌柜就当没看见,继续说道,“大人治下一直安定,少有灾祸,不起匪患,是周围诸县之楷模。然而就在前些天,我等商队经过十字坡的时候,却被贼人抢了。整个商队连人带货一点没留,还请大人做主!”

  韩知县讶然:“竟有此事?可有凭证?”

  冯掌柜道:“我这里有贼人送过来的血书为证。”

  说着他一摆手,每个掌柜都从袖子里面取出了几份血书,集合到冯掌柜手里递了上去。

  韩知县拿过来一看,眉头就皱了起来。

  “这上面都画的什么东西?”

  “回大人话,我们商队跑马帮的伙计,都没念过书不会写字。所以只能在信纸上画一些熟络的记号,好让朋友知道是他。大人,您看这还有两张血手印,这就是我商队里面的伙计呀!”

  韩大人紧皱眉头。

  就在这时,有两个衙役跑了过来,大喊道:“老爷,不好了,老爷,出事了!”

  韩知县怒道:“再胡乱说话,先打三十!”

  衙役噤若寒蝉。

  韩知县看着他们,不耐道:“到底何事?”

  “回老爷,县尉大人被别人绑了!”

  “什么?”

  韩知县拍案而起.

  “老爷您看,这是县尉大人送来的血书!”

  衙役连忙递上来两张纸,韩知县抓过来一看,脸都黑了。

  冯掌柜在旁边插话道:“大人,都是利用血书的形式通知,肯定就是同一伙匪徒?”

  韩知县没有理他,问衙役道:“从哪里发现的?”

  “血书就贴在县衙大门上,足有十几张呢。小子费了半天劲才把这两张揭下来。剩下的实在是贴得太严实,二爷正组织人将上面的东西拓印下来,一会儿转给老爷看。”

  “这件事先生也知道了?”

  “就连后宅的夫人和老太爷也知道了,丫鬟们都被吓坏了。”

  “老太爷也来了?”

  韩知县的脸都黑了,“去!让夫人稳住后宅,不要自乱阵脚。管家呢,赶紧去准备酒席给老太爷送过去,把他安抚住了。真是越有事儿越添乱。冯掌柜!”

  “在!”冯掌柜低头答应。

  “你跟我来诉说详情,剩下人就先回吧。这伙贼人太猖狂了,竟然敢绑了县尉,下回矛头会不会直接指向本官?简直是无法无天!李二,召集三班衙役待命,曹六,叫先生来书房,就说有要事相商!”

  “是,大人!”两个衙役领命,各自去了。

  韩知县此时也顾不得客气,转头就走,冯掌柜忙跟在身后。

  花园中就只剩下六七个掌柜,互相看了看,眼中露出几丝笑意,心情舒畅地离开了衙门。

  ----

  “大人,这件事情恐怕不好办。”

  说话的人姓沈,年纪四十左右,穿着一身长袍,面白蓄须,有些儒雅气质。

  此人是韩知县的幕僚,有些手段能耐,令县衙上下都很尊重。韩知县一般称为先生,下面也有叫二爷的,都是指他。

  “此言怎讲?”

  “大人,我朝官制县尉一职是不存在的。一县之中,只有知县、县丞、主簿各一人,再就是下面典史和县学教谕、训导。”

  韩知县愣了一下,问:“那孔辰的县尉是哪里来的?”

  “这是官场陋习了,如果大人想知道,容我事后通禀。”

  沈先生说的话看了他一眼,韩知县猛地想了起来。

  对了,我忘了!那是我去年才卖的。

  “先不说这个,县尉本就掌治安捕盗之事,能打敢拼之辈都在他的麾下,现在直接少了一般。而且现在县衙中三班衙役加在一起不过五六十人,恐怕想要剿匪也力不从心。”

  “那也不能放着不管吧,血书都贴到县衙大门上了,简直就是在打县太爷的脸!”冯掌柜有些急了。

  沈先生意味深长地看着他,“是谁在挑衅县衙暂且放在一边,这一会儿匪徒确实不能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