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尖兵 第十八章渔阳颦鼓动地来之一
作者:射声的小说      更新:2018-06-15

    7月29日下午四点,北平已经沦陷,大队日军耀武扬威地行进在前门大街。就在此时,北平城外由八宝山向西进门头沟山区的路上,一支身穿灰色军服的孤军,正在默默地行进。

    这是打响卢沟桥抗战第一枪的部队: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何基沣一一O旅,他们奉命驻守北平郊外西苑至八宝山一线,掩护各部撤退完毕后,奉命向长辛店一带南撤。官兵们鸦雀无声地行进着,连战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很少打响鼻。

    何基沣骑着枣红马走在队伍的最后方,他和这个队伍里的每一个一样,都舍不得也不甘心离开曾经流血流汗保卫的北平。二十九军从成军以来就以抗日为己任,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第三天,宋哲元即率第29军全体官兵,向全国发出“抗日通电”,表示:“哲元等分属军人,责在保国。谨率所部枕戈待命,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奋斗牺牲,誓雪国耻。“二十九军的汉子们不是光说不做的孬种,长城抗战,二十九军虽然连步枪的刺刀都配不上一把,只好人手一把大刀片子,可是就凭这股勇气,硬是拿命和关东军拼成了平手。

    长城抗战后,二十九军拿到了冀察平津作为地盘,有了地盘有了资金,条件好了很多,冀察的老百姓相信二十九军能抗日能保卫平津,他们都把自己的子弟送来参军,甚至很稀罕的高中生大学生都有一千七百多人参加了学兵团,乐得宋哲元军长派佟麟阁副军长专门培训这帮学生兵。

    何基沣自己也被北平人民的爱国热情所激动,一年之前,受抗战爱国人士的影响和鼓动,在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授意下,一一O旅旅长何基沣在西苑成立了“北平大中学生暑假军事集训队”,组织几千名大中学生进行集训。作为集训总队副总队长的何基沣和学生们相处的日子,被青年学子的爱国热情所感染,特别是那些从关外沦陷区流浪而来的东北学生,内心的悲怆与强烈的抗战爱国热情,使何基沣深为感动,几次演讲皆声泪俱下。为此,何旅长成为力促宋哲元放弃军阀割据,与南京中央政府保持一致,坚决实行抗日救国的主要将领之一。

    当卢沟桥事变发生时,第二期集训队正在进行,何基沣等官兵返回部队,集训队解散,青年学生们纷纷要求上前线与官兵并肩战斗。正在妙峰山演习游击战术的学生迅速返校,同北平民众一道,积极投入到拥军抗战热潮中。群情激愤的学生们喊出了“保卫卢沟桥”、“发动华北民众,援助二十九军,抗日到底”的肺腑之音。许多大学生和社会各阶层服务人员、市民、甚至车夫走卒,纷纷自发组织起一个又一个不同形式的“劳军团”,前往卢沟桥和南苑一线慰劳英勇守土的二十九军爱国将士。另有为数众多的学生和北平民众携手并肩,奔走在七月火辣滚烫的毒日下,布满尘土的脸上淌着汗水,逐街逐巷征集麻袋,与守军官兵一道,扛沙运土,构筑防御工事。时在前线指挥作战的何基沣闻知学生们的行动,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在训令中对他的部下感慨地说道:“这些青春年少的中华儿女,散发出的是何等强大、热血喷涌的澎湃激情,我们如不奋勇杀敌,何以对得起他们的一片忠胆赤诚!”

    卢沟桥变起,何基沣的部队丝毫没有含糊,金振中率队激战三天,被手雷炸成重伤下场,团长吉星文继续坚守阵地,又被日军炸塌工事重伤下场,何基沣换了新团长,继续跟鬼子干。这些天,何基沣和101旅官兵们英勇作战问心无愧。

    可是现在却是这个结果,就在昨天,日军龙山师团主力进攻南苑军部,萱岛联队设伏于大红门,赵登禹132师三个团被歼灭,赵中伏身亡。由学生组成的学兵团和日军拼起了刺刀,一千七百多学生阵亡壹仟壹佰多人,连南苑骑兵的一千多匹战马也遭了殃,被日军空炮交加全灭。几个小时的战斗下来二十九军主力伤亡五千多人。

    7月28日夜,华北守军的最高统帅宋哲元走了,北平最高长官秦德纯走了,城防司令张维藩走了,何基沣的顶头上司、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走了。北平守军的兄弟部队,除了部分人员身不由己地被迫留下来,能自由行动的军队都撤走了。在这场溃退大潮中,一一○旅独木难支,自然也不能留下,必须尽快撤离北平这块险恶之地。

    何基沣走得心不甘情不愿,他故意拖在了最后,不断地在马上回头,望着远去的北平城。二十九军的军官们大多已经把家眷接来北平,对于他们而言,今天的撤退,也是与家的告别。他不知道今天撤退的队伍里,还有多少人能在今生再见到北平城。至少他自己就感觉机会渺茫。再多看一眼古都吧。道路两边的北平市民用沉默表示了对守军的不满与愤慨,他们无法理解昨天还信誓旦旦与北平共存亡的二十九军,为什么突然把他们扔给了日本人。

    忽然,何基沣听到后面发生了骚动,他急忙用望远镜观察,发现一支黑压压的平民队伍,举着各种横幅标语,正快步追赶着自己的部队。仔细观察了队伍中的几面大旗,他明白了,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一千多名高校学生,纷纷聚集起来,走出古城,悲愤交加地向这支打响卢沟桥第一枪的部队告别。

    夹在撤退队伍中的何基沣于仓皇中百感交集。遥想当年,在这些热血喷涌的青年学子们面前,自己曾慷慨陈词,高呼着誓与北平共存亡的口号,走在训练队伍的前列。如今壮志未酬,不但抛弃了自己当初的誓言,也抛弃了这些满腔热忱的青年学子和满城的百姓,开始一场前程未卜、不知身归何处的军事流浪。想到这里,泪水模糊了视线。

    年轻的学子们走了漫长的路,终于看到了二十九军的队伍,他们真情不减,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与对未来的期望,向这支败军与败军中的将士恋恋不舍地作最后辞别。

    二十九军的官兵们都难过地低下了头,没有人敢去面对被自己放弃的北平父老和学生们,他们反而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学生们跟在队伍后面,送了一程又一程,不住地呼喊着送别的口号。眼看离北平城已经很远了,天空渐渐暗了下来,只有西方天际透着一丝血色的微光。夹杂在队伍中的何基沣于心不忍,策马冲出队列,勒住马头,侧转身,望着紧跟在队伍之后满面悲情的学生们,热泪盈湿了眼眶。泪眼婆娑中,他突然看到那高高举起的分明是学生们用自己的鲜血书写的标语:

    “何基沣将军不要走!”

    “抗战到底!”

    “我们要从军,与日寇决一死战!”

    “何将军与一一○旅将士不要走!”

    “北平不能丢!”

    “………”

    “同学们——!”何基沣旅长的声音已经嘶哑,他抬头挺胸,强行抖了一下精神,用最大的气力继续喊道:“同学们!北平——,我们一定会打回来的!”

    话到此处,何基沣哽咽不能语,他抬手向学生们敬了个标准的军礼,溢满眼眶的泪水倾泄而出。随着一阵旋风刮过,坐下战马的长鬓迎风飘动。何基沣趁势抖动缰绳,枣红色的战马前蹄腾空,马头蓦地仰起,在急速旋转中冲乌云压城的长空一声短促的悲鸣,载着泪流满面的主人箭一样向前冲去。身后,甩下了一座正在陆沉的千年古城和沉浸在惊恐迷惘中的芸芸众生。

    1937年7月29日下午四点呼延兰绮正在去西北国民参政会采访的路上。呼延兰绮是长安新闻界排名数一数二的美女记者,她虽然刚从南京中央大学毕业二年,但是已经凭借她的能力和靓丽成为长安秦风日报的著名记者。

    民国时期先后有两个同名的《秦风日报》。早期的《秦风日报》由宋伯鲁、胡舜琴、徐宝荃等集股创办,社址南院门。南南轩任总编,俞嗣如等担任采访工作,以“合群建国,力富图强”为宗旨。民国元年(1912年)1月15日首份报纸出刊,八开二张,是西安出版大型日报之始,并注明“中华民国陕西邮政总局认为新闻纸类”。栏目有社说、公牍、新闻、专件、文艺撷萃、来鸿去雁、杂俎、广告等。民国6年(1917年),因“持论公正”刊登直言文章,《秦风日报》被查封(一说因经营亏损而遭查封)。

    后期的《秦风日报》创刊于民国26年(1937年)5月9日,杜斌丞为董事长,成柏仁为社长兼发行人,张性初(张秉仁)担任主编,社址东木头市155号。这一时期的《秦风日报》继续坚持早期《秦风日报》“持论公正”的传统,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备受读者欢迎。

    呼延兰绮就是杜斌丞亲自从新秦日报挖过来的,专门负责采访政经新闻。呼延兰绮在新秦日报时候的拿手作品,就是用几杯亲手调制的咖啡迷晕了西北边防军炮兵总监李兴中,发布了西北边防军权威人士对抗战的看法,这个大新闻弄得南京的外交部被日本大使责问,西北边防军司令部被军政部责问,幸好当时还有常凯申被张杨扣留的更大新闻,否则西北边防军司令部吃不了兜着走。

    呼延兰绮却因此一战成名,自己也成了别人采访对象,她很快体验到了作女人不易,作名女人更不易的真理。她的家世、学历、穿着打扮、脾气性格都被同行们挖出来写进娱乐新闻版卖钱。同行们发现,呼延兰绮是个提高发行量的好素材:一她是美女而且身材好。二她是高学历有才气的美女三她是陕西著名美女集中营米脂大户人家的美女四她是特别会穿衣服的美女,总之,呼延记者是陕西人心目中的理想美女。

    呼延兰绮的美是男女老少咸宜的那种美,由于她家世学历均好,又文雅又活泼,在知识女性中的人缘居然比在男性中还好。有聪明的厂家居然想到用她来打广告,先是1936年日本商人龟田高夫在上海开设的内外棉第二加工厂请她为阴丹士林浅蓝色细布作广告,把她的形象印制成彩色的洋画广告,以供西北的经销商们用作代言。呼延兰绮认为纯蓝色旗袍已经不新鲜了,就要求在旗袍外面罩上一件红色毛衣,画家照此作画后,一夜之间贴满长安各布店和百货公司,长安仕女们发现她们心目中的女神原来如此美丽,于是那年秋冬,这成了整个西北知识女性们的统一打扮,而且亦步亦趋的程度到了只有红色毛衣才畅销,蓝色、黄色毛衣卖不出去的地步。

    可是今天呼延兰绮并不是这身经典装束,她身穿白底浅粉碎花连衣裙外罩粉色开衫,一手扶着她的白色皮包,一面不断地催促三轮车夫再快一点儿。今天下午的采访任务,是董事长杜斌丞亲自布置的,今天上午各报社才接到通知,应西北军政长官公署的要求,西北国民参政会将在下午五点召开紧急会议。

    自1930年实行第一次大选以来,西北的立法机构国民参政会已经平稳运行到了第二届,西北的行政机构西北人民委员联席会议也由西北民主阵连续两届作为多数派而控制。西北民主阵线说穿了,就是国民党左派联合救国联合会等左翼派别的一个执政联盟。西北民阵名义上的理事会主席是于右任先生,现在实际上总干事是刘允丞,由于西北民阵是西北国民参政会的多数派,所以于右任先生是西北国民参政会的会议主席,刘允丞是现任的人民委员会联席会议主席。

    西北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们囊括了西北各界有识之士,比如杜斌丞就是其中之一,再比如张奚若,虽然他在清华大学任政治系主任执教,但是陕西选民还是把他选上了,这位张奚若(1889年-1973年7月18日),字熙若,自号耘,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17年获得学士学位,1919年获政治学硕士学位。

    自从当选后,张先生经常在北平长安两地奔忙,他有时候自嘲说是倒贴钱参政,参政会付给他的津贴都交给铁路公司和电报电话公司了。可是大荔县和朝邑县的选民很认他,就有当地选民为他捐赠的,这才勉强维持。

    今天的紧急会议,张奚若据说也在场,杜斌丞对呼延兰绮透露说,西北军政长官刘越石上将将亲自向参战会做重要演讲。联想到华北时局,参政员们普遍有种战事将临的感觉。自七月七日以来,中日双方已经在华北多次交火。七月八日到七月十一日,日本中国驻屯军河边正三旅团的第一联队牟田口廉也部向中国陆军29军37师110旅219团三营金振中部火力全开,经过多日交火,双方均有重大伤亡,金振中营长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