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尖兵 第七十三章北海北之四
作者:射声的小说      更新:2018-06-15

    郭汝桂在陆军大学期间曾经担任研究员的工作,除了教学以外,对三十年代各国陆军步兵班的编成及单兵装备装具都做过研究,尤其对作为假想敌的日本陆军有针对性的考察。比对了中央军、川军、滇军、桂军、西野、日军的步兵班(日军叫分队)后,他得出的结论是西野的步兵班在单位时间的火力输出上有绝对优势,他们是唯一编有*和枪*的步兵班嘛;同时从火力持续性角度来看,由于西野的民19式轻机枪采用大容量弹盘供弹,而且西野有先进的单兵携行具,可以轻松携带大量弹药,其火力持续性也是最佳。

    所谓单兵携行具,是指士兵在作战、训练、值勤时携带个人装备用品的制式用具,它能够提供弹药、防护装备、急救和军需保障品等作战及生存所需物品的基本供应。对士兵来说,先进的单兵携行具不仅能减少体力消耗,还能有效提高战斗力。早期的携行具自有战争以来,如何将战士需要的各种装备带人战场就成了人们关心的问题。但在古代,还没有携行具这个概念,所有的东西都靠带子挂在身上。进入二十世纪后,士兵的负载越来越重,身上的零碎越来越多,传统的携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作战的需要:单兵携行具诞生后,这一问题才得以改善。单兵携行具最大的优势就是将重量平均分配到人体的各主要承重部位。这就好比负重一袋粮食,如果驮在背上走,肯定费劲,分散到腰、臀、背等部位携带就轻松多了。

    古代战争中,士兵顶盔掼甲手执刀枪就解决问题了,最多带干粮和水,就没有专门的单兵携行具这一概念。自从进入*时代以来,士兵在战场最早携带装具的方式就是单件分挂式。单件分挂,就是单具单用,多具披挂。对于一名步兵来说,既然要携带步枪,那就要携带配套的*,就需要*袋;需要投掷*,就要携带*袋;需要用望远镜观察,那就要携带望远镜盒;需要喝水,那就需要水壶;需要野营住宿,那就需要携带被褥帐篷……每一样东西都是单独的,需要一件一件挂在身上。这就是最典型的传统单件分挂式携行。一般来说,单兵携行的物品可以分为战斗装备和生活保障装备两大类。通俗一点,就是身上挂的枪支弹药和背上背的被褥卧具。例如二战时期的苏联红军士兵步枪手,携带步枪外,身上就是斜跨子弹带、水壶和硕大的干粮袋或储物袋,军官则是外腰带、手枪及弹匣和地图文件包。如果要考虑露营的问题,那么每个人背上就会背上打成背包的被褥。

    抗战、内战时期的中国及二战时期的苏联日本军队就是这样单件分挂的。单件分挂的优点在于简单,但是随着士兵身上携带装具越来越多,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第一,单件分挂,每携带一样装备就要缠一条带子,才能将自己的装具披挂完全,如果装备很多,一条一条带子缠在身上,就像五花大绑一般,穿戴和脱下都极为不便。假如你是个步兵,班长命令你去爆破敌人碉堡,你就得先把身上的装具一件一件摘下,动作再快再麻利,也得有十几秒钟,颇为繁琐,如果是在敌人机枪扫射下,手忙脚乱,估计几根带子缠一块儿,你想死的心都有。第二,单件分挂人机工效很差,从肩上斜挂到腰侧,即使用外腰带将背带束紧,装具的重力点也在臀部周围,在运动中各件装备或相互碰撞,或与身体发生碰撞,前后挪动,不便于行动和隐蔽,反复交叉的带子勒肩勒颈,压迫前胸,容易加速疲劳。像西北野战军这种动不动就夜间穿插五十公里,或者潜伏敌前二十四小时的,这种装具会坏大事儿。第三,单件分挂,需要一件一件清洗整理,野战条件下容易丢失,对单兵作战性能造成负面影响。

    由于单件分挂的携行方式存在诸多弊端,进入20世纪,欧洲各国逐步开始采用依托腰带及配套的背带Y带或H带来对多种装备进行携带,这种背带型有Y型和H型之分。例如德军就有多款Y带与外腰带组合起来的分体式的携行具,在外腰带上通过专门的连接卡具悬挂弹药匣、*、水壶、文件包等装具,背后可以与突击背包相连,携带其他物资。这种依托携行带进行组合的携行具,可以说是分体式单兵携行具的雏形。

    一战时期的德军,身上是1911式背带。

    何谓“分体式”?分体式,说明每一样装具是可以分开,独立的,不管是小弹药包还是大背囊,都可以拆开,但是这些分开的装具都可以用携行腰带、背带或相应的挂载平台整合起来。一条带子串起来,组合起来在一起,就可以把好几样装备携带好。当然,并不是百分之百能将全部装备连起,毕竟还是会有一些小件单独携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军就研发出了P1908型单兵装具,并发展出了P1937型单兵装具,装备了各英联邦成员国军队。在发展专用的单兵携行具方面,美军也走在世界各国前列。在大多数国家还使用皮具的时代,美军就已经在M1910型携行具上采用卡其布了。M1910型单兵携行具的核心是两根侧Y带(背后看上去是交叉的,所以有人称之为X带),下方连接着卡其布外腰带,其上悬挂步枪弹匣包、急救包、水壶套、干粮包,背后悬挂突击背囊。穿上以后就好似穿上了一件背背佳,十分方便。M1910型推出之后,美军在其基础上进行不断改进,可以在Y带、外腰带和背囊上增加悬挂新的组件,丰富了它的功能。

    1910年,美军为步兵配发了M1910型单兵携行具,由战斗携行具和生活携行具(即背囊)两部分组成,可以算是早期比较现代化的携行具了。M1910型携行具用卡其布制成。主要由外腰带、可以挂在腰带上的X形背带、10个M1903步枪弹匣包、急救包、水壶套(装M1910型铝制水壶)、干粮包及一个长条形背囊(即生活携行具)组成。携行具中的背带看上去和背带裤上的吊带差不多,主要用途是分担腰带上负载的重量,增加背负的舒适性。此外,如果有人负伤或阵亡,战友们还可以抓住背带把他拖回来。军官使用的M1910型携行具则用一个手枪弹匣包替代了步枪弹匣包,井取消了X形背带。按照设计要求,这套携行具可以负载21.7公斤的物品。不久,美军又配发了更加优良的M1912/14携行具,主要的改进是可以把干粮包折叠后放进背囊,并增加了一个工具包。骑兵使用的M1912/14携行具则用牛皮制成,并增加了弹药筒、绑枪带和一条可以斜挎在身上的子弹带(用来携带更多的弹药)。

    西北野战军的轻武器及其弹药基本来自苏联红军,但是单兵携行具是吸收了英美陆军的优点,在美军单兵携行具基础上改良而来的,由弹药腰带和X挂带组成。在民国23年引入波波德34*以前,西北边防军为步枪手准备了仿美军1923步枪弹药腰带(西野编号民19步枪弹药腰带),为其它武器操作员准备了仿美军1912手枪腰带(西野编号民20多用途腰带)。民19步枪腰带由10个子弹袋组成,每个子弹袋可以放两个7.62X54R步枪*,子弹袋是与腰带作一体化编织的,这样比较牢靠也省材料。民20多用途腰带则只是一条有上下三排打孔的帆布编织带,与美军1912手枪腰带基本相同,腰带右侧有一个按扣,可以把弹鼓袋一类的东西固定住。

    引入了民23*后,西野不得不重新考虑弹药腰带的设计,每个步兵班会有两个*手,这样很大一部分弹药要以弹匣的形式携行,于是刘越石参考前世见过的英军1937装具,提出了设计通用弹匣袋的概念。通用弹匣袋就是一个长方形的帆布弹匣袋,可以放进四个民23*的25发弹匣,或者放入50发7.62X54R步枪弹,每个弹匣袋配发一个布制的可折叠子弹带,每条子弹带上有十个可放一个步枪*的子弹袋,就像中央军和其它地方军用的布子弹带切成两半,这用于放步枪弹的时候先把*放进布制子弹带,然后折叠后放入通用弹匣袋。当放*弹匣时,这条子弹带把四个弹匣隔开,省得它们在弹匣袋里互相碰撞发声不利于隐蔽。通用弹匣袋的左右两侧,各有两个用于存放*的长兜,一个弹匣袋可以附带两颗*或者放入枪*等长形状武器。

    通用弹匣袋由装具承包商根据刘越石提议进行了细化设计和测试后,成为西野的标准配备。从民国23年起,就不再生产民19步枪弹药腰带了。而代之以民20多用途腰带和民23通用弹匣袋的组合。从那时候起,西野的步枪手、*手都是一条民20腰带在前面挂两个民23弹匣袋的组合。

    背带系统完全是山寨美军的,称为民19挂带,是六点挂钩,前面四点,后面二点,挂带在背后交叉成X形状。

    西野还参考美军成品,改进开发了背包、水壶套、刺刀鞘、军锹套、救生包等配套附件,采用与美国一样的悬挂方式:双钩和挂环。这套装具被命名为民23装具。

    正在沉思的郭汝桂忽然看到一队披挂整齐的西北野战军步兵,簇拥着一位步兵中校向自己走来,那个中校一面走,一面逐个车厢在查看着,偶尔还对车厢边上的官兵嘱咐几句,估计是军列的军事主官视察呢。

     有这段空余时间,郭汝桂近距离观察着西野的全套装具。钢盔是仿意大利M33钢盔,这种钢盔很像苏军SSH40钢盔,因为苏军在三十年代初与意大利陆军有很多交流,他们从意大利陆军那里拿到了M33钢盔设计资料,不过苏军直到36年才开始装备自己的钢盔,西野可没兴趣等到36年,民国23年西野就从苏联弄来了M33钢盔的材料和工艺,自己生产,命名为民23钢盔。西野是岩石灰色的制服,样式与中央军一样的弗伦奇式,由于西北多山,岩石灰色有利于山地的掩护,这也是德国山地部队喜爱的颜色,郭汝桂忽然想起来上海多楼房马路,也是这个颜色,倒是适合巷战的隐蔽。西野步兵无一例外都打着绑腿,长期步行脚上和小腿会充血肿胀,又易引起腿部静脉曲张。打绑腿可以对腿部施加压力迫使血液向上回流。另外南方多蚊虫,绑腿可以防止虫咬。每个士兵都背着帆布背包,西野的背包设计成上下两个串联的背包。上背包是作战和维持生存必须品的携带,下背包是放其他生活品。现在当面走来的西野士兵按条例仅仅背了上背包。背包上方和左右外侧都有绳环,用来把雨衣和军毯打成卷捆在背包上。背包盖上有孔眼,这些战士们把军锹勾在了背包盖上,便于用背包携带。现在时值盛夏,西野的士兵们没有带毛毯,只是把雨衣打成了个卷,这雨衣同时也可以与班里其他战友的雨衣拼在一起,成为帐篷。背包盖上方左侧也有孔,战士们可以用来勾住刺刀鞘,但是由于有毯卷,怕拿刺刀碍事,大部分战士们把刺刀和刺刀鞘挂载右大腿边,很多士兵在右臀后方挂了四联装的*袋,因为在巷战中需要大量使用*清场,两个通用弹匣袋两侧带的共四颗*不够用。腰带正后方是挂急救包的地方,急救包里有绷带、止血带、磺胺粉和简易装的一针剂吗啡。左臀后方是放水壶的地方。

    郭汝桂和手下几个参谋好奇地观察着西野部队的一切,这支部队在国内绝对是装备、训练一流的专业陆军,虽然士兵实行两年义务兵役制,但是军士和军官都是职业军人,而且有着完备的军事教育体系。中层军官以黄埔军校毕业生为主,毕竟1926年刘越石是带领黄埔军校西北工作队去建立的西野前身,受到西北和平发展环境的吸引,后来黄埔各期里的西北籍毕业生也有不少投奔刘越石去了,郭汝桂就有几个五期的同学在长安,比如,这位正在走来的中校,他终于注意到了十五米外面带微笑的郭汝桂,于是他快步走上前来,向郭汝桂伸出了双手:“汝桂贤弟,居然在这里遇到你。”郭汝桂急忙前行几步握住了他的手:“定方老大哥好!”这位中校是黄埔五期步科的杨威,字定方,陕西靖边人。郭汝桂和他从1927年武汉一别,直到后来郭汝桂随陆军大学交流团去长安才又相聚,杨威比郭汝桂大两岁,是个典型的陕北汉子,在黄埔军校预科的时候两个人一起站过岗的,那时候郭汝桂算是同学中岁数最小的,有个外号叫郭小鬼。他看着郭汝桂眉开眼笑:“好你个郭小鬼,个子不长官衔长,你从陆大到战斗部队肯定又升官了?”郭汝桂不好意思地笑了:“我现在托陆大同学的福,到十四师作参谋长。老大哥你还是在813团?”杨威笑着点点头:“团参谋长,没有你进步快啊。”他看了看身后的警卫班:“汝桂,我先办好公事,我们补充完饮水补给,还有十五分钟时间吃饭,咱们等下去那边候车室聊会儿。”郭汝桂点点头:“我没干粮了,老大哥你请客哦,你们西野的口粮好吃。”杨威给了郭汝桂一拳:“没出息,好我请就我请,不过你得先去搞定开水。”说罢匆匆继续前行了。郭汝桂对两个身边的参谋一努嘴,带着他们去候车室等杨威过来相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