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尖兵 第八十四章世事如棋局局新之二
作者:射声的小说      更新:2018-06-15

    我的话说完了,四周是一片寂静,只有秘书记录的钢笔划在纸上的声音。在座的都是三十年代中国军界的巨头,当然很明白这段话意味着什么。虽然有三个风扇对着会议桌在吹,可是何应钦还是不停地擦汗:“越石所言,确实是倭寇之良谋,真如此,中国败矣。”老常的光头上也挂满了汗珠:“吾也曾经熟读史书,对历代南北对峙的成败熟习于心,越石所言吾深有同感,但倭寇目前明显计出于此,我们该如何跳出南不如北的藩篱呢?”

    我笑了:“校长无忧,固然南不如北,但是还有西不如东啊。虽然倭寇陆军打着由北向南的如意算盘,可是打仗是双方的事儿,我们可以逼着它变成从东向西打。他想他的我们打我们的。现在倭寇海军不甘寂寞,挑起了上海战事,这是我们一个最好的机会。

    从整体战略来看,我认为抗日战争将有三个阶段的发展进程。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这是中国抗日战争能否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实行持久抗战的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主动的、灵活的、有计划的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

    我认为按照校长现在的部署,既然确定了我国以大西南、大西北为抗战总根据地,那么在抗战的这三个阶段,我们的战略都该是造成一种东西对抗的局面,这将决定抗战必胜。

    从军事地理的角度看,中国的地理格局就像一个不规范的围棋盘。在这个不规范的围棋盘上,关中、河北、东南和四川是其四角,山西、山东、湖北和汉中是其四边,中原为其中央腹地。中国的地域虽然辽阔,但在历代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却主要是上述九大地域。大体上分布在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上。几列东西向的山河与几列南北向的山河纵横交错,将中国腹地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大体上呈东北——西南向分布。其中,第二级阶梯东部边缘地带的一系列山脉——北起燕山,循太行山南下,经嵩山山脉、方城山,接桐柏山、大洪山,再转向鄂西、湘西山脉而接云贵高原——为中国的东、西部之间的一个重要分界线。南北之间也分出几个层次,其主要的分界线则为长江、黄河、淮河及秦巴山地,此外,中条山、大别山也起到了补充作用。

    历史上,那些最终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势力,大都是起于四角山川险固之地。先据有一到两个角,积累力量,继之以向两翼扩展,然后,向中原发展,进取天下。秦、西汉、隋(隋因袭的层次可追溯到西魏和北周)和唐都是从西向东统一天下的。由关中从西向东进取天下,以秦的统一开其先例,且其进取天下的历程亦最典型,西汉、隋、唐的统一,大抵循秦之故辙:其根基在关中,扩展在两翼,决战在中原。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一统局面中,有两次是以关中为基础完成统一的。秦汉和隋唐都是从西向东统一天下。在我国历史上东西对抗的所有例子中,东部没有过任何一次取胜的先例。这是中国的军事地理形势决定的。校长本来已经决定以西南西北为抗战大后方,那么我们就用上海战事引诱倭寇改从北向南进攻为从东向西进攻。我方以西北、西南为抗日基地,正如秦代雄踞西方一统六国的形势,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1年),楚国已经有人谈到秦与东方各国之间的这种战略态势,他说:“秦为大鸟,负海内而处,东面而立,左臂据赵之西南,右臂搏楚之鄢郢,鹰击韩魏,垂头中国,处既形便,势有地利。”当时之秦犹如一只巨鹰,羽翼已成:左翼席卷山西,击三晋在山西的战略要地,右翼席卷汉中、巴蜀,击楚之重心,正对中原,蓄势待发。

    到昭襄王末年,秦国已经取得了统一天下的有利态势。从地理形势来看,秦已控制了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几乎全部地域。东方六国的国都都处于第二级阶梯以东,已无山河之险作为屏障。六国之亡已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秦始皇灭六国之战只是这种态势展开的一个很自然的结果。

    校长啊,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按照您的抗战部署,我国必然如秦灭六国一般,反攻中原,尽扫倭寇。汉代张良曾经说——“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注:《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在这一格局中,我们可以画出两条粗略的长线,一条是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东部边缘的山地险阻,这一线即用来“独以一面东制诸侯”的军事防御线,用以控制东部地区;另一条线是黄河-渭河一线,这条线是东、西部之间的交通运输线,转输东部财赋以供给关中。我国抗日的最终态势也是如此:严密控制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东部边缘的山地险阻,同时以陇海线、黄河、长江这三条线为我军从西向东进攻的三条线,用这三线作为后勤供应线,我军三箭齐发,必败倭寇。

    既然如此,目前在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我们该利用倭寇战略方面的短视,通过我方在上海的增兵,把倭寇主力从华北吸引到上海来,以上海为第一条防线,以吴福、苏嘉等国防线为第二防线,逐步消耗倭寇有生力量,让他们把助攻方向打成主攻方向。必要的时候,我们甚至可以放弃南京,退往武汉,然后倭寇将不得不从东向西,沿着中国地理的第二阶梯向上仰攻,祖国的名川大山都是我们天然的防御工事,倭寇能有多少人命去填?如是,则我通过以时间换空间、积小胜为大胜,必能实现苦撑待变之初衷。”

    老常频频点头:“这个不错。”陈诚是最积极的:“越石兄把校长的战略解读得详尽完善,在上海与倭寇大打,吸引倭寇主力变从北向南的主攻方向为从西向东的主攻方向,这是关乎抗战全局的战略举措,校长,就在上海和倭寇拼了吧?我十八军打先锋。”陈诚的脸又激动得像红苹果一样。老常冲他笑了笑:“上海的战事安排且等越石把话说完,吾要听听越石整体的抗战战略想法。”我瞟了一眼陈诚,心想这位真是唯恐天下不乱的主儿,怪不得历史上淞沪会战国军战术僵硬,死打硬拼,伤亡惨重,这和陈诚这位老兄缺乏现代多军兵种合同作战经验,指挥呆板过时有很大关系,不过老常在目前情况下,也只能用他和他的十八军抵挡一阵。徐永昌也瞟了一眼陈诚,他说道:“辞修兄莫急,要把日军主攻方向转换到上海还只是持久抗战第一步,后面该如何走还请越石继续讲。”

    我继续道:“战略要根据敌我实力来定。倭寇陆军常备军共17个师团,他们的现役员兵虽仅三十八万人,但合预备役及后备役则为二百万人;第一、二补充兵约为二百四十万人,合计四百四十万人。如果倭寇全力动员,则吾国非其敌手。然而倭寇的动员能力却受到了其军工生产能力的限制。根据西北野战集团军群军情四处的情报,首先倭寇现有的弹药存储量是按照30个师团四个月份的。如果对华作战投入十五个师团的话,够八个月用量。倭寇的武器弹药供给的生产,从动员起第七个月才能满足十五个师团日常作战用,而会战所需军需,得等到动员后第十个月后才能满足五个师团份的。因此我个人判断,倭寇在战争第一年,最多动员30个师团的兵力。

    倭寇眼中之大敌乃是苏联,倭寇总参谋部预计对苏战争会在年底爆发,准备对苏动用19个师团作战,但是对苏战争未爆发前,估计东北关东军会保持至少五个师团兵力,朝鲜需要一个师团,倭寇国内需要至少二个师团,则倭寇对华作战第一年可以用于中国者不过22个师团,其中本年度最多动员16个师团投入作战。所以中国陆军在民国26年的作战,关键在于把这16个师团的大部分吸引到淞沪,这就是我方战略的最大成功。如果我们在淞沪增兵,诱使倭寇把10个师团投入到淞沪,那么华北日军最多剩下6-7个师团,而华北我军在一战区集中了近40个师旅抵挡倭寇正面,而倭寇侧翼的二战区集中了20个师旅此外西北野战军就有6个齐装满员的步兵军,每个军都有倭寇一个师团的实力,有我一战区的中央军、二十九军等军在河北山东正面对抗,二战区西野与晋绥军从山西侧面威胁,倭寇以区区6个师团,能保住平津就偷笑了,决不敢沿平汉路取武汉。如果倭寇真的不顾侧后大胆南下,我将亲率西野从太行山东下,席卷河北,收复平津,全歼华北倭寇。

    故我建议本年度我军采取东线防御西线进攻的战略,在淞沪集中我中央军、湘军、桂军、黔军、川军等南方各军主力不少于八十个师的兵力,以淞沪为第一道防线,以预设国防线为第二道防线,逐次抵抗,诱使倭寇将十个师团的主力投放于淞沪战场;同时北方我一战区之中央军、二十九军等三十个师在河北采取守势,而集中二战区西野、晋绥军的三十五个师在山西至察哈尔一线以攻势寻机歼敌,随后越过太行山东向威胁河北平津倭寇侧翼,寻机歼灭华北倭寇主力。这样完全可以把华北倭寇限制在河北境内,将华中日寇抗拒于国防线外,令倭寇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破产,随后在成功的战略防御基础上,再谋求列强干预或者倭国内乱的契机。如果能实现此案,转变倭寇主攻为自西向东方向,即使将来倭寇攻破我之东部国防线,我军还可以有序向西撤退至中国地理之二阶梯,借助高山大河层层阻击倭寇。”

    何应钦和陈诚听了同时惊呼,只不过前者是诧异后者是惊喜:“在淞沪要投入八十个师吗?”我回答道:“要吸引倭寇十个师团,则不得不这么做。倭寇一个师团满员编制有二万五千多人,相当于我方两个师的人数,其真实战斗力则可抵挡我方六个师。而且倭寇会给师团增配炮、坦、化学等特种部队,这样师团战力大增,一个当一个半用;我方嘛,各位心理有数,平时吃空额严重,有的地方军每个师六成是空额,一个师最多当半个用,此消彼长,想逼倭寇投入十个师团,我方非投入八十个师以上的兵力不可。”陈诚昂着小头儿:“别的军我不管,谁敢在十八军贪污腐化,我毙了他。”这个我倒真信,陈诚起家的十八军军纪森严,尤其是对中下层官兵,陈诚执行纪律堪称心狠手辣,十八军有个师长,得到陈小鬼真传,听说部下在聚赌,他命令架起机枪扫射聚赌的房屋,无论官兵一律打死。

    老常点了点头:“越石的意思吾晓得了。敬之、次宸你们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如果可以,现在刚好大本营在做战争指导规划,可以把这个意思写进去。另外敬之你负责重新制定京沪杭作战计划,就以越石所言为基调。”何应钦没什么意见,他看了一眼徐永昌,老徐缓缓言道:“我赞同越石意见,同时对华北作战我有些问题要请越石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