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记 第三章:强者为王
作者:天外散仙的小说      更新:2018-04-05

  凤凰是百鸟之王,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凤鸣在竹,百鸟来朝。

  却说这大禹,本是上天的正派神仙拍到凡间投生转世,带领华夏百姓治天下洪水的神仙。在天庭上的时候,称作金星白帝。时常以飞熊的形象示人,正义果敢,威猛刚强,且深谙水性,在女娲的时代就曾经治理过天下洪水。

  今天华夏的洪水泛滥前所未有,华夏百姓已经被逼到了绝路上,奄奄一息。都引颈翘望着上天,希望天上的神仙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

  正派神仙们经过商议,一致推举大禹投生到凡间完成这一使命。大禹更是义不容辞,二话不说,立刻起身投身到了凡间。

  大禹投向凡间后,秉持着先天的慧根,从一出生便与凡间的婴儿不同。

  大禹出生的第二天早上,还睡在襁褓里。太阳的第一缕阳光从窗缝中射进了屋内,一道亮光照到了大禹的脸上。大禹全身一震,一下子睁开明亮的双眼。当他看见了身旁的莘嬉时,张嘴就叫了一声“妈妈!”

  这一声叫,倒把莘嬉吓了一大跳。再看大禹,大禹正在冲着自己咯咯的笑呢,一边的笑着,一边又着接着叫了一声“妈妈。”

  莘嬉是又惊又喜,一把抱起了儿子,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鲧的面前。刚要向鯀说知,谁知,大禹又开口叫了一声“爸爸!”这一声叫,更是惊得夫妻二人目瞪口呆。鲧虽然经多识广,见识非凡,但是亲眼看见三朝大的婴儿竟然能开口说话,也是着实是大吃了一惊。

  鲧过去也曾经听人说过,古代的某某圣贤一出生就会说话,三天就会走路。他认为那只不过是谣传,是道听途说的传闻。

  可是这种奇迹今天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又是自己亲眼所见,真是让人又惊又喜,又有点不知所措。他慌忙把儿子接了过来,捧在两只手掌上,对孩子说道:“再叫一声爸爸。”大禹果然又张开了小嘴,清脆地叫了一声“爸爸!”

  鲧听了这叫声,连连地说:“奇迹,奇迹,我们的儿子果然是天上的神人转世啊。喜甚、幸甚。”

  他刚说完,大禹又说话了:“我饿了。”莘嬉连忙接过孩子,说道:“来,妈妈就给你喂奶!一边说话,一边解开了衣扣给大禹喂奶。

  大禹出生的第七天,中午的时分,妈妈抱着他正在院子里晒太阳。

  这时天上又放出了一道闪光,照射到了大禹的脸上。大禹就像触了电一样,立刻从妈妈的怀里挣脱下来,双脚稳稳地站到了地上。紧接着就蹒跚地走起路来。不大一会,就走稳当了。

  这件事又让鲧和莘嬉夫妇惊喜了一阵。再过一天,大禹已经不满足于走了。而是开始小跑起来。

  大禹满月那天,正在院子里玩耍,忽然天空中又射出一道闪光,照在了他的的身上。大禹就像听到了召唤一样,抬脚跑出了家门,跳进门前的小河里,和村里的小孩子们一起嬉水游泳了。

  大禹的身体出奇的强壮。比同龄的孩子高出一头。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日晒,不怕雨淋。整天跟村里的三岁的,五岁的,七,八岁的孩子混在一起玩耍。

  这群孩子里有大熊,二蛋,三窜儿,四跳儿,狗剩儿,猴登儿,泥鳅,秋生,腊月,丫丫,小凤……。一群大大小小的男孩、女孩。有的时候下河游泳,有的时候爬上树去掏鸟蛋,有的时候上山采野果子吃,有的时候干脆就在野外疯跑。整天玩得满身泥土,浑身流汗,畅快淋漓。

  有一天,大家一起正在小河边上嬉水。这时,忽然有人提议,说是要比赛游泳。看谁能最先游到河的对岸,就推举谁是“孩子王儿”。这一提议立即得到了大家的响应,都拍手叫好:“好啊!好啊!这么玩儿有意思!”。

  提出这个提议的孩子叫“泥鳅”,今年六岁了最擅长游泳,一头钻进水里,就像泥鳅一样,游得飞快。他想凭借自己的游泳特长当上“孩子王儿”。

  于是大家吵吵嚷嚷的来到了一处水面宽阔,水流平缓的河段,泥鳅指着这里说:“这里就是比赛场,怎么样?”大家都说:“这里好,就是这里了。”

  所有的孩子都站在河岸上一字排开,泥鳅既是比赛的选手,又是发令员。他喊了一声:“预备——跳”。

  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他就率先“扑通”一声跳进了河里。一个猛子扎进了水里,真像一条泥鳅鱼一样,“噼啪、噼啪”地拼命地向对岸游去。

  其余的孩子看见泥鳅率先跳了一下,于是也学着泥鳅一个跟着一个“扑通,扑通”地跳进了河里。入水之后,一个个使出了浑身的解数,有的用狗刨,有的用蛙泳,有的用自由泳,有的用打漂洋,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泳姿。就像一群过江之鲫,噼里啪啦地向对岸游去。

  大禹也跟着大家一起“扑通”一声,一个猛子扎进水里,然后就像箭一样向前射去。等到大禹的小脑袋瓜露出水面时,已经游到了十多丈。抬头一看,自己的前面只有“泥鳅”一个人,其余的人都被自己拉到了后边。

  那“泥鳅”正在奋力地划着水,喘着粗气,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地像一条泥鳅鱼一样,翻着浪花飞快地向对岸游过去。

  大禹见状也不怠慢,也使出了看家的本领,像一条飞鱼一样,向对岸飞去,身后留下了一道白色的浪花。

  大禹飞也似的游着,不久超过了“泥鳅”。并且将泥鳅越拉越远。

  “泥鳅”自从一下水就一直领先,没有人能追上来。当他游出十多丈的时候,偷眼一看,前后都没有人。正在暗自得意,没想到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被还不满一岁的大禹从后面反超了过去。自己急忙奋力追赶,怎奈那大禹游得飞快,不但追赶不上,反而越拉越远。眼巴巴的看着大禹最先爬上了对岸,站到岸上在向大家招着手呢。游泳好手“泥鳅”拼尽了全力只得了个第二名。

  其余的人也陆陆续续的上了岸。大禹问:“刚才说的话还算不算数?我当‘孩子头儿’大家服不服?”有几个大个子的孩子看到不满一岁的大禹要当“头儿”,很不服气。说道:“光比赛游泳还不行,还要掰腕子,”也有的说“还要比赛爬树。”还有的说道:“还摔跤,”“还要比爬山”,“还要拿大顶”……。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嚷着,没完没了。

  这功夫,最擅长爬树的“猴登儿”说话了。他说:“村后山崖上的大杨树上有一窝喜鹊,咱们就比赛爬树掏喜鹊蛋行不行”?

  大伙一致同意,齐声说“好”!就比爬树掏喜鹊蛋。

  于是“猴登儿”领着大伙来到了了村后的悬崖边上,指着临近悬崖最高的一棵大树梢上的喜鹊窝说:“看,就是这棵树稍上的喜鹊窝,谁能掏到窝里的喜鹊蛋,大伙就推他为‘孩子头儿’,怎么样?”大伙异口同声的答道:“好,就这么办”。

  可是当孩子们走到树前,低头再往眼前的脚下望去,不禁吸了一口凉气。原来大树就生长在悬崖边儿上,树下就是万丈悬崖,树梢向悬崖外探出。爬上树之后,万一掉下来就将跌到悬崖下面去,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猴蹬问道:“谁先爬”?三窜儿仰头看了看树梢上的喜鹊窝说:“我先来”。说着往两只手上唾了点唾沫,搓了搓双手,往上一蹿,就抱住了树干。人小树粗,搂不过来,树干光秃秃的,无处着手,抱又抱不住。还没爬上二丈高,就再也爬不动了。只好溜下树来。

  又有几个大一点的孩子也都想试试运气。可是爬得最高的,也只爬到了树的半腰,便再也没劲了,最后只好半途做罢。

  大禹已经打定了主意,不到最后,决不出手。省得又有人节外生枝,说话不算数,耍赖皮。

  “猴登儿”一看没有别人再试了。于是就说:“看我的”。说罢,一窜,就窜到了树上,接着便蹭、蹭、蹭的向上爬去。猴登儿的这个名,确实没有叫错,果然是爬树的好手。一丈、二丈、三丈、五丈、八丈,已经爬到了一半。眼看再爬一阵就摸到喜鹊窝了。又爬上了几丈,树干越来越细,在来回晃动。往下一看令人眼眩。越接近喜鹊窝树枝越细,人晃得也厉害。一不小心,攀折了一枝树杈。“咔嚓”一声,猴登差一点掉下来,心里一阵发慌。往下一看,脚下就是万丈悬崖。

  猴蹬再往下面一看,我的妈呀!自己从来没有爬过这么高的树。一阵恐惧袭来,两只腿不觉便软了,直发抖,再想挪一步也挪不动了。不但再也不敢往上爬了。就连下来的胆量也没有了吓得。闭着眼睛,抱着大树哭叫:“妈妈呀,快来救救我呀!我下不来啦!”。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一边往后退着,一边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一个敢上树就猴蹬儿的。任凭猴蹬一个人在大树上,死命的抱着树干,哇哇的大哭着。

  只有一个人大禹,见此情景,怕猴蹬真的从树上摔下来,掉到悬崖下。于是几步冲到了树下,“噌、噌、噌”地爬了上去。爬到了猴登儿的脚下面,让猴登双脚踩在自己的肩膀上,带着他一起慢慢地溜下树来。

  大家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再也没有人敢爬了。这时,大禹说道:“还有没有人敢爬了?大家都不爬,那我可要爬啦。”问了两遍没有一个人出声。便一跃爬上了大树,“噌、噌、噌、噌”轻如狸猫,敏如猿猱,转眼间便爬上了树梢。伸手到喜鹊鹤窝里掏出一枚喜鹊蛋,含在嘴里,盘旋而下,轻轻地落到地上,从口中吐出了喜鹊蛋,举起给大家看。大家无不拍手叫好:“好样的,大禹真是好样的”。大禹问道:“这回算数吗?”多数人都喊:“算数”。只有比大禹大七、八岁的大熊一个人说道说:“光爬树不能算数,我不服气,咱们再比举石磙子。到那时候你要是能赢了我,我才心服口服。”

  俗话说,看热闹的不怕事儿大。孩子们哪个不想看热闹,所以都跟着起哄。说:“大禹,跟他比,大家都来举石磙子啊”

  大禹呢?根本就不惧怕大熊,小孩子家,也想在人前多露几次脸。于是痛快地答应:“行,比就比。”

  大熊领着大家伙一齐来到打谷场上。这打谷场是全村公用的,秋天的庄稼收割以后,大家都拿到打谷场里把粮食打下来,所以有石头磙子。这石磙是用来碾压庄稼的,有水桶粗细,二尺多长,重有百十多斤。

  大家围着石磙子站成了一个大圆圈。有的上去摸了一摸,有的人上去推了推,有的人上去抱了抱,没有人能拿得动。于是有人喊:“大熊快上来举啊!”“大熊快来举呀!”

  大熊走到石磙子的跟前,用双手搬住两头。双腿站成骑马蹲裆式,运足了劲,用力一搬,石磙子只抬起了一头,另一头仍然没离开地面。于是大熊改变了姿势,将石磙子先竖起来,立在了地上,再重新骑马蹲裆式,双手把石磙子抱在胸前,一叫劲,喊了一声“起”。把石磙子抱在怀里站了起来。大伙齐声叫好:“好哇!”“好样的!”“大熊真行!”。

  大熊得意洋洋,抱着石磙子又走了两步,才放到了地上。累得满脸通红,大口大口的喘着粗气。得意地看着大禹说:“大禹,你行吗?”

  孩子们又叫:“大禹上,大禹举”。

  大禹迈步上前,走到了石磙子跟前,也学者大熊的样子,站成骑马蹲裆步,双手分别扣住石磙子两头的磙窝,使上劲,双臂一叫力,喊了一声“起”。把二百多斤重的石磙子稳稳当当地举过了头顶,然后站直了身体。

  大禹还嫌不够劲,又举着石头滚子绕着打谷场走了一圈,才把石磙子稳稳地放到了地上,掸了掸袖口上的尘土,气不长出,面不改色。

  孩子们都被镇住了,一个个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过了好半天才叫起好来。“好啊!好哇!大禹真厉害!我们都服了。”

  叫好声过后,大禹又向大伙追问:“还有谁要比别的吗?”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出声。

  这时又跳出来一个坏小子叫“坏水儿”的说道:“我不服气。你要是能一个人能杀死了南山上凶恶的凿齿,我才彻底心服口服,让你当王。”

  却说南山上的凿齿,通身象一头大野猪。浑身长着红褐色的鬃毛。一颗巨大的狼头,上颚长着两颗三尺多长的巨大的獠牙,一对铜铃一样的怪眼,放着凶光。这凿齿吃人无数,前几天还吃了东村的一个猎手。

  现在一提起凿齿来,孩子们的脸上都变了颜色。

  “坏水儿”以为这下一定难倒大禹,让他垂头丧气,再也不敢冒尖儿。

  谁知,大禹却出人意料的问道:“我要是真的杀死凿齿,你说的这话可算数吗”?

  “坏水儿”心中想道:大禹就算是壮着胆子去了,也是送死。不被凿齿吃了才怪呢?于是说道:“当然算数。你要是能把凿齿杀死,我不但尊你当王,还要跪到地上给你磕头。”

  大禹又冲着其余的孩子问道:“你们怎么说”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道:“我们都服你,你就是大王”!

  大禹说道:“好,一言为定,你们都跟我到村南,看我杀死凿齿”。

  孩子们呼呼啦啦的跟着大禹来到了村南。走到山脚下,就都停住了脚步,没有一个敢跟大禹上山的。

  只有大禹一个人迈步上山。只见山上古木参天,怪石嶙峋,根本没有道路。于是大禹只能顺着山沟,披荆斩棘,攀藤扶葛前进。

  转过了一个山环,就看见了山洞。山洞有一人多高,洞口处的地面上印有无数的脚印,证明有动物经常出入。

  大禹向四外扫了一眼,看见身旁的大榆树上生出一根胳膊粗的树杈,树杈挺直,正适合做一根棍棒。于是双手握住,两臂一叫力。只听得“咔嚓”一声,便折了下来。退去了枝叶,俨然是一根齐眉棍。手中多了一条称手的武器,心里顿时有了底气。

  大禹手握齐眉棍便向洞中走去。只见洞内的地上处处散落着白骨。越往里走腥气越重,又往里走了一段,便听见“咯嘣咯嘣”嚼骨头的声音,和“呼哧呼哧”的喘粗气的声音。大禹心想,这一定就是凿齿了。

  就在这时候,洞内的凿齿也听见了大禹走路的动静。立刻警觉起来,竖起了两只耳朵,“呼”的一声便冲了出来。

  大禹正往里走着,突然看见两道绿光激射过来。知道是凿齿冲了出来。大禹不躲不避,双臂运足了劲,抡圆了齐眉棍,迎向凿齿的那对绿光打去。

  那凿齿张着大嘴只盯准了大禹的人影冲过去,想要一口将大禹吞下。却没看见大禹手中抡起的齐眉棍。刚冲大大禹的跟前,就听见“啪”的一声大响,被大禹的齐眉棍迎面打了一个满脸开花。黑血溅到了洞壁上。

  一时间凿齿双眼冒金星,脑袋嗡嗡响。看不见了眼前的一切,嚎叫着在洞内到处瞎撞。

  大禹一边躲闪着凿齿,怕它撞到自己,一边抡起齐眉棍猛追猛打。也不管是脑袋,还是屁股。齐眉棍雨点儿般的打下。凿齿的黑血溅到了洞内的各处和大禹的满身满脸。

  到后来凿齿的吼叫声越来越小,最后变成了哼哼声。大禹抓住机会,瞅准了它的脑瓜门儿,打下了致命的一棍。

  凿齿“哼”的一声倒在了地上,蹬蹬腿儿,双眼一翻,死去了。

  大禹喘了一口气,将凿齿拖出洞外,然后用力抡起,搭在了肩上,向山下走去。

  再说其余的孩子们都站在山下等大禹的消息。眼看一个时辰快过去了,还不见大禹的动静,不禁担心起来,大家议论纷纷:“大禹是不是被凿齿给吃掉了”?有些胆儿小的吓得两腿发抖,便要往家里跑。

  正在这时候,就看见满脸满身都是鲜血的大禹,肩上搭着身躯巨大的凿齿,从山里走出来。

  到了跟前,大禹将肩上的凿齿往地上一掷。说道:“我把凿齿杀死了”。

  孩子们一时都愣在了那里。瞅瞅凿齿,再看看大禹。大禹说道:“大家不要看我,我没有受伤,身上的血都是凿齿的。”

  孩子们这才明白过来。原来大禹真的把凿齿杀死了!这时,再也没有不服气的了。立刻欢呼起来:“大禹杀死凿齿了。大禹真的杀死凿齿了。大禹王。大禹王。大禹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