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记 第一百一十八章 杜康造酒 君臣共醉
作者:天外散仙的小说      更新:2018-04-05

  大禹在会稽山上胜利地召开了天下诸侯大会。核定了天下八百诸侯的爵位、礼遇和各国的贡赋。划定了九州,区别了五服,颁行了历法。并且斩首了目无朝廷的防风氏。

  在还都的路上,又一举平定了三苗国的叛乱。恩威并施,三擒三纵三苗王欢渎,三苗王心悦诚服,发誓从今往后归服王化,永世不反。

  大禹率领得胜之师,凯旋班师回到了都城夏邑。留守朝中的大臣伯夷、皋陶、勾股、小愚等出城十里迎候。一齐簇拥着大禹回到朝堂上。

  从此以后,大禹的大夏朝,蒸蒸日上,万象更新,显现出了无穷的生命力。天下八百诸侯国,年年进贡,岁岁来朝。大禹和朝廷对八百诸侯也恩威并施,广布恩泽,感化笼络。

  都城夏邑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口由先前的几千户,发展到了十万户,建造起了气势雄伟的朝堂大殿,又高大又宽敞,又有气派。

  进都来贡献贡赋的使臣不绝于路。因此在都城内又建起了东、西、南、北四处馆驿,接待四方各诸侯国的来宾。

  朝廷的士大夫和大臣们也都在都城盖起了大宅院。都城里商贾云集,手工作坊兴盛起来,生意红火。同时也出现了木匠、石匠、铁匠和制陶工匠。百业兴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一天大禹正在朝堂上与伯夷、皋陶、伯益、勾股、九章等众大臣议事.神医扁鹊和小愚也在座。这时,管理仓储和膳食司的杜康从外面走了进来。怀中还抱着一个陶瓮,说是要给大禹献上一瓮自己酿造的秫酒。

  原来这个叫做杜康的人,本是夏邑的一户百姓,彼有学问。帝都迁到夏邑之后,上卿伯夷发现杜康有学问,是个人才,便提拔他当上了太仓的总管,并且兼管御膳房。

  一日御膳房做糯米饭做多了。剩下了一些当日没吃完。杜康怕饭馊了,便找来了一个陶瓮,将米饭装进了陶瓮里放在了仓库里,留作下顿再吃。

  由于他又要管理太仓,又要管理御膳房,人少事多。一忙起来,便把这一瓮米饭给忘在了仓库里。

  一直到几个月后,整理仓库的时候,才发现了这瓮糯米饭。杜康深责自己大意,白白地糟蹋了一瓮米饭,

  可是等他打开盖子,往瓮里一看,不禁大吃一惊。瓮里哪里还有什么糯米饭,分明只剩下了一瓮清酒。

  散发着一股浓烈的醇香,扑面而来,直沁肺腑。一股异样的酒香,令人陶醉。

  他找来了一只碗,倒出来尝了一口。清香甘甜,脂香四溢。品一品,满口余香,回味不尽。咽下肚去,一股热气直贯丹田。

  再喝几口,心明眼亮,四肢百骸无比轻松舒泰。杜康大喜,于是如法炮制,又酿了一瓮。酿好后一尝,依然还是一瓮美酒。

  此后杜康又改进了配料,加入了麸麯,这样造出来的酒,提高比先前的又醇香甘甜了许多。

  可是杜康还嫌不足,还要进一步改进。

  于是要占上一卦,向鬼神请教。

  占卦的结果是:于今日落日酉时,到都城的西门,向三个进出城门的人,各取一滴血。滴入酒中,即可成为酒中仙品。

  于是杜康遵照鬼神的指示,抱着酒瓮于日落酉时准时来到西门。

  杜康刚放下酒瓮,只见眼前走过来一位文人。头戴纶巾,手拿羽扇,一边吟诗,一边迈着书生步走了过来。

  杜康一见大喜。急忙上前说明了来意,书生慨然应允,刺破手指,滴了一滴血在酒瓮内。

  第二个走过来的是一个武夫。挺胸叠肚,一边走路一边呼喝,舞马长枪,挥拳踢腿,满口粗话。

  杜康上前说明了来意。也请武夫往酒瓮中滴一滴血。武夫骂了一句粗话:“他妈的。”也向酒瓮中滴了一滴血。

  第三个走过来的是一个疯子。一边咧咧斜斜的走路,一边望着空中舞蹈扬长,口中胡言乱语,大声呼喝。似见神鬼。

  杜康见了,本来不想要他的血。可是酉时将尽,长街山除他以外再没有其他人了。杜康只好硬着头皮上前与疯子要了一滴血。

  疯子稀里糊涂的,也滴了一滴血到酒瓮里。

  杜康根据鬼神的旨意采血完毕。将瓮抱回宫中,将酒重新搅拌了一回。这次再一尝,大喜。果然酿成了酒中的仙品。

  第二天,杜康便喜滋滋,乐颠颠地抱到朝堂上。献给大禹,请大禹品尝。

  这几天,大禹的心情非常好。华夏一统,天下归心,连反叛的三苗也归服了王化。本来正要与朝中的众大臣共同庆祝一番。正巧今日杜康献上了美酒。朝中的大臣与几个昔日治水的小兄恰好也都在座,正是一饮庆功酒的好时机。

  于是大喜。说道:“杜康这酒献的正是时候,来来来,咱们君臣共饮美酒,来庆祝一番。”

  众人一片欢呼,说道:“喝胜利洒,喝庆功酒。”

  侍从们取来了十几只牛角觥,摆上了几样山野果。

  杜康打开瓮塞,顿时酒香四溢,满殿皆香,沁人心脾。

  杜康给大禹和众大臣每人都斟上一觥美酒。

  大禹手持酒觥,感慨地说道:“当年我奉帝尧之命,率领几个小兄弟去治水。自从踏上治水之路的那一刻起,心中就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早日治伏洪水,让饱受洪灾之苦的百姓们早日返回家园,过目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有志者事竟成。经过一十三年的风餐露宿,四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拼搏,终于斗败了山妖水怪,引导洪水东流入海。

  在治伏了洪水的同时,我们自己也获得了荣耀,得到了天下百姓的爱戴。

  如今我继承了尧、舜二帝开辟出来的江山,建立起来了大夏朝。当年治水的小兄弟也都成长起来,担当了朝中的大臣。

  我们治服了洪水,治水的胜利也成就了我们自己。来,让咱们共同举杯,同饮美酒,庆祝胜利。”说罢,用手指沾酒向天掸出一滴、又向地地掸出一滴,算是敬天敬地。

  然后高高地举起了酒觥,一饮而尽。

  众大臣也学着大禹的样子,举起酒觥,先敬天、地,然后自己也喝了一大口。

  一口美酒入腹,众人只觉得口唇生香。一股暖流自口至胸,直贯丹田,暖遍了五脏六腑,浑身热血贲张。心明眼亮,思路清晰,心潮湧动,精神振奋。一个个脸上都飞上了红云。

  一个个欢声笑语,谈古论今,妙语连珠,滔滔不绝。

  杜康又依次为大禹和众大臣斟满了第二觥美酒。大禹与众大臣又是一口气喝干。

  大禹自觉得神清气爽,兴奋异常,于是说道:“我来舞一回剑,以助今日酒兴。”

  众大臣齐声叫好,说道:“天子雅兴大发,臣等愿和。”

  大禹从腰间抽出了佩剑。一边舞剑,一边吟诗道:

  “昔我华夏兮,天降灾殃。洪水横流兮,冲毁家园。

  百姓蒙难兮,吾心忧焚。临危受命兮,勇赴洪荒。

  栉风沐雨兮,露宿风餐。筚路蓝缕兮,胼手胝足。

  诸小兄弟兮,谋划费思量。万千百姓兮,助我挖河床。

  九死一生兮,无怨无悔。踏遍九州兮,华夏换新装。”

  群臣一个个也抽出了佩剑。执剑在手,边舞边和。

  待大禹唱完,众大臣还未尽兴。便互相吹捧,互相揭短,互相挑衅起来。举止失态,满口粗话,与一个粗俗的武夫无异。

  杜康又为大禹君臣斟满了第三觥美酒。

  君臣乘兴,又是一饮而尽。

  三杯美酒入腹,众人只觉得精神兴奋达到了极点,禁不住手舞足蹈,飘飘欲仙,精神似与神灵相通。口齿含混不清,张狂造次,胡言乱语,见神见鬼。脚步趔趄,东倒西歪。还是一个劲地要再喝。丑态百出,与疯子无异。

  大禹发觉自己头重脚轻,二目恍惚,口齿不清。怕在群臣面前失态,急忙吩咐侍卫扶自己回后殿休息去了。

  朝堂上的众大臣,清醒一点的都各被人搀扶着回了自家。有不胜酒力的,支撑不住。东倒西歪地睡在了大殿上。也有的呕吐不止,几乎把胆汁都吐出来了。更有那在大殿之上耍起酒疯来的。

  只有神医扁鹊,到底是有仙气的人,一点也没有醉意。但见众人醉酒,急忙想办法为众人解酒。虽然他也不知道如何解酒,但是他根据经验判断,醉酒与中毒症状无异。

  于是吩咐侍卫煮来一大锅浓茶汤来,给大禹和众人喝下去解酒,结果浓茶汤的解酒功效还真不错。把众人从醉酒中救醒过来。

  大禹一觉醒来,已经是第二天的早上。只感到头痛欲裂,二目肿胀,四肢酸痛,浑身无力,口中渴得要命。

  勉强支撑着爬下床来,喝了几碗浓茶。才渐渐觉得好了多,但是仍旧打不起精神,浑身无力,只想睡觉。

  这一天就这样昏昏沉沉地过去了。一直到第三日起床后,才感觉恢复了精气神。喝了几碗热粥,渐渐地恢复了体力,来到了朝堂上。

  这时众大臣也都醒过酒来,陆续地来到了朝堂上。

  杜康怀着自责的心情,也来向大禹问安。

  大臣们一个个都象是大病初癒的一般,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一个个脸色腊黄,眼泡肿胀。

  大禹问道:“各位大臣,现在感觉如何?”

  大家都说道:“昨日还头疼,今日好多了。

  美酒这东西,美则美哉,可是要喝醉了,就像中毒一样厉害。”

  大禹说道:“杜康所酿的美酒,酒香味浓,不失为仙品。可是越是好喝的酒,越是使人容易贪杯。

  前日与众卿尽兴一饮,不想醉得如此厉害,真是贪酒误事呀。

  日后的天子,没准会因为贪恋此物而失去天下呢。

  今后我要远离此物,再不饮酒。

  众卿也要切记,千万不可多贪,以防误事,切记!切记!”

  众大臣都诺诺连声,无不点头称是。

  大禹又对杜康说道:“卿所酿美酒,给我提了一个醒,敲响了警钟。

  是我与众大臣自己贪酒,以致于醉倒误事。与卿所献的美酒无关,你不用自责。

  今后祭祀天地和祖宗,这美酒不失为一种上好的仙品。凭卿的知识和能力,今日就封卿做一个“礼正”。主持

  朝廷的一切礼仪和祭祀事宜。同时再制定一套礼仪的规范,用以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杜康见大禹与众大臣喝了自己所献的美酒,通通大醉。后悔不已,以为大禹一定会责怪自己,甚至惩罚治罪。

  没想到大禹明辨是非,不但未降罪,连责怪之意都没有。反而加以重用,还升了自己的官。一时感激涕零,再拜谢恩受封,从此做上了礼正一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