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帝唐 第两百零一章:瓷器计划
作者:清风逸之的小说      更新:2019-04-12

  仙饰坊,是郑好那家店铺的新名字。

  在无法保证忠诚度的情况下,殷清风收下郑氏父子为奴。

  因为这事儿,殷清风自己都嘲笑自己。

  他一面向李世民劝谏解除关于奴婢制度的法律,一边自己又大肆蓄奴。在外人看来,这是典型的说一套做一套。

  不管外人怎么看,殷清风知道自己终究有一天会把这些契约解除的。在此之前,他要利用这种关系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在外人看来,又是一种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表现。

  他也无奈,他属实对这个时代的人没多少信任感。

  送走郑氏父子第三天,殷清风又迎来了一对父子。

  “老汉韩起,叩见县男。”“小人韩潇叩见县男。”

  这爷俩是武士彟派人送来的,他们的身份是耀州窑的老板。

  古人爱玉、尚玉!而瓷器某种程度上能体现出玉的那种中庸道德、成熟内敛、礼义廉耻的神韵和内涵。现在天下安定,有些人就要开始享乐了,而瓷器必将是他们的选择之一。

  之前瓷器一直是实用器为主,还没有达到被文人阶层认可的程度。所以殷清风要让瓷器逐渐成为那些达官显贵、文人墨客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而且,他终极目标是让世上从此流传一句话:“家无瓷不贵,室无瓷不雅。”

  为此,他将耀州窑、巩县窑、均窑、定窑、越窑、寿州窑、浑源窑等等历史上有名的窑口都写给武士彟,并让他去购买下来。

  由于经常看和北京马大爷的节目,殷清风对瓷器产生兴趣后,也查看过不少的关于瓷器的资料。

  就他所知,有些窑口在南北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生产了,比如龙泉窑。越窑的历史,更可以追溯到商代末期。但更多的窑口形成于隋唐时代,并且发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单色釉为主的两大瓷系。

  别说瓷器最高境界的‘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还没有达到,就连模下印花、釉下彩也还没出现。这两样技术是湖南长沙窑首创的。只是不知道长沙窑现在建立起来没有。

  想到长沙窑,殷清风又想到了一句缠绵的诗句: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长沙窑初期的销量并不好,原因就是它们的原料等级不够高。也就是说,用来生产瓷器的黏土不够细致。为了维持生计,长沙窑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点子:在瓷器上题写诗词。

  “君生我未生”那句诗,便出自长沙窑的一个酒壶上,而这首诗的作者却未见于史书。

  原料的瑕疵,并不代表长沙窑的成就不高。

  长沙窑是器型最多的窑口,也是最早使用釉下彩绘、最早开创模下印花、最早在瓷器上体现外国文化的窑口。

  长沙窑因为是最早发明铜红釉的釉下彩的窑口,成为了人类瓷器史上彩瓷的鼻祖。宋代钧窑、釉里红、祭红、郎窑红都是从此衍生出来的。

  因为瓷器的档次不高,长沙窑的经营者又将目光瞄准海外市场,引进了阿拉伯文化。如:外国女郎、异国情侣人物图案、棕榈树、葡萄纹、椰枣等植物图案,以及狮子等动物图案。

  于是,它又成了专门为海外客户定制的外销瓷的鼻祖。

  由瓷器,殷清风又联想到了景泰蓝。但是一想到景泰蓝主要是由红铜制作,对于缺少铜矿的大唐来说,玩儿景泰蓝实在是太奢侈了,他想了想还是放弃了。

  后来闻名于世的瓷器,现在不过才出现在家有巨资的家庭里。它的黄金时代还远未到来。机会,就掌握在他的手里!

  瓷器从艺术价值来评估的主要依据是造型、装饰和图案三个方面。

  在造型上,以陈设器价值最高,价值由高到低的顺序为:陈设器、文房用具、冥器、日用器。

  装饰上以彩装饰价值最高,如雍正时期珐琅彩,价值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彩装饰、釉装饰、胎装饰。

  图案上以人物图案价值最高,如鬼谷子下山图。价值的排列顺序为:人物图案、动物图案、植物图案、山水图案、吉祥图案等。

  唐初的瓷器过于单一,不但只有青、白两色,就是器型也很少。

  中国人对“红”尤为偏爱。它喜庆、大气、热闹,太阳升起来都红透了半边天。但古人也同样知道,在太阳升起之前天地最初的颜色是从青色开始,然后由冷到暖,由清微淡远到光芒万丈。

  古人尤爱青色,并将很多美好的寓意,都注入“青”来表达。

  若一个人得到喜爱,便称之为“青睐”、“青眼”;若仕途顺利则称之为“平步青云”、“青云直上”;古人把正气凛然、公明廉洁的官员称为“青天”;在佛教中,僧人们常用“青莲”来形容佛的眼睛;在古老的风水学中,“祖坟冒青烟”是指祖上有人得道成仙,将保佑子孙有好运......

  古人对青瓷有着分外的喜爱之情,而对白色瓷在最初只是无奈的接受。

  在其他釉色的瓷器出现之前,瓷器只以青白两色为主,但白色又是丧葬的颜色。所以,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的白瓷更多是用来陪葬的。

  随着人们审美的变化,白瓷的素雅和高贵的美,才渐渐的被世人接受,并从隋朝开始成为主要的瓷器颜色。

  除了颜色单一外,种类和器型也很少。

  瓷器以器型来分大致可分为:碗、杯、盘、壶、罐、盆、瓶、炉、盒、匝、枕、洗、尊等。而每种器型又有若干个分类。

  以瓷瓶为例,玉壶春瓶、梅瓶、筋瓶、净瓶、卷口瓶、盘口瓶、直径瓶、穿带瓶、弦纹瓶、瓜棱瓶、橄榄瓶、胆式瓶、葫芦瓶、双鱼瓶、多管瓶等等,超过四十种。

  除了这些,工艺也非常简单。

  对瓷器的生产工艺殷清风真的不敢说他懂,因为他真的啥也不懂。但咱们老祖宗创造的汉字实在伟大: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剔花、透雕镂孔这些工艺他不懂不要紧,但是他可以望文生义啊,每一个名词他都大致的解释一下都可以了。

  至于工匠们能不能明白,嘿嘿,这是殷小爷的秘诀秘方,能告诉他们只言片语就不错了。

  除了这些‘秘诀秘方’,他还是有优势的:彩瓷。

  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

  殷清风本来不想提出彩瓷的概念,毕竟这不符合资格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可是当他想到唐三彩的时候,他才发现他还是小瞧了古人。

  不过,唐三彩不是瓷器,是一种釉上彩的低温铅陶。它的釉水里含有助溶剂铅,所以只能作为冥器使用。

  那...能不能采用唐三彩的艺术特点,再改变一下制作工艺,将它们变成瓷器呢?

  唐三彩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组成。只要在原料上变换一下,其余的再按照彩瓷的工艺制作就可以了。

  正是看到了瓷器的伟大钱景和理清了瓷器未来的发展方向,殷清风才决定着手布置一个瓷器垄断计划。

  磁州窑的韩氏父子正是第一批参与进来的实施者。

  殷清风客气的说道:“韩老先生和韩郎君客气了,请坐。”

  韩起恭敬的说道:“小老儿可当不得老先生的称呼,县男称小的韩老儿就好。在县男面前,小老儿站着就好。”

  殷清风在社会地位越低的人面前态度越平和,“那就叫韩掌柜吧。韩掌柜还是和令郎坐下吧,你们毕竟是长者。”

  韩起犹豫了一会儿,还是带着他儿子拘谨的坐下了。

  殷清风问道:“不知韩掌柜可识字?”

  韩起回道:“粗读过几卷书。”

  “不知韩掌柜的祖籍是这里还是迁徙过来的?”

  韩起回道:“小老儿的祖上据说是淮阴侯,只是年代久远,家谱早已遗失。小老儿是在十年前从邢州逃难至宜州的。”

  殷清风知道他说的宜州就是后来的铜川,也就是后来的耀州。

  他问道:“不知韩掌柜烧制瓷器有多久了?”

  韩起道:“小老儿从少年时就拜师学艺,至今已有三十二载。”

  殷清风问道:“可是在磁州窑学艺?”

  韩起楞了一下,小心的说道:“小老儿学艺的地方是彭城。”

  殷清风暗骂了自己一句。磁州是宋代的称呼。

  磁州一带,从七千多年前便开始烧制陶器。汉代时主要的产出是绳纹砖和瓦、筒瓦和瓦当,直到北齐。从北齐开始,人们终于意识到,他们脚下的黏土还可以用来烧瓷。

  北齐到隋朝期间,磁州窑已能烧制胎质细腻,并施以透明青绿色釉的碗、钵、壶、罐、砚、高足盘等瓷器。

  他接着问道:“不知韩掌柜的瓷窑现在出产什么瓷器?”

  韩起回道:“以青瓷辟雍砚和箕形砚为主。”

  辟雍砚的造型是:中间的砚堂平坦凸起,周边是一圈的贮水凹槽。槽外一侧或两侧附有两个或四个笔插,下面四周是兽蹄状的圈足。

  相传“黄帝得玉一钮,制为墨海“,是制砚的开始。

  原始的砚被称为研磨器。砚的形制只是一个经过简单加工的厚厚石饼,由不规则的鹅卵石简单加工而成。

  汉砚质地以石为主,尚未出现专用砚材,惟坚硬耐磨即可;造型上已初步显示了美化的趋势,纹饰、造型多受同期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砚体多分为砚身和砚盖两部分,砚盖与砚身相吻合,将砚面保护起来。砚的盖顶和足部多以鸟兽圆雕作装饰,厚朴古拙而不失主动。

  中国的文具历经战国、秦、汉几代,已逐渐配套形成,砚也由多种研磨功能逐渐变成专为书写所用,完成了它由研磨器到书写用砚的过渡。

  魏晋南北朝,瓷业渐兴发展,出现了瓷砚,多为青瓷砚。以瓷土为胎,施青釉,砚堂无釉,造型仍多为圆形带足。这一时期的瓷砚的砚面四周出现了高起的“护堤“,即子母口。砚心也从平坦向中心慢坡隆起发展。这也是后来辟雍砚的形式。

  瓷砚在出现辟雍砚之后,发展出了箕形砚。其外观像簸箕一样。砚堂也由凸起变成了内凹。再之后,到了晚唐和五代时,完全内凹的圆形砚堂才慢慢出现。

  瓷制的砚台以澄泥砚最为出名。

  除了陶与瓷烧制的砚台之外,石质的砚台在唐朝时期也有了突出的发展。如:山东青州的红丝砚、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州的歙砚、甘肃洮州的洮砚等。

  殷清风说道:“我这里有些资料,你先拿去看一下。”

  韩起起身恭敬的接了过去。

  他手里的资料是一份关于瓷砖的内容。

  现代的瓷砖生产需要三百多个工序:选料、均化、球磨、除铁过筛、干燥、配料、压制、施釉...等等;其合格标准是有吸水率、长宽误差、耐磨性,等等。

  但是殷清风不需要这么高要求的瓷砖,他需要一个方形的瓷器,或者是是瓷片。

  明成祖朱棣为纪念明朱元璋和马皇后,在南京建了一座大报恩寺,当时就使用了瓷砖。有一期节目,展示了一块约为十二乘十二乘二点二厘米的瓷砖。

  殷清风不奢求二点二的厚度,哪怕是三公分也没问题,只要是瓷砖就好。

  他决定了:只要这韩起能烧出瓷砖,下一步,他就打算把他所知道的有关瓷器的工艺都交给韩起去研究,然后竭力把他培养成瓷器的工艺大师。

  其实,无论是刻花、划花还是印花,只要点破了,也就没什么神秘感了,殷清风最想做的是搞出绞胎瓷器和秘色瓷。

  绞胎瓷器出现在唐代,以前没有出现。

  绞胎的制作非常复杂,首先用白色、褐色两种瓷土相间揉合到一起,然和拉坯成型,这样胎体出现白褐相间的如木纹状的变化多端的纹理。施釉后入窑烧制即成绞胎瓷。

  由于泥坯绞揉方式不同,纹理变化亦无穷。能绞出木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有的如老树缠绕盘根错节,有的如层山叠嶂起伏不定,构思奇巧,变化万千。

  目前考古发掘的器物,除了李治及女帝的孙子李重润的墓出土了唯一一件绞胎瓷骑马俑外,世上再无第二个绞胎瓷塑了。

  殷清风有幸亲眼见过那尊绞胎瓷骑马俑,当时他就被迷住了。现在他“进军”瓷器行业,一定不能让这个荣誉被别人抢走!

  至于秘色瓷?只是有名儿而已,他不稀罕。但,只要别人稀罕就行。

  除了这些工艺外,殷清风也会在生产方式上给韩起以“指点”。

  所谓的生产方式,就是对瓷窑进行改进。

  北方传统的瓷窑叫馒头窑,南方的瓷窑叫龙窑。

  窑墙围绕着略呈椭园形的窑室、封闭的窑顶、内置的火膛、固定的窑门。特别是在后窑墙有一个烟囱,在窑墙底部有一个进烟口。这就使火焰的流动方式,从原来简单直焰上升式改进为半倒焰半平焰的混合式。

  因为它外形像一个馒头,后世人称之为馒头窑。

  从东周以至建国前后,两千多年间,北方陶瓷产区一直沿用此种窑形的窑炉,虽稍有改变,然而只不过在窑体的大小、烟囱的高低上略有变化而已。

  龙窑:多建筑在江南地区坡地上。窑长条形,依山坡所建,由下自上,如龙似蛇。亦称蛇窑、蜈蚣窑。

  不管是馒头窑还是龙窑,生产效率都不如后来景德镇改进的景德镇窑,也就是他应用在好畴县那座水泥窑的样式。

  景德镇窑是中国传统制瓷窑炉营造技艺最高水平的体现,再对其进行改造就只能往里添加现代的设备了。阅读最新章节请关注微信号:rdww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