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帝唐 第两百零四章:希望之光
作者:清风逸之的小说      更新:2019-04-12

  梧桐新村的落成,不但解决了几万佃奴居住的问题,也标志着梧桐学堂也随之完工了。

  在集体婚礼结束后的第三天,梧桐学堂也正式开始启动。

  建一所学堂很简单,无非就是花些钱、浪费点时间。但想达到殷清风的预想的那样,他还付出了很多心血。这些心血,指的是他从到了升平坊之后就开始准备的课本。

  学堂占据了梧桐新村的四分之一的面积,整个西北角都被圈了进去。但是,除了前期的排水设施外,最开始建造的不是学堂而是位于学校南面的教师宿舍。

  说是宿舍,实际上无论是从面积还是里面的装饰和预备的生活用品,都不是那些佃奴可以享受到的。

  对教室的规划,原先殷清风也想建成双层结构的,毕竟学生太多了。但是在任五的提示下,他还是取消了这个设定。

  任五当时说,“新村的住宅,因为一家一户只有那么几口人,木制的地板是可以承受住重量的。可是现在这学堂也采用双层的话,那么多孩子在上面走来跑去,恐怕就会...”

  他未尽的话,殷清风听明白了,原来他是担心一旦木质的地板被引起了共振,坍塌的可能性很大。

  有错就改。殷清风立刻就修改了设计。之后,他就越发的佩服自己了。他佩服自己慧眼识珠,大胆启用任五这个文化水平并不高但对工程学却有着无比敏感的人。

  共振?现代人都很难有过这样经历的人,从来没听过这个名词的任五却能联想到,殷清风真不知道他的脑袋是怎么长的。

  有过那次经历之后,殷清风更加抽出本来就不多时间给任五准备教材,也尽量抽时间解答他的疑问。

  对工程学或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殷清风胜在见识多,原理方面他只能利用有限的物理知识去解答。他希望任五能在他的基础上,总结出属于他自己的东西。

  不过,在外企呆过的殷清风想起了。他将时间优化、资源优化、管理优化等等相关内容都整理出来,相信任五在以后领导施工大规模的工程时会用得上。

  殷清风对于学校整体布局很简单:大门在南侧,从大门进去,则是十五米宽的中轴线。

  如果有人要进入学堂,第一眼看到的除了一个宽大的校门之外,校门两边则是两堵墙---两堵很高的墙。

  走进去后,他们会看到这两堵墙里面竟然是一排排台阶。学校嘛,当然离不开运动会了。

  两个操场四周和中轴线都铺上了青砖,从高空俯瞰这青砖被铺成一个中字型,四周的青砖地面当然是用来做跑道的。操场的最中间和中轴线交叉的地方是一个半人高的高台,以后这里将竖起一个旗杆。

  几千间的学生教室和教师办公室,位于中轴线的正北方;中轴线的两边是操场,最西面是健身设施摆放的区域。

  东北角是一个超大型的学生食堂,食堂两边分别是男女生宿舍。住在梧桐新村的孩子都采用走读制,但城东农庄那边的孩子需要住校。

  至于幼儿园,也就是被殷清风称为蒙学的地方还没有开始动工,等统计好这些孩子们的人数和初学学堂建好了才能轮到那里。但他已经替幼儿园准备好了教材。

  殷清风有一个发小,有一颗强闻博记的脑袋。所以,那个发小在他们那一小撮人里面人送外号“小百科”。在没有网络的年代里,不管谁问那个发小什么问题,几乎是张嘴就能答上来。

  进入高中时要分文理班,发小本来是想报文科班的,结果他家人非说什么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结果...悲剧了。

  他每当想起那个后来变得很颓废的发小,他就伤心难过、他就痛恨那僵硬的教育体制。

  现在他有机会“当家做主”了,对于如何开展教育,他分外用心。

  在决定兴办教育后,他想起了文学作品中的某个群体----食古不化的酸儒。他越想越觉得“食古不化”这四个字真是太生动准确了。

  颜之推在中写道:“教儿婴孩”,意为对一个人施加教育应该及时及早。可见,古人对儿童的启蒙是有一定的认识的。

  但是,应该如何着手进行启蒙呢?

  中国第一本儿童启蒙书籍,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周兴嗣奉命编纂的。

  第二本是北宋的、第三本是南宋的。

  后来,陆续出现了、、、、、等等读物。

  殷清风也读过,但是第一句他就懵逼了。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看,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天的颜色是黑的,地的颜色是黄的。

  天地这两个字在古汉语里有多重意思,包括的概念非常之多,太空之天与地球之地只是其中之一。要想弄明白天地二字的含义,必须要读。

  易经是五经之首,讲的就是天地之道和阴阳之变的道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和诸子百家等等统统都是从这个根上发展出来的。

  开篇第一句就提到中华文化的根源出自,这属实了不起。但是,那些屁都不懂的孩子就算知道的名字,也理解不了代表的意义,更不要说这第一句非大学问者不能详细解答的了。这让孩子们还有学习的兴趣吗?

  学习,兴趣很重要。没有学习的兴趣,就算长辈与老师再逼迫、再严厉又如何?

  古人的确编写出很多启蒙读物,但很多孩子学的第一本书是。

  是四书五经之首,想学习四书五经,就要从开始。

  不但记录了孔子的思想,也包括了他那些学生的思想。可以说,是集孔儒学术的大成者的一本书。

  就这样的一本书,要什么的一个老师讲解起来才能让孩子们欣然接受?全神贯注的听讲?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一个孩子的三观完全没有形成起来之前,老师们就将孔儒的思想完全填鸭式的塞进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的脑袋里,他们不食古不化才怪呢!

  相比较这一点来说,现代教育再被人诟病,也比古代教育有优点。可笑的是,弯弯的某个姓王的、叫财贵的家伙搞出什么儿童读经教育,在中国各地招收加盟商开设孔子学堂,真真是把骗钱的把戏演得足足的。

  孔儒思想到底对不对?好不好?殷清风只想要四个字来回答:与时俱进!既不要捧臭脚,也不要全盘否定。有用的留下,过时的舍弃。

  殷清风正是对教育有了这么多的认识,他在编写教材的时候财轻易的理清了头绪。

  首先,数学是必须要学的。

  哪怕将来不用计算赈灾的粮食要如何发放、哪怕不在工部任职、哪怕不是一个后勤处长,就是一个饭店伙计也要计算该收多少饭钱、一个农民要计算一年的收入是多少吧?

  有人说,文盲很可怕。殷清风想说:比文盲更可怕的是数学盲。

  大字不识却又是商业奇才的人很多。

  计划里,小学阶段分四年完成。所以,他要在这四年里把孩子们的数学基础打牢。

  、、、、、等书籍是他来大唐后能收集到的所有数学典籍,他在阅读后发出了无限的感慨。

  中国古代关于数学方面有很多值得后世人骄傲的成果,但是却没有形成系统的自然科学。

  原因之一,就是古人秉持着实用主义至上。无论是、等,都记载的是具体实用的例子而不是一个又一个的数学理论体系。

  记载的主要成果---十进位制。可是十六进位制不但唐朝时使用,就是到了民国也还在用。

  这说明什么?说明十六位进制没有给当时的人们的生活造成麻烦,如果造成了麻烦自然就会有人想办法去解决了。

  毕达哥拉斯定理与里的勾股定理出现的年代几乎相同,为什么毕达哥拉斯定理能流传并被承认?是因为勾股定理只是个例而没有进一步的推论出相关相近的数学理论,也就是说,不成系统化。

  我们古人只有众多的知识点,却没有完善成一个系统理论,当然就形成不了完善的科学。

  原因二:古人在自然科学方面是一直保持着重观测而轻推理的观点。这一点,是因为古代儒家思想占主体的一个重要体现。

  其次,另一部分的课程不是单一的学科,而是几门学科组成的。

  一年级学习、、。

  一个孩子在没有读书之前,他的家人也会告诉他们“食不语寝不言”、对长辈要孝顺、对弟弟妹妹要爱护。所以,很容易被接受。

  是殷清风集合颜之推的、朱熹的等内容编写的一部以后用来教育自己孩子的家训。

  可以分解成一个个小弟历史故事,增加孩子的趣味性。

  本来受三百千的影响,他也曾把当做教材列入课本之一,但后来想想,这么做纯属浪费时间。

  随着学生们年龄的增长,他们自然就了解和接触到各种姓氏,除非他们要立志成为姓氏谱牒学的研究者。再说了,怎么讲课?告诉学生殷姓的起源?武姓的起源?

  二年级,学习和、。

  最初的编著者是明末的程登吉,后由清朝的邹圣脉做了一些补充。

  书里收辑了古代文化典籍中的各种知识和典故,囊括了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伦理道德、饮食器用、鸟兽花木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而且,全文皆用对偶句写成,不但诵读上口,也方便儿童记忆。

  ,则是用一个个充满智慧的小故事去引导孩子们形成对真善美假丑恶的辨别能力,也就是正确的三观的形成。

  ,则是为了接下来的历史课做准备。

  三年级,和依然是课本之一,又增加了。

  里面介绍大自然、介绍一些物理和化学现象,有助于孩子们增加视野。

  四年级,历史和地理。

  这门功课的教材是郦道元的、、和等。

  最麻烦的是。不但需要翻阅大量史书不说,还要勘明真伪。

  为了美化当权者和贬低前朝的帝王和人物,古人习惯性的扭曲史实。好像不贬低前人,他们取代前朝就是不合法的一样。

  古人想不清楚朝代更替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大多数人单纯的认为君王失德才是前朝覆灭的原因。

  在民国之前,中国人没有专门的语文课和历史课,因为这两科功课是混在一起的。读书就是读史,读史就是读书。现在把语文课单列出来,历史课当然也要有。

  想要编写历史课本,就离不开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中,到了唐初已经完成编写的有、、、、、、、。

  在这个时代被称为,是一本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如果按照司马迁的记载,中华文明的确是有五千年的历史,可是现代西方的学者连夏朝都不承认,没有自信心的中国历史学者也跟在他们屁股后面不敢承认。

  殷清风搞不明白,没有考古的实证,难道就断定商朝的文明是凭空而来的?

  比如说,西方学者断定古埃及文明的源头是塔萨文化,理由是找到了石斧、燧石小刀、刮剥器以及玉质化妆匙等,那中国几千处的新旧石器时代的遗址算什么?

  说白了,现代的地球上是由白种人的文明在统治着大部分地区,而中华文明只是被白种人文明包围在东亚一个角落苟延残喘而已。

  可悲的是,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孩子们大多不认为保持一个纯粹的文明是多么的重要!当然,责任不在他们身上,而是他们的父祖辈也是糊涂蛋!

  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在现代时空里根本没可能实现。但现在不同了,因为,他目前的时空是唐朝!

  他制定的课本,采用的是编年体。但是以哪一年开始纪元呢?

  中明确的纪年是关于国人暴动的记载,那一年对应的是公元前八百四十一年、那一年中国历史进入了完全信史时代。对于之前的传疑时代或是传说时代,现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已经明确的断定了年代为公元前二零七零年。

  可是殷清风不能使用“公元”来纪年啊,那实在是太耻辱了!庆幸的是,祖先们给了后代一个雪耻的机会:道历!

  道历为道教专用之历纪,又被称为六十花甲历、华胥历、华历、伏羲女娲历、甲子历、黄帝历、黄历、夏历、农历、阴历、中华历。道历以黄帝即位的那一天算起,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

  殷清风并不确定什么时候形成的这个纪元法,但不妨碍殷清风拿它来编写课本。

  以“公元”来推算,黄帝即位的那一年是公元前两千六百九十七年,那么武德七年就是黄帝历三三二一年。

  虽然确定了纪年,可是真的要完成一部涵盖三千年的历史典籍,绝不是殷清风一个人能做到的。

  司马迁写用了十三年、班固、班昭、马续三人完成用了二十多年、柯劭忞用了三十年时间才完成...

  不过历史课本也只是课本,给学生们用来启蒙和掌握常识,只需要他们记住大事年表就好了。

  穷两年多的时间,花费殷清风无数心血的小学课本算是基本定稿了。剩下的,就是遴选教课的老师了。

  在殷清风的时间表里,最晚在两年内要整理出基础的物理和化学的课本、农业课本、医学课本、法律课本....

  在他的设想里,中学的四年,学堂是以职业技校的形式教课。毕竟他这里做的是流水线式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每年毕业的一两千人在科举考试面前,是丁点儿希望也没有,不如早早的学一些养家糊口的知识和技能。

  况且,以现有的教师的能力,完成小学的课程是没有问题的。但等到了中学阶段,除了语文课之外,估计很少有教师能达到要求。

  梧桐学堂是殷清风的希望之光。

  他希望这些孩子们能在若干年后将他的思想传播出去。

  站在操场中间的平台上,殷清风的面前是一万多个学生和数万的佃奴,他举起喇叭喊道:“从今天开始,你们有机会学习到我们祖先留下来的传承!未来,我希望你们能成为这些传承的散播者!”阅读最新章节请关注微信号:rdww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