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帝唐 第两百二十章:口出狂言
作者:清风逸之的小说      更新:2019-04-12

  殷清风说道:“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

  清风后来想了想,难道神农当时解七十二毒时,随身也带着橘皮、盐、茱萸和薄荷不成?然后又连同茶叶一同塞进口中?”

  这个笑话很冷。最少杜如晦四人觉得很冷。

  这个笑话让他们想起了先秦时期的道家。

  “道”是天地之道,追寻天地之道的人被称为道家。

  一代又一代的道家经过不断的探寻,才有了管子、老子、鬼谷子、孔子等人的成就。

  但是,茶只是茶,为何要脱离其本源而往里面添加姜、葱、盐呢?

  茶不是“工”手中的“器”,不需要对其进行改进,只需要保持其本源就好了。只有保持其本源,才能“解七十二毒”!

  每次遇到这少年,他的话都如晨钟在耳、发人深省啊~~

  这一次,抢先的是王珪。

  他站起来,仔细的扫平衣袍上的褶皱,然后恭敬行礼,说道:“珪,受教!”

  殷清风有些无语了。

  就是喝不惯乱七八糟的味道,然后“改进”一下嘛,怎么就受教了?要不,小爷给你讲讲小东倭那边妖精打架的故事,看看你还受教不受教?

  他连忙回礼,“先生这是在羞杀清风了。只要四位先生满意就好。等四位先生离去时,清风定然奉上一些。”

  四人喜形于色,王珪说道:“珪就愧领了。”

  殷清风看这四人的架势是拿他平等对待了,否则也不会徵啊珪的自称其名。你说你们喊声老夫或某多好?

  他在抱怨别人的时候,忘记自己以前在别人面前自称“小子”,而现在已经改口自称“清风”了。

  他口称“不敢不敢”,然后赶紧转移话题,“四位先生前来,不知有何赐教?”

  王珪还站在那里没坐下,他恭敬的说道:“赐教不敢。珪等前来,想知道少郎君对银行有何指点?”

  殷清风怎么听怎么别扭,但他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他学着王珪的样子向他回礼,“不知...敢请先生坐下说话。”

  你说你都五十多快六十岁了,简直比李承乾那个小屁孩还乖巧,别不别扭啊,咱不闹行吗?

  杜如晦早就看出不妥了,但考虑到王珪的执念,他又不好明说。

  这四人里面,就算他年纪最小也足以做殷清风的父亲了,而年龄最大的王珪,做殷清风的祖父也绰绰有余了。现在王珪一副学生向夫子请教的姿态,换做别人也得诚惶诚恐。殷清风能这么淡定,就已经不错了。

  他向魏徵使了个眼色。

  他们四人虽然结交多年,王珪的执拗那是相当出名的,他们三人当中也只有魏徵能劝得住王珪。

  魏徵也清楚问题出在哪儿。

  他站起来,上前暗中拽住王珪的袍子,一边对殷清风说道:“徵与友人搅扰少郎君安寝了。来,叔玠兄,让少郎君先饮口茶,我们坐下洗耳恭听。”

  杜如晦翻了下白眼,什么叫洗耳恭听啊,你这么说,不又尴尬了吗?

  殷清风压力是有些大。

  这四位可是被评为唐初四大名相的,王珪看起来是实诚人,不顾细节就罢了,你魏徵跟着捣什么乱啊。

  他顺势说道:“两位先生请安坐。这个...清风对银行多少还是有些拙见的。”

  那边魏徵连拉带拽的总算把王珪按回座位了,殷清风才松了口气。他坐下后,将面孔朝向王珪说道:“再过几日,受太子邀请的河东、山东等地的各家族族长会云集于长安城。王先生可带人趁机前往洛阳开设分行。

  这边,太子会拖住那些族长的行程,尽量让他们晚于九月十日才能回归洛阳。只要王先生能在这十天内将分行建起来,那些世家就徒呼奈何了。”

  王珪大喜。其他三人也很兴奋。

  殷清风见他们四人的模样,就知道李世民还没有将消息告诉他们。再联系到今天李世民派人把他叫去东宫,他就在心里暗自咒骂李世民:“你是太子,这事儿你自己不去说,反而折腾小爷。酱紫好吗?”

  这个消息对王珪四人很重要。

  他们之前的准备都是想着向南进入巴蜀,以躲开最初的围剿。既然各世家都云集到长安,到时候太子再派人在各关津找借口扣下那些信使...只要十天之内没有信息往来,这个分行就能开起来。

  既然太子能请得动那些世家,就必然有足够的手段让那些族长滞留在长安。就算那些族长再不情愿,总不能这边刚离开长安,那边就反目吧....

  而杜如晦则想着明天就去太子那里打探个究竟。

  其他人都在帝国银行里忙乎,只有他被委职在工部担任屯田郎中。当然,他也清楚这只是个过度,入相只是早晚的事儿。这关乎太子与那些世家之间的斗争,可不能指望着长孙无忌能出什么好主意。

  殷清风说道:“清风谏议,王行长带一百人去洛阳。在九月底之前,只要那些世家没有制止普通百姓进行铜钱兑换,就可按部就班的在各州开设分行了。

  而另一边,魏行长或房行长可带人沿途向益州开设分行。

  不管是向东还是向南,清风谏议是以以点带面的形式进行。”

  “以点带面!太好了!”

  他们早就想到了用以点带面的方法开设分行,但人家给建议了总不能没表示吧。于是,房玄龄为了不冷场,故作兴奋的赞美了一句。

  殷清风也没在乎这些,他只想早点说完早点儿把人撵走。

  “清风另一个拙见是,向东一路的分行暂时不对外进行借贷。借贷是那些家族很重要的敛财方式,在没站稳跟脚之前,还是按兵不动为好。”

  这个谏议不错,王珪首先认可了。

  “另一个谏议是,让太子选派一支队伍作为银行的专属守卫。银行是国之重器,任何人敢在银行闹事,都以最严厉的律法进行惩治。”

  “这个谏议妙!”

  王珪终于得到有用的谏议了。

  银行有了这支专属的守卫,不但能看护银行的安全,往返长安运送铜钱也安全许多。

  “大唐的屋舍都为木质结构,一旦起火,再有暴徒行凶,损失的可不是几条人命和一些钱财了。如果是有人暗地策划,分别在各州行事,这开设分行可就举步维艰了。”

  这些问题他们已经想到了。

  他们打算将分行两边的房屋都拿到手,然后拆除一份,以留下足够的空间。现在又有了专属的护卫,安全就更有保障了。

  “清风手下有几个人会使用水泥建造房屋,到时候可以借调给王行长差遣。用水泥建造的房屋很难毁于祝融。”

  这个谏议有用!

  “分行留下六成作为准备金,其余四成和熔铸所得利润要押运回长安。或者,朝堂在各州要修建道路和水渠等,可直接从分行调拨钱财。

  银行在兑换完新旧钱币之后,主要盈利的方式,一个是收取百分之一的手续费,另一个是借贷。

  刚才在东宫那里已经说了,借贷给商户或工匠是最稳妥的。

  如果想得到更多的收益,就要主动去找那些商户和工匠,给他们讲清楚如何借贷,让他们大胆的到银行去借贷。否则,单靠一些手续费,只能勉强够一个分行的俸禄开支。

  银行可以在运行几年之后,改变俸禄制度:手续费缴纳给国库,而借贷所得的收益以俸禄的形式发放下去,朝堂将不再向分行的官员支付俸禄。”

  四人呆了很久,才由王珪问道:“这个...真的可以?”

  殷清风所得:“没什么不可以。

  开设银行的目的,初期是为了兑换铜钱,长远是为了加快钱币的流通。在商业没有达到一定的繁荣程度之前,借贷所得也只比那些官员的俸禄多一点点。

  而且,这么规定下来,一些没能力的人可以淘汰下去,又可以促进工商的繁荣。”

  四人相互看了看。这事儿还得回去后再讨论讨论。

  殷清风说道:“清风对银行的设想就这么多了。四位先生...”

  王珪见殷清风要撵人了,他想了想又看向其他三人,见其他三人也没什么要问的了,就准备起身走人。

  这时,就听杜如晦说道:“如晦现今在工部任职屯田郎中,不知少郎君对如晦有何指教?”

  殷清风心说,李世民对这四大金刚还是蛮照顾的。一个去推广农业,三个去忙乎银行。只要三五年,这四人就能凭着这铁打的功劳而获得宰相职位。别人想发对都没理由。

  “清风想的是,只要这新式农耕推广出去,农户就要面临新问题。”

  打算起身要走的人也不走了,想听听殷清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

  “以前的农户,每年要缴纳“租”之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粮食,会向外贩卖。可能会以五百文每斗贩卖出去。

  经过推广之后,他们的粮食会多了几倍。但是,这时他们再去售粮的时候,可能只有五十文甚至更低。也就说,产量虽然提高了三四倍,但农户的收益却要减少很多。”

  “啊~~~~这...为什么会这样啊~~~~”

  杜如晦还以为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呢,结果农民却因此而受穷...这得多大的罪过啊~~这要是被人弹劾了...

  其他人之前也只是想着大唐以后不缺粮了,谁能想到还有这种可能。

  “发生这样现象,清风称之为供求关系的变化。

  供,就是提供者,求,就是购买者。

  一种货殖价格的高低,取决于供求比例。

  买的人多,而卖的人少,价格就由卖者决定,会很高;如果是卖的人多了,而买的人少了,价格就由买者决定,通常会很低。”

  杜如晦可真急了。

  一方面呢,以前农户再苦也没人在意,现在经过他推广,农户的收入反而要降低,不但他要受到弹劾,就是太子也要受到牵连的。

  而另一方面,让大唐不再缺粮是他的骄傲,他不允许出现瑕疵。

  “少郎君可有对策赐教?”

  殷清风受到:“清风想到了两个办法。”

  “两种?”

  四人心说,我们急得都像什么似的,你这一张嘴就两个办法,想羞死我们吗?

  “虽然朝堂要在天下各处修路修水渠,但总有修完的时候。一旦修完之后,那么农户还得指望自家的几亩地求温饱。所以,想要解决农户因为粮食多产了,还得依靠他们自己。

  第一种办法是,鼓励农户多养殖家禽家畜。

  就清风所知,平均每天能吃到一顿荤食的家庭并不多。农户可以饲养家禽家畜去换取钱财。

  第二种是...”

  “房某冒昧打断一下少郎君。”

  房玄龄突然插话问道。

  殷清风一听这“房某”二字,突然感觉很舒服。这几个人都辣么谦卑,他真是受够了。

  “粮食丰产,农户收益减少。若每个农户都去养殖家禽等,要不了多久,不又出现少郎君说的那个供大于求了吗?这该如何解决?”

  殷清风心里叹口气,这是要涉及到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吗?

  他对着四双灼灼的目光说道:“一种办法是,让甲村只养家禽、乙村只养家畜、丙村只养鱼虾、丁村只种蔬菜、戊村只种果子、己村只种桑麻、庚村专门打铁、辛村...

  总之,让他们分开来做不同的事情。

  之前在东宫的时候清风说过,要让钱财流动起来。而流动起来的前提是,有需求!如果每家每户都自给自足,不用向外购买,农工商的生活依然贫苦,国库的税赋还只能依靠农税。

  现在的税赋除了五谷就是绢麻,五谷在路上要消耗一些,绢麻运输又不便。如果收取商税,几张存折就能完成。”

  前面的办法很新奇,可是后面说到自给自足竟然是坏事...不过...怎么越想越觉得对呢?

  “另一个办法是,让更多的人走进城池里居住。

  居住在城池内外的人数的比例,清风称为城乡人口比例。

  如果乡村的人数过多,而城内的人数相对要少,无论怎么调控那些农户的生产和养殖的方式,都注定没办法完全消耗那些粮食和家禽家畜。所以,一定要促进农户搬到城里居住,改变城乡人口比例。

  经过推广之后,每一个农户产出的粮食和家禽等,足够再养活两户城内的家庭。如果这个结论是对的,那么最合理的城乡人口比例是四成人口居住在乡间,剩下六成居住在城内。

  这样,农民收益的问题就能解决了。

  当然,随着人口涌入城内,他们又如何谋生呢?

  清风的想法是,让他们尽量多的转化为工和商,也只有工商才能消化那么多的人口。

  这一点,又回到了之前在东宫时清风说的问题了。

  清风的设想是,未来大唐主要的治理方向,是尽量提高工商的地位和数量。

  村和村之间交易、村和县之间、县和县之间、县和州之间的交易,需要太多的工匠去生产更多的货殖交给那些商贾去交易。

  朝堂要做的是,将路修好、将治安做好、减少一切关津的杂税。然后,再鼓励商贾走出大唐,向外邦去做交易。

  我们每天看着来来往往的胡商进出大唐边境,为什么大唐人就不能走出去?

  胡商每走一趟,最少有十倍以上的收益。

  难道是因为十倍的收益太少了而不愿走出去吗?不是!是商贾没地位!是大唐人的眼界不够开阔!”

  殷清风有些小激动。

  但是他对面的四个人没注意到这个,他们沉浸在殷清风描述的世界里。

  过来好久,魏徵问道:“敢问,那以后还收农税吗?”

  殷清风耸了下肩膀,“朝堂一边向农户送钱,一边又收他们的农税,好像没必要吧。这租庸调还是取消了吧.”

  四个人也没惊讶。

  “哎~~~以农为本,将无人再提及了~~~我辈这前半生算是虚度了~~~”

  他们认为这天下最难治理的便是农民。

  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到知世郎王薄在长白山揭竿而起,推翻一个王朝的,都是历代的农民。

  可是,殷清风一个增产做基础、一个送钱做助力,再将税收目标转向工商,就解决了几千年来难题。

  他们当中,有被举荐去东宫的、有主动投靠的、有被征辟的,还有辗转多地只求闻达的,可是,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们苦读多年的儒道圣典竟然全然用不上。

  这种打击,让他们一心想要青史留名的信心荡然无存。

  殷清风看出他们多少有些灰心,他说道:“想要取代农税的前提,是工商要相当繁荣。而繁荣工商的前期阻力是工匠太少,后期阻力是货殖的种类太少。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第一,要从各世家手中解救更多的匠户---这天下间大多匠户掌握在他们手中。第二,要培养更多的工匠。”

  “解救匠户?”

  四个人一时没反应过来。

  “对!解救匠户。只有更多的匠户成为自由民...这么说吧,清风的想法是,这天下人口,四成是农民、四成是工匠、一成是商贾、半成是兵卒、半成是官员。”

  四个人有些目瞪口呆。

  还有这么划分的?

  “现在的情况是,官员少、兵卒少、商贾少、工匠少、唯有农民超过了九成。

  所以,想要达到完美的人口比例,就要拜托四位先生了。”

  “呼~~~终于有用武之地了~~~

  但是...好像哪里不对...”

  杜如晦皱着眉头问道:“少郎君的名下有多少佃户和匠户?”

  殷清风说道:“不管多少,五年之内他们都会被放良的。”

  这下子,其他三人也皱眉头了。

  杜如晦又问道:“少郎君是打算让我等与那些世家为敌?他们可不甘心放弃手里的佃户和匠户的。”

  “第一...”

  殷清风竖起一根指头,“是以朝堂的名义,而不是以诸位先生的名义。

  第二,普天之下。是他们与朝堂为敌。

  第三,朝堂不会以武力解决的。”

  接着,他说起了加盟会与倡学。

  杜如晦等四人像是看白痴一样看着殷清风。

  房玄龄,齐州房氏,先祖是尧帝。

  杜如晦,始祖是酿酒的杜康。

  王珪,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魏徵,家族追溯至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诸侯国魏国。

  他们的家族都存世三千至一千年以上,经历了这么多的朝代更迭和战火都没断了传承,你一个毛都没长齐的小屁孩想要削弱世家?

  那...我们的家族是不是也在你的计划之内?阅读最新章节请关注微信号:rdww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