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娜可爱的中学时代 【创作体会】6
作者:深秋梧桐89的小说      更新:2018-05-13

  6

  昨天有朋友问,你写的娜,是否真实存在。我想了想说,存在百分之三十吧,还有百分之七十,是根据情节安排出来。然而在写作的时候,是一种很投入的心情,我自己都不知道,哪些是真实存在的,哪些是被安排出来的,当回头过来看这些写出来的东西的时候,都还心存疑问,这些事情是否就真实发生过……是否真实的存在过……稍微晚点的时候,在公众号里看到一篇网文,开篇这样写:“这个五一,朋友圈被刘若英的处女作电影——《后来的我们》刷屏了。它并非杰作,却是情怀。而情怀总是能让我们的头脑被情感冲昏,忽略电影本身。有多少女生在影院泣不成声,又有多少男生神色不安面带戚容,他们或许是想起了自己年少青葱的故事。幸福的爱情大多有着相似的模样,而不幸的爱情最终成了故事。关于“后来”的爱情故事,十之八九以遗憾告终。那么,后来,你们在一起了吗?”,对于这篇网文,我确实是没有心情往下看,因为下面都是一些不值一看的内容,也只不过是“微信读书”公众号,蹭电影的热度来推销微信读书平台的小说而已,与电影没有一点关联。

  然而开篇里的一句话,却让我第一反映想到的是列夫托尔斯泰,他写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开篇也有这么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是一部高中时期看过的小说,那时对苏联或者俄罗斯作家特别有好感,看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看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在看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之后,也激起了我写作的欲望,并且也付出了实际行动,动笔写了高中时期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青春》,写了开头几个章节之后就不了了之了,毕竟那时高考才是正业,写小说也不过只是我看过几部小说以后冲动行为下的结果。

  事实证明,我对高考这种正业确实不是很在行,无论如何强迫自己喜欢,最终也都是适得其反,高考也是一败涂地、一塌糊涂。现在都能回想起那时写小说的心情,是那么的兴奋与自在,满脑子的胡思乱想,思想随着自己的心情自由翱翔,与老友畅所欲言古往今来,发现了一些自认为的新观点,都能和老友把这个话题聊个三四天,高中生,校园生活,又能有什么新发现呢,无非就是自己在阅读课外书时,接受了一些课文里或者课堂上老师不会传授的内容罢了。在和老友聊这些课外书里的内容时,他也多半是听我说,或许他也不懂我说的是什么,不知所云罢,因为他在学校里的大部分的时间,也都是接受课本里的知识,对于课外书的内容估计也没在乎多少,或者也有看,只是和我看的东西不一样罢了。而且高中时期的我,在他面前就是一个话唠,有说不完的话,在其他同学面前就是个闷葫芦,极少在同学们面前交谈。也不懂那时的他是否乐意去听我的那些不着边际的言论和胡说八道的幻想,也没看见他有过不悦的脸色,或许有些过激的言论和他当时接受的思想观点有所违背,他也会皱着眉头,如果是太于过激,他也会给我以反驳,但是我们并不会因此而吵得不欢而散,也都是各抒己见而已,那时的我接触课外书的内容也比较多一点,抒发的己见来源自然也要比他多一点,所以在他面前,也总是一副话唠的模样。

  高考结束后,去了北海,也还是一样激情澎湃,虽然高考的痛确实让自己苦不堪言了一段时间,但是那个年纪,遗忘伤痛还是比较快速的,高考不如意,但是希望的感觉也总还是有,去了北海也就开始了新的幻想,新的期待,期间也断断续续的保持着一些写作的心情,偶尔写写散文杂感或者东拼西揍一些歌词发表在QQ空间里。大专毕业,当时也都流行着这样的话,毕业即失业,所谓的失业也就是低不成高不就的工作,不愿意做罢了,在我们那么好的社会,只要肯辛勤劳作,面包也总是会有的,只是自己愿和不愿的问题。大专毕业后的我,也不存在愿与不愿的问题,肚子也总会饿,面包也总要去赚,因为大专里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也能在电脑城里混口饭吃,混饭吃的一年半时间里(实习一年加毕业后半年),也是最痛苦的时光,思想上的困惑远比饿着肚子要紧,因为自己大专里构想的社会与自己出来学校后的社会根本就不是两码事,思想一混乱,那便是什么事情也无法去做的,什么事情也不想去做,于是在二零一二年十一月份的时候,老爸来电话说,在北海做不下,就回来体检吧,然后十二月份就被分到柳州来了,就这样开始了我五年的隐居生活,因为大专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来这里也都能派上用场,负责通信方面的工作,也还能得心应手,不是很吃力,然而在这五年也已经不再写东西,不敢去触及这些带有思想性的东西,只是每天重复去做这些技术性的活计,这些活计不用费脑伤神,只需要熟能生巧而已。

  但是在年初开始,在每天完成工作之余,突然的就动起了写小说的念头,也就是现在一直在写了四个月的小说《我们“娜”可爱的中学时代》。起初刚刚起稿小说的时候是没有框架的,只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写了一段时间后,感觉是应该有框架了,所以定了一个框架,然后分【原文小说】和【创作体会】两部分去进行写作,原文小说以回忆写作为主,而创作体会则是写作时的心得与体会,但是在写作的时候,发现这创作体会里的内容,不只是有关于写作方面的心得,也有对过去往事的感触也写到了里面去,总之是发现这样的架构并不是很好,前阵子也是打算换一个思路,就是让小说里的“我”也在写小说,然后创作体会和回忆感想,由小说里的“我”代而发言,把两个分离但又有关联的部分整合成为一个整体,但是按着新的思路写了几个篇章之后,感觉也不是很好,时间感不好掌控,回忆和现实之间的穿梭,有时让人摸不清头脑。后来也放弃了,也还是延用着两个部分的架构。但是这两天模模糊糊的又想把两个内容整合到一块去。然而怎样去整合,确实也是费神的事,想不出新的思路,那就延用老的套路罢,把这老的套路更细致一些,更细化一点……

  小说里的我,也在写小说,那么写的是什么小说呢?小说里的“我”正在写系列小说——“娜”系列,一共有三本:《娜》、《“娜”,大学》、《后来,我们》,《娜》有三十万字,《“娜”,大学》有二十万字,《后来,我们》三十万字。《娜》写的是中学涩恋以及主人公的思想变迁的事。《“娜”,大学》,是《娜》的续篇,写的是大学时期对娜的孤苦思恋,继续着自己所谓的学生时代的幻想。《后来,我们》,写的是大学毕业即是学生幻想破灭,破灭的幻想让自己精力憔悴,身心疲惫,于是找了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隐居五年之久,不是逃避现实,逃离现世,只是需要一段时间,来消除曾经的浮躁,需要一段时间来整理,那些乱七八糟的心情。本以为只是一段时间而已,但这这一段时间竟然是不知不觉的耗掉了五年,所以五年过后,清醒过来的我,也是觉得自己是有必要入社会了,说到底自己也一直在社会当中,只是这个社会是封闭的而已。回到社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拾起中学时代的写作梦,把以前没有完成的事情坚持去做完。梦想是可以拾起来再继续,但是这物是人非的感情确实无法再重来。写作《娜》的时候定的结局是留有悬念的,不写能在一起,也不写不能在一起,让读者自己去选择。而《“娜”,大学》的结局则是青春幻想的彻底破灭和娜的关系彻底决裂,这是比较现实的情况。而《后来,我们》,结局是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小说里的“我”,明知道现实里是不可能再复合,但是还是很想,让他们在小说里团圆的结局,这就是整个“娜”系列的故事简介。

  故事中套故事,小说里有小说,确实挺乱,自己都一头雾水,然而突发了这样的想法,如果不记录下来,或许明天我就会忘记,所以还是有必要把这些新的想法,新的思路给记载一下,万一有一天,这样的思路真的就给写活了呢,就像周星驰的电影《国产凌凌漆》说的一样,就算是一条内裤,一张卫生纸都有它的用处,又何尝不是呢?而且这段时间让我感到巧合的事情实在太多了,首先是电影《后来的我们》的出现,我是在四月二十八日的时候,我是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位朋友分享了这电影的网文后,才知道原来这部电影是刘若英导演的。但是在五一这几天的假期里,也没有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为什么没去看,自己也找不出缘由,虽然最近一直在听刘若英的音乐,也是今年才开始喜欢上她的音乐的,然后在网上搜索了一下这电影,什么样的评论都有,但是这些都不是我关心的问题,因为没看过电影,所以也不想去妄加评论,但是一些负面的评论,也还是让我好奇的点开看了一下,大致也就是说三观不正的问题,然后再仔细看这三观不正的原因就是,片中美化前任、丑化现任,以及男主角有家室后,却差点与女主角出轨的做法,都被很多观众认为是“三观不正”。

  看了这些网友的评论,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心情,还是因为没看过电影,也不想妄自评论。我更关心的是这个“三观不正”的话题,发现自己真的也是很莫名其妙,对电影本身并没有多大兴趣,却对电影衍生出来的网文以及这些莫名其妙的评论感兴趣,真他妈的是无可救药的人,因为这个“三观不正”内容,又他妈的让我想起了最近,一直在看的小说《国境以南太阳以西》,是村上春树1992年出版的小说,但是故事写的却是日本六十、七十、八十年代的事情,小说大致讲的是的男主人公是一位在东京经营两家酒吧、和妻女一起过着幸福生活的成功人士。正当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岛本出现了,岛本是主人公青梅竹马的同伴,由于和岛本升入了不同的中学,因而中断了联系。而重新遇见小学时的同伴岛本,似乎让他的内心充盈了起来,于是又开始陷入了感情的旋涡之中,和岛本开始了一段婚外恋情,并准备抛弃一切和岛本结合。而在一次幽会之后,岛本神秘地失踪了,最后回到了自己家庭,等待修复因婚外恋给家庭带来的伤痛。主人公总是在追寻“国境以南,太阳以西”的风景,最后却发现得到之日即终止之时,寻觅的过程亦是消失的过程。百度说村上春树写《国境以南,太阳以西》,是为了揭示了现代人精神上虚空主题。

  这就让我感到刘若英的电影,怎么就和村上春树这本小说有这样不谋而合的地方呢,也不懂当年村上春树出版这本小说的时候,当时的日本读者是否也会指责这本小说三观不正呢,或许日本这个开放的国度不会太计较这些,也只是一部小说而已,又能起到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呢。而且小说写的不是差点出轨,而是已经发展到婚外情的地步了。可能小说在中国出版的时候,在中国读者眼里,也就是一本三观不正的小说了罢……可能不正罢……也可能刘若英的电影要表达的是情怀而非虚空的主题,所以三观不正也总能言之有理吧……但是又和我有什么干系呢,无所谓的罢……这里写出村上春树的小说,也不是要拿来和刘若英做比较,也只一个巧合罢了,前面我说过了,最近遇到巧合的事情太多,所以也就想写点这些巧合的内容,这巧合的是事情也还是和村上春树的这本小说有关,和《国境以南太阳以西》有关,也和我正在写的小说有关,因为前前两天我看小说时,看到的一段内容送我震惊了一番,也就是主人公初和岛本第二次会面后的一段谈话内容,两个人互相寒暄,互叙往事,然后互问了双方是否还看小说的事情。这就让我想起前段时间我给我的小说初定的结局,也是那样场景,那样的画面,两个人会面后,也互聊到是否还看小说的内容。在我没看这本小说之前,都是认为那个结局一定是自己原创出来的,独一无二的,然而并不是,村上春树在1992年的时候就已经写过了,也这不懂这样的巧合算不算抄袭,但是确确实实就是这样不谋而合的巧合到了一起去了。而且在我给小说定下结局之后,又莫名的想写另一本小说,当晚也只是模糊的想写,脑袋里有个大致框架,然后很巧合的事情就是,当时我开始产生这个想法的时候,手机刚刚播放的是刘若英的歌曲《后来》,听了音乐之后,也就莫名其妙的把小说的名字给定了下来,也就是《后来,我们》,在我想写《后来,我们》这本小说的时候,也根本不懂刘若英今年也拍了一部电影,名字就叫做《后来的我们》,这又是一个不谋而合的巧合,太过于巧合,都开始让自己怀疑自己是不是又抄袭了,然而也只是题目相似而已,内容并不相同,也不是为了蹭这电影的热度,因为我都不懂那部小说什么什么时候开始写,什么时候可以完结,等到《后来,我们》完稿的时候,刘若英的电影恐怕也不懂过时到什么程度了,真的觉得这个题目很合适自己要写的内容,所以也就用了这样的名字。

  巧合太多,雷同太巧妙,我现在都开始怀疑我现在写的这篇杂感,是否已经有人在网上自己发表出来了,算了罢,就此停笔发出去罢,晚一点发出去的话,怕是落下个抄袭的恶名,于自己也是很苦痛的事,虽然自己没有抄,但是说了出去又会有谁信呢……毕竟这雷同巧合的事情也还是很多的……人生无非也就那么几样事,能写的内容无非也就那么多……从事写作的人又很不少……雷同呐……也就雷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