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北方 第二卷 一战风波 第二三五章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作者:六零山人的小说      更新:2019-03-23

  第二卷一战风波第二三五章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战争爆发前,经过沙皇尼古拉二世改变的俄**队主要由下列几部分组成:第一,作战军队-----六个基干军;第二,预备队军队----一个近卫军,一个掷弹兵军,一个预备队骑兵军;第三,地区军队----高加索军、芬兰军、奥连堡军、西伯利亚军;第四,内勤部队----老兵、卫兵、残废兵等等;第五,非正规部队。

  在部队配置方面,西伯利亚和贝加尔湖、远东地区总共有三十九个营的部队,以及二十个营的内勤部队。按照俄军新改变之后的编制,每个沙俄步兵师下辖两个步兵旅,每个步兵旅下辖两个步兵团,每个步兵团有四个步兵营。这些部队总共可以编成四个步兵团,两个步兵旅,一个师规模的正规野战部队;以及八十四个百人骑兵队、三个旅的内勤部队。偌大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远东地区只有这些部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沙皇允许在远东成立了一个阿穆尔河军区,单独组建一个军。这是在和日本军队作战失败后,俄国人为加强远东防御而采取的措施。

  随着欧洲战争爆发和持续,俄国和日本缓和了关系,并签订了,规定双方不再是敌对国。也正是在欧洲急缺兵力以及对日关系缓和的情况下,尼古拉二世才将远东以及贝加尔湖、西伯利亚的所有主力部队全部西调,增援与德国、奥匈帝国以及土耳其军队作战的部队。致使俄国在远东和贝加尔湖地区只剩下内勤部队和新组建的预备役部队,甚至连外蒙古方面的唯一一个骑兵旅也强行调走了。结果自然是引起外面方面的不满,降低了俄国在远东地区的军事威慑和存在,变成真正的外强中干。

  俄国人的情况,自然逃不过暗影系统人的眼睛,经过深入的情报调查和实地的摸排之后,一份俄国在远东地区军事力量发生变化的报告就到了赵天一案头。这种大好机会,赵天一怎么会轻易放过,虽然他知道在两年以后的一九一八,列宁领导“十月革命”,俄国才是最乱的时候,但他在那个时候另有打算。到了一九一八年俄国因为“革命”混乱、列强各国开始武装干涉其内政时,赵天一还想走一步大棋,捞一笔大的,所以现在这个机会也不能放过。正好日本人这个时候主动过来帮忙,在边界地区开枪滋事给了赵天一展开行动的借口;中**队的指挥官反应也够快,而且清楚自己在此地驻防的目的。周云龙早已经被赵天一洗脑成功,想着如何在这里扩大“地盘”;他心里有尚方宝剑,不怕自己把事情挑大,也明白总长安排他到这里的含义,于是就“顺势而为”了。

  俄国人可没有想到赵天一从一开始其实就是在打他们的主意,但中**队这么一展开,俄远东的内勤部队还真不敢拦。这里虽然驻守了俄近卫军第一九六团,其实是由内勤部队改制而来,顶了一个近卫军,团的编制而已。中日双方的冲突进行到第二天,也就是一月八日,双方的交战规模也升级到了营级别的战斗;而让日本军队不舒服的是,他们的部队被完全压制,且从原阵地上后撤了三四公里,日军原来的据点洪仪里已经被中**队攻占。

  僵持的防线是在今天上午十一点多,日军第二十六混成旅团派来增援的炮兵部队到达后被打破的。原本只是想稳固阵地的中**队,在遭遇到日军数门七五山炮的轰击,损失了十几个士兵以后,带队的营长发火了。在命令各连将隐藏的迫击炮全部拿出来之后,又将自己营部一直没有使用的机炮连拉了出来。几分钟时间内,中**队一下子增加了数倍的火炮力度,不但将日军的炮火完全压制摧毁,而且给了地面阵地上的日本部队一个三连发的短促覆盖急射,炮兵之后步兵一个冲锋就干掉了面前的两个中队日军,彻底地将日军想要反扑的念头打掉。

  后面指挥作战的桥本博光中佐,看到这惊人的一幕,知道自己需要完成旅团长“反攻激进”的任务是不可能了。刚才炮兵到来时,顺便带来了旅团长大雄志二少将的命令:利用炮兵的轰击,率军突破敌阵地,反攻激进。看到中**队比自己多了很多的火炮出现以后,桥本中佐想死的心都有了;自己能不能守住现有阵地,保全现有士兵的生命都是一个问题了,反攻那是万万谈不上了。“中**队拥有大量的火炮,我部现需炮兵紧急增援;援军未到之前,请允许我部适时向后撤退”;这是桥本中佐给旅团长的又一份请求报告。

  四十多分钟以后,这份报告到了二十六旅团旅团部先锋邑;大冬天的,旅团长大雄志二少将的额头上已经是汗珠满满,军服最上面的衣领扣已经解开。指挥部里面是生了火炉的,但这样子热的人,好像只有旅团长一个人;危急的形势不容得他不心急上火,就在刚才,旅团部也接到一份来自北面第四步兵大队的报告,今天一大早,他们防守的稳城图门江对面的中**队调动频繁,似乎有过界开打的样子。这样大雄少将紧张无比,他这一个旅团万余人,可守不住从稳城、南阳、庆源、庆兴这么一大块区域;在命令各防地加紧防守的同时,他给驻屯军司令官井口省吾中将去了紧急电报,要求他派出部队增援。驻守在清津的十九师团一部北上增援。在给司令官电报的同时,大雄少将还给驻屯军参谋长古海严潮少将也发去了一份电报,希望参谋长能够给第十九师团师团长立花小一郎中将去电报,让驻守在清津的十九师团一部北上增援自己。

  井口省吾中将这两天也不是很痛快,国内来电了,允许他对中国过境部队进行反击,但却要他控制反击的规模。对于这个命令,司令官本人心里面并不是十分情愿地执行。上次第二十师团师团长浄法寺五郎中将从奉天急匆匆地撤军回来以后,他可是好好地和浄法师团长聊了一下;仔细第了解了中**队这次的打击手段和自己部队损失情况。毕竟电报上面只是一些空洞的文字和冰冷的数据,它只能告诉你事件的结果,但人的谈话就不一样,可以再现消失的战斗场景和过程,加深指挥官对整个战斗的印象,哪怕他没有亲身参加过这场战斗。

  浄法寺五郎中将虽然没有亲眼见到海城轰炸的过程,但是他听取了侦察兵的报告,而且还不是一个人的报告;更重要的是,他对发生在鞍山地区的战斗有深刻印象。所以对司令官的问话回答也可以说是言之甚详,甚至还加进去了一些他自己的观点。事后,井口省吾中将还分别询问了几位幸存的二十师团官兵,也了解了参与一线士兵战斗的细节;正是因为司令官对那次的战斗有较深入的调查,所以个人对这次国内的命令很不以为然。不过当他去拜访了日本朝鲜总督寺内正毅伯爵之后,还是要求部队进行“有限反击”;伯爵告诉他,中日谈判需要吸引视线、国内军方的怒火需要适当发泄。

  但是司令官本人没有想到,这个“有限反击”的仗只打了两天,一个万人多的特设混成旅团就支持不住了,开始求援了。最近朝鲜境内各地方也是不平静,朝鲜“大韩青年教育联合会”在各地活动的很频繁;南面的全罗南北道、庆尚南北道,中部的京畿道,北部的咸镜道都有人起事,武力对抗日本的统治。虽然闹事的武装人数都不是很多,最多的也就一两百人;但胜在发生的频繁,且股数很多。各地驻军都在出动军队进行镇压平叛,一个中队往往被分成三到四个小队,战斗力无形中就降低了,但又不能不管,坐视其慢慢壮大。

  之前朝鲜境内并没有这么多反抗组织,整个半岛也不过两三支而已。自从中**队飞机轰炸海城和旅顺日军,造成日本军队大败的消息散布开来之后;朝鲜人就像是打了鸡血,一个个都活性十足,开始上跳下窜地活动起来,而那些政治团体,更是顺杆而起,竭力宣传鼓动民众起事。十九师团一部驻守清津,就是因为那里是重要的港口地区,有钢铁、纺织等工业在那里,存在很多朝鲜工人。是朝鲜“大韩青年教育联合会”活动的重点区域,九月份那里就曾爆发过他们领导的工人暴乱;十九师团一部就是前去镇压后留守那里的。

  考虑了一番,井口省吾中将向国内冈市之助大将去了一份电报,提了两个建议。如果还要执行对华的军事行动,哪怕是小范围可控制的战争,也需要国内再向朝鲜加派至少一个师团的兵力。其次,加快外交方面的活动,联合最近和中国关系有些不合的法国、俄国,一起向中国政府施压,逼迫其退回国内。这番建议日本国内是否采纳无存知晓,但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的活动越来越频繁了。

  一月十日,日本公使日置益益庆祝元旦为名,在使馆街日本公使馆内,举办酒会,召集邀请各国在京使者到日本公使馆聚会。元旦已经过去快十天了,没有人知道日本人在发什么疯,竟然在元旦过去的第九天来进行这个“欢庆元旦”的酒会。不过为了照顾日本人的面子,英国公使到了,美国公使也到了;至于法国和俄国公使,则是在第一时间就到了日本人的使馆。其它的一些小国家,比如意大利、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等国的公使,也都来到了这里。

  日本人的心思很明显,就是想和以前一样,联合所有列强国家一起对付中国压制中国。之前在对待中国问题上,只要哪里不对,这些列强们就会聚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就自己在中国的利益相互相互讨价还价,最终,通过酒会,他们基本上都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获得自己的利益,被牺牲的自然到落后软弱的中国。这一次,日本人在看到和中国人打交道,法国人因为广州湾的事情吃蔫了,俄国人因为外蒙古的事情吃蔫了,自己的盟友一下子多了两位。就开始想着怎么样利用这个机会重新像以前一样联合起来打压欺负中国,让中国再次低头。

  日本人的心思,法国人知道,俄国人清楚,所以他们就来了。同样,英国人不傻,美国人不笨,都明白这次酒会的含义,但他们也来了。至于那些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等小国公使,就是来蹭吃混喝打酱油的,跟他们关系不大,最多就是跟在日本人后面摇摇旗呐喊而已。不过这也看日本人出什么代价,现在的中国,可不同以前。

  一月十一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会同法国驻华公使康德、俄国驻华公使库朋斯齐、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一起向中华民国政府总统袁世凯上书。要求中国政府立即停止在朝鲜图门江地区的军事行动,退出朝鲜和俄国境内,还朝鲜和俄国人民以和平环境。这份上书还同时提出开放中**队的军工生产工厂,让世界各国都能够自由参观;在上书的最后,就是一番带有威胁性的语言。如果中国政府不克制自己的扩张野心,势必会引起各国的极大关注,迫使各国政府采取一些措施。

  当日置益作为代表,一个人来到怀仁堂,将这份上书交给总统,开始的时候,袁世凯确实被这份上书吓了一跳。他甚至有一种历史重演的感觉;就好像回到了满清时期,自己站在大朝堂上,看着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低头弯腰满脸惶恐第接受列强们的无理抗议,逼迫接受一个个不平等的要求和协议。但当他将这份上书看完以后,心里面虽然有些不安,但神色却明显地轻松了很多,不像一开始那么“脸色苍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