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北方 第二卷 一战风波 第三一七章 纷纷攘攘的时局
作者:六零山人的小说      更新:2019-03-23

  赵天一离开参谋总长,成为北方五省区的巡按使之后,国内政坛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就连国外,一些国家都对中国的政策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而中国在西亚远征军的变化就更加的大。准备围攻巴库油田的远征军主动停止了进攻,从高加索山脉退出,退到了库拉河以西,远离了巴库地区,预备攻击重点也由向东改为向北。之所以说是“预备攻击”,是因为远征军接到了新任参谋总长冯国璋的命令,似乎是远征军好像要撤回国内,不再准备留在西亚了。没有了赵天一,远征军庞大的军费开支以及军火消耗,冯国璋是没有办法搞定的;据说英国政府对此非常着急,英国公使朱尔典也多次拜会袁世凯以及段祺瑞、冯国璋等军方高层,希望中国远征军能够继续留在西亚。

  对于中国军方更换参谋总长,开始的时候英法并未对此有多大的关心;英国公使朱尔典和法国公使康德虽然有些担心,但也只能对此表示关注。按照他们在中国多年的外交工作,中国官场是那些变幻莫测的东西,真的还是让他们不能理解中国官员的想法。在多次拜会的袁世凯和段祺瑞之后,中国方面也只是模糊的表示暂时不会撤走远征军。虽然没有下令撤军,但军事方面的行动却明显减弱了;对此,英法两国,特别是两国驻华公使开始怀念最先的参谋总长赵天一了。因为中国远征军不行动,最直接的压力就是他们两人,谁叫他们是驻华公使呢!在多次拜会新任参谋总长冯国璋,不能得到肯定答复之后,朱尔典开始设法叫人联络在欧洲大陆的莫理循。

  战争爆发后,莫理循是以中国驻欧洲观察员的身份留在欧洲大陆,负责协调英法等同中国关系的;作为一个外国人,能够担任此职位,也算是头一份了。此时的莫理循,虽然任担任总统政治顾问,但主要的工作,却已经变成了中国军方,其实也算是赵天一派驻欧洲的中国军方观察员。他要负责传递欧洲战场的变化情报,这其中也包括了战场是新武器的情报,有些类似情报搜集工作;不过这一点,莫理循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而已。赵天一提供给英国军方的坦克战车,并没有第一时间出现在战场,而是进了英国陆军“陆地巡洋舰”小组,作为样车使用;这个情报,就是莫理循提供的。

  朱尔典希望通过莫理循找到赵天一,或者劝说中国军方新的参谋总长,能够像以前一样。只是他不清楚冯国璋之所以要撤回远征军,最大原因是因为后勤问题。冯国璋可没有赵天一那么财大气粗,又拥有远洋运输船队,连德国海军都不会袭击的运输船队。所以在接到远征军需要补给时,没有解决办法时,只能这么做。当然,冯国璋并非没有想过让英国人来负担这些,可英国人,自己都得勒紧裤腰带,哪有能够兼顾中国远征军。

  一九一六年四月二十二日下午,正在中南海怀仁堂会见从西亚急匆匆赶回来的段芝贵,为段芝贵面授机宜的袁世凯,突然感自己身体有些不适。在段芝贵离开,袁世凯回到后面屋中休息,但不适感却越来越严时。莫名其妙的,袁世凯想到了自己家族的那个“诅咒”----活不过六十的话来。袁世凯的曾祖父袁耀东不足四十岁便去世,叔祖袁甲三五十七岁时死亡,生父袁保中活不过五十一岁,嗣父袁保庆四十九岁时散手人间,堂叔袁保恒仅活到五十二岁。四代人下来,关于“袁家人活不过六十岁”的说法成了许多人知道的秘密;老袁今年已经五十八岁,接近六十这个大坎了。所以自己身体一不舒服,马上就想到了这个事。

  不过在休息了一个晚上之后,第二天起来,袁世凯的身体又恢复如初。在怀仁堂又一次接见了前来拜会的朱尔典等外国公使以后,袁世凯一个人在办公室想了近两个小时之后,给四川的王士珍去了一份电报。也差不多两个小时之后,王士珍回了袁世凯电报,在看完王士珍的电报之后,袁世凯也不多停留,命人找来了段祺瑞、梁士诒、陆征祥、徐世昌、冯国璋等人。等人到齐之后,袁世凯就开口到:“之前国家零乱,政出无门,政府之大总统只有我一人,并未设副总统一职。先今我国已基本平定,国家正是需要大发展之际,政府需要加大领导和全力促成。故我决定增设一副总统职位,平日协助我工作,分担我的一些事务,行使大总统的部分权力”。

  说到这里,袁世凯停下了话题,看了一眼部下那些有兴奋、有不解、有疑惑、有平淡的眼光,继续说道:“当然,这个副总统,必须要和总统、也就是我一条心,否则,对国家政府无益”。见众人陷入沉思,袁世凯再次说到:“我的意思是,这个副总统由芝泉来兼任。一来芝泉和我配合多年,很多方面我们都有相同的看法意见,对以后国家政策取向减少很多麻烦;二来芝泉在政府高层工作多年,熟悉各部门职能,担任以后能够尽快融入工作,便于工作的展开”。

  屋里众人听了袁世凯的话,从第一句开始,都感到很是意外,包括段祺瑞本人。不过老袁没有给吃惊的众人什么机会,接着就任命段祺瑞的理由说出来了,让大家想反对也不好再开口。不过众人不出声,不代表冯国璋不出声。他刚刚有地方爬到中央,成为和段祺瑞差不多的参谋总长,眼看再过几年、不,或许几个月,他就可以追上段祺瑞,甚至超过他。怎么能在这个时候又让段祺瑞官升一级呢!所以见其他人不开口,冯国璋自己就开口了。

  “嗯,总统,这个、这个副总统人选由芝泉兄担任最为合适。不过按照惯例副总统必须要经过国会的讨论,眼下我们.....”。“华甫,我知晓你的意思。国会通过那是正式选举的事情,眼下还不到正式选举的时候,国家的建设也不可能等到选举的时候再来。我们可不能因小失大,诸位说如何”?不等冯国璋把话说完,袁世凯马上出声打断了他的话,如何开口询问其他人的意见。

  袁世凯如此说了,屋里的众人那里还不明白他的意思,纷纷点头同意。梁士诒开口说到:“总统说的对,非常时候行非常之事,段总长一直在政府工作,对政府各部门非常熟悉,又于总统配合默契;任副总统以后,一定能够和总统一起担负起国家的领导,我个人举双手赞成”。外交总长陆征祥也点头同意,国务卿徐世昌在考虑了一下说到:“如果总统这个时候选助手,段芝泉也算是合适人选”。见众人都没有意见,袁世凯最后说到:“那么芝泉就回去安排一下陆战总部的工作,陆军的事情,你还要兼任一下,过一段时间再说。还有华甫,你离开之后,江苏将军的位置就空了下来,各位可以考虑一下人选,有合适的就顺便递上来”。

  四月二十八日,北京政府对外宣布任命陆军总长段祺瑞为政府副总统,同时调整了江苏、湖北、奉天等省的军政人员。根据冯国璋的提议,袁世凯任命陈调元为江苏将军,接替冯国璋驻守南京。另外任命奉天民政长杨永泰为奉天省巡抚,同时将远征军第四十一师师长王占元调回,任命他为湖北将军;历史上王占元在这一时期就是湖北将军,封庄威将军。此时因曹锟的长江上游巡阅使,被袁世凯更多的用于对南方各省的监督,任务过于繁重,袁世凯只能将自己在小站练兵时的将领调出来使用。而王占元在国外也待了几年了,早就有心回国,于是在袁世凯的召唤下迫不及待的从西亚赶回来赴任。

  就在这道任用令发出几天之后,也就是五月二日,江苏发生了一件事,让袁世凯非常生气,只担任江苏将军五天的陈调元,马上被袁世凯下令解职。在将冯国璋这个新任参谋总长批评了一顿之后,老袁重新任命原江西将军李纯出任江苏将军,并着手解决江苏发生的事情。江苏发生了什么事情?让袁世凯连冯国璋都要批评,还要将一个刚刚上任的一省将军解职呢?因为有人造反了,而且还是一个军官,带领冯国璋原管辖的一支部队宣布起义。这个人就是江苏水上游击支队司令何嘉禄。

  何嘉禄,字子钧,江苏松江人。孙大炮领导的同盟会成员,亦是革命党成员。早年曾任江苏飞划水师管带,后任松江水师帮统;冯国璋任江苏将军时,此人为松江水警总指挥。松江并非江河名称,而是指松江县,为沪海道所辖,位置位于现在的上海市松江区一带。由于一直在水军中担任官佐,何嘉禄在松江水军中威望比较高;后来水军改水警,何嘉禄继续在里面担任要职。二次革命时这家伙曾担任过讨袁军松江总指挥兼步兵团长,不过后来见势不妙马上又改头换面潜伏了下来。这一次军中强势人物、少壮派军官赵天一被调离军队高层,加上冯国璋有离开江苏到北京赴任,沉默许久的革命党人决定在这个当头闹一点事出来;因为孙大炮觉得好久没有活动,国人好像都把他给忘记了,这可不是他所希望的。

  何嘉禄领导的松江水警起义,占据了兵力空虚的吴江县城,并对外宣称袁世凯政府残暴,他们是不堪忍受才起义的。对于这件事,国内各地的反响出奇的小,各地报纸虽然有报道,但国人并未对此有多大关注,也不知是处于何种原因。

  李纯上任以后,马上联络长江上游巡阅使曹锟,两人一起从水陆两路进攻吴江;袁世凯任命的松沪护军使兼江苏军务帮办杨善德,也慌不着地的从上海方向派出军队包围;而苏常镇守使殷鸿寿,第一时间就将麾下人马派了出去,谁叫他距离吴江最近呢!

  五月五日,吴江叛乱被迅速平定,何嘉禄负伤被俘后当场枪决。这是李纯下的命令,他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立威,刚刚从江西来到江苏冯国璋的老地盘,李纯也要很小心行事。五月十日,副总统段祺瑞在国会的一次会议上提出,因为新的工作比较繁忙,为了专心协助总统工作,决定辞去陆军总长一职,他推荐由四川将军王士珍接替自己出任陆军总长一职。这个要求很快就被袁世凯批准,五月十五日,王士珍从四川赶回北京,出任陆军总长。而新的四川将军一职,则由袁的另一位亲信、河北将军陆建章出任。历史上陆建章原本担任的是陕西将军,但因为赵天一出现,陕西将军一职被赵四明取走,陆建章在参加完平定白郎起义之后就到河北任职,不久升任威武将军,督理河北军务。

  五月二十二日,在日本的孙大炮向袁世凯发出了一份类似于讲和的通电,在这封后世被称之为“养电”的电报中,孙大炮说出:“......今日为众谋救国之日,决非群雄逐鹿之时,故本党决定去除以武力解决之道,凡百可本之约法以为解决。共和之原,甚非野心妄人所得假借者也。文始意以为既已负完全破坏之责,故同时当负完全建设之责,愿意与总统共担此责任。今兹异情,则张皇补苴,收拾时局,当世固多贤者。苟其人依约法被举,而不由暴力诈术以攫取之,则固与国民所共承者也......”。

  这份电报发出之后,确实也让国内的民主之士高兴了起来,一些人纷纷出言劝慰政府,接受孙大炮的请求。当然,反对者也有之,列出孙大炮之流最近几年所做的事情,提醒政府拒绝。于是支持者和反对者开始了互骂,民国政府在这种争争吵吵的情况下进入了一九一六年的下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