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全球 第二百五十三章:太白千户所(三)
作者:陈健钢的小说      更新:2019-04-25

  陈远宏看了着老头,突然起了捉弄之心。

  他促狭问道:“老爷子,您觉得要想富,先修路,少,咳咳。

  妈蛋,差点把后两句也蹦出来了,赶紧憋回去,您觉有道理吗?”

  “很有道理。”老头点点头。

  “那您觉得我这个路该怎么修?老头瞥了陈远宏一眼,“考我,呵呵!”

  “小子,让老夫给你上一课吧,免费。”老头滔滔不绝的说了起来,让陈远宏听得双眼直发愣。

  原始的道路是由人践踏而形成的小径,发展到周朝,开始领先全球,奠定了后世各国修路的标准。

  《诗经.小雅》记载﹕“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说明当时道路坚实平坦如磨石,线形如箭一样直。

  对道路网的规划、标准、管理、养护、绿化以及沿线的服务性设施方面,也有所创建。

  首先把道路分为市区和郊区,前者称为“国中”,后者称为“鄙野”,分别由名为“匠人”和“遂人”的官吏管理。

  可以说是现代城市道路和公路划分的先河。

  城市道路的规划,分为“经、纬、环、野”四种,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为纬,都城中有九经九纬,成棋盘形,围城为环,出城为野。

  规定有不同的宽度,其单位是轨,每轨宽八周尺,每周尺约合0.2米,经涂、纬涂宽九轨,环涂宽七轨,野涂宽五轨。

  郊外道路分为路、道、涂、畛、径五个等级,并根据其功能规定不同的宽度,有如现代的技术标准。

  在路政管理上,朝庭设有“司空”掌管土木建筑及道路,而且规定“司空视涂”,按期视察,及时维护。

  如“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并“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是以后养路、绿化和标志的萌芽。

  而且“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

  五十里有市,市名侯馆,侯馆有积”;其道路服务性设施的齐备程度,可想而知。

  以上情况,足见中国周朝的道路,已臻相当完善的程度。

  战国时期,车战频仍,交往繁忙,道路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甚至一国道路的好坏,为其兴亡的征兆。

  《国语》载有东周单子经过陈国时,看见道路失修,河川无桥梁,旅舍无人管理,预言其国必亡,后来果然应验。

  当时在山势险峻之处凿石成孔,插木为梁,上铺木板,旁置栏杆,称为栈道,是中国古代道路建设的一大特色。

  秦朝修筑的驰道一直沿用到后世,历经2000多年时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即开始修建以首都咸阳为中心、通向全国的驰道网。

  据《汉书.贾山传》﹕“为驰道于天下,东穷齐、燕,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史记》记载了秦始皇于公前220年至公元前210年的11年间。

  曾巡视全国,东至山东,东北至河北海滨,南至湖南,东南至浙江,西至甘肃,北至内蒙古,大部分是乘车,足见其路网范围之广。

  道路路基土壤采用金属椎夯实,以增加其密实度;路旁种以四季常绿的青松,定线的原则是尽量取直。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使蒙恬由咸阳修向北延伸的直道,全长约700公里,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修通。

  “堑山堙谷”【逢山劈石,遇谷填高】,其工程之巨,时间之短,可称奇迹,今陕西省富县境内尚依稀可见其路形

  。除了驰道、直道而外,还在西南山区修筑了“五尺道”以及在今湖南、江西等地区修筑了所谓“新道”。

  这些不同等级、各有特征的道路,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通达全国的道路网。

  秦始皇还统一了车轨距的宽度(宽6秦尺,折合1.38米),使车辆制造和道路建设有了法度。除修筑城外的道路外,对于城市道路的建设也有突出之处。

  如在阿房宫的建筑中,采用高架道的形式筑成“阁道”,自殿下直抵南面的终南山,形成“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的壮观。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在邮驿与管理制度上,更加完善。

  驿站按其大小,分为邮、亭、驿、传四类,大致上五里设邮,十里设亭,三十里设驿或传,约一天的路程。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西汉时全国共有亭29635个,如是则估计当时共有干道近15万公里。

  沟通欧亚大陆的世界著名的丝绸之路,在公元前1世纪起已经形成商业之途,并将中国的丝绸穿逾沙漠,输送到欧洲而得名。

  但主要是在公元前138到前115年,由西汉王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远抵大夏国【即今阿富汗北部】而载之于史册。

  丝绸之路主要路线,起自长安,沿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由此分成经塔里木河南北两信道,均西行至木鹿城【今苏联境内】。

  然后横越安息【在今伊朗】全境,到达安都城【今土耳其安塔基亚】。

  又分两路,一路至地中海东岸,转达罗马各地;一路到达地中海东岸的西顿【今黎巴嫩】出地中海。

  3世纪时,又有取道天山北面的较短路线,沿伊犁河西行到达黑海附近。

  丝绸之路不但在经济方面,而且在文化各方面,沟通了中国和中东与欧洲各国。

  后汉时期,在今陕西褒城鸡头关下修栈道时,经过横亘在褒河南岸耸立的石壁,名为“褒屏”。

  曾用火石法开通了长14米,宽3.95~4.25米、高4~4.75米的隧洞。

  就是著名的石门,内有石刻《石门颂》、《石门铭》纪其事。

  火石法先用柴烧炙岩石,然后泼以浓醋,使之粉碎,再用工具铲除,逐渐挖成山洞。

  隋朝匠人李春等在赵郡【今河北省赵县】洨河上修建了著名的赵州桥。

  首创圆弧形空腹石拱桥,是建桥技术上的卓越成就。

  在道路建设中较巨大的工程有长数千里的御道。

  《资治通鉴.隋记》﹕“发榆林北境至其牙,东达于蓟,长三千里,广百步,举国就役,开为御道”,可见规模之大。

  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重视道路建设。

  唐太宗即位不久就曾下诏书,在全国范围内要保持道路的畅通无阻。

  对道路的保养也有明文规定,不准任意破环,不准侵占道路用地,不准乱伐行道树,并随时注意保养。

  唐朝重视驿站管理,传递信息迅速,紧急时,驿马每昼夜可行500里以上。

  唐朝时已出现了沿路设置土堆,名为堠,以记里程,即今天的里程碑的滥觞。

  唐朝不但郊外的道路畅通,而且城市道路建设也很突出。

  首都长安是古代著名的城市,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米。

  道路网是棋盘式,南北向14条街,东西向11条街,位于中轴线的朱雀大街宽达150米,街中80米宽。

  路面用砖铺成,道路两侧有排水沟和行道树,布置井然,气度宏伟。

  不但为中国以后的城市道路建设树立了榜样,而且影响远及日本。

  宋朝、元朝、明朝均在过去的道路建设基础上有所提高。

  尤其是元朝地域辽阔,自大都【北京】通往全国有7条主干道,形成一个庞大的道路网。

  明朝利用原有驿道修建了长达约15万公里的“邮差路线”。

  在以前,官道上的驿站并不同时具备文报传递、官员接待、物资运输三项功能,明朝则是集三项功能于一身。

  在筑路及养路方面也有新的提高,规定得很具体。

  在低洼地段,出现高路基的“叠道”,在软土地区用秫秸铺底筑路法。

  有如今天的土工织物,对道路建设有不少新贡献。

  后世我国大部分国道,其实就是以这些官道为基础修建起来的。

  听完以后,陈远宏郑重的对金夫子说道:“夫子,我现在正式聘请你为我的修路副总指挥,月俸50两,不知您意下如何?”

  “这······。”

  “您就别推辞了,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

  那些皮猴子的事情您就别操心了,我建了很大一所书院,春节过后,所有的小孩子统一进学。”

  “既然你小子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老夫也就勉为其难了。”金夫子颇为自得的应承了下来。

  山区一天一个变化,周围府县乡村的贫苦老百姓闻讯赶来,陈远宏是多多益善,来多少收多少。

  甚至有很多老百姓就在路边搭一个棚子,路修到哪里,棚子就搭到哪里。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打通了断头路,整修拓宽了小路。

  钱粮流水一般的泼洒了出去,这片山区也越来越繁华,商贩旅客往来不绝,充满了活力。

  而陈远宏则完全当了一个甩手掌柜,自己不懂,就交给专业人士去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