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全球 第四百九十九章:河套之战(八十四)
作者:陈健钢的小说      更新:2019-04-25

  额哲臣左右,分列着二十名长枪手,全是高头大马,特别威武气派。

  还有十名神射手,每人挂了十袋箭,每人有三张力量不同的弓。

  剩下五十人是刀盾手,由这一百人组成的亲卫军,实力不可小觑。

  额哲臣跳下战马,所有人跟着下了战马。

  他带着这些人走到大帐的右侧,对着柱子上的一匹白马跪下叩恭敬的扣了三个响头。

  走到左边,同样规规矩矩的叩了三个响头。

  在帐篷的右侧,立着一根金色的柱子。

  柱子上雕刻着一匹名叫“薛帖儿”的精美的栩栩如生的白马。

  这匹马眼中闪着火光,周身披着银白色的毛,它从来没有过鞍子,也从来没有人骑过。

  据萨满解释说,在祖先成吉思汗出征时,凡人肉眼看不见的强大战神‘苏鲁达’。

  蒙古军队的保护者骑着这匹雪白的骏马,带领蒙古军队走向了胜利。

  在帐篷的左侧,立着一根白色的柱子。

  上面雕刻着一匹经常备着鞍鞯的名叫‘乃蛮’的高头大马。

  这是成吉思汗心爱的战马。

  这匹马呈黄褐色,黑鬓、黑蹄、黑尾、黑脊梁,是草原野马的后裔。

  原来成吉思汗出征时,都要在左右拴上两匹马,现在把它雕刻在柱子上。

  这是成吉思汗直系血统的黄金家族成员才有的荣耀。

  ‘薛帖儿’白马柱的旁边竖着一根高高的木竿,竿上挂着成吉思汗的白色大纛。

  当然这不是真正的成吉思汗苏鲁锭,这只是仿造之物。

  ‘乃蛮’马柱旁边立着的木杆上挂着的是黑五角旗,旗上用金线绣着兽首骑士—战神速勒达。

  这是成吉思汗之孙贵由汗,全体蒙古人的合罕窝阔台之子于继承人。

  贵由极力在各个方面模仿圣祖成吉思汗讲究豪华的做法。

  他在大帐旁栽了一根木杆,木杆上挂着黑五角旗。

  旗上用金线绣着兽首骑士—战神速勒达,蒙古人征战时的保护神。

  跪在大帐四周的蒙人和其他三族的人高声叫道:“让圣祖的意志,再一次通过对叛徒的战争引导我们前进!

  让成吉思汗的马尾旗给我们指引道路!让他保佑我们获得胜利吧!”

  一个面色黝黑的年轻蒙古勇士,从跪在四周的彪悍的百户骑兵中飞奔而出。

  他旋风一般登上的一个木台,在台上停下,站的笔直。

  紧随其后的是三名士兵,中间的那名手持黑色五角旗,旗上的九条宽带迎风招展。

  旗杆金色的顶端飘荡着一根褐色马尾,他把这根仿制的黑色苏鲁甸递地给蒙古勇士。

  上了年纪的蒙古人、都听说过黑色五角旗,这是战无不胜的成吉思汗的苏鲁锭。

  最前面的一个亲卫手持五角白旗,窄窄的旗角在夜风中猎猎抖动。

  旗子上用丝线绣着一只灰色雄鹰,雄鹰爪子下按着一只乌鸦。

  爪子下按着乌鸦的灰色雄鹰:被认为是成吉思汗家族的保护神。

  因为成吉思汗贫苦的祖父,不端察儿单凭放飞驯服了的雄鹰猎物为生。

  本来是拔都汗的制式军旗,后来传回东方,额哲臣也把它当作自己的军旗。

  当勇士举起黑色的苏鲁锭,后面的亲卫举起五角白色军旗。

  所有人高声狂呼:“继承圣祖的意志,扫平叛乱,统一蒙古。”

  其实正宗的蒙古黄金家族的军旗,根本就不是什么狗屁的狼图腾。

  这些东西基本上都是后世穿着附会而加上去的,狼头大纛和军旗是突厥人的图腾。

  成吉思汗的“苏鲁锭”有三种颜色。

  1、有用白色马尾制作的苏鲁锭!

  汉语叫做“九游白纛”,是成吉思汗创建的蒙古国的国旗。

  它代表威严、力量和生命力,也代表着和平和永久。

  白色苏鲁锭是和平时期飘扬在成吉思汗皇宫大帐前的。

  2、有用黑色马尾做的苏鲁锭,黑色苏立定代表战无不胜。

  成吉思汗出征的时候祭奠黑色苏立定,并带着它每次必胜,它同时也是成吉思汗的杀敌利器。

  3、有用黑白马尾混合制作的黑白相间的苏鲁锭,黑白相间的花色苏鲁锭是一般战将用的旗帜。

  为什么狼头大纛和军旗是突厥人的图腾呢?

  根据《新疆史鉴》中“隋唐时期西域的民族”一章中记载:“突厥是继匈奴、鲜卑、柔然之后。

  我国北方兴起的又一个势力强大的游牧民族。

  关于突厥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说“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

  与契骨游牧与今阿巴根河、叶尼塞河一带。”

  第二种说法:“盖匈奴之别种,由于匈奴的侵扰和压迫。

  南迁至高昌之北山,后迁金山南麓。”

  第三种说法:“其先“平凉杂胡也”曾臣属于沮渠北凉,北魏时才迁居金山。”

  上述三种说法虽有所不同,但却反映了突厥的起源和迁徒的过程。

  在这之前,大部分人也一直认为突厥人、匈奴人和蒙古人的之间存在着割不断的血缘关系。

  但在《新疆史鉴》、《中国通史》的记载中明确指出,突厥是一个由许多部落和部族组成的军事联盟。

  是建立在武力征服的基础之上,分散的游牧经济又导致其政治上的不稳定。

  统治阶级的内讧以及压迫民族的反抗,极易形成分裂、割据的局面。

  加之隋朝的离间,所以突厥汗国建立不久,便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

  由此,也可以推断出元始初期,草原各部族、部落之间的纷争与决斗是何等的激烈。

  《新疆史鉴》:“突厥的祖先是一个以阿史那为姓、以狼为图腾的部落。

  最初活动在叶尼塞河上游地区,与契骨是近族。

  后迁徒到高昌北山,掌握了冶铁技术。

  五世纪初被柔然征服后,被迫迁至金山南麓,沦为柔然的‘锻奴’。”

  《新疆史鉴》:“五世纪中叶,冶铁业已形成独立的手工业部门。

  突厥的兵器有弓矢、鸣镝、甲鞘、刀剑及所谓的‘今镟箭’、‘金狼头’等。

  突厥高度重视商业,南与中原,西与波斯,甚至远及东罗马,都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在维族古文献《乌古斯可汗的传说》中记载了信仰萨满教的情况:

  “乌古斯可汗在召集部落大会时,要按照萨满教的仪式在大帐的两侧各立一根木杆。

  木杆顶上挂上金鸡、银鸡,杆下分别栓上黑羊、白羊,后演变为木杆上挂羊头、牛尾、布条等。”

  今天的维族在朝拜麻扎时,仍然在麻扎周围树木杆并在其上挂羊头、牛皮、布条。

  同时集体跳舞,这就是萨满教残留的影响。

  1347年,由蒙古人建立的察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

  统治天山南北的东察合台汗国秃黑鲁贴木尔汗皈依***教,开始强制推行***教。

  导致天山南北地区大量蒙古人成为***。

  西域的宗教也由此逐渐过渡到,以***教为主的多种宗教并存时期。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维族在召开部落大会所采用的仪式,依然离不开很多蒙古族元素包含其中。

  而关于金鸡的描述,在《成吉思汗》一书中也有记载:

  “蒙古大军西征时,总会带一只雄伟的金鸡矗立在军帐木杆上,作为蒙元大军行军打仗的吹号手。”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移民全球》,微信关注“热度网文或者rdww444”与更多书友一起聊喜欢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