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全球 第五百一十一章:河套之战(九十六)
作者:陈健钢的小说      更新:2019-04-25

  移民全球正文卷第五百一十一章:河套之战事实上,包括印尼在内的东南亚各地,华人并不需要特别的扶植政策,最终都可以做到主导当地经济的程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是勤奋和危机意识)。由于四季交替,高纬度地区一年当中总有一段缺乏食物来源,需要依靠储蓄来生存的日子。同时,这种资源的相对匮乏,还会使得族群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反观低纬度的热带地区,则大都以物产丰沛而著称,几乎不用为食物来源问题感到困扰。在自然、人文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更为勤奋及更有危机意识的温带民族,一般在竞争力上优势明显。

  第二个原因是对教育的重视。与世界其它温带地区不同的是,在华夏乃至整个东亚的文明基因中,“教育改变命运”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在这一意识作用下,学习并适应新环境,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本能。一个群体在外谋生时,也往往会倾向于把领导权,交给群体中最有文化和学习能力的那部分人。重视教育的文明基因,甚至使得东亚诸国家/地区,成为这个星球上,有机会后发完成工业化的唯一区域。

  知识改变命运

  最后一个原因则是地缘相近。无论在地理还是人种、农业类型上,东南亚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都是最接近的地区。换而言之,最起码东南沿海的中国人一定要去海外谋生的话,东南亚地区是最容易适应的。地缘相近也使得在东南亚的华人群体,在人口上能够源源不断的得到来自中国的补充,最终形成规模效应,沉淀出适应属地生活的社群。

  然而一个社群能够在外取得成功,不仅与自身的素质有关,更与身处的环境有关。换句话说,华人群体虽然不需要特别的政策扶植,就有机会东南亚经济生活中脱颖而出,但最起码也要有容得下他们生存发展的空间。在17世纪的荷属东印度,这一空间是十分宽松的。为了迅速打开局面,荷兰东印度公司不仅需要借助华人的人力,更希望把前往爪哇各港**易的中国商船,吸引到巴达维亚来进行交易。

  应该说,荷兰人的政策是十分成功,并且是双赢的。受荷兰东印度公司招募,进入巴达维亚的华商、华工,对荷兰东印度公司经济及城市的开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贡献了大部分的税收。与此对应的是,华人群体开始向介于荷兰人与土著马来族群之间的中间层发展。

  除了经济以外,华人社群还需要一定的人口规模支撑,才有机会成为一个中间层。荷兰爪哇初期,华人社群的规模效应还并不明显。除了荷兰人在东印度群岛的开发工作,正处在起步阶段以外,还与清朝初期为封锁台湾岛,而严格推行的海禁政策有着一定关系。公元1684年,随着台湾问题的解决,清王朝解除了禁海令,允许民间出海进行贸易。由此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试图前往荷属殖民地谋生的华人数量,开始出现爆发式增长。

  面对汹涌而来的中国人,让巴达维亚的荷兰人开始感到巨大的压力,以至开始用审批的手段限制华人入境。通俗点讲,清王朝解除海禁之前,荷兰人对前往自己领地的中国人,持的是开放态度;现在的话,则要用“工作签证”的方式来进行限制了。然而一如美国无法杜绝拉美移民的涌入一样,荷兰人同样也无法做到这点。

  统治阶层的态度,对中间层能否存在起着决定性作用。不过这点与中间层谋求的人口规模,却又存在一定矛盾。简而言之,如果你的人口多到让统治阶层有尾大不掉的感觉,那么危机也就到来了。在海禁解除之前,尽管对当地经济贡献巨大,但定居巴达维亚的华人不过3000人。这一数量并不至于让荷兰统治者感到不安。然而在18世纪初,仅合法居住于巴达维亚城内外的华人,数量就已将近2万。如果荷兰人没有打算把华人群体,培养成统治东印度的政治助手的话,对于常住人口数量不过十万出头的荷属东印度“首都”来说,这一数字已足以让人感到不安。

  巴达维亚城

  除了中国开放海禁的影响以外,荷兰东印度公司贸易结构的变化,也对华人社群造成了重大影响。几乎可以充当硬通货的香料,一直东西方贸易中最具吸引力的商品之一。在葡萄牙人成功开拓新航路之前,基于意识形态及政治对抗的需要,以奥斯曼帝国为代表的伊斯兰世界,借助对东西方商路的垄断,推高了包括香料在内的东方商品在欧洲市场的价格。随后打通新航路的葡萄牙人,在为自己获取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客观上则平抑了香料的价格。

  香料贸易上的丰厚利润,是将荷兰人吸引到东印度群岛的原动力。只不过,击败葡萄牙、夺取香料群岛的贸易权之后,精明的荷兰人采取了更为极端或者说商业的手段,来获取利润,这一手段就是“垄断”。理论上,在一条贸易链上,控制任何一个点都可以做到垄断,并因此获取超额利润。比如奥斯曼帝国通过政治扩张,阻断东西方贸易的陆路通道、威尼斯在东地中海的争霸活动,都可以做到主导东西方贸易中的一个节点。

  葡萄牙人的做法,与奥斯曼、威斯尼本质上是一致的。在前面的内容中我们曾经解读过,在“发现”印度西南的马拉巴海岸后,葡萄牙很快就着手建立印度洋舰队,并逼迫往来阿拉伯海的商船,停靠在自己控制的港口。其目的就是为了在物流环节控制香料贸易。

  至于精明的荷兰商人,在香料贸易上的做法看起来要更加的“釜底抽薪”。荷兰人认为与其费心费力的去切断一条的海上贸易通道、逼迫商船前往自己控制的港**易,不如从源头上控制产地。当然,如果某样商品的出产地本身,具备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荷兰人也不会有这种想法。比如荷兰人就不会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征服中国,来获取丝绸和瓷器的贸易垄断权。

  不过在部分香料产地的垄断问题上,荷兰人面临的难度就要小得多了。供应全世界市场的丁香、肉蔻等香料,都产自南洋的“香料群岛”。那些还处于部落状态的岛民,完全不是荷兰人的对手。为了达到控制货源的目的,荷兰人不惜对岛上土著进行过屠杀,以迫使对方签订独家供应协议。除此之外,甚至还尝试过减少货源的办法:在选定两个可控岛屿之后,将其它岛屿上的丁香树焚毁。

  当然,这并不代表荷兰人不会尽力去控制通路了,毕竟不是每一种香料的产地都那么好控制,比如胡椒的产地就要广泛的多。通过海上称霸,荷兰人同样曾经控制大部分输往欧洲的胡椒。这一系列组合拳,让荷兰人从17世纪的香料贸易中获取了巨额利益。然而什么事情都有个物极必反的规律。荷兰人的垄断行为,最终却导致了香料贸易的没落。

  本质来说,香料并非像盐一样,是生活的必须品,在厨房中更像是奢侈品的定位。一旦价格太高,势必会减少客户的需求。荷兰人在货源控制上最为得力的丁香就是这种情况。减少的需求,反过来拉低了荷兰人的利润。另外,每种香料本身都并非是无可替代的,当一种香料的价格太高之后,人们会倾向于加大其它香料的使用量。比如胡椒因为种植区域广泛,价格就始终比较平稳。甚至因为荷兰人无法控制全部产地,所以竞争激烈、供应充足出现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说起来,今天西餐配料中,胡椒使用范围远大于肉豆蔻和丁香,与此不无关联。

  类似情况在很多商品贸易中都出现过,最典型的就是石油了。控制世界主要石油供应的欧佩克组织,把价格推高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刺激替代能源的研发/投产,反过来平抑石油的价格。最近两年石油价格持续低迷,就与美国对页岩气的成功开发,就有直接关联。

  另一个同样出现在餐桌上的案例,是韩国人的饮食结构。很多喜欢看韩剧的朋友都知道,在韩国的饮食文化中,“拉面”的地位几乎仅次于泡菜,人均消费量居世界第一。实际上,韩国人的传统主食跟日本、中国南方一样是大米。上世纪60年代,由于韩国开始进行工业化,大量农地被转化为工业用地,导致大米自给率不足。为了保证粮食安全,韩国政府开始有意识的引导民众,在主食中加入以“拉面”为主的面食。最后的成果,就是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韩国,现在生产的大米不仅基本能够自给,甚至在丰产之年还有可能过剩。至于价格,自然也不至于高到影响居民生活了。

  小编的夜宵快泡好了

  回到香料贸易的主题上来。尽管荷兰人在控制香料贸易上煞费苦心,但作为一种可以再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的资源,随着全球化的持续推进,香料贸易最终还是在17世纪后期走向了没落。这并不是说香料贸易就不存在了,而是说它在贸易中的比重开始大幅下降。对于追求利润的荷兰人来说,他们需要找到其它的替代产品,以从战略层面弥补利润上的缺口。具体做法就是引入其它经济作物。

  地理大发现时代同时也是个物种迅速传播的时代。基于彼此间的竞争关系,包括香料、咖啡、甘蔗、可可、橡胶。。。等在内的经济作物,被各殖民国家,有意识的引种到世界其它气候相近的地区。比如荷兰人一直强力垄断的肉豆蔻,就在18世纪后期,被英国人想办法“偷”出了种子,引种到了毛里求斯、马来半岛等地的英属殖民地中;东非的桑给巴尔岛,19世纪引入丁香之后,成为了世界上最主要的丁香生产地。而在17世纪后期,荷兰人引入爪哇的主要经济作物则是甘蔗。

  事实上,甘蔗应该是大航海时代,最早被引入殖民地的经济作物了。作为大航海时代的开创者,葡萄牙人在海外的第一个地理发现,是东距摩洛哥700公里的马德拉群岛。

  1418年葡萄牙殖民马德拉群岛

  对于志在印度的葡萄牙人来说,远离海岸线的马德拉群岛并没有航路上的价值。为了开发这片海外领地的价值,此前原产印度,经由阿拉伯人传入伊比利亚半岛的甘蔗,被引入了马德拉群岛。返销欧洲的蔗糖原料,则为葡萄牙后来的探险工作,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

  原产印度的甘蔗,在气候相近、土地肥沃的“东印度”种植,自然也是没有问题的。从荷属东印度销往欧洲的蔗糖,在弥补香料贸易利润缺口的同时,也对当地华人的数量和结构造成了直接影响。由于华人的固有优势,特别是在农业上的优势,当地种植产业几近为华人所垄断。种植园、糖厂更因此引入了大量华工。换句话说,客观增长的工作机会,才是以巴达维亚为代表的荷属东印度,华人数量大幅增长的真正原因。

  殖民扩张图

  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角度来说,只要蔗糖出口顺畅,并不会太在意种植生意交给谁做,包括雇佣哪里的劳工,毕竟荷兰人才是这一产业的最大获益者。更何况一直以来,高效的华人社群,出色的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分包任务。然而花无百日红,伴随着华人数量的大幅增长,一场巨大的危机也即将到来。至于是什么危机,对华人在南洋的历史又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移民全球》,微信关注“热度网文或者rdww444”与更多书友一起聊喜欢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