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全球 第五百七十六章:我们的航路(三十二)
作者:陈健钢的小说      更新:2019-04-25

  1624年,在经历过长时间的交涉,包括对f柜尾荷兰城堡的军事围困之后,双方达成了协议。

  荷兰人主动退出澎h,包括拆除城堡,并在大员西海岸择港另建基地。

  对于风雨飘摇的我朝来说,这已是最好的结果。

  问题在于,荷兰人图谋大员之时,我朝民间恰好,开启了大规模移民囤垦之举,那么二者之间,难道不会起冲突吗?

  从战略角度看的确会,不过暂时却并不会。

  因为大员仅面向大陆方向的海岸线,总长就有500公里。

  双方有足够的空间各自拓展,更因为二者,在一开始处于战略合作状态。

  这一合作,很大程度并不是针对我朝。

  而是与荷兰在东亚水域,有直接竞争关系的西班牙、葡萄牙两国,尤其是已经成为了,葡萄牙宗主国的西班牙帝国。

  后面我们会看到,在场关于争夺大员的竞赛中,西班牙人并非无所作为。

  在荷兰人称霸大员之前,大员事实上经历过一场,由荷、西、中三方,参与的“三国演义”。

  大家看一看,这是大员的地理、地形结构。

  大员岛素有五大山脉之说,自西向东分别为:a里山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z央山脉、海岸山脉。

  上述山脉合称为“大员山脉”,其中最为核心的,是贯通南北、位置偏东的z央山脉。

  之所以说位置偏东,是因为大员的主要平原,都位于z央山脉之西。

  这样的地理格局,对于这座岛屿来说,倒是一件好事。

  要知道,基于位置原因,大员处于“台风”高发地带,每年平均要遭遇,3至4次台风侵袭。

  其中登陆大员的台风中,有接近9成,是在岛屿的东海岸登陆,剩余的则在西南岸线登陆,西北岸线几无压力。

  假定大员的主要平原,是面朝太平洋腹地的话,单就这一点来说,也要承受更多的压力。

  平原所具备的农业/人口潜力,以及面对大员海峡的航线优势,使得大员的地缘重心,无可避免的偏向于中央山脉以西地区。

  这一点,从大员现有的地缘z治格局亦可看出。

  后世大员的z治生态,有“大员五都”的说法。

  在t北的绝对z治中心地位,因选举z治被动摇之后。

  大员逐渐沿西部平原地带,由此形成了五个地缘z治中心的概念,x政上谓之曰“直x市”。

  这五个中心由北至南包括有:t北市、x竹市、t中市、t南市、g雄市。

  位于大员山脉以西的平原地带,在地理上可以被分为:t北盆地、桃y台地、t中盆地、彰h平原、j南平原、屏d平原等部分。

  简单从命名规则上,大家很容易找到它们的位置,以及对应的行z区。

  其中t北、x竹两市,位于北部的“t北盆地”;t南、高x两市,则位于j南平原的南部。

  再以天然的地缘分割来看,前者属于“北大员”的核心;后者代言的则是“南大员”。

  总的来说,大员因为地域狭小,河流都不甚长,以至于河流几乎都以“溪”来命名。

  其中最大的河流,是源出z央山脉西麓,向西经“彰h平原”注入大员海峡的浊水溪。

  这条河流,也被认定为大员岛的南北分割线。

  当然,这一分割法,是建立在西大员的强势地位上。

  在进行地缘分割时,高大山地通常只是作为附属部分。

  “东大员”是否能够成为独立板块,取决于是否有核心平原。

  在z央山脉之东,与海岸山脉之间,存在一条狭长的“t东纵谷平原”建制有t东、h莲两个县市。

  z央山脉之北、雪山山脉以东,还有一块沿海的“宜l平原”,建制有宜l县。

  上述两块平原、三个县市,即为地理上的“东大员”概念,狭义情况下,仅指t东、花l两地。

  纯粹以浊水溪来分割大员地缘的话,荷兰人与我们最先登陆的地点,都算是位于“南大员”了。

  更准确说,是位于j南平原的北部。

  其中颜s齐最早引入的天朝移民,屯垦于y林、j义两县交界的北港溪一带。

  荷兰人先后在1624年营建的热l遮城、c嵌城两个z治、军事中心,则位于后世大员市境内。

  彼此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60余公里。

  中、荷两股海上势力,之所以同时选择j南平原北部,作为自己的根基之地。

  根本原因并不在于这片土地,较岛上其它平原更为肥沃,而在于其与彭h列岛的位置对应关系。

  我们很容易在地图上发现,t南市与浊水溪之间的纬度区间,正是彭h列岛所处的区间。

  很显然,这样选择有利于控制南北航线,以及对接天朝沿海。

  尽管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中、荷两股海上势力,几乎在同一时间登陆大员,是基于已经达成的协议。

  郑z龙亦是在1624年抵达大员,并被荷兰东印渡公司授予通事之职,但从后来的情况来看,双方的确是存在事实的合作关系。

  共同应对来自原住民的压力,是双方得以合作的原因之一。

  合作瓜分中、倭,乃至东亚与东南亚之间的贸易份额,则是更为重要的原因。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能力,在富庶的天朝d南沿海地区弄到货源。

  包括提供大量商船,而荷兰人则可以,拓展贸易市场及提供军事支持。

  事实上,双方的合作深度,远不止于上述两点。

  就开发大员的问题上来说,有国家为之背书的“荷兰东印渡公司”,缺乏开发大员的人力。

  而被我朝视为海寇的闽南走私商人们,又有能力从自己的家乡,招募到足够的劳动力。

  不过如果去大员的同胞,仅仅是种植粮食作物,那么他们的存在,对于荷兰人的意义是不大的。

  对于商人来说,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用,才是他们渴求的。

  在西方殖民化全球的过程中,生产经济作物的“种植园”,曾经对全球人口分布,造成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不仅那些被贩卖到美洲的h奴,是为了给种植园提供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