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全球 第五百七十八章:我们的航路(三十四)
作者:陈健钢的小说      更新:2019-04-25

  “言归正传,相比更注重王权统治,和意识x态的西班牙人,商人定位的荷兰人要显得务实的多。

  这也为他们与国人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很多天朝海盗船,甚至直接受雇于荷兰人,以袭击前往倭国,和我朝沿海贸易的西班牙商船。

  这场关于海洋的争夺,同时也延续到了大员岛。

  事实上在16后半叶至17世纪初,在各种力量交织东亚海域,没有政府为后盾的天朝民间海上力量,在做出选择时是非常务实的。

  任何力量,包括朝庭官员和士绅豪族,都可以是合作对象。

  鉴于其民间属性,分属不同集团的海上力量,在某个具体事项上的选择,并不会天然保持一致。

  比如在荷兰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博弈当中,各方都有可能雇佣他们的船。

  这种情况,直到郑z龙依靠我朝的授权,成为最强者之后,方才得到彻底改变。

  大家可能会想,那些与外夷合作的国人判国,我们不应该帮他们,但具体事情要具体分析。

  在我朝封禁海疆,而d南沿海地区山多地少,不得向海谋生的情况下。

  这种做法,并不能被简单视为判国行为,而更多只是一种经济合作关系。

  如果朝庭能够在z治上给予认可的话,那么这股力量,是非常乐于将自己的利益,与我朝利益结合起来的。

  后来郑z龙的被招安,以及郑c功在我朝即将崩溃之际的坚持,便这是价值观取向的证明。

  在我朝,还未能将业已存在的民间海上武装,与王朝的命运有机结合起来之前,荷兰人在大员迎来的自己的黄金发展期。

  在国人的帮助下,荷兰人不仅得以开发大员,并获取蔗糖,更是击败了他们的竞争对手西班牙人。

  前面我也说了,西班牙人本来是无意登陆大员的。

  对于西班牙人来说,从葡萄牙人控制的香料贸易中,分一杯羹才是他们最想做的。

  不过荷兰人的到来,打乱了西班牙人的计划。

  这些贪婪的海上马车夫,不仅觊觎香料贸易,甚至还试图垄断东亚贸易。

  荷兰人在大员的登陆,无疑让西班牙人感到强烈不安。

  尤其是前者吸引我朝移民,将大员,从只具备港口价值的“贸易殖民地”定位。

  向“生产殖民地”转变的做法,更是让西班牙人感到的危机。

  这意味着荷兰人接下来,很有可能,将尝试在大员岛全境建立统治。

  而不仅仅是象葡萄牙人那样,谋求一两个贸易据点。

  在登陆大员的第二年,荷兰人还完成了环岛航行,并制作出了第一张大员全图。

  在此之前,欧州人甚至一度以为,大员是由三部分组成的群岛。

  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其实也没有什么发言权。

  尽管史料记录表明,三国、隋朝时期,大员就可能出现在天朝的视线中了。

  但在大陆优先的价值导向上,从来没有人去关心过,这片化外之地的地理结构。

  基于大员岛的体量和位置,荷兰人控制全大员这种做法,很显然会对西班牙在亚洲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害。

  即使西班牙人放任荷兰人控制大员海峡,他们也必须保证大员岛东、北两侧的航线,在自己的控制之下。

  这是因为,在1570年,西班牙殖民m尼拉后,横跨太平洋的航线,就已经成为西班牙帝国的生命线之一。

  在西班牙控制的跨太平洋贸易中,往来于美洲与f律宾之间的商船。

  一边将来自天朝的丝绸、瓷器等奢侈品,运回加勒比地区,再横跨大西洋转运回欧州。

  另一边则把墨x哥等地出产的白银输往亚洲。

  由于天朝是供欧主要商品的主要提供地,而且是唯一的供给地。

  这些承担货币功能的白银中,绝大多数都流入了天朝。

  在最初的时候,往来于太平洋两岸的西班牙商船,都是直航于墨x哥与m尼拉之间。

  不过倭国接受西班牙成为贸易伙伴后,p户、c崎一带,则成为了西班牙商船的中转地。

  在我朝并不愿意,与西班牙进行直接贸易的情况下,往来于p户至m尼拉之间的商船。

  并不需要进入情况复杂的大员海峡,而是会经由大员岛东、北侧两侧打通航线。

  除了季风以外,一股源自赤道、经由f律宾群岛,沿大员岛东侧,l球群岛西侧北上倭国的暖流——黑潮,能够帮助从m尼拉出发的西班牙商船驶往倭国。

  基于这一特点,这条直连倭国与f律宾的航线,我们可以称之为“黑潮航线”。

  以c崎、p户、m尼拉,这条直连航线为起始点的话,二地之间的航距约为2300公里。

  虽然在明确目的地的情况下,仅靠黑潮的话,一昼夜亦可能航行60-90公里。

  航行期间可以不需要另外补给,但一旦中间的某个节点,为竞争对手所控制的话,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在整条“黑潮航线”中,最有可能影响到航线安全的战略要点,是位于大员北盆地,东北方向的天然良港“j隆”。

  “j隆”是后世大员岛内,仅次于高x港的第二大港口。

  其原名为“鸡笼”,一种说法是,鸡笼之名是因为港口背后的山形似“鸡笼”。

  另一种说法则称其源自当地,原住部落的闽南语译名。

  不管到底是哪种说法,“鸡笼”一名无疑是有些下里巴人的。

  因此在1875年,当时的清王朝,决定为“鸡笼”建制行政区时,将之改称为更为阳春白雪的“j隆”。

  说起来,类似的同音转换现象,在历史是并不鲜见。

  比如,后世国人所熟悉的南h最南端“陆地”曾m暗s,很多人会想当然的认为,这一命名,应该与一位姓曾的妇人有关。

  然而,这个天朝传说味十足的名字,是转译自英国人的标注的jamesshoal,即詹姆斯暗沙。

  虽然这一事实,多少会让人有些不舒服。

  但考虑到曾m暗s位于水下降近20米,并不会对天朝渔民的航行造成影响,未能更早重视并命名也是情有可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