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全球 第六百八十三章:大国崛起(八十三)
作者:陈健钢的小说      更新:2019-04-25

  为什么无数来自北方的征服者,都没有能够征服泰米尔地区,这是为什么呢?

  南印度的历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基本是一片空白。

  比如,后世提到印度电影,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位于孟买的“宝莱坞”,并认为,这就是印度电影的全部。

  这些电影,给国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里面不仅主角肤白貌美,一众配角和群演,也大都带有较明显的高加索人种特征。

  由此,也经常会有人和现实中见到的印度人相比,觉得电影的欺骗性实在太大。

  甚至认为,那些拍印度电影的演员,都属于高种姓。

  其实,这中间更多,只是个地缘背景的因素,因为宝莱坞所处的位置,是在北印度,所能代表的,只是北印度电影。

  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北印度的Z族特征,相对会更接近欧洲人的感觉。

  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宝莱坞电影,又可称之为“印地语电影”。

  通行于北印度的“印地语”,在印度的地位,大体相当于普通话。

  然而却并不能认为,北印度各地的语言,都属于目前定义的“印地语”。

  象孟买所属的马哈拉施特拉邦,在语言上,就属于与“印地语”不同,但同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的马拉蒂语。

  所谓“印度语族”,通俗点讲,就是“印度-雅利安语”。

  只不过,基于各地的地缘特点,在南亚北部分化出了不同的语言。

  在后世全印度,仅中央和地方规定的法定语言,就多达20多种,包括英语。

  许多语言之间的差别并不大。

  比如通行于印度西北部,在B基斯坦被定位为国语的“乌尔都语”,与印度的国语“印第语”,其实是一种语言。

  前者因为宗J和地缘位置原因,吸收了更多来自阿拉伯语、波斯语、突厥语的词汇,并且用阿拉伯字母拼写。

  后者则更希望保持印度特色,还在采取梵文字母拼写,梵文就是古“印度雅利安语”。

  这一幕,在后世世界很多地区,都在上演,比如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

  如果天朝不是采用表意文字,而也使用拼音文字的话,现在内部的语言类型,应该不会比印度少。

  就印度内部的语言分类而言,有一个规律可循:

  在北印度,但凡靠近边境或者海洋的邦,比如西孟加拉邦、古吉拉特邦、旁遮普邦等,

  因受外部影响较大,都分化出了D立的语言。

  而以恒河平原为核心的北印度内陆邦,则都属于以“印地语”为母语的地区,有4亿多以印地语,为母语的使用者。

  搞清这些语言彼此间的差异,对普通人来说意义也不大。

  大家要知道,印度可按语言类型分为,北部的“印度语族”区。

  以及,南部的“达罗毗荼语系”区就行了。

  地缘上的南印度,即是指,德干高原及其周边沿海平原带的,达罗毗荼语覆盖区。

  显然,德干高原是这些印度原住民,得以不被彻底同化的天然屏障。

  不过,这并不代表,达罗毗荼人是一个高地M族。

  真正帮助达罗毗荼人,保持种群优势的的,依然是那些沿海低地,及切割高原的谷地,而不是德干高原本身。

  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出,德干高原周边,大片平原带出现在,东、南两个方向。

  这与德干高原,西高东低的地势有关,这样的地势,使得高原东南沿海地区,

  能够得到大部分的高原之水,以及顺水而下的泥沙。

  这片印度南部最大的平原带,依地缘特点,可分割为安得拉平原,及泰米尔纳德平原两块。

  两大板块之间的分割点,也是高原与海洋最接近的点。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后世,泰米尔纳德邦的主体M族“泰米尔人”,以及“安得拉邦”主体M族,

  泰卢固人所使用的M族语言,即泰米尔语、泰卢固语,成为了最主要的达罗毗荼语。

  两大语言的使用人口数,不分伯仲。

  在达罗毗荼语族2亿出头的使用人口中,合计占比高达75%左右。

  相比之下,印地语人口在北印度的相对优势,就要明显的多,其它语种都只有千万级的使用量。

  上述语言结构特点,也反映在了后世印度,最显性的文化代表——电影上。

  北印度印地语一家独大的情况,使得宝莱坞成为了唯一的电影中心。

  而基于南印度泰米尔语、泰卢固语,双强并立的特点,南印度的电影中心,也有两个:

  一个,是位于安得拉邦首府,海德拉巴的“托莱坞”,以及泰米尔纳德邦首府,钦奈的“考莱坞”。

  另外,还有两个市场份额较小的,用其它达罗毗荼语的“莫莱坞”和“桑达坞”。

  前者位于喀拉拉邦;后者,则位于第四个南印度邦“卡纳塔克邦”首府,印度着名的软件基地——班加罗尔。

  顺便说下,这些看起来,山寨味浓浓的带“坞”别称,的确是从米国的好莱坞,变化而来的。

  其实,国人对南印度电影,也并不陌生,只是不一定知道罢了。

  比如,后世有部印度大片,这部神片,就产自泰卢固电影的基地“托莱坞”。

  另外,非常红的,南部的考莱坞也有同版权的作品,到国内被翻译成了。

  其实,南北印度拿同一版权D立拍摄,供应各自的受众,是非常常见的事。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国人看到的很多印度电影,会在名称里,画蛇添足般的加上“宝莱坞”一样,如。

  透过分析印度电影分布结构,相信大家对印度的南北差异,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当然,这并不代表这些差异,就一定会导致印渡的F裂。

  在绿教入侵北印度之后,南印度俨然成为了,印度J和印度文化的守卫者,并由此拉平了,与北印度地区的心理差距。

  类似的情况,在天朝也存在,数次北方入侵,所导致的衣冠南渡,使得长江以南,

  包括岭南地区,对华夏传统文化的信仰程度,甚至可能高于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