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子崛起 第六十二章 两朝的科举制度
作者:月艰的小说      更新:2018-12-31

  吃过晚饭之后,李元就将小丫头给叫到了房间当中,原本这种签了卖身契的再被主家买回去之后是要跟随主家的姓,不过李元毕竟不是这个时代的,所以还是让她用了原来的名字周小妹。

  “小妹,你父母是在别人家当帮佣还是再加务农?”先问问她家的情况,如果父母只是在家耕田没有做帮佣的话,到时候就可以考虑将他们叫过来,怎么说现在周小妹也能算是李家人,这肥水总不能留给外人吧。

  “父母在家中种地。”虽然不知道李元问这个是什么意思,不过这两个月来的相处她也知道这一家都是心地善良的人,既然问起自己爹娘肯定是有什么事情,所以她也是老老实实的说了出来。

  听到这样的结果,李元点了点头,这情况与自己想象的一般,去年春夏两季的雨量十分的少,在南方水稻较多而且是一年两熟,所以去年的收成肯定没有多少,再将税一交更是所剩无几,如果是在别人家做帮佣的话也不至于儿子生病了还要女儿去卖身换钱看病。

  让她回去休息之后,李元也是坐在书桌前开始规划养殖场后续的改建,当初搬出谢府之后的两个月后家中的资金就已经开始出现了不足,李兴的年纪已大并不合适做一些比较繁重的活,在考虑了良久之后李元就想出了养鸡鸭这样的方法,前期的投入虽然比较大,可是后续的回报也是十分可观的。

  当初在选择养殖地的时候也是废了一番功夫,在扬州城的周边的空地之中是不允许耕种已经其他农业作为的,而这时李兴忽然想起了早年生活的破庙,那里的因为野草的疯长加上没有什么行人早就成了一座荒山,而那破庙更是处于山中比较隐秘的地方,只要稍加改造就能成为一个很好的养殖地,况且散养的鸡鸭肉质更加的紧嫩鲜美。

  在经过一番讨论之后终于是决定了在破庙之中养殖,花了四十两银子买了二十多只肥硕的鸡鸭,李元全家的资金的主要来源也正式的开始了运作。

  前两个月的情况一直都很好,但就在不久之前鸡鸭的数量忽然不对了,总是会丢失几个,最后发现之前做出的防栏出现了破洞才出现这样的情况,不过既然要加固那不如将整个规模给扩大,既然要做总不可能一直都处于这种温饱的状态。

  ......

  几天后李元顶着有些疲惫的身体来到了书院门口,这几日忙着养殖地的扩建还有郭瑞生交代下来的课业,李元也是忙的焦头烂额,结果到最后也没有作出一首自己原创的诗词,不过之前那首白居易的《白云泉》倒是给了他启发,既然临时做不出那么选一首改一下不就可以了么,既完成了任务也不会显的自己太过耀眼。

  在经过一番选择之后李元决定将常建所作的《三日寻九庄》给拿了出来,此诗虽然没有李白与杜甫的意境高远,但是却正好是如今所需要的。

  “雪后城西万花开,天平三年踏春来,故人家在月河畔,直到门前河水流。”

  当李元将这首已经被他改的面目全非的诗词朗诵出来了之后,站在台上的郭瑞生也是愣着一张脸,这整首诗听起来有那么一点味道,只是总感觉这前两句和后面两句衔接的怎么如此生硬,就感觉像是硬凑上去的。

  看着脸色阴晴不定的郭瑞生,李元也是心中有些打鼓,难不成被看出什么来了?可是都把这首诗改成这个鸟样子了应该是没有问题吧。

  “李元,我不是让你写春景的诗么,虽说这首诗点题,但是却并不应题。”

  “是,学生也是有感而发,当写完之后才发现有些偏离了主题,不过这是学生第一次所作的诗词不忍心将之丢弃,所以才厚颜奉上。”之前的时候李元就已经料到郭瑞生肯定会问这样的事情,所以在来的路上脑中就已经将原因给编纂了一下,然后厚颜无耻的将抄袭串改给换成了有感而发。

  “嗯,整体来说这首诗还是不错的,只不过这前半段还是有些平庸,不过初次就能如此也很不错,坐下吧。”

  好嘛,大改的前半段居然被说成平庸,后小改的后半段居然没有被说,这样的结果让李元原本因为通过郭瑞生的要求而有些雀跃的心情给磨灭了大半。

  “接下来.......”在第一个询问完李元之后,郭瑞生也是将后面的学生一个个都问了一个遍,在听完这些连打油诗都算不上的诗句之后,李元原本受伤的心灵才得到一些安慰,比上不足但是比下有余。

  ......

  自从上次作诗之后过去了二个月,有条不紊的生活依旧在继续,上午跟着那些学生一起学习声律启蒙,下午由郭瑞生教导其它东西,因为李元在冬季的时候就已经学完了声律,所以郭瑞生也将绘画和讲解历代诗词的学习课程给换成了熟读论语与孟子经义。

  原本对于这个有些疑惑的李元再问过郭瑞生之后这才真正了解道,原来这个时代的宋朝沿袭了自己那个时代宋朝的科举制度,整体的流程被分为解试,省试还有殿试相对应与明清的乡试、会试、殿试,在考题之上也不大相近,拿第一场考试来说宋朝着重的考点分为三类第一场是大经义三道,论语、孟子义各一道;第二场是诗、赋各一首,有时候也考词;第三场是子史论一首,时务策一道。

  而明清所着重的便是《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因为里面包含的内容太多所以也就不一一列举,但是两者一相比差别就立刻表达出来了,光是在科考量来说,很显然明清的科考量是远远大于唐宋的。

  这还只是第一场,后面的会试与殿试所要考的东西更是繁重,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如此的清楚双方的科举制度之后李元十分的庆幸这是宋朝,而最最庆幸的就是这科举制度没有无厘头的变成明清时的。

  虽然难度降低了近一半,但是相反的想要脱颖而出也更加的困难,因为解试的考题容易程度所以每个州府只会招收千名学生,而每次参加考试的有近万的孩童参加,这样十取一的竞争也是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