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种田之涅槃重生 第三十三章 金氏多思索,大山烦恼解
作者:我是兔兔妈的小说      更新:2019-01-07

  刘来好兄弟走后,刘来福赶紧让孩子继续去吃饭。刘来福吃完饭也没动,吩咐刘青峰和刘青山两个带上八十文去里正家,并带一些牛草回来。

  刘张氏知道丈夫这是累了,也没多言,只嘱咐刘青石他们帮六七八洗漱休息。

  刘来福看到妻子孩子都摸黑做事,心里想着该买些灯油了。他有些疲乏,却又想等着二儿子回来算账,正在犹豫间,刘青石已经为他端来洗脚水请他泡脚。

  刘来福一边泡脚解乏一边问刘雨儿:“雨儿,下午这么多柴是怎么回事?”

  刘雨儿思索着说道:“听二虎叔对娘说,一定要我们家保住这门生意,这些柴好像是大家将家里的余柴都送来了。叔叔伯伯们还说明天一早就上山砍柴,一定能保证明天下午的柴,后天的也没问题,让爹您放心。”

  刘来福又问:“他们怎么知道我们家突然要收着么多柴?”他今天只顾着借牛车送柴,将这事都忘了。

  刘雨儿说:“爹走后,大哥和二哥就出去了。”她可不会说这是她提醒的。

  等刘青山兄弟回来,刘张氏已经让几个孩子去休息,只有刘来福和刘雨儿等着他们回来。

  刘来福看到他们,就说道:“继续算账吧”

  刘青峰想想说:“爹,大院和里正家钱已经付了,您手上应该还有九十一文。您数数?”

  刘雨儿说:“爹,到我屋里数吧!”

  父子三人拿上钱,就进了雨儿的房间。刘雨儿拿出几根麻绳,对着月光开始穿铜钱。她不知道古人穿钱的习惯,就五十文一串,穿好就交给刘青峰数。她穿完两串,刘青山看到剩余的铜板问:“怎么还有这么多?”

  刘雨儿想想说道:“二哥好像忘了记卖药草的钱了。”

  刘青峰点头说道:“是忘了,爹,药草今天多少钱?”

  刘来福摸摸脑袋说:“是四十文。”

  刘雨儿一边数一边穿,穿完说道:“刚好三十一文。”

  刘青峰说:“爹,账对上了。九十一加四十应该还有一百三十一文,钱数没错。”

  “家里还有多少担柴?”

  “加上大伯他们送来的,一共三十九担。”

  刘来福站起身说道:“我去休息了,明天收柴找你们娘要钱,钱就放她那儿。”

  三个孩子连忙答应。

  刘青峰和刘青山洗漱完,看看水缸,商量了一下还是决定作伴去挑一趟水。

  老院渐渐安静下来,大院的三房却依旧不平静。金氏不停地抱怨着,她今天到天黑也没剥完一捆芦苇。她这才知道这剥芦苇虽然活不重,却费时间,喊小儿子帮忙,可小东西没剥一会手就肿了,她看着心疼得不行。她婆婆却看着不让别人帮自己,结果也没能吃上晚饭。

  刘来喜听着妻子抱怨,脸上憋着笑说道:“不是你在村里说要编帘子的吗?现在娘都不要你洗衣做饭了,这不趁了你的心。”

  金氏怒道:“趁心?我晚饭都没得吃,还趁心!”

  刘来喜抱怨道:“你怨谁?知道剥不完,还去村里逛!”

  金氏不甘地说道:“我就是看不过。唉,你说,二哥明明可可以租里正家的牛车送柴,为什么还要霸着我家的车?拿我家的车做好人?”

  刘来喜不满地说:“什么我家的车,那是爹出钱买的,再说了,二哥不是帮我们卖柴了吗?这两天你也不分了十几文?”

  金氏冷笑道:“十几文就将你收买了?那可是一辆车,凭什么二哥就可以白得一辆车?他当二哥的,替我们卖卖柴不应该吗?”

  “应该?!你怎么不说二哥孩子多,我们帮帮也是应该的。”刘来喜其实也有点认同妻子的话,却不敢说出来,否则金氏就会更没玩没了,他想想继续说,“你想想,这几年,哪次爹帮衬二哥家,你不像个斗鸡似地盯着老二家不放?!”

  金氏不服气的说:“你还说我,你也知道爹总是帮衬二哥家?”

  刘来喜听了愈加烦躁,不耐烦地说道:“不说了,睡觉!”

  金氏没好气地说:“不睡,睡不着,饿着呢!”

  刘来喜从被窝里拿出一个东西塞到她的手里说道:“吃完了赶紧睡!”

  金氏感觉了一下,诧异地问:“馒头?哪来的?”中午时她看到孙氏蒸了一锅馒头,可是那是给二老和怀孕的胡氏吃的,点了数,别人谁也吃不到。

  刘来喜小声提醒:“你小声点。这是娘给的,唉,你自己吃就行了,可别留给小涛他们,孩子小,说漏了嘴,娘难做。”

  金氏愣了愣,她怎么也想不到婆婆居然会省下自己吃的馒头给一个看不顺眼的媳妇。她这么想着心里就有点泛酸,摸了摸馒头,哽咽道:“当家的,你也吃一口!”

  刘来福掖掖身上的被子说道:“不吃了,晚上让碎米粥撑着了,再吃就睡不着了。吃了快点睡吧,这每天多打一担柴,还真累。”

  金氏小心地将馒头一口一口的塞进嘴里,在黑夜里认真地回味着馒头的滋味。

  第十三天一大早,刘来福就看到大山喜形于色的模样,有点莫名其妙:这人昨天晚上回去还是愁眉苦脸的,今天怎么就欢天喜地的来了?

  他们走在路上时,刘大山开心地有一句没一句地和刘来福聊着。后者不解,忍不住问道:“兄弟,你今天怎么这么开心?”

  “二哥,能不开心吗?昨天我可挣了七十文钱呢!”刘大山一说起七十文钱又是眉开眼笑。

  “那你昨天怎么不开心呢?”

  刘大山不好意思说真话,就含糊其辞地说:“二哥,昨天、昨天我以为自己在做梦,生怕梦醒了。”

  刘来福听了哈哈大笑道:“兄弟,不瞒你说,我到现在都以为自己在做梦呢!”

  俩人一起开怀大笑。

  老院里,刘雨儿教完弟弟们写“性乃迁”,就在前院一边剥芦苇一边想事情,时而抬头看看正在陪着双胞胎的六七八,时而瞥一眼在院子里翻晒木柴和马兰头的五哥。

  突然,刘雨儿心头一动,冲刘青木喊道:“五哥,你会不会数数?”

  刘青宇听了妹妹的话,及其不满地说:“当然会,你小看五哥。”

  “那我们一起数数?”刘雨儿笑道说,她有点不太信五哥的话。

  “数就数,一二三四五......”刘青宇开口就数。

  “六七八九十。”刘雨儿抢着数。

  “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刘青宇不甘落后。

  刘雨儿继续道:“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

  “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刘青宇的速度开始变慢。

  刘雨儿也放慢速度道:“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

  刘青宇接道:“三十三、三十三、三十三......”

  他使劲的摇摇脑袋抱怨道:“妹妹,哪有你这样数数的,我一个人数给你听,一二三四五...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四十八、四十九、四十九...三十...”

  刘青宇数了好几遍,每次数到一半就乱了。他有点丧气,可是当他看到满院的木柴时,悄悄凑到刘雨儿身边说道:“妹妹,你教教我。”他可是看到昨天刘雨儿收柴时那个利索样的。

  刘雨儿暗中松了一口气,想学就好。她点点头,轻声说:“好,我们一起数。从四十一开始,我们每人数三个数。我先来,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

  “四十四、四十五、四十六”

  “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

  “四十九、四十九...”

  “五十”刘雨儿轻声提醒。

  刘青宇眼睛一亮,继续数道:“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

  ......

  “九十七、九十八、九十九”

  刘青宇高兴喊道:“一百。”

  六七八听到五哥的喊声,都看了过来。

  刘雨儿笑道:“弟弟,我们一起听五哥数数好不好?”

  刘青宇以前也和二哥学过数数,只是平时不用加之没有好好练过,就不太熟练。现在他和妹妹一起数过一遍以后,信心大增,立刻开始重新数过。他在刘雨儿的几次提醒之下很快又数完一遍。

  六七八见五哥数到一百,都满眼星星地看着他。刘雨儿不想让他们影响刘青宇学习,笑道:“好了,快去陪九弟十弟,等有时间请五哥教教你们。”

  六七八只好不情愿地回去看着双胞胎。

  刘青宇低声问道:“妹妹,你昨天算账怎么那么厉害?”

  刘雨儿想想说:“我就是在几根绳子上摆弄几回就会了。”

  “什么绳子,给五哥看看好不好?”刘青宇到现在还没看到妹妹的记账器。

  刘雨儿进屋拿出来一个自制记账器,递给五哥。刘青宇瞪着树枝上的三根麻线,不可置信地问:“就是这个东西?”

  刘雨儿点头,一边动手一边耐心地讲解:“五哥,你看,我在最右边的绳子上打一个结,就代表一。如果想加二,就再打两个结。这样就有三个结了,就代表三。”

  刘青宇听完妹妹的话,觉得有趣,就拿到一边自己研究。过来一会儿,他又过来问刘雨儿:“妹妹,这结越打越多,怎么办?”

  刘雨儿看到麻线上一大串的结笑道:“五哥,这右边的结每到十个,我就在中间的绳子上大一个结,代表十;再将右边绳上的结解开十个。”

  刘青宇连忙照做,做完数了数绳上的结,满意地说道:“这回容易数了。”接着,他又继续问道:“妹妹,这个绳子上一代表十,二代表二十,对不对?”

  刘雨儿点头说道:“没错,这个绳子算账特别简单,自己琢磨几回就明白了。”

  刘青宇又喜滋滋地到一边研究去了。

  刘雨儿看到六七八在一边眼馋看着刘青宇手上的东西,怕他们捣乱,就吩咐小六小七去村边打草。

  小六小七这才想起家里的兔子最近特别能吃,尤其是后来的两只大兔子。

  刘雨儿看到两个包子走远了,干脆挪到双胞胎身旁一边剥芦苇,还一边教小八念《三字经》。

  刘张氏为了保证丈夫的体力,上午一洗完衣服就开始炖兔子。兔子的香味引得小八哈喇子都流出来了,刘雨儿看到心里不禁五味杂陈,只能督促着他背《三字经》转移注意力。

  过了巳时,就有人家开始送柴过来了,不仅有刘来福打过咋呼的人家,还有没有打过招呼的人家。刘来福家昨天收柴的动静太大,不少人家都听到了动静早早地就上山打柴。

  刘张氏收柴并不挑人,基本上是来者不拒,每担柴都是给四文。他们上午收了十来担后,刘雨儿就发现了问题:虽然刘家圩的人大多比较朴实,送来的柴是足数的,但也有几家投机取巧,柴担小了许多。刘雨儿前世也就是个学生,从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左思右想了大半个时辰,才喊刘青宇一起将一捆大小适中的柴挪到院门口,并告诉刘张氏就按这个标准收柴,小的都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