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道贩子康采恩 第416章 子容子容世无双—51
作者:金戈铁牛6的小说      更新:2019-06-17

  “比起真正的学问来,我们真的是连蚂蚁都不如。”康采恩也没等他们作出反应,便说出了自己这一年来最大的感受。

  郑穆和周希孟,,在听到康采恩的这番话之后,立即用最快的速度交换了一下眼色他们都能够看得出来,康采恩之所以会这样说,完全就是冲着他们去的,要不然在说话之前这个十岁的小郎君也不需要关注他们的神情。

  可是他们两个实在想不出来,在过去的利润当中有哪一次不够尊重学问,以至于这个十岁的小郎君,竟然摆出如此谦逊的态度来影射他们对学问的不恭。

  想不通的他们,只好静静地端坐在那里,虽然已经闻到了含沙射影的味道,但却不好轻易的作出反击。

  但康采恩可不在乎这两人听课的态度当中,是否蕴含着准备反击的意思,他只顾着慢慢的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有时候我真的是替某些人可悲呀,这天地之间的大道哪是那么容易能够参透的,亏他们还弄出各种各样的定论来忽悠这世上的可怜之人为什么说是可怜之人呢?他们为了求知求学跑遍五湖四海、寻遍隐世高人可最终得到的是什么呢?得到的是信口胡诌的所谓大道。”

  话说到这里,含沙射影的目标已经不仅仅局限在郑穆和周希孟的身上了,,就连一旁的苏总也都听得明白,康采恩的意思已经隐隐约约触及到了道家学问和儒家易经上。

  果然就听康采恩继续说道:“无论是主观臆断的太极八卦,还试徒具感叹的一叶菩提,其实都离真正的天地大道相去甚远。”

  这股讽刺的标的一旦戳破,在场的众人无不当即色变,尤其是郑穆和周希孟,他们对于儒家经典可谓是推崇有加,哪里又容得康才这般讽刺批驳。

  于是郑穆当即站出来反对道:“贤弟此言差矣,易经之深奥,远非我辈能触及,切不可妄议圣贤之论啊!”

  他这番话说的已经极其客气,若非康采恩只是个十岁的少年郎,恐怕他早就已经破口大骂,可惜的是他这番好心好意却似乎没有得到康采恩的积极响应,反而招来了一顿更加凶狠的反讽:“兄长此言还是差矣。易经虽然看上去深奥无比,但实际上只不过是故弄玄虚而已,君不见,那些光怪陆离的占卜,能够与实事相互佐证的,几乎屈指可数。由此可见,所谓的易经,并没能发现事物变化的根本规律。”

  这话一出口,就连喜欢易经的郑穆和周希孟,也不知道该如何辩驳才好,更何况康采恩的话还没有到此为止,接下来他还有更重量级的宣言要发表。

  “如果说这世界真的分阴阳二气,那也是分为正负的两种电荷,只可惜我辈凡人愚昧无知,只惊骇于宏观的电闪雷鸣,却不知此间的奥义,尽在那微不可察的分子与原子之中。西人有器皿曰玻璃者,可以聚而为显微镜。凭此可查看细小之物,虫蚁蜉蝣之类,用之细察,则无不巨如鲲鹏!依此理而类推之,则有曰电子显微镜者,不用玻璃而可察更加细微之物,世间所言之原子分子,置于此物之下,则分毫毕现。至于这原子之下,虽然又有包括上下夸克在内的各种粒子,但其隐藏之深,实在是考验我辈探求之能耐。及至如今,亦尚无人能窥其全貌!不过,玻璃显微镜就等仪器,我玉津园大学之中。便有那么七八十来座。诸位兄长倘若欲求天地之大道,当借此类物什以丰口鼻耳目之能,岂能枯坐囚禁之所,故弄半生之臆断,演化周易之经典。”

  这话听得在场众人一阵倒抽凉气,尤其是郑穆和周希孟几乎已经气得拍案而起,最后这几句话分明就是在讽刺先贤周文王,而在他们的心中,此人哪是康采恩这个十岁黄口孺子可以随意菲薄的。,更何况在此之前,康凯恩的那些言论就已经足够让他们恼怒了。若非此子对他们有招揽之义,知遇之情,恐怕早就已经和他割席断交了。

  可是即便如此,一阵疾风骤雨的反驳,定然也是少不了的。

  当下便听周希孟站出来说道:“先贤曾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然而今天我才知道,在天地大道面前,我们是连出口都不如的。可是就算贤弟有显微镜这样的东西,能够帮助我们查看真正的天地规律,可是你又怎么能够说那些先贤的论断,尽是些无知荒谬的言语呢。”

  “兄长这话就有些偏颇了。”康采恩微微一笑,续道,“我可没说古人的做法竟是错的,只是坐而论道的那些人把好端端的道理带进了文字游戏的死胡同里,这些人只不过是一些枉称文明的变态罢了,他们距离天地真理的实质,实在是远得不能再远了。”

  “照你这么说,孔孟之论竟然尽是些……”

  周惜梦原本还想继续争辩,但就在这个时候,苏颂却突然拍案而起,大声为康采恩的论述喝彩起来。

  “说得好。我读遍古今之书籍,只觉得孔子之言更像是街头混混的理论,孟子之道不过是他贪慕仕途的虚伪外衣。哪里比得上墨子诸家,若非汉武帝穷兵黩武,不希望有人站出来和他唱反调,儒学,恐怕早就已经灭绝于两汉了。”

  这番话更是振聋发聩,听得郑穆和周希孟,不但忘记了原本要说的话,还被震惊的乐讷讷知如何言语。

  最后还是康采恩实在看不下去,主动替他们打起圆场来。一句“天地之道,浩瀚如海,岂是三言五句能够说清的?待我们入京之后,再慢慢探讨也不迟”,便顺利的让所有人都重新惦念起此行的终点站。

  但是汴京城里的风云,哪里是他们这群年轻人能够轻易想象的,还没等他们从客船上下来,他们的一些言语,就被那些多嘴多舌的小厮给传了出去。

  对这些仆人而言,小舍人们的这些高屋建瓴的论述,自然无不让他们大为称奇,又岂有不传播出去的道理?

  于是,就连宣德门里的皇帝,也听到了这群少年的狂言妄语。

  很快,翰林学士苏绅就接到了一条让他感到惊惧的消息,皇帝竟然破格宣布召见康采恩和他家的儿子苏颂,当然也包括王益家的儿子王安石,但王益毕竟不在京城,等他得到消息之后,估计这件事已经尘埃落定,可他苏绅却身处京城之中,注定要提心吊胆的等他自家小子出宫,才能知道这件小小的灾祸,是不是已经平安度过。

  要知道汴京城的波谲云诡,其凶险程度远远超出了孩子们的想象。他也是悔不该平时管教的少了,以至于让孩子在回京途中说出那样狂放不羁的话来。如今这些话都已经被传得沸沸扬扬,而其中会有不少狂言妄语作非,他这位翰林学士还有几分颜面,恐怕朝廷上下的词臣言官,早就已经开始交章弹劾了。

  不过就算有这几分薄面撑着,苏绅也不得不担心儿子在与皇帝的廷对当中,有什么失言或者过激的举动。毕竟他的儿子是因为狂言妄语,才被皇帝请进皇宫之中的,那两位同样来自福建的郑穆和周希孟。则就没有这番好运气,然而苏绅是多么希望,他的儿子也没有这样的幸运。

  可该发生的一切,终究还是开始了,在集英殿之中,康采恩和苏颂第一次见到了皇帝陛下的……简影。

  为什么不是皇帝陛下本人呢?

  这是康采恩心中的一个巨大疑惑,同样也是苏颂想不明白的问题。

  不过这样明显的疑惑,可不需要他们为出口,侍立在旁的右班都知王守忠,很快就尖着嗓子给两位年轻官员解释了其中的原委。

  “官家最近偶染风寒,见不得风,加之嗓子干痛,说不得话,所以才拉起了这道珠帘,并且让我在一旁代为传话。”

  苏颂心道,这可真是不巧为什么在自己军舰的时候皇帝却偏偏病了呢?生病当中的皇帝不会因为心情不好而把自己痛扁一顿吧?

  倒是康采恩感到非常奇怪,皇宫中的风声历来都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作为亿万百姓所关注的人物,皇帝陛下的一言一行当然会被很快的传出宫去,可是这些天来汴京城中,并没有传出皇帝生病的消息。

  他虽然刚刚回家就被招到此处,但是留在汴京城里的老猫等人,可是把最近发生的许多事情都给他说道了个清楚。

  所以他可不是对京城近况一无所知的人。

  不过,皇帝既然摆出了一番能够自圆其说的腔调,他这个只有11岁的橙子又哪里敢,突然表述自己的怀疑,所以他只能老老实实的听着,看看这位皇帝陛下究竟有着怎样的安排。

  可是这位皇帝陛下的兴趣却好像并不在她身上,按照常理来讲,他和苏颂之间的珍惜程度,应该算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像苏颂这样的荫补官员,而且还是没能拿到差遣的荫补官员,在整个大宋上下,恐怕得接近五位数。

  而康采恩这个诸色人等出身的十岁官员,严格按照天圣年间颁布的法令的话,需要等到25岁才能够顺利的拿到差遣,即便是考中的进士也需要等到20岁才可以。

  虽然这道法令在之后的这些年里逐渐的变得松弛毕竟那些能够荫补子孙成为官员的高官们,非常希望孩子们能够尽早的得到差遣,除了能够让他们掌握实权之外,也方便这些高官们尽量帮助孩子向前发展,所以相关法律的松弛是否和这些高官们的集体利益的,因此他们几乎是怀揣着纵容的心态来观察这一切的但康采恩已经凭借着皇帝的眷顾,提前得到了差遣,并且还办理得非常不错,在满朝文武之中,能够这样为皇帝解忧的臣子都是不多见的。

  更遑论他的身上还顶着一个神童的名声。

  有着如此辉煌的标签和履历,康采恩蛮以为自己会成为这场对话当中的主角,但没想到的是皇帝一开口就把问题丢向了一旁的苏颂。

  当然他这开口并没能发出多大的声音隔在帘子外的两位臣子只隐隐约约看到了皇帝张口的举动,而旁边的王守忠则老老实实的把脑袋探过去,做出了一番认真倾听的模样,然后才恭敬的走出帘幕,拉开自己像驴叫一样的嗓子,向苏颂问道:“寡人听闻,苏卿家在回京的船上颇有一些不合适宜的言论,听说韩汝基孔孟圣贤,不知可否真有此事。”

  苏颂一听这话,脸色不由变得凄苦起来,可这毕竟是在集英殿中对面坐着的又是当今陛下,所以他只好收拾心情,认认真真的答道:“是!”

  王守忠闻言,立刻快步跑回了竹林之中,再一次把耳朵凑到了皇帝唇边。,在那位九五之尊又一次的嘀嘀咕咕了一阵之后,才重新跑出了珠帘之外,只不过这次他带来的问题,未免显得有些尖锐了一些。

  “那么卿家觉得,儒家的孔孟之道,真的不如墨家之学吗?”

  康采恩闻听此言,不由得心中一怔,皇帝陛下为什么会想起墨家之学呢?难道是因为过去一年来出现在汴京城当中的各种后世商品吗?亦或者是康定国在玉津园大学里宣扬的工商之学?

  但这个疑问注定不可能在这里得到答案,因为有这个待遇的只有皇帝陛下一人而已,所以他得到了来自苏颂的答案。

  “墨子,当年也曾经求学于儒家,然而他却发现儒家的仁义之学只不过是在口头上宣扬的罢了。纵观他自创墨家之后的表现来看,他是用自己的那双巧手,在践行儒家的那些理论。陛下如今欲推行仁义之政于网民之中,这本是天大的好事,只可惜满朝上下都是些只会之乎者也的儒臣,却没有人能够拥有墨子那样的巧手,所以依臣看来,玉津先生有一句话说得好。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是一个国家的两条腿,自古未能见跛足而能行万里之人!”

  啪啦一声,珠帘之内似乎有什么东西骤然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