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写手的六零生涯 第十一章:天灾+人祸
作者:炎康的小说      更新:2018-12-05

  “你说的倒轻松,我要是不讨好她哪来的嫁妆?

  你们又不给我准备嫁妆,回头我出嫁就穿着两件破衣裳,下半辈子还有什么活头!”

  王美娟也是高声埋怨起来。

  自家父母自打自己出生以来就没给自己存过嫁妆,她要是再不为自己做些打算,难不成回头真空着手嫁人吗?

  要真那样,那她在婆家还有什么脸面,说话都没底气咯。

  更何况,她还想给自己找个好亲事呢,自然是能多存点嫁妆就多存点嫁妆。

  “你……你这是从哪学来的封建迷信思想,你难道不知道主席提倡一切从简,发扬艰苦朴素精神吗?

  就是城里的工人,那也是宣誓一下,领个证就结婚了!

  哪有什么嫁妆的说法,你这都跟谁学的!”

  柳梅听的脸色发黑,再也坐不住,直接站起身子愤怒指责起来。

  除了王美娟的所言所语与政策有些不符之外,也有柳梅她自己心虚。

  当年,她也是因为一穷二白的嫁进王家,才会在刚开始没分家的那几天饱受侮辱。

  有过那样经历的她,又如何不知道嫁妆对女人的重要性?

  可是,他们家现在连吃饭都成问题,又何谈嫁妆的事?

  王鑫呆着的房间离他们谈话的地方比较近,把耳朵贴在墙上,稍微仔细些听还是能听个大概的。

  “怎么看都觉得二姐有点奇怪,但看她所作所为,也不象是重生或者从未来穿越到现在的。”

  王鑫自言自语的嘟囔着,还是没想明白她这二姐的具体来历。

  虽然没想明白具体来历,但是看她所作所为以及表现出来的心思深沉程度,怎么着也不像是个普通正常的六十年代少女。

  毕竟这时候人淳朴可是出了名的。

  “怎么不要嫁妆!

  阿姆!你别拿那些特殊个例来劝我!

  你就光看到那一对什么都没要就结婚了,怎么没看到人家还有些结婚要三转一响,还有些又是陪嫁水壶,又是陪嫁自行车的!

  那些难道不算嫁妆吗?

  我今年都十四了,放在过去这时候早就该议亲了,这时候再不开始准备到什么时候准备。”

  王美娟说着说着,就半瘫在地上哭泣了起来,似乎在哀伤自己这辈子的艰难。

  王大牛坐在桌子边上,眉头紧皱的长叹了一口气:“是爹没本事,没本事给你提供些好嫁妆!

  你别急,我肯定会想办法的。

  不过,薛王家以后就不要再去了,咱们两家早就已经撕破了脸。

  你也不想成天见到你二伯娘过来闹吧!”

  “嗯!”

  ……

  王鑫并没有把他们的对话全部听完就昏昏沉沉的睡了过去。

  他每天都要上山找野菜,摘果子,顺带着还要捡柴火,一天忙到晚,就没多少休息的时间,能不累吗?

  人一累,自然也更容易睡着。

  所以,他听的半拉拉的就不由自主的眯起眼睛睡着了,自然是没听到最后结局,也不知道他们最后到底商量出了个什么结果。

  不过,因为这件事本质上和他也没太大关系嘛!所以第二天也没想着去深究什么,吃完早上的稀野菜粥后,开开心心的挎着个小竹篮上山去了。

  这一次就没有跟着王铁柱了。

  王鑫还想半路上偷摸多种些红薯苗呢,自然还是一个人走更安全些,也更不容易暴露。

  一路走走停停,偶尔见到哪边有看着不怎么显眼的地方,便挖个坑把红薯苗栽下去。

  至于红薯苗到底该怎么栽,这个在购买页面下方的详情里面就有描述。

  不然王鑫也不会。

  栽的时候王鑫顺带着还给下了点化肥。

  红薯苗都买了,再买包化肥又算得了什么,就算化肥不多,那怎么着也应该能够多增加那么一丢丢的产量。

  半个月后,王家村边上的三个小山峰,所有稍微隐蔽的角落都被王鑫给种满了红薯苗。

  虽然也有些被糟蹋了,但总归还是种下了大部分,成活率就算达不到百分之百,百分之六七十应该还是有的。

  这样一来,回头成熟之后的收获绝对不小,怎么着也够大家伙子撑个把星期了。

  这时候,夏收放卫星造成的恶劣影响已经再也遮掩不住了。

  王家村这边还算好的,毕竟他们当时报的粮食产量已经算是最低的一家了,好歹每亩地还能留那么几斤十几斤粮食,勉勉强强倒也撑到了现在,只少数有几个人饿的有些浮肿。

  可是那些报八千斤、两三万斤的,别说夏收的粮食留点了,就是把村食堂里的存粮全部都搬空,甚至于村民家里偷藏的粮食都搜刮出来,也不够上缴粮税的。

  这么一来,那些村子情况能好才怪。

  就王鑫了解的,或者说周边到处跑跑听到的八卦而言,周围村庄已经出现了不少饿死人的现象。

  听说最多的一个村庄已经饿死了十几个,剩下的还有几十个饿浮肿了的,估计也撑不了多久了。

  这般恶劣的情况发生,也不仅仅只是因为放卫星,准确来讲,这不是因为一个政策错误造成的,而是因为几个政策叠加造成的。

  当然了,主要还是因为放卫星和大食堂这两个政策。

  首先是人民公社社长,听了上面的指示之后,为了政绩,就开始暗示下面村里的那些大队长多报数据。

  然后有些个没脑子的,或者说为了保住自己大队长位置的,死命的把数据往上面提,真正的实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只可惜这不是实际产,而是吹牛产。

  却也不想想,报多少难道不需要按比例交税吗?

  这么一来,自然就没多少存粮可言,甚至于还得倒欠了。

  还有一个就是大食堂。

  不能说这个政策原意是坏的,但是却忽略了大家伙的整体知识水平。

  这时候才扫盲多长时间,有些村庄村干部都不认识几个字,更何况计算统筹之类的事情。

  粮食又没有多到怎么吃,怎么浪费都够的程度,那么就必须得有计划的统筹,才能够维持所有人吃喝。

  然而,大多数村庄是没有统筹意识的。

  最终就出现了,前面一个月天天大白馒头,大白米饭的,胡吃海塞,吃不完直接就扔了,倒了的情况。

  到了后几个月,先是吃杂粮饼子、杂粮饭,到最后就连玉米糊糊都没得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