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面板 26风波初平
作者:陌路慢行的小说      更新:2018-12-19

  因为景乐自导自演的跳楼风波,整个上午的时间差不多就这么过去了,冯校长见状,干脆下令取消了上午的课程,让学生们自由支配。

  学生们欢呼着解散了,看到事情结束,记者们也终于离开了。

  景乐看着章行,有些惭愧地说道:“对不起,老师,给你添麻烦了。”

  章行黯然地摇摇头:“不用说了,你没错,是老师没保护好你,才让自己的学生以死抗争,是老师失职啊。”

  “老师,我知道你尽力了,不是你失职,是某些人的心肝被狗给吃了。”景乐咬着牙恨恨地说道。

  章行眼中浮起一丝担忧,他急忙说道:“你要冷静,别再冲动了。”

  “章老师说的对,你要相信学校。”这时冯校长也在前呼后拥下进来了。

  “章老师,我有三件事。”景乐理都没理冯校长,仍然看着章行。

  “你说。”

  “我要讲半天假,安置一下母亲,还有,我不想在学校呆了,想自己复习。”景乐顿了一下。

  “请假没问题。”章行犹豫了一下,说道:“自己复习也行,但每周一要将测验题交回来。第三件事呢?”

  “考完会考,我就转学。”景乐斩钉截铁地说道。

  章行愣了一下,马上明白了,他欣慰地看了景乐一眼,又有些为难地说道:“你的心情我理解,只是转学的事情我做不了主。”他除了做不了主,也不希望景乐转学,但发生在景乐身上的事让他无论如何也说不出挽留的话。

  “景乐同学,你放心,以后不会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了。对于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我以校长的名义保证,一定追查到底,决不姑息,还你一个公道!”冯校长一听景乐要转学顿时急了,连忙做个顺水人情。

  为什么是顺水人情呢?今天来的记者可不少,事情的前因后果肯定被那些掘地三尺的无冕之王给打听的清清楚楚了,如果学校没有任何动作,如何给媒体一个交代?以后谁还敢将学生送到一个肆意冤枉学生的学校来读书?

  景乐打蛇随棍上地问道:“校长大人,请问如何追究?是让刘扒皮在大会上作检讨,还是直接辞退?”

  听到“校长大人”这个看似恭敬实则戏谑的称呼,冯校长眉头皱了皱,再听到“刘扒皮”这个刺耳的称呼,顿时脸色一变:“景乐同学,意见归意见,对老师还是要保持必要的恭敬。”

  “是,校长。我相信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景乐将腰一挺。

  “嗯。”冯校长点点头,这个态度还不错。至于将公正说成更高层次的正义,他也没在意,一个一气之下就跳楼的学生,还能没点脾气?他说道:“我现在就给你表个态,你的即刻处分取消,而后续的追究要几天时间调查。”

  景乐知道后面的话是拖字诀,不过处分取消了,他也就达到了目的,不是他耍心机,而是实在被逼到了墙角(情节纯属虚构,跳楼未必有效,请勿模仿)。

  景乐父亲早就离开了,也不知道是怎么回去的。景乐母子早就将这茬忘了,即使没忘,也不会去操这份心。

  当景乐把母亲带到租住房时,老丁夫妇非常热情地招呼着他们。

  当景乐提出再租一间房时,老两口才知道景母也要住在这里,顿时高兴坏了。

  不同于景乐,景母一旦住下,几乎是整天都在这里了,这样他们老两口就不会觉得冷清了。

  老两口一边招呼着景母,一边夸奖着景乐,说从景乐搬来后,家里一些原先损坏的物件就修好了,还不声不响的;又说景乐既有礼貌,又勤快懂事……

  景母长期郁结的心情也慢慢舒展开来,脸上也浮现出欣慰的笑容。对一个母亲来说,听到别人夸奖自己的孩子,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她感受着老两口的热情和这里融洽的气氛,对于租住在这里也不再抵触。不过想到在家还不如在外,不由觉着是一种讽刺。

  景乐已经给章行打了招呼,会考之前除了周一,都不会去学校了。至于转学与否,都无所谓,他其实就是说给冯校长听的,试试冯校长的反应。

  至于冯校长说的追究、交代,景乐并不在乎,无论学校如何处理,他都要找回场子。方法还没有想好,见机行事就行了。

  景乐把院子里收拾一通后,被母亲硬赶着去复习了,她担心经过这么一闹,儿子的心收不住了,再没心思学习。不过景乐很快就进入了状态,母亲也就放心了。

  上午的事情景乐是刻意为之,所以说不上什么刺激之类的,相反,他从头到尾都保持着冷静。而且经过这么一闹,他大部分怨气都释放了出来,心情反倒好了不少。

  景父被罗洋叫去谈了很久,罗洋目睹了他进校门后的全部表现,话中充满了告诫之辞,听得他有些发怵。

  “谈心”结束后,景父脸色铁青地回到了家中。因为谈话的地点在学校一个办公室,他不知道景母根本没回来。开始以为去了娘家,但到岳母家寻找后却得知根本没有回来。

  景乐外婆看到他的脸上不好看,猜到他家又发生了什么事,对他也没有好脸色。

  老人家还不知道这个女婿将外孙逼得差点跳楼的事,不然肯定用笤帚将他打出来。她自小受了传统观念的影响,但并不意味着会让女儿、外孙逆来顺受。

  重新回到家中后,景乐祖父也发现他脸色不好,又加了把火:“你不是被小车接走了吗?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一腔怒火无处宣泄的景父立即将景乐祖父当成了目标,口无遮拦地开始大骂。

  祖父也不示弱,立即针锋相对地还击起来。恰好祖父的大女儿(为什么不称为景乐的姑妈,大家猜去,反正我现在不说)回娘家了,见景父与她父亲吵架,立刻加入了战团,要不是邻居来了,硬将几人拉开,恐怕已经动手了。

  这些景乐还不知道,他在外出买菜时惊奇地发现,今天好多报纸竟然加了一期,他顺手买了一份,发现自己郝然上了头条,占了整整一个版面,其它版面也是一些相关的侧面信息。

  报纸将事件从头到尾描述了一遍,包括事情起因、经过,学校如何处置、警方到达后如何动作、事件的主角从头到尾的表现等等,景父的那番言辞被修饰了一番后也登上了报刊,自然受到了无比猛烈的炮轰。

  而那位英姿飒爽的女警作为飞身救人的英雄,受到了不吝褒奖的宣扬。

  有一篇文章提及了父子矛盾这一无处不在的话题,与几千年来深入骨髓的孝道对比着进行了长篇巨幅的讨论,最后以“父慈才能子孝”结尾,恐怕又会引起一波激烈的思想碰撞。

  还有一篇文章更是切中了景乐的痛点,里面就乡村高中生是应该回家务农还是继续就学展开了一番论证,可能作者去临河村做了走访,将景乐的家境以及家庭情况做了详细的说明,发现了矛盾的根源其实在于景父根深地固的家长观念。

  文章对处于这种环境中的学生,尤其是高中生表示了深深的忧虑,因为高中已经不属于义务教育,无论是国家还是家长都再没有承担教育的义务,所以高中生能否继续学业,完全取决于家长的一念之间。

  文章抨击了景父时时以退学要胁的行为,同时又对景乐求学的执念表示了怀疑。在肯定景乐的上进之心的同时,又对他不顾家中经济情况进行了否定。

  但又有一篇文章提及了景乐自主承担学费的事情,对这种自立更生的行为表示赞赏。文章又话锋一转,提及到学生是否应该归还父母以前付出的学费以及抚养费,如果偿还,仅以金钱的方式偿还是否合适?又假设应该偿还后,那以后子女对父母是否还应承担赡养义务?如果承担,那费用又该由谁来支付?文章最后没有得出结论,但估计引起的热议不会比前一篇小。

  而跳楼事件的导火索,学校对景乐所做的处分这件事情则遭到了大量的口诛笔伐,完全呈一边倒之势。不少文章抨击了这种不经调查便急于“定罪”的行为,更有文章抨击这种严重的官僚习气,缺乏最基本的务实精神和对学生的爱护学生,更隐隐指出,有些老师已不能称之为园丁,应该称为伐木工…

  景乐看得有些头大,他还真没有想得这么深这、这么广。将报纸卷作一卷夹在腋下,匆匆买完菜后赶回了住处。所幸报纸上并没有登出照片,也没有提到具体人名,这给景乐省去了很多麻烦。

  说是匆匆,但并没有马虎了事,毕竟母亲也住在这里了,以前吃了很多苦,家中几乎几个月才见一次肉,他想尽自己所能让母亲过好一点。

  父亲同样受了不少苦,景乐也同样想为他尽点力,但眼下这种情形下,加上父亲那种性格,他都不知道如何去和父亲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