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人间称王 第五十四章:登基
作者:灯下虫的小说      更新:2018-11-09

  谢石进门的时候,以手掌压住肖丫头顶,这个举动,让张夫子羡慕不已。就譬如他从天而降后,第一时间一手覆在张有归头顶,这个举动同样让张佑方既羡慕又嫉妒。

  其中妙处和道理,不可为外人道。

  肖丫和张有归,或许普通人看不出他们的深浅。但作为儒家读书人,尤其是谢石和张夫子这等大儒鸿儒,一眼就能窥探出诸多玄妙。

  这两个小家伙,对于儒家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承道种子。

  这就类似于当初在伏龙镇将军府,悬空寺星河大师第一次见到陈子墨和绿竹时,会对小丫头青眼相加,说她是与佛有大机缘之人,是一个道理。

  三教修道,尤其重视一个“缘”字。

  这也是为何在松江芦苇荡,初次见面又分别时,谢石告诉张有归,如果觉得去稷下学宫路途遥远,不妨退而求其次,去孤竹书院求学。以致后来,更是说出错失张有归,是张夫子的遗憾这种话。

  对于张有归,谢石未尝没有收徒的心思,只是挑选大道承袭之人,他不得不小心再小心。

  毕竟自己所走大道,实在太过霸烈,区别于儒家大多数读书人的温和如玉,循序渐进。如果随意收徒,非但不能承袭自己的道,反而会害人不浅。

  姓董的读书人,其实最适合承袭自己的大道。只是出乎谢石预料之外的是,他能心有灵犀,抓住枯木逢春犹再发的一丝灵光,一步登天,成就贤人位,走出了他自己的大道。

  谢石对此也没觉得多遗憾,毕竟这对儒家来说,是好事。

  之所以选中肖丫,也并非心血来潮。

  谢石承诺朱蒙,让亡国两千年的扶余复国,未尝没有其中考量。那日早晨,朱蒙和肖丫在乌篷船上的一问一答,又何尝不是朱蒙耍的小心思,故意做给谢石看的?

  通过肖丫的回答,谢石只说了一字:善!

  这既是对小丫头承续扶余国国祚,成为普天之下,古今未来第一女王的认可。也是谢石下定决心,选她作为自己承道之人的原因。

  以手扶额,勾连大道,如醍醐灌顶,是种下道种的玄妙手段。今后在大道之上,种道人和承道人息息相关,互为因果。

  张夫子和谢石,先后两次,选中自己的承道之人。

  大善!

  窗外的雨渐歇,随着董姓读书人那只纸鸢南去,贡院中充斥的儒家大道逐渐稳固归一。董姓读书人做了个奇怪动作,他张开嘴长吸一口气,然后使劲拍了拍肚皮,打了个饱嗝。

  庭院中,数千读书人,只觉得有清风拂面而过。

  顿觉神清气爽。

  大道润养,文运昌盛。

  翌日,新生的扶余国,趁热打铁,提前举行第一场科举考试。

  作为东北四国,文运荟萃之地的孤竹书院。张夫子作为书院院长,理所应当的成为主考官。谢石和刚刚成就贤人位的董姓读书人,担任同考官。刚刚有了儒家正式身份的张佑方,担任监考知贡举。提调,监场,搜查,受卷,弥封,誊录,对读等官,则由昔日渤海国礼部和吏部,那些被大茂钦贬出朝廷,禁足在家的尚书,侍郎担任。

  科举考试,本来分进士和明经两科。

  一百年前,稷下学宫宫主,还未成圣的复圣力排众议,取缔明经科,只保留了进士科。

  虽然明经科被取缔,但进士科的考试科目则有所增加。

  除了诗赋文章外,还要考经义和策论。

  接连三天,三场考试下来,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此次参加秋闱的渤海国士子,有三千五百多人。因为董姓读书人的一步登天,借着这股东风余韵,有一大半的读书人,通过了这次考试,成为进士之下的贡生。

  因为根据大周律例,贡生参加殿试,成为进士,必须亲往朝歌,由周天子亲自主考。除儒家杏林之外,一宫五院的宫主和院长亲自监考阅卷,通过者,才能及第成为天子门生。

  这也是为何天下道统,儒家读书人最多,却鲜有得道者。进士之下的读书人,都不具有修道资格。

  这场秋闱,声势不可谓不浩大。接近两千人一次性通过考试,获得殿试资格。

  渤海国立国五百年,前所未有。

  盛况空前!

  扶余国复国,女王登基大典,便接着这场盛事,顺势举行。

  张佑方作为登基大典的大朝仪,全权负责这场亘古未有的大典。

  朱蒙作为扶余国开国之君,对登基大典的流程,可谓如数家珍。在他的引导下,肖丫沿着红毯铺地的中轴线,出龙原城南门,登上具服台,沐浴更衣。

  换上祭服后,在执事书童张有归引领下,从左侧进入圜丘台。

  圜丘台有上中下三层,供奉着苍天牌位,厚土牌位,儒家圣人牌位和周天子牌位。

  张有归燔柴炉,上香,焚烧纸钱。

  “拜苍天!”张佑方高声喊道。

  张有归领着肖丫,登上圜丘坛上层,行三跪九叩,跪拜苍天排位。

  张佑方敲了一记大锣,指挥宫廷乐师,奏“始平之章”。

  乐毕。

  张佑方又高声喊道:“奠玉帛,拜厚土!”

  张有归领着肖丫到圜丘台中层,奠玉帛,行三跪九叩大礼,跪拜厚土牌位。

  张佑方又敲一记大锣,乐师奏“景平之章”。

  乐毕。

  “拜儒家圣人!”

  张有归领着肖丫回到圜丘台下层,进俎,行三跪九叩大礼,跪拜儒家四圣。

  张佑方再敲一记大锣,乐师奏“咸平之章”。

  乐毕。

  “拜周天子!”

  肖丫在张有归引领下,面向西方朝歌方向,行三跪九叩大礼,跪拜周天子。

  张佑方又敲一记大锣,乐师奏“奉平之章”。数百武士,手持干戚,表演“干戚之舞”。

  乐毕,舞罢。

  又拜了扶余国历代国主和先贤,死去的祖辈,奏“嘉平之章”、“永平之章”、“熙平之章”。

  数十宫女身着绫罗绸缎,如天女散花,表演“羽龠之舞”。

  朱蒙虽面露尴尬,但坦然受之。肖丫的父亲,那个打渔为生的中年男人,笑得合不拢嘴。

  最后,张有归领着肖丫,沿着中轴线,自南门入城,回到城南贡院。

  奏“清平之章”。

  张夫子和谢石,以及董姓读书人,分列“却望楼”三六九楼。

  公孙衍在三位娇娘的陪伴下,站在一楼大门口,笑嘻嘻的望着盛装而来的肖丫。

  “小丫头,过得了这道门,阴阳学派愿为扶余国护国一百年!”公孙衍呵呵笑道。

  肖丫经过这一系列繁琐礼节,着实累得够呛。她索性一屁股坐在地上,撒起娇来。

  公孙衍苦笑着跑上前来,没好气道:“就这么看不起我阴阳学派?”

  肖丫狡黠一笑,错过公孙衍,如风飘入却望楼。

  公孙衍顿足捶胸,哀叹不住。

  三楼的董姓读书人双手合拢,随之又撑开,一方小天地笼罩而下。

  谢石手持一方玉玺,朝公孙衍笑道:“公孙衍,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一言九鼎!”张夫子呵呵笑道。

  公孙衍直翻白眼。

  肖丫伸出素手,一道无形的波纹,对接在董姓读书人的小天地上。却望楼为之一振震,肖丫轻易破开小天地,登上六楼。

  谢石站在楼梯口,握着玉玺的手掌,轻轻盖在肖丫头顶,笑道:“世间再无渤海国!”

  那方玉玺,随之粉碎,渤海国气运自肖丫头顶涌入体内。

  乐师奏“太平之章”。

  谢石握着肖丫的小手,登上九楼。

  张夫子手持一支毛笔,伸手在肖丫额头上写了一个“道”字,一股无形的大道威压,充斥在却望楼上。

  “儒家钦点,扶余正统!”张夫子笑道。

  自此,登基大典落成。

  从南门具服台,圜丘台,一路到却望楼,肖丫都走得非常顺畅。得到了上苍,厚土,儒家,和周天子的认可,并无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