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集2018 《伊娜,Yina》看的书
作者:深秋梧桐89的小说      更新:2018-11-19

  【看】

  找点同时代的人写的东西看看吧……毕竟都是80后的人……写出来的东西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一点点同时代的感觉、又或者也没有……这帮人写的东西,也没看过多少……难以名状,最早认识的是郭敬明,2004年,初三的时候,还是挺无聊的,不懂是和哪位女同学借了他写的小说《幻城》,看了好几天,然后记住了,映像不是很坏,但是也没什么好感,就是无聊中恰巧碰上他的小说,也就无聊里给记住了。

  然后就是韩寒了,高中时候认识的,也就是2006年的时候吧,因为在高中时期和伊娜的通信中,她给了我这么一首小诗,当时不是看不懂意思,只是不敢确定她的意思而已,就像她不能确定她的感觉一样,但是多多少少,也还是很能让我兴奋了很久的一首小诗——“啊,小鸟,你的心为什么跳的这么快,平均每分钟达到了六百多次,是你的恋人在枝头,还是猎人在你脚下。”

  当时并不知道是韩寒小说的诗句,而是突然有一天,当时有一位同学是相当喜欢看韩寒的,手上也有韩寒的书,我在班里也就随手翻看了他的一本文集,看到了这一首“啊,小鸟”的小诗,是从韩寒《像少年啦飞驰》里出来的。于是当时就把哪位同学的那本韩寒文集给看了,看完《像少年啦飞驰》,再看了一点《三重门》,觉得没多少意思,当时看《像少年》只不过是爱屋及乌而已,因为里面有伊娜提到的小诗。《像少年啦飞驰》是和伊娜有关的小说之一,还有一本是网络小说路人甲写的《第十七个冬日》,而沧月的《七夜雪》则是她信里给我的书,连同那些曾经的音乐一起给的。

  其实高中我看的东西,和这些小说差距是很大的。高中时期的我,看的是鲁迅先生的精选集、看司马迁的《史记》、看的是《现代心理学》、看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看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看《简爱》、看《高老头》、看《欧也妮葛朗台》、看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所以高中时期,还是很激昂奋进的性格,虽然是已经没有初中时期那么活波了,但是内心的沸腾从来就没停息过,也就是在那么一段内心沸腾的时期,无形中植下了许多无形的幻想。

  大专时期就很少看小说了,当时的想法就没高中那么复杂了,就是一心想把专业课搞好,所以每次去地摊书看书时,带回来的都是和专业有关的旧书,但是看到和文学有关的书,也是会下手买的,虽然当时是一心放在专业课上,但是文学类的书,在高中时期可是给我根值了很多,难以忘怀也不想忘怀。当时的想法是,先把专业搞好,以后出去做事了,挣得钱了,再继续着以前的梦。学校里的梦,始终都是一场梦而已,离开了学校的象牙塔,所有的幻想也都不复存在。

  再后来,2012年毕业,12月份到了柳州。在鹿寨待了4个月,然后去了融安一个月,刚刚下去,什么都是新鲜的。特别是看到还有图书阅览室,当时心里就一阵狂喜,但是刚下去,规矩多得很,从来就没有过个人时间,都是在打扫阅览室卫生的时候,偷偷翻阅那些书籍来看的。在融安待了一个月,调到了市里的南环那边,调过来也是巧合,当时刚好缺少网络维护员,因为刚到融安的时候,就已经接手了维护员这一工作,因为选人的时候,我的专业是计算机专业的,所以也就没有什么争议的做起了网络维护员的事情。

  调到市里,做了维护员,多多少少总能偷懒出来一些时间,做维护这种事情,借口都是很容易出来的。再且就是,当时也已经是安排我负责图书阅览室里的借阅登记的事情了。这样又开始可以阅读起来了,阅览室里的书很杂,看过的也已经是忘得差不多了,映像最深刻的一本就是《我的中尉女友》。

  在南环待了两年半,2015年8月,调到东环,网络维护的事情也还是在做。但是也多了一份工作,就是需要每天和文字开始打交道了。现在和文字打交道的工作,也已经是主要工作了。在东环的头两年半,其实也是没有看小说之类的书了,因为来这边之后,图书阅览室就不归我负责了,没机会接触到书籍,也就懒得去看了。而且个人时间也比在下面的多了起来,于是也就开始购买了一些编程专业相关的书籍,又开始起来了我大专时期留下的一些事情。

  2017年4月的时候,去扶绥参加两个月业务集训,周末不上课的时候,无聊也就用难以避免,在某一个周末,一同事去县城的书店里购买了五本东野圭吾的小说,都有《解忧杂货店》、《信》、《白夜行》、《幻夜》、《徬徨之刃》。就这样,2017年,又开始看起小说来了,而且还看的是日本作家的小说。集训6月份结束,回来之后,开始在手机看起一点小说来,也还是东野圭吾的,集训时候的余热估计是还没发挥完。到十月初,要去杭州学校学习三个月,再一次体验了学生的生活,再次走进学校,以前的点点滴滴开始在心里攀绕起来。回忆也时不时的冒出来,毕竟在学校里的作息时间,白天上课,晚上基本就没事情做了。

  突然的十一月的某一天,在朋友圈了看到一个句子“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村上春树《舞!舞!舞!》”,当时觉得这话很有感觉,也就连带小说《舞舞舞》一起在网上看了起来。看完之后,意犹未尽,感觉村上春树写的东西,很有不同。于是就记住这个名字了。学习是十二月底结束的,回到柳州,没有了学业的打扰,不用想着学习的事情,却开始想起村上春树来了,让我意犹未尽的村上春树。也就又开始在网上搜索了他的小说,也是巧合得很,看上了村上春树的小说后,两年前编程之类的东西又丢到一边去了。

  今年看得最多的,也算是村上春树了,也是在年初,看完《且听风吟》之后,也是村上春树的第一部小说,就决定要写小说。至今看了他的作品有(按时间排序)——《舞舞舞》、《且听东西》、《1973年的弹子球机》、《寻羊冒险记》、《挪威的森林》、《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看到一半)、《遇到百分之百的女孩》(短篇集)、《神的孩子全跳舞》(短篇集)、《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后来自己也开始了所谓的写作,就很少有大块时间来看了,看一部长篇需要几天甚至一个星期,这还是比较好看的小说,就是那种看过之后能让你一口气想看完的小说。看完村上春树之后,其实也是想写一些这样比较轻快一点的东西。但是自己写着写着,发现竟然还是不一样的。毕竟他写的是日本70、80年代的事情。而我写的是中国2000年之后的记忆。而且心低还一直存有鲁迅先生之前遗留下来的东西,也写不出那么轻快的东西,又或许那段记忆本来就不轻快,故意去写得轻快,又有什么意思呢。不过一直想写一部和村上春树这样轻快内容的东西还是有的,篇幅不长,十万左右,如果自己还能坚持写下去,估计是在后年会写,或许也不会。

  今年的看小说算是最多的一年了,从村上春树开始引发起来,有跟着村上春树书里提到的一些书籍也一并下了单。然后和回忆有关的书籍也开始大量购买了起来,今年也是够买的书最多的一年了。什么都买,只有能让自己感兴趣。包括前段时间80后作家安意如的三本诗词评论集。不过是在微博里看到一句让我有感觉的句子就去下单了,还包括了张爱玲的小说《十八春》改写的《半生缘》,两本都买了,我看了,现在的卖书,到手就看,看完再丢,不像从前,买完直接丢,根本就不去看,图的就是买书时的那种快感。

  今天也是很突然的就想看点80后作家的书,也就不自觉的想到了这些年自己和书籍的一些因缘。在百度里查了“80后作家”,果然还是有这一个词条,列取的作家名字确实也就只认得韩寒、郭敬明,而安意如也只是前几天才弄明白的,实话是,看了她写的几篇诗词评论,也已经是多她写的东西没有多大兴致了,意淫出来的一下事情,确实是觉得是实在无聊。但是今天也是突然想看点其他80后作者的文字,更多的也是为了写而看,并不是为了看了看。自己现在也是写2000年后的事情,多多少少也能从他们的文字中,读到一些2000年后的一些现象吧……可能也没有……没看过……也不能瞎开口……所以就动了想看的心思……但是能不能看到我想看的东西呢……也是先把这些列取出来的人物的作品看了一篇才懂……

  从韩寒零几年写出来的文字,我是读不出什么感觉来的,毕竟他写的是上海大都市里的事情。而我写的也不过是贫困省里的贫困县里贫困乡里贫困村的一些事情。所以韩寒的那些俏皮文字,是不怎么感冒。但是上个世纪的上个世纪的八零后鲁迅先生写的文字但是很让我亲切。不可不说,我在的小村子里,其实和100多面前,也并没什么不同,鲁迅先生写的那些东西,我也总是能体会出来,以前或许是有强加,但是现在是慢慢理解了。虽然和这些80后的作家们是同处一个时代,但是并不是同一个时代里什么事情都是一样的。大城市里的步伐是比我们村里的改变是不能语同的,贫富差距这些什么就不说了,谁先发展,谁后发展,又有什么关系呢。农村里现在过的生活时代,也不过是大城市几十年早已经经历过的事情。就比如现在的汽车开始普及到村里的事情是差不多一样的。汽车这东西,在大城市里早就见怪不怪了,然而这几年幸得国内汽车行业蓬勃发展,让这四轮子在村里也开始普及了起来,而这些村里开始有汽车的人,和以前在大城市里开始有汽车的人,心理感受又能有多少差别呢。村里人是不会去理会这些大城市里的感觉的,而村里人的那些感觉,在那些城里人看来,根本就是不值一提的事情。但是对村里人就不同了,因为他们现在感受的感觉,不过气几十年前城里人的已经玩腻了的感觉而已。

  好像扯远了……不过这些80后作家的文字里,应该还是能多多少少能看到一些时代印记的吧……虽然一些新东西都是大城市里流行起来的……没吃过猪肉……在是生活在村里的我也还是听说过猪跑……毕竟现在信息传递确实比以前要快了许多……这听猪跑的感觉还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