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骑兵 第611章 卫星
作者:言文武的小说      更新:2019-07-17

  就在皇帝的命令刚刚下达不久,沧澜江军一厂空军部不久开始了组装运载火箭的日程。∽菠﹥萝﹥小∽说

  王达民的要求是一个星期的时间,军一厂交上去的时间表是三天。

  事实上沧澜江只用了2天就完成了王达民的要求,而且其中半天是将三段火箭从工厂运往太原发射中心。

  华国的技术已经存在瓶颈,核能研究被禁止,量子研究则要求太高,除了龙宫还在进行试验性质的研究,其他地方拨不到经费研究不起。

  空间机械喷气技术已经提速,但是也只是3个中心在进行研究,毕竟全面铺开研究喷气技术,实在是浪费华国纳税人的钱。

  因此相对价廉而技术不高的运载火箭,便是个别尖端基地中科学家希望开拓的领域。

  而恰好沧澜江军工接到了海军的一个订单,他们希望研发一种速度快,能够脱离引力束缚,在空中对地面目标进行垂直打击,避开敌方的拦截武器,同时进行自身的定位制导攻击。

  这种武器无疑指明火箭无疑,前面的要求不难做到,后面的要求及显得有些勉强了。

  以他们现在的技术能力,想完成自身的定位和攻击半途的再定位,有点不太现实。

  武器专家们倒是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让运载火箭提前分离,雷达部分,给炸弹进行定位参考点。

  但是被海军不立即砍掉了,这种武器要是袭击一次,没人能够忍受这种昂贵的代价。不说炸弹的工作不其实不大,对于特定目标还有作用,对于要塞目标这半吨不到的炸弹派不上多大用处。再说每次都要抛弃一个雷达,那种雷达肯定精度很高,制作一个代价不菲。

  为了不让技术泄露,雷达上必定是装设了自毁装置,回收是不可能的,这么一来性价比太低。议会同意你们研究一下,但是装备就算了。

  巨大的火箭没有遮掩的从特别铺设的铁路直接运往太原火箭发射台,它将在发射台上组装起来。

  这枚火箭不是王达民提出的5点推进式火箭。而是海军自己研究的三点式推进。

  整枚火箭有主推进器和2个辅助推进器组成,因为是3个推进器,所以在火箭的三段都装装设有稳定翼。

  作为讲被抛弃的底层,主推进器和辅助推进器,他们的价值就是那起初的一段。

  但是众所周知这个部分体积最庞大,价格确实最便宜的。

  比较华国现役的战斗还要便宜。但是火箭的顶层,也就是他的最上面一段,它要承接货物,并未卫星提供工作能量,这个部分的价值却是最高的。

  当然最核心,价值最高的肯定是他的货物,包括这个运载器本身的价值其实也是要算在这个货物的价格之中。

  王达民带来的专家,其实都是新人,至少在航天领域绝对是小白一枚。

  王达民带他们来,就是打算让他们在这里学习和工作,以便为未来扩建航天基地储备人才。

  一旦王达民决定正是启动太空计划,那么整个华国的中心将迅速转变。

  未来的方向,迅速进入新的层次。

  60米的发射台上,32米的火箭正在进行最后的组装,火箭发动机正在进行最后的模拟试车,随后火箭燃料注入主火箭和助推器中。

  王达民当然知道更加好的固体推进器,但是以眼下的技术来说,液体燃料更加容易控制。

  人们毫不怀疑,人类是否能够登上没有重力的世界。

  只是从没向过这天居然可以再有生之年看到。

  屏幕上显现的彩色图片已经达到微米级别,按照它设计的工作高度,这台卫星可以发现一米大小物体。

  只是由于是近地卫星,留空时间只有四天。不过可以同步运行在南洋上空,所以除非乌云密布,否则对南洋的监视足以发现敌人的踪迹。

  对于发射基地而言,他们等待这一天足足已经等了两年,虽然也曾经实验发射过,但是那是象征性的,没有什么实际的数据可以收集,一切都是按照王达民设想的理论依据。

  而今天他们的价值,他们的梦想将真正的得意实现。

  组装工作一丝不苟的进行,没有因为王达民在场,而匆匆草率。

  王达民足足等了一天的时间,倒是他带了的专家们,都是加入对新事物的探索之中,他们不是航天领域的专家,但是在物理和化学上都是颇有才华的青年。看到一种伟大的可能,没有什么比加入进去更加令人着迷的。

  第二日,王达民刚洗漱完毕。发射中心的主任及来催促王达民起床,这位激动无比的发射场高级主管,丝毫没有谦卑的意思,只是一个劲的让王达民走快点。

  累的跟来的两位夫人,一个劲的喘气。

  发射场距休息室有3公里路,为了安全和不影响现场的物流交通线路,所有非运货人员一律走行人通道。

  2公里一行人走了半个小时,可见这位主管是何等的焦急。

  陛下,等会儿,要是有意外,您不必理会我们,自己走就行,千万别坐车。

  好的。王达民理解他的意思,火箭发射从来没有万无一失之说,更何况他们只有一次成功的经验,没有把握也是正常的。

  至于不要坐车,那是因为,如果真的有意外,消防车赶场时会吧道路堵塞,到时候王达民不但离不开,很可能被困在车里面,要是被余火引燃汽车,那就危险了。

  此时60米高的塔台已经脱去了他的防护网,一枚30多米高的巨型火箭,屹立在塔台旁边。

  这枚火箭同王达民想象的修长的火箭不同,它的身体显得有些矮胖,这和之前他研究的俄式火箭很像。

  看来初期火箭都采用这种设计的确有他的道理。王达民点点头心中想道。

  指挥中心距火箭发射台还有1公里的距离。这点距离虽不能保证完全安全,但是起码应该能够安然脱身。窗外的巍峨的发射台旁,最后检查人员开始陆续撤离塔台。

  半个小时后,各部门确认没有人员滞留,发射计划正式开始。

  先期燃料已经注入完毕,凌晨4点,工人开始向火箭注入另一种化学物,他是让火箭得到更大燃烧能量的液氧。

  确认完毕后,这位主任倒是问了一下王达民的意见。王达民微微点头。

  主任和海军上将参谋龚得海先后打开了锁盘上的发射按钮。

  随后就是所有大型火箭发射时不二声音,缭绕起来。

  99,98…..